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选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2
2/52
3/52
4/52
剩余4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复习要点】【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屯田,庄园经济,寺院经济;江南的开发;书法及科技成就
【备考分析】全国卷及新高考(2020-2021年)备考分析高考真题考查角度2021年福建卷·3全国甲卷·T45思想文化孝文帝改革(1)考查知识点:①君主专制的加强②史学理论③民族融合④中国古代艺术(2)考查形式:突出核心素养,多创设图文、表格等情境;以选择题为主,辅以非选择题,主要考查时代特征、史学素养、艺术风格及其史学价值2020年全国Ⅲ卷·T25曹操屯田
【时空定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特征】220-589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社会动荡,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形成并发展,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文学艺术承上启下,大放异彩,奠定隋唐文化基础。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一、政治1、政权更替2、主要的制度及创新3、民族大融合
魏蜀吴晋隋1、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士族军阀,腐败衰落;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五胡乱华;南征(淝水之战)北伐(祖逖北伐)失败等;北方经济被严重破坏,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差距缩小。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184年黄巾起义208年赤壁之战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280年西晋统一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形成——曹魏(220-266)三国鼎立
【2021·福建卷·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黄龙、赤鸟、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高考演练
(266-316)西晋统一西晋(1)西晋的统一: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2)西晋的统治:政治:分封诸王,其军队成为地方武装;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经济:废屯田制,实行占田制。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3)西晋的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的短暂?
“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读通鉴论》西晋灭亡的原因大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五胡内迁)宗室争夺中央权力最高统治者的腐朽西晋的灭亡致使统一的国家再次分裂,政治动荡,秩序大乱南方:东晋与南朝北方:十六与北朝西晋
东晋宋齐梁陈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北朝南朝西晋
5世纪至6世纪末,中国南方与北朝对立的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420年,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东晋灭亡,进入南朝。2.南朝东晋与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
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前秦(氏族)4世纪下半叶,统一北方,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黄河以北再次陷入分裂状态。反映了胡汉对立,民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薄弱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隔阂依然存在。特征影响
北朝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西魏,稍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朝合称北朝。后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朝
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合则利,分则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主要的制度及创新九品中正制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灵献之世,阉宦用事,…台阁失选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抱朴子·审举篇》原因:①政治腐败,权贵影响察举实施;②战乱不断,社会秩序不稳定;察举制崩溃选官制度魏文帝曹丕时推行
中央委任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家世(家庭出身的背景)品行(个人的品行才能)①自下而上选拔;②参考地方舆论;③设置中正官管理;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选拔权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概念标准演变特点
“今之中正……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九品中正制自从东汉末年由曹操草创,到曹丕建国后将其正式颁布全国,到隋炀帝时期,被科举制所取代,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400多年。”——胡克森《九品中正制度再评价》“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才高守道之士日退,驰走有势之门日多矣。”——《晋书·刘寔传》
评价①同门阀制度相结合,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②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皇权;③压制平民人才,不利于政治流动;①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积极作用;②与客观社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特别是当时的教育发展;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起到过渡作用;消极积极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A
门阀士族制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士族:亦为“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户等级高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田庄)、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权。庶族:亦称寒门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概念
历史根源:东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政治原因:士族是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等;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为官,门品决定官品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严特点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①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②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③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游牧民族威胁的严峻的形势,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改变社会落后现状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内容特点具体措施前期创建新制后期汉化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493年,以“南下伐齐”为名,迁都洛阳为什么?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原因平城洛阳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条件优越【与南朝争夺正统地位,欲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许】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根本)
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重建乡官系统,五家为一邻长,五邻立一里氏,五里立一党长。主要负责:户口检——租调征发,管理生产,维护治安。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形成自耕农。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赋役义务即租和调。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作用:(1)稳定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3)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利于国家赋役的征收。演变:北魏到唐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随着土地兼并严重,唐中期瓦解。
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全盘汉化,鲜卑贵族门阀化导致其迅速腐败,成为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3、民族的大融合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就再也找不到他们活动的记载了。这就是说,经过十六国、南北朝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些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民族完全融合了。——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
民族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汉族北方少数民族民族文明比较表农耕定居游牧迁徙官僚、礼仪制度比较完备相对野蛮落后以儒学为主的先进思想相对落后
(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而汉族人民也向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等。(2)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表现汉化或者封建化农耕化胡汉淡化儒学化
途径实质影响民族内迁(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频繁战争(淝水之战);改革(孝文帝改革);友好交往(联姻、通婚、贸易、杂居)边疆的开发(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关系)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北方战乱经济发展缓慢、停滞。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土地制度:均田制、屯田制、“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冶铁业:发明灌钢法,领先世界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白瓷;南朝陶瓷工具——匣钵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商品经济水平低下江南草市形成;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坏件
【2020·全国III·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虞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曹操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曹操的屯田由政府主持操作,并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A项错误;曹操屯田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和流民问题,并不是出售粮食,因此推动农业商品化说法有误,B项错误;中原人口的南迁与曹操实行屯田无必然联系,C项错误。高考演练
庄园经济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需交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该经济是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经济形式之一。西晋的瓷坞堡田庄经济寺院经济占有大量的国家资源(人口与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正常发展,经封建统治带来危机。
江南的开发(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史记》描述江南发展水平低,《宋书》中描述江南发展与物产丰富
开发江南的条件1.北方战乱,社会生产受到破坏,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2.北方人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各族人民共同劳动。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江南开发的影响(长江流域)一向落后的经济,逐渐追上黄河流域的水平。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结合起来,中国封建经济的势力更加繁盛了,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出比两汉更加强大的唐朝。——范文澜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隋统一奠定基础;为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
三、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1、思想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挑战,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儒学发展的困境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儒学遭到质疑;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冲击儒学;儒学理论本身缺陷;(西汉以来,今文经与谶纬神学结合,趋向神秘化和迂腐繁琐;东汉以来,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如何走出困境?儒学
魏晋时期流行的哲学思潮,以老子、庄子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而成。背景:政治混乱,知识分子为了避祸,兴起清谈风气。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行式:政治“无为”,生活作风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崇尚清谈影响:它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学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盛行,吸收了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印度佛教大概于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三国以来即被流传。白马寺东晋高僧,法显(334-420年),把梵文和巴利文译成汉文。促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传播,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佛教
佛教传播的挫折——灭佛运动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损害国家利益。挫折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南朝的范缜,著有《神灭论》原因影响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了抨击
道教东汉末年形成,魏晋盛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唐朝时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2、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代表:曹操父子建安文学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节选自曹操《短歌行》田园诗代表:东晋陶渊明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南朝骈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南北朝民歌篇制短小,多于抒情,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3、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书法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王羲之
绘画成就斐然东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壁画:敦煌莫高窟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舞蹈胡舞胡乐
4、科技领域时期人物主要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出“制图六体”
本课结束,谢谢!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