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助力历史教学精品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4

2/44

3/44

4/44

剩余4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要求:1.了解明清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了解明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革(1)废除宰相想制度(2)设置内阁(3)宦官专权明太祖(4)特务统治 1、明朝的建立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革(1)废除宰相想制度(2)设置内阁(3)宦官专权明太祖 *从礼节问题看皇权与相权: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朝,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据说,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坐着向宋太祖奏事,宋太祖借口眼睛昏花看不清,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从此,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官员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准备有特别的护膝。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1)废除宰相想制度朱元璋在《皇明祖训》说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思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①加强皇权——根本原因②元朝丞相权重,内乱频繁——历史原因③明初丞相胡惟庸擅权——直接原因④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集权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现实原因 皇帝中书省:丞相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地方布政司(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军政)按察司(监察、司法)吏户礼兵刑工*明朝:中央制度变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地方制度变化:废行省,设三司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常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日常事务剧增?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影响办事效率 (2)设置内阁A、原因:减轻皇帝负担,加强君主专制。B、发展历程: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授予内阁票拟内阁首辅权力扩大,部权尽归内阁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明朝末宦官专权,名存实亡 C、对内阁的评价?①非法定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是提供侍从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权。比较宰相与内阁宰相内阁性质法定行政机构内侍机构职权总领行政侍从、咨询任职方式选拔任命直接由皇帝决定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内阁的运行规则阁臣的升降及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票拟——内阁成员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皇帝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后由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3)宦官专权——明朝中后期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②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4)特务统治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卫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锦衣卫服饰东厂剧照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拓展:朝贡贸易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薄来”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1)定义:(2)特点:(3)目的: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①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②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4)表现:郑和七次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过程:1405—1433,明成祖派遭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事件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比较时间1404—1433年7次1492—1504年4次人数278001500船数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17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设备航海图、罗盘针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大范围广设备先进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3)评价:积极: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海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国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宽十八丈(和56米)。有九桅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每艘船有三重罗盘,还启用了夜间航行定位技术—牵星术。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1)概念:禁止民间私自对外交往,对外贸易需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海禁”(2)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侵略、倭患及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客观)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本) 2、戚继光抗倭(1)原因: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元末时期日本武士利用中国政局动荡侵扰中国。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明)赵文华日本海盗+中国海盗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又以南方多薮(sǒu)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2)结果: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加上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福建、广东两地倭寇。 隆庆开关*原因: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指明朝隆庆元年,即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 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租住。*1887年,与清政府《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占领澳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驶主权。葡萄牙——租借澳门 荷兰——占据台湾*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逐出台湾,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北方———蒙古族(鞑靼、瓦剌)2、西南——藏族3、东北——女真族(一)内陆边疆 1、北方———蒙古族(鞑靼[dádá]、瓦剌[là])(1)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2)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土木堡之变)。(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隆庆和议(1571年)①蒙古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对中原物资有高度依赖性②鞑靼内部政治斗争导致实力下滑③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俺答封贡是明朝少数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在明朝中央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原因 2、西南——藏族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女真族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地区措施影响蒙古(鞑靼、瓦剌)藏族地区(乌思藏)东北(女真诸部)军事打击,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封授;设立宣慰司、元帅府、行都指挥使司(卫所)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部落首领官号恢复扩大贸易关系,基本维持和平局面①巩固和维护了明朝的大一统局面②推动边疆经济发展③促进民族交融*明朝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 (二)明清易代1、明朝统治危机①政治黑暗,宦官专权,阶级矛盾激与农民起义②东北女真的兴起与威胁③西方的侵扰④自然灾害频繁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顺治元年,即1644年)四月,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本课小结:从明朝的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的建立与统一明朝中央制度变迁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蒙古、藏族、东北满洲崛起明清易代郑和下西洋:概况、影响东南沿海的“倭乱”:起因、结果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宦官专权 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小试牛刀D 2、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A.队形操练B.武艺训练C.阵法演练D.习惯养成D 3、明朝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B 谢谢观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8-01 14:18:04 页数:44
价格:¥3 大小:15.72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