首页

专题15 环境安全(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讲义 分层训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解密15环境安全A组基础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印度尼西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埋藏较浅,几乎都是露天开采。2021年,印尼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材料二:下图是印度尼西亚含煤地层分布简图。(1)从碳循环角度,推测印度尼西亚煤炭丰富且埋藏较浅的原因。(2)从碳减排角度,简述印度尼西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答案】(1)地质时期,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固定到植物体内;大量植物遗体堆积,地质作用下形成碳酸盐岩石储存在地层中;板块碰撞挤压后,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使含煤地层埋藏变浅甚至出露地表。(2)煤炭开发利用,释放温室气体,增加碳排放,增强大气温室效应;露天开采煤炭,破坏植被,减少碳汇,加剧气候变暖现象。【分析】本大题以印度尼西亚煤炭资源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详解】(1)煤炭的形成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森林植被掩埋地下而成的。印度尼西亚煤炭丰富说明植被数量多,该地位于热带,水热条件好,光合作用强,二氧化碳从大气圈固定到生物圈即植被体内,后植被掩埋进地层储存在岩石圈,形成丰富的煤炭。埋藏较浅可能是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抬升,海拔较高易于侵蚀,使含煤地层埋藏变浅甚至出露地表。(2)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即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到大气圈,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植被的光合作用减弱,固碳能力下降,加剧了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2.[研究性学习]课题名称:北海油田的开发课题资料:英国曾经是一个石油进口国,后来在北海海域发现了天然气田和油田(油气区水深78~158米)。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大力开发北海油田,其钻井成功率高,油气井均能自喷,以轻质油为主,可炼高级成品油。石油制品出口成为英国重要的盈利行业。下图示意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分布。课题思考:(1)简述英国大力开发北海油田的有利条件。(2)说明英国不直接出口原油,而是炼制成高级成品油再出口的理由。(3)简述北海油田开发对英国社会、生态方面带来的影响。【答案】(1)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位于浅海大陆架,埋藏浅,利于开采;油田距欧洲、美洲缺油的发达国家较近,市场广阔;有众多油气管道与多国连接,运输条件好。(2)北海石油资源油质好,可提炼多种高级成品油产品;增加石油产品的附加值(或原油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可促进本国炼油及相关工业的发展等。(3)有利: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等;不利:周边环境和海域被污染。【分析】本大题以北海油田的开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英国的北海油田开发、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详解】(1)评价油田开发的有利条件要结合北海油田实际进行分析,可以从资源储量、品质、埋藏条件、市场、交通条件等主要的优势区位条件入手。“油气区水深78~158米”、“钻井成功率高,油气井均能自喷”说明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且利于开采;结合英国的地理位置,产地距主要发达国家较近,市场广阔;从“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管道运输四通八达,运输条件好。 (2)结合产业链方面的所学和材料中“以轻质油为主,可炼高级成品油”,炼制成高级成品油再出口一方面源于油质好,可提炼多种高级成品油产品;同时,成品油可以增加附加值,带动炼油及相关工业的发展,实现石油油资源利润的最大化。(3)北海油田的开发使得英国建立了本国能源基地,油气资源实现自给;输出石油,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带动了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生态方面,油田的开发可能伴随一系列的污染问题,海洋污染随着洋流的运动使得污染范围扩大,影响周边国家或以及影响渔业生产。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高大沙山和众多湖泊著称的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玫瑰湖(湖面呈现出奇特的粉红色或其他偏红色系)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巴丹吉林沙漠里,有一条断裂带———“阿尔金深大断裂”,巴丹吉林沙漠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小于80毫米),蒸发旺盛(年蒸发量大于3500毫米),年均温7-8℃.但沙漠中分布众多湖泊,现存有106个湖泊,其中多数为盐湖,湖水终年不冻.图1为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示意,图2为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质剖面图。材料二卤虫是以盐藻为食的浮游动物,当卤虫数量呈爆发式增加时,会将湖水染成红色,因而是形成玫瑰湖的重要因素。卤虫是水产养殖的优质生物饵料,近年来卤虫资源已面临枯竭。(1)巴丹吉林沙漠降水量很少,现存湖泊却很多,试判断这些湖泊水源的补给形式,并说明判断理由。(2)推测巴丹吉林沙漠中出现玫瑰湖的季节,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中一些盐湖的卤虫资源已面临枯竭,请为保护卤虫资源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地下水。位于断裂带附近,地下水容易出露;东南部分布着山脉,海拔高,湖泊区域地势较低,地下水由东南向西北汇集成湖。(2)夏季。地下水补给稳定,季节变化小;夏季温度高,蒸发旺盛,湖水盐度变高,利于盐湖内生物繁殖。(3)可利用湖岸的盐生植物饲养牛羊,发展畜牧业,减少对卤虫资源直接开发;延长产业链,发展旅游业,作为婚纱摄影外景拍摄地等。【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源补给、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由图可知,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处于沙漠内部,气候干旱,补给类型较少。地下径流沿着断裂带流动,补给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因此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地下水。湖泊的成因是地势低洼,积水形成。由图可知,该湖泊群位于断裂带附近,地势较低,周围地下水汇集成湖。(2)由材料可知,当盐湖盐度足够高,含有红色色素的卤虫、盐藻、嗜盐菌等生物大量繁衍,湖水会变成红色或粉红色,从而形成“玫瑰湖”。夏季时,气温高,蒸发旺盛,湖水盐度变高,利于盐湖内生物繁殖;温度高,有利于卤虫、盐藻等生物繁殖,使湖水变成红色或粉红色,从而欣赏到玫瑰湖。(3)从第一产业的角度,盐沼带有多种盐生植物分布,多为牛羊喜吃的饲料,因此可利用湖岸的盐生植物饲养牛羊,发展畜牧业,减少对卤虫资源依赖;从第三产业的角度,可以利用湖泊独特的景观发展旅游业等,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浮游动物的典型代表,在维持整个南极海洋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南极磷虾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固定在海底的有机碳。磷虾具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层,夜里会上浮进食,吃饱后潜入深层海水,每天夜里反复数次。所以,磷虾粪便和残体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极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又是南极鲸类、海豹、企鹤、海鸟等的食物。南极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为南极磷虾提供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下图为南极磷虾密集区分布图。 (1)说出南极磷虾的密集分布区并分析近些年磷虾减少的自然原因。(2)简述南极磷虾的“固碳”作用过程。(3)说明南极磷虾的减少给当地和全球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答案】(1)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原因:全球变暖,使得适合南极磷虾摄食的藻类大量减少;全球变暖海冰冰期及厚度明显缩减,不利于磷虾的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2)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碳;南极磷虾摄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类,将碳固定在体内;同时向深层海水迁徙,排放在深海中的粪便、磷虾残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物,它们所携带的碳会长期或永久性固存在海底。(3)磷虾的减少会使以磷虾为食的动物频危,使当地生态系统紊乱,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固碳”作用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剧全球变暖。【分析】本大题以南极磷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物多样性、碳循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由图可知,南极磷虾密集区主要分布在90°W往东到0°再往东到180°的海域,且由图例可知,该海域主要为南极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较少。由材料“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变化,导致南极磷虾数量减少”可知,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生存环境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两极地区影响最大的环境变化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材料“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结合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可知,全球变暖,使得适合南极磷虾摄食的藻类大量减少;由材料“南极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为南极磷虾提供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结合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可知,全球变暖后,南极海冰冰期及厚度明显缩减,不利于磷虾的觅食、栖息和躲避敌害。 (2)本小题主要从南极磷虾的生长习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大量的浮游藻类是磷虾丰富的食物来源”可知,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碳;南极磷虾摄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类,将碳固定在体内。由材料“磷虾具有垂直迁徙的习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层,夜里会上浮进食,吃饱后潜入深层海水,每天夜里反复数次。所以,磷虾粪便和残体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可知,磷虾向深层海水迁徙,排放在深海中的粪便、磷虾残体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积物,它们所携带的碳会长期或永久性固存在海底。(3)本小题可从南极磷虾的生态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南极磷虾具有‘固碳’作用”可分析出,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使“固碳”作用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剧全球变暖。由材料“是南极鲸类、海豹、企鹤、海鸟等的食物”可分析出,南极磷虾数量减少,会使以磷虾为食的动物频危,使当地生态系统紊乱,生物多样性减少。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黄河源园区地处号称“千湖之县”的青海省玛多县境内,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黄河总水量的49%来自于该区。园区所在的玛多县面积2.5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5万(2021年),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图示意黄河源区。(1)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2)分析黄河源园区湿地广布的主要原因。(3)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4)分析核心保育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原因。(5)说明设立黄河源园区对我国生态安全的重大意义。【答案】(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全年气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大风多。(2)园区冰川广布,冰川融水为湿地提供丰富的水源;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谷地面积大,地形相对平坦开阔冻土广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3)地处山间盆地,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等注入;黄河依次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在扎陵湖乡流出。(4)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不适宜人类活动;交通不便,到达人口少;人口密度小,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核心区受严格保护等。 (5)利于提高黄河源头植被覆盖率,保护湿地,发挥水源涵养功能,维护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为高原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利于生态保护的科学研究,提升保护生态的水平。【分析】本题目以黄河源区为背景材料,涉及植被、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黄河源园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全年气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孕育了高寒草原、高寒草地和低地草甸为主的植被类型。(2)根据材料可知,黄河源园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推断园区冰川广布,冰川在夏秋季节融化,为园区湿地形成提供大量水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较为寒冷,冰川广布,三江源地区地形相对平坦,起伏小,冬天冻土层深厚,冰雪融水下渗缓慢,排水不畅。(3)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处青藏高原的山间盆地,周围高山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汇入较多;黄河依次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湖水有河流流入和流出,故形成淡水湖。(4)核心保育区地处青藏高原的玛多县,海拔高,气温低,大气稀薄,不适宜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小,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对环境影响小;交通不便,到达人口少;受政策严格保护等。(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源园区所在的三江源地区地位十分重要,三江源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区,设立黄河源园区保护湿地,确保我国用水资源安全。黄河源也最重要的世界高原生物基因库,设立黄河源园区,保护高原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设立黄河源园区,当地草原退化得到遏制,植被覆盖率提升,水土保持能力提高,黄河源园区自然环境独特,具有较强的科研价值,设立园区,提升我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科研水平。B组提升练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97年黄河曾断流226天,给山东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21年10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等地整合为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创建中)。不同于其他大江大河入海口活跃的“湾区经济”形态,黄河口选择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位置。 (1)简析黄河断流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2)简述黄河口生态优先发展策略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答案】(1)河流输沙量减少,海浪侵蚀加剧,造成黄河三角洲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加剧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改变河道冲刷模式,造成下游河床淤高,增加决口和改道风险等。(2)保护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稳定;是迁徙鸟类的庇护所,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利于改良土壤,保护土地资源;利于开展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等。【分析】本大题以黄河断流和黄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黄河断流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本小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从水量减少对区域气候、土壤、生物、地貌等自然要素和环境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黄河断流,水量减少,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河流输沙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导致海浪侵蚀加剧,造成黄河三角洲萎缩;黄河断流,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容易导致海水倒灌(入侵),加剧土壤盐碱化;水量减少后,生态环境恶化,部分水生生物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断流后改变河道冲刷模式,造成下游河床淤高,增加决口和改道风险等。(2)本小题主要从黄河三角洲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优先发展策略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角度进行分析。由上一小题分析可知,受黄河断流的影响,黄河口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小、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等。故黄河口生态优先发展策略可以保护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稳定;国家公园可成为迁徙鸟类的庇护所,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利于改良土壤,保护土地资源;利于开展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研究,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等。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形复杂,平均海拔3500~480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江源地区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受西北冷空气与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冬春季节降雪量较大。研究发现,三江源地区积雪日数整体呈西多东少格局,同时积雪日数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和坡向分异。图l示意三江源地理位置,图2示意2001~2020年三江源积雪日数年际变化的海拔分异。(1)推测2001~2020年三江源部分海拔高度年平均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的原因。(2)与东部相比,分析三江源西部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较多的原因。(3)三江源地区南坡年平均积雪日数少于北坡,试简析原因。【答案】(1)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低海拔(<3.0km)区域气温升高,不利于积雪保存,积雪日数减少;海拔5.5~6.0km区域多为冰川与雪山的边缘地区(或位于雪线附近),受气候变暖影响,冰川与雪山的边缘地区(或雪线附近)积雪消融,积雪日数减少。(2)三江源西部地区位于西北冷空气与印度洋暖湿气流交汇处,降雪量大,积雪厚;西部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积雪消融速度慢。(3)南坡属于阳坡,光照和热量条件较北坡好,导致积雪快速消融,不利于积雪积累,故积雪日数小于北坡。【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区域来考查全球气候变暖,涉及全球变暖对冰川和积雪日的影响,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详解】(1)年平均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气温升高。从图中可以看出低海拔地区积雪日减少,主要原因是低海拔地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大,气温升高,不利于积雪保存,积雪日数减少;海拔5.5--6km处,积雪日也在减少,主要是因为该区域为冰川与雪山的边缘地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积雪消融,积雪日减少。(2)三江源西部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较多的原因主要从水汽和气温两方面来分析,西部地区处于西北气流和印度洋暖湿气流交汇的地区,降水量更大,积雪更多;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海拔更高,气温更低,消融的速度慢,积雪保存多。(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江源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光照强,气温更高,积雪消融多,因此平均积雪日数更少,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积雪保存久。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珊瑚藻主要生长在温暖的石质海岸潮间带(高潮水位和低潮水位之间的地带,基本与海平面高度一致),且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北大西洋东部的某岛屿(下左图)目前不存在珊瑚藻,但存在珊瑚藻化石。下右图为该岛甲、乙两地出露于海平面之上的地层剖面,其中砂岩层含有鱼类等海洋生物化石,乙地石灰岩岩层中的珊瑚藻化石面积和厚度都比甲地大。(1)从位置和地层特征的角度,比较甲、乙两地海浪作用大小,并说明理由。(2)推测该岛从珊瑚藻形成时期到砂岩形成时期,再到现阶段的海平面升降过程并说明理由。(3)在推测该岛海平面升降的原因时,有同学认为,该岛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的;也有同学认为,该岛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请说明你的观点并加以解释。【答案】(1)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藻化石层面积、厚度小说明该地附近海域海浪作用较强。(2)珊瑚藻形成时期到砂岩形成时期海平面上升:砂岩层有海洋生物化石;后下降:各地层现已出露于地表。(3)同意一: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同意二: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分析】本题以珊瑚藻的生长环境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海浪大小的推断、海平面的升降、地壳运动、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甲地海浪作用比乙地大。依据:结合风频玫瑰图可知该地区盛行西北风,因此甲地位于迎风海岸,风力较大;由剖面图可知,甲地砂岩层厚度较小,说明海浪侵蚀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珊瑚适宜生长在海浪作用相对较弱的环境,珊瑚藻化石层面积、厚度小,说明该地附近海域海浪作用较强。(2)珊瑚藻形成时期到砂岩形成时期海平面上升:原因是砂岩层含有鱼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珊瑚藻形成时期到砂岩形成时期位于海洋环境;砂岩形成时期到现阶段的海平面下降:原因是现阶段各地层现已出露于地表,说明海平面下降。(3)同意该岛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由于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位于海洋环境,说明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到现阶段各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地壳在上升,海平面相对下降,所以同意该岛海平面的升降是由地壳运动决定。同意该岛海平面的升降是由气候变化决定的:由于砂岩层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位于海洋环境,可能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到现阶段地层剖面出露于当前海平面之上,说明气候变冷,海水受冷收缩,海平面下降。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卢旺达是非洲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因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及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自2006年卢旺达从中国引进菌草技术至今,菌草已经成为卢旺达农民的“致富草”。下图为卢旺达简图和菌草知识卡片。菌草技术实现“以草代木”,从根本上解决了栽培食药用菌类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菌草株型大、产量高,加工后可以栽培食药用菌,更可以向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菌草菌物肥料、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产业链延伸。材料二:基伍湖湖底蕴藏着丰富的沼气资源。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碳等,高浓度的沼气可导致人畜窒息死亡。近几年,卢旺达与刚果民主共和国计划合作开发基伍湖的沼气。(1)从国家环境安全的角度,阐明两国合作开发基伍湖沼气的理由。卢旺达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山地大猩猩是濒于绝种的珍稀动物。卢旺达政府重视山地大猩猩研究、保护和宣传,每年都会举行大猩猩幼崽的命名仪式。 (2)列举设立卢旺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卢旺达大力推广菌草技术的原因。【答案】(1)沼气是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基伍湖位于两国的边境,湖底沼气开发难度大、危险高,两国合作开发可减少湖底沼气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两国环境安全。(2)保护山地大猩猩等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科学研究基地;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等。(3)经济:菌草种植食药用菌类,增加农产品种类;可以作为畜牧业饲料,缓解饲料紧缺的状况;作为可再生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燃料。生态:作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以草代木,减少对树木砍伐,保持水土,恢复生态环境。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分析】本题以卢旺达简图和菌草知识卡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沼气开发、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推广菌草技术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沼气是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是由生物质能转化来的,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利用沼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基伍湖位于两国的边境,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气体聚集在湖底,湖底沼气开发难度大、危险高,甲烷燃烧爆炸导致湖水水位猛涨淹没湖区周围的低地和城市;甲烷爆炸的同时将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气体对湖泊周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两国合作开发可减少湖底沼气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两国环境安全。(2)材料中提到卢旺达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山地大猩猩是濒于绝种的珍稀动物,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山地大猩猩等濒危物种;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为动植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研究基地;重视山地大猩猩研究、保护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设立自然保护区还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从经济方面来说,大力推广菌草技术可以栽培大量的食药用菌,提供大量肥料,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同时菌草可以为牲畜提供饲料,扩大牲畜的养殖规模,减缓饲料短缺情况的发生;菌草还可以用作生物能源与材料开发,可增加能源补充等。从生态方面来说,菌草可以减少对树木的砍伐,起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此外,菌草也可以作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从社会方面来说,菌草技术的发展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且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等。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易在外力作用下通过多种途径富集于湿地环境,已成为新型环境污染物。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丰水期水域面积大约是枯水期的4倍。该湖正面临着微塑料的污染,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正是鄱阳湖水体与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图左示意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图右示意鄱阳湖流域各水系丰水期(7月)、枯水期(10月)水体与沉积物的微塑料丰度。 (1)从外力作用角度阐述鄱阳湖微塑料的主要富集途径。(2)判断鄱阳湖丰、枯水期微塑料丰度的总体大小差异并分析其原因。(3)针对阻断微塑料迁移过程,提出减少鄱阳湖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答案】(1)微塑料通过流水搬运至湖中;地表的微塑料通过风力搬运,沉降在鄱阳湖;鄱阳湖水中的塑料制品,受风化作用(光降解)或波浪冲击作用,脆化成微塑料。(2)枯水期>丰水期;因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大幅超过枯水期,丰水期水量过大导致水体对微塑料产生了稀释作用;枯水期(10月)采样时间滞后于丰水期(7月)3个月,经历较长时间沉积作用,枯水期微塑料丰度有一定的升高。(3)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设置拦截吸附装置,并定期清理;加强周边区域垃圾清运过程管理,对垃圾清运场所进行加盖处理;打捞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减少微塑料来源。【分析】本题以鄱阳湖水系微塑料污染物沉积状况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鄱阳湖中的微塑料沉积,直接的来源是湖中人类活动使用的塑料制品,废弃到水中之后,受风化作用或波浪冲击作用,脆化破碎成微塑料;周边水系中人类活动产生微塑料,通过流水搬运到鄱阳湖;周边陆地的人类活动留在地表上的塑料风化成微塑料后,通过风力搬运,沉降在鄱阳湖。 (2)从水体和沉积物的微塑料丰度数据来看,除饶河、修水丰水期沉积物微塑料较多之外,水体中和其他支流的沉积物中都是枯水期大于丰水期,总体来看,枯水期大于丰水期。因为鄱阳湖丰水期水量增加,水域面积大幅超过枯水期,微塑料的丰度单位是每升或者千克水体中含有微塑料的数量,水量大导致水体对微塑料产生了稀释作用,丰度降低;枯水期(10月)采样时间滞后于丰水期(7月)3个月,随着水量的减少,流速的减慢,加速了微塑料在湖底的沉积,经历3个月的时间,枯水期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也会有一定的升高。(3)从阻断微塑料迁移的角度考虑,流水搬运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诸支流向鄱阳湖中的汇入,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设置拦截吸附装置,将各条支流中的微塑料拦截,并定期清理,可有效减少流入湖中的微塑料数量;风力搬运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周边的地区的固体废弃物,加强周边区域垃圾清运过程管理,对垃圾清运场所进行加盖处理,可有效降低塑料垃圾的风化产生微塑料,以及微塑料随着风力搬运进入湖中的过程;对于湖中人类活动废弃的塑料垃圾,打捞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减少微塑料来源,可防止微塑料在湖泊范围内的迁移。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6 15:21:01 页数:15
价格:¥3 大小:6.50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