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助力历史教学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7

2/37

3/37

4/37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后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编练新军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存在的局限性,探究其失败的必然性和对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近代化探索的影响。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趋势、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规律。 一、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1、背景2、过程3、影响4、败因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chán),不可终日……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 *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有哪些? 人物著作思想康有为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实行君主立宪。把儒家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把社会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严复批判君权,用民权否定君权,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动摇君权论的基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翻译《天演论》 思考:康有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属性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地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①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希望变法图存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④思想: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西学的不断传入1、背景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反对声浪。A、起因:B、概况: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2、过程(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C、概况: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也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严复(1854—1921)*1895——1897年,建学会、创报刊,进一步宣传维新思想。 (2)高潮——百日维新A、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B、标志: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6月11日)上谕:"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今变法维新,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中提出要立宪法、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反映了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政治追求,主张是先进的。但真正实施变法的主张则又打了折扣,只是提出了设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C、变法内容: (3)结果——失败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3、影响①政治: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③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材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思考:阅读材料,概括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缺乏可靠的的社会基础、守旧势力强大,阻挠变法 材料2: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3: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后三道上谕:革除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需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措施激进、皇帝无实权 ②具体原因:①根本原因:4、失败原因d、把希望寄托于完全没有掌握是实权的皇帝身上b、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a、守旧势力强大c、没有严密的组织,变法操之过急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荣禄 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1、背景2、过程义和团运动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对抗意识的强化。3、评价 *思考:阅读材料,归纳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材料2:西方传教士享有特权,欺压良民,强行霸道,甚至殴人致死,原来尽受教会欺压的老百姓,就起来反抗教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1: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教会欺压中国民众,激发反洋教斗争 材料3:西方海运冲击使得运河上的船工和纤夫大批失业,造成大量游民,社会生活动荡。——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4:教会除了传教之外也兴医办学、提倡破除陋习(如缠足纳妾)、传播新思想与维新运动一样不可避免会引起守旧势力的仇恨。——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西方经济侵略,民众大量破产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1、背景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民教冲突不断,反洋教斗争兴起③西方经济侵略,民众大量破产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过程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航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后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对待义和团的态度清政府先抚后剿中外势力联合镇压八国联军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到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揭帖道:“折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3、评价材料一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二洋人,附洋人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有关的事业如教堂、铁路、电线等、皆在被打倒之列……他们就以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山东扰乱起来。——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进步性:(2)局限性:具有反帝爱国色彩,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计划。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植根于小农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的。义和团的失败说明: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提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用迷信思想组织民众;分散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等等)*思考:你认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2、过程3、东南互保 a、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b、为了进一步侵略和瓜分中国(根本)1、原因八国联军统帅西摩尔 2、过程a、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b、6月中旬,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天津保卫战失败,7月天津陷落。c、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d、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出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出卖义和团,并命李鸿章与列强议和。e、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无恶不作,俄国还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东南互保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等地方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列强承诺不进入长江流域,各总督承诺保护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不奉诏。此举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1901.9)1、内容及危害2、影响八国联军,各怀鬼胎的国际武装大拼盘,从护卫使馆转为进军北京,奸掳焚杀,人头滚滚,掀起一次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浩劫。……瓜分之祸可免,但丧权辱国难逃……——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①惩办“首祸诸臣”②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2亿两③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1、内容及危害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得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成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④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直接派兵镇压反帝运动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2、《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①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②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列强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 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在华投资总额不过2亿~3亿美元,可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已达15亿美元,比战前增加了好几倍。这主要是因为()。A.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变化B.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大量增多C.列强的对华侵略深人中国内地D.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小试牛刀A 2、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D 3、1900年,《中外日报》中有文章认为“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作乱的“托词”,“借以假公济私,为笼络人心,掩饰人目之计,非果有受于国家也”。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该文章()。A.站在列强立场看待义和团运动B.忽视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质C.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客观全面D.未看到清末仇洋反教斗争范围B 按史料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2)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常识拓展: 谢谢观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8-01 14:48:02 页数:37
价格:¥3 大小:5.65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