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11 青藏高原-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浙江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11青藏高原【命题思路】青藏高原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常以区域图、地形图、统计图表、热点材料等为载体,考查河谷农业、高寒牧业、进藏铁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问题。【基础知识】1.位置与范围:青藏高原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2.自然环境:(1)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  世界屋脊  ”之称。高原上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B喜马拉雅 山脉和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大盆地柴达木  盆地。“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2)河流、湖泊:由于海拔高,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黄河 、   长江 、 澜沧江、 雅鲁藏布江  等众多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高原上还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   。 (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 高寒  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 小 ,日温差大 ,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由于海拔高,空气 稀薄 ,  日照 充足,  太阳辐射强烈。(4)丰富的资源:青藏高原上  太阳能  、  地热 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5)野生动物资源:  藏羚羊 、藏野驴、藏原羚等。3、藏民生活(1)衣:  藏袍 是藏族的传统服装,。(2)食:居民的日常主食是 糌粑 ;牛羊肉也是常见食物。为了抵御严寒,人们常喝青稞酒 。(3)住:牧区牧民一般用厚重的羊毛毡搭成帐篷居住,在农区和城镇多建平顶的 碉房。(4)行:青藏地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公路  运输; 青藏 铁路从青海的西宁到西藏自治区的拉萨   ,它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考向预测】(一)河谷农业1、有利区位条件:①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清朗天气,光照充足,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制造养分;②热量欠缺,作物生长期长,积累的养分多;③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2、分布: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比较平坦的河谷和盆地,如青藏高原南部的藏南谷地和东北部的湟水谷地。3、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二)高寒牧业:1、发展条件:独特的高寒气候和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2、主要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3、优良畜种:藏绵羊、藏山羊、牦牛(“高原之舟”)。(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线路经过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线路最高处达5072米;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经过九度地震烈度区216公里。沿线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地壳运动活跃。在这样的区域修建铁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设任务艰巨。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位于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冻土隧道”。青藏铁路的修建,将结束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西藏资源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对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促进藏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造福沿线人民,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1)作用:①合理布局铁路网,满足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②促进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③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④维护国家边境的安全。(2)不利因素:①海拔高,高寒缺氧,不利于工人施工;②多年冻土,增加铁路建设难度和技术要求;③生态脆弱,增加铁路修建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技术要求。(四)三江源地区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特点: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位于北纬31°~36°,东经89°~102°之间。三江源地区分别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2.三江源地区的水源: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3.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消退、过渡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4.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影响: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源区水源枯竭,黄河中下游会出现断流,长江中下游会出现干旱灾害等影响。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导致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会加剧,黄河中下游断流时间会增长等。5.三江源地区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①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②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③保护“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①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②夏季,青藏高原形成低压,叠加在印度低压之上,加强了我国夏季风的势力;③冬季,青藏高原形成高压,加剧了我国冬风的势力;④冬春季节、对西风带有分流作用,南北两支气流在四川盆地汇合,造成我国长江流域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大题精练】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安全一直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的垦荒运动、20世纪70年代的商品粮基地建设、20世纪90年代的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和青海东部农业综合开发等,均是为了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农、牧业分布及河流分布。(1)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2)指出青藏高原两大粮食生产中心的名称,并分析其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3)推测青藏高原种植粮食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并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1)有利影响: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等。不利影响: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多样;降水分布不均匀等。(2)两大粮食生产中心: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利条件:位于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开阔,热量条件较好,距离灌溉水源较近;耕地面积较大;开发历史较久等。(3)粮食种植风险指数较高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主要原因:地形复杂多样;降水较少,缺水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承载力较小等。【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为材料,涉及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海拔高,气温较低,病虫害少,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但热量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此外,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复杂,地形复杂多样,再加上有高山阻挡水汽,降水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农业生产。 (2)青藏高原两大粮食生产中心分别为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该两大粮食中心都位于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开阔,耕地面积较大;谷地气温高,热量条件较好,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距离灌溉水源近,有雅鲁藏布江和湟水流经,水源充足且便利;两地开发历史较久,形成了青藏高原重要的粮食生产地。(3)由图示可知,青藏高原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多为牧业县,由于地形复杂多样,海拔高,气温低,降水稀少,缺水严重,多发展的是牧业,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承载力较小,不合适发展农业,粮食种植风险指数较高。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江源地区(下图)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退化。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1)说明三江源地区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2)写出全球变暖导致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表现。(3)你是否赞成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旅游业?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意义重大;涵养水源,维护水资源安全;为高原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冰川消融退缩;冻土融化;湿地面积缩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3)赞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反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分析】本题以三江源地区为背景材料,涉及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区域发展方向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详解】(1)国家安全包括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从材料可知三江源作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更偏重于生态安全;故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意义重大;涵养水源,维护水资源安全;为高原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冰川消融退缩;冻土融化;湿地面积缩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赞成主要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反对主要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一旦破坏难以恢复。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2年7月8日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柯拉光伏电站正式开工建设。水光互补开发模式,可以通过水电站对光伏电站进行日内调节,促进新能源消纳。同时,通过水电和光伏发电年内出力特性互补,可以提升送出线路的利用率,提高综合发电效益。项目建设还通过“光伏+特色产业”“光伏+基础设施提升”“光伏+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带动民族地区农牧等产业发展,产生“光伏+N”的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撬动工业经济转型集聚发展的关键杠杆,加快“飞地园区”建设。甘孜州与成都市共建的成甘工业园区,利用两地优势,积极承接广东省对口帮扶甘孜州的产业转移,成为全省飞地园区的样板和典范。(1)说明该项目光伏发电与水力发电年内出力的季节差异,并简析原因。(2)该项目要求光伏支架增高,光伏组件最低离地1.8米,分析其原因。(3)分析甘孜州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可发展的非农产业。(4)说明成甘工业园区建成飞地园区的理由【答案】(1)光伏发电冬春季出力大,水力发电夏(秋)季出力大;甘孜州冬春季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进入枯水期。 (2)满足植被(牧草)生长需要;保障牛羊放牧空间,实现“牧光互补”(3)丰富的水能、风能、光能,发展能源产业;壮美的高山高原、峡谷、草原、森林等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资源开采与加工工业。(4)甘孜州有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成都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市场、管理、人才优势明显;两地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企业共招,促进甘孜州劳动力异地就业;充分利用东西协作、对口支援等平台,促进招商引资,推动甘孜州产业发展和地区脱贫。【分析】本题以甘孜州能源产业发展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详解】(1)甘孜州地处藏区东部,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降水多,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河流流量大水力发电量丰富;冬春季节降水少,晴天多,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光伏发电量大,刚好实现能源开发“水光互补”。(2)材料中显示该地区是农牧区,光伏的发展带动民族地区农牧发展。光伏支架增高,光伏组件最低离地1.8米,为牧区牧业发展预留空间。光伏电板在采光的同时也遮挡阳光,减少蒸发,保障了牧区牧草的生长;同时1.8米的空间也满足了牛羊的放牧空间,实现了“牧光互补”。(3)题目中要求甘孜利用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发展非农产业,既工业和第三产业;该地区海拔高,光照强,太阳能丰富。夏季降水量大,河流流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海拔高,大风日数多,风力资源丰富。该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能源优势发展能源产业;该地区高原,雪山,峡谷地貌丰富,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风情独特,可以依托优质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图例中看到该地区盛产锂矿,可以依托丰富的矿产发展矿产开采和加工工业。(4)区域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成甘工业园建成飞地园区,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区域发展。甘孜州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成都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市场,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优势明显,两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实现互利互补;材料中介绍飞地园区积极承接广东省对口帮扶甘孜州的产业转移可以促进甘孜州产业发展,解决甘孜州异地就业问题,推动甘孜州脱贫致富。【点睛】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原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产业基础等。青藏地区优势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当雄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平均海拔4200米。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天然草地资源,草原占总面积的30%,畜牧业一直处于传统粗放型。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下图),企业通过统筹整合加工、运输、冷链等环节,让有“身份证”的牦牛产品走向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1)分析制约当雄县早期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2)简述“公司+农户”的模式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3)针对牧草不足的问题,说明当地是否可以建设大规模人工草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海拔高,夏季气候凉爽,产草量低;冬季寒冷,产草量季节变化大,冬季发展畜牧业饲料不足;多山的地形,转场困难等。(2)牧民可以通过出租牧场获取租金,通过牦牛入股获得分红,还可以受雇于公司领取工资,明显增加了牧民的家庭收入来源;公司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牦牛“身份证”进入市场销售,创建产品品牌提高了牦牛的价值。(3)当雄位于西藏,属于海拔高的高寒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过多建设大规模人工草场。为保障漫长冬季的草料供应,当地适宜采用的方法是建设温室种植牧草,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分析】本题以当雄县牦牛产业发展为背景,涉及农业区位优势、“公司+农户”模式的积极影响、建设大规模人工草场的意义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当雄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念青唐古拉山从西北横穿全境,平均海拔4200米。海拔高,夏季气候较低,产草量低;受科技含量低、草畜供需错位、牧民落后观念等束缚,畜牧业一直处于传统粗放型,可知当地冬季寒冷,产草量季节变化大,冬季发展畜牧业饲料不足;多山的地形,转场困难,草畜供需错位等制约畜牧业发展。(2)“公司+农户”的模式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现为对牧民家庭收入来源的明显增加和提高了牦牛价值。加入公司前,牧民家庭在牦牛养殖上的收入来源非常单一;加入公司后,如图所示,牧民可以通过出租牧场获取租金,可以通过牦牛入股获得分红,还可以受雇于公司领取工资,所以加入公司明显增加了牧民的家庭收入来源。延长产业链条是指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领域作拓深延展,材料中公司的加入延长了产业链条;由材料可知,公司为牦牛肉注册了商标,建立了牦牛“身份证”进入市场销售,创建产品品牌提高了牦牛的价值。(3)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目前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依然是以天然草地为饲草来源的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模式为主。但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天然草地生态系统脆弱,生产力不稳定。当雄位于西藏,属于海拔高的高寒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过多建设大规模人工草场。建设温室种植牧草可以提高牧草产量,增加寒季的草料供应;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扩大了草料的供应,有利于保障寒季的草料供应。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青藏高原东南方的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米,被誉为“天空之城”。几年前,新鲜果蔬在理塘还是“奢侈品”,长期有着“菜比肉贵”的窘况。近年来,该县以“交通先行”为牵引,建成了多个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如今果蔬不仅能满足本地群众的需求,还能远销内地城市和港澳。“天空之城”的“极地果蔬”已逐步打响品牌。材料二、图1为“理塘县位置示意图”。图2为“理塘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照片”。 (1)简析理塘过去“菜比肉贵”的原因。(2)理塘“极地果蔬”能远销港澳,试分析原因。(3)简述“交通先行”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答案】(1)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普通农作物的生存条件脆弱;耕地条件复杂,种植工作难度大,农业耕种技术差,种植农作物存活率低;过去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供给量少,需求量多。(2)土地资源丰富,基础建设用地充足(如仓储建设等);水资源良好,河流较多,水量充足,易于灌溉。日照充足,光热条件优裕,有利于果蔬生长;生态环境好,无面源污染,果蔬品质较高;地理位置优越,理塘是通往川、滇、藏等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便捷;劳动力较为丰富;农业科技发展,建设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产业化经营,树立了“极地果蔬”良好的品牌。(3)交通先行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带动农业展业的发展;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提升了农业发展获取资源的能力,为农业发展赋能。【分析】该题以理塘县“极地果蔬”为背景,涉及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农业区位因素、交通线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理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方,平均海拔4300米,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外加地里石头多,翻耕、碎土、捡石等工作难度大,普通农作物的生存条件十分脆弱。过去理塘的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差,果蔬产量低,而当地需求量大,供给量少,满足不了;交通条件差,蔬菜运输困难,运输成本较高。 (2)理塘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幅员面积广,实有耕地(包括轮歇地等)面积近10万亩,县城周边基础建设用地充足(如仓储建设等),要素保障力强;水资源良好。河流较多,分为雅砻江与金沙江两大水系,主要有无量河、热依河等11条河流,水量充足,易于灌溉;日照充足,光热条件优裕。年均日照约110天,无霜期为50天,紫外线强,果蔬病虫害防疫得天独厚,温差适宜,果蔬糖分积累充足;生态环境好,无面源污染。绿色有机果蔬的生产环境优越,运用现代农业的设施和技术,克服温差、霜冻等不利条件,理塘的土地可发挥乘数效应。牛羊成群、种养循环,为果蔬生长提供最好的有机养料;地理位置优越,是通往川、滇、藏等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人力资源较发达,为“极地果蔬”加工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该县以“交通先行”为牵引,建成了多个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打响“天空之城”的“极地果蔬”品牌,知名度高。(3)长期以来,造成我国农村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的交通问题。公路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民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提高当地农民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种植技术,扩大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交通先行”打通与外界的沟通,能更好地引进新的资金和厂商,实现招商引资等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进行农业和工业开发。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对青海省部分地区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第一站是冷湖镇火星营地(下图),其周围景观酷似火星,可以提供模拟登陆火星的体验。考察的第二站是西大滩昆仑山玉珠峰矿泉群,该泉群水质好,是优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考察的第三站位于青海省共和县的塔拉滩,该地区有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该基地由江苏援建,每年为江苏输送10亿度电。基地内创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补”模式,即太阳能电池板上层光伏发电,下层种植牧草养羊,实现光伏发电带动生态环境建设。材料二:下图为青海省简图和三个考察站的景观图。 (1)描述火星营地附近自然景观特点,并分析原因。(2)据图说明西大滩天然矿泉水的形成过程。(3)试说明江苏与青海在能源产业合作分别具有的优势。【答案】(1)特点: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风力地貌广布。成因: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烈。(2)昆仑山冰川融水、冰雪消融水以及大气降水向下运动,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地势较低处沿断层出露。(3)青海能源充足,地广人稀,劳动力廉价;江苏省资金充足技术现金,需求大。【分析】本题以青海自然地理环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点及成因、相互联系的水体、区域差异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火星营地周围景观酷似火星,且该地位于青海北部地区,因此该地附近自然景观为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风力地貌广布。植被稀少主要有水分条件有关,由于该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因此植被稀少,以荒漠为主,大风天气多,风化和风力作用强烈。(2)观察第二站图片可知,随着昆仑山冰川融水、冰雪消融水以及大气降水向下运动,不断地下渗形成地下水,最后地下水在地势较低处沿断层出露,形成矿泉水。(3)青海位于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较落后,但土地面积大,劳动力价格低,而且能源充足,开发价值大;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对能源需求大。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大拐弯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低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巴昔卡,海拔155米,很多地区被誉为“西藏江南”(下图)。每年3、4月份,林芝各地的野生桃花次第开放,与蓝天白云、雪山冰川交相辉映,花期也是全国最长,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已经成为林芝旅游的一张名片,桃花节举办地嘎拉村也从原来的伐木为生成为现在的“藏地桃源”。 (1)说明林芝很多地方成为“西藏江南”的原因。(2)分析林芝地区桃花花期长的原因。(3)桃树和桃花节对嘎拉村的乡村振兴有哪些积极影响?【答案】(1)位于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缺口深入,受东低西高的地势抬升,降水丰富,气候温暖湿润。(2)林芝地区地势起伏大,不同海拔高度的桃花依次开放,使林芝地区桃花花期持续时间长;林芝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桃树生长相对较慢,花期长;林芝地区的主要是野生桃树,品种多样而复杂,花期长。(3)桃花节可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桃树果实可促进水果销售、加工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改变原来伐木为生的状况,改善生态环境。【分析】本题以林芝相关介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林芝很多地方成为“西藏江南”的原因、林芝地区桃花花期长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详解】(1)读材料“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大拐弯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低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巴昔卡,海拔155米”可知林芝位于河谷,海拔相对较低,地势越低气温越高,该地气温较高;因林芝纬度位置较低,从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被南迦巴瓦峰阻隔,在此处冷暖气团交汇形成丰富的降雨。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从雅鲁藏布江大拐湾处的缺口深入,受东低西高的地势抬升,降水丰富,气候温暖湿润。林芝的气候具有了热带、亚热带特征,在大峡谷里面有野生的芒果之类的热带水果,物种相当丰富。因此被誉为“西藏江南”。(2)读图可知林芝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由西向东平行伸展,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东南处面向印度洋的低缓地区,顺江而上的印度洋暖流与北方寒流在此处汇流,造成了林芝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的多种气候带。林芝地区地势起伏大,不同海拔高度的桃花依次开放,使林芝地区桃花花期持续时间长;林芝地区主要是野生桃树,品种多样而复杂,花期长。林芝地区海披较高,气温较低,桃树生长相对较慢,花期长; (3)由材料可知,一年一度的桃花节已经成为林芝旅游的一张名片,桃花节举办地嘎拉村也从原来的伐木为生成为现在的“藏地桃源”。桃树和桃花节对嘎拉村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桃花节的出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另外,桃树果实可以促进水果销售、水果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桃树、桃花作为游览的景点,得到保护,改变了当地原来伐木为生的状况,进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8.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是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许多人向往的“净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材料二:甲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发育了大片沼泽,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材料三:近年来,西藏凭借纯天然环境和无污染草原、耕地与水土等优势,以发展高原有机农牧业为基础,以先进技术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积极开发高原有机健康食品、高原保健药村、心灵休闲旅游和清洁能源,推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1)据图,描述青藏高原地区林地分布特征及其成因。(2)分析黄河源区沼泽形成的原因。(3)据所学知识,说出青藏高原发展的主要清洁的新能源。(4)任选一青藏高原新能源说出其丰富的原因。【答案】(1)主要分布在南部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水汽沿河谷深入,带来较多降水。(2)黄河源区冰川积雪融水较多,径流量丰富;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3)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 (4)太阳能: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成为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风能:青藏高原海拔高,由地形产生了高原气候(高压)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却是在低压控制范围内。所以气流由高原向四周地势低处流动。地热能: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上,地壳活动频繁。水能:河流多水量大,海拔高河流落差大。【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设置四小问,涉及青藏高原地区林地分布特征及其成因、黄河源区沼泽形成的原因以及青藏高原的能源开发与利用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要求较高,难度较大。(1)据材料一图并结合林地图例可知,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河谷地带。青藏高原地势海拔高,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且据图可知,该地区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汽流沿河谷深入,为该地带来较多降水,因此水热条件好,适合森林生长。(2)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且冰川积雪融水较多,径流量丰富;据材料二可知,甲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易积水;青藏高原,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因此多沼泽地。(3)结合所学可知,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故当地太阳能、风能丰富;青藏高原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温泉多达600多处故可开发地热能。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河流数量多,落差大,水能丰富。(4)太阳能:青藏高原因为深居内陆,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成为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风能: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海拔高,被誉为世脊,由地形产生了高原气候(高压),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却是在低压控制范围内。所以气流由高原向四周地势低处流动,风力强,风能资源丰富。地热能:青藏高原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上,地壳活动频繁,青藏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地热能丰富。水能: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河流数量多,水量大,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玛旁雍错(下图)湖面海拔约4500m,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168.3mm和2197.4mm。历史上玛旁雍错与拉昂错同属一外流湖,第四纪时气候变暖,二者被水下堆积物分隔开,现今,两湖北部仅有一季节性水道相连。目前,拉昂错已为咸水湖,被称为“鬼湖”,玛旁雍错仍为淡水湖,被称为“圣湖”。(1)分析玛旁雍错蒸发量大的原因。(2)从气候和地貌变化角度,描述玛旁雍错和拉昂错由合到分的演变过程。(3)分析当前玛旁雍错仍为淡水湖的原因。(4)推测玛旁雍错未来的盐度变化,并说明你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保持盐度稳定。【答案】(1)①(与拉昂错相比,)水域面积较大,可蒸发水量较多;②(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③内陆地区,降水少,多晴天;④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加速蒸发。(2)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加快,冰川融水携带大量砾石等堆积物在湖区堆积,使湖区中间地势抬高,加之蒸发量大,湖泊面积缩小,使得两湖由合到分。(3)①湖泊面积较大,储存淡水量较多;②支流多,汇水面积大,淡水汇入多,对盐分起稀释作用;③有季节性水道连接拉昂错湖,起排盐作用;④盐分累积时间有限。(4)变化:逐渐变高。不同意。理由:①工程建设成本高,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②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造成生态破坏,干扰动物栖息,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意。理由:①维持玛旁雍错淡水湖现状,为当地带来淡水资源,利于农牧民生产生活;②维持当地地理环境的稳定;③维持该湖在宗教徒心目中的“圣湖”地位。【分析】本大题以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湖泊蒸发量因素、湖泊演化、湖水性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影响湖水蒸发的因素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裸露水面面积等因素。结合材料“湖面海拔约4500m,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168.3mm和2197.4mm”可知:水域面积较大,可蒸发水量较多;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光照强;且内陆地区,降水少,湿度小,多晴天,湖水蒸发量大;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加速蒸发。(2)根据材料“第四纪时气候变暖,二者被水下堆积物分隔开”说明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加快,冰川融水携带大量砾石等堆积物在湖区堆积,使湖区中间地势抬高;“两湖北部仅有一季节性水道相连”结合上题分析及材料可知,由于蒸发量大,湖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使得两湖由合到分。(3)仍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来水多,去水少”思考,结合图可知:玛旁雍错湖面积较大,储存淡水量较多;周围河流汇入多,且这些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淡水汇入多,对盐分起稀释作用;玛旁雍错湖北部有一季节性水道与拉昂错湖相连,起排盐作用;盐分累积时间有限,因此,玛旁雍错仍为淡水湖(4)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玛旁雍错蒸发量大,湖水盐度会逐渐变高。同意,通过工程措施保持盐度稳定理由主要是从淡水湖的优点思考:青藏高原的湖泊众多,但大部分湖泊是咸水湖。维持玛旁雍错淡水湖现状,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淡水资源,利于农牧民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利于维持当地地理环境的稳定性,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湖,可以维持该湖在宗教徒心目中的“圣湖”地位。不同意,通过工程措施保持盐度稳定主要是从工程难度、生态环境脆弱思考: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冻土广布,工程建设成本高,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同时,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造成植被破坏,干扰动物栖息,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10.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具有独特的环境特征。近年来,柴达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大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其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的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较高,过多的尘埃和水汽会增加机房故障率。柴达木云数据中心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该中心的建设将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从水分和热量角度,说明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2)分析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3)分析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4)说明建设大数据中心对柴达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答案】(1)水分方面: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分资源匮乏。热量方面:盆地内部热量较周围丰富,但总体热量条件较差。(2)柴达木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柴达木盆地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3)大数据中心为高能耗产业,柴达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够满足大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大数据中心用于冷却的能耗较高,柴达木地区地势高,气温低,有利于减少冷却能耗;大数据中心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柴达木地区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故障率。(4)建设大数据中心可以带动相关第二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分析】本大题以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独特的环境特征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详解】(1)根据图中等降水线可知,柴达木盆地内部降水小于50毫米,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分资源匮乏;据图可知,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范围在1000--1500,热量条件较差,但与柴达木盆地周围地区相比较,柴达木盆地内部积温较大,热量较丰富。 (2)太阳能资源丰富说明太阳辐射量多,影响太阳辐射量因素可以从纬度因素、天气状况、昼长因素、地势因素等角度分析。故影响柴达木盆地的太阳辐射量的原因是:地势高,空气透明度高,大气稀薄,削弱的太阳辐射少;柴达木盆地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3)根据材料“大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其运营最大的支出项目为服务器用电和冷却用电。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的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较高,过多的尘埃和水汽会增加机房故障率”等信息可知,大数据中心耗电量大,数据中心机房对空气湿度、洁净程度都有较高要求,结合柴达木盆地特殊的区域环境特征可知:柴达木地区建设大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有大数据中心耗能高,而柴达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能够满足大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大数据中心用于冷却的能耗较高,而柴达木地由于区地势高,气温低,有利于减少冷却能耗,可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大数据中心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柴达木地区水汽含量少,空气洁净,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故障率。(4)根据材料“该中心的建设将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知,建设大数据中心,利于格尔木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提升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2 23:27: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37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