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微阅读04 古代文化常识易混一百组(四)-高中生语文万象作文素材微阅读菁华天天诵(PPT)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3/27

4/27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文化常识易混一百组 76石、斛、斗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石=1斛,1斛=10斗=4钧=120斤。宋朝开始,改为1石=2斛,1斛=5斗。 77寻、常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比喻短或小。 78跬、步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79金紫、青衫金紫,指金印紫绶。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青衫,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借指学子、书生。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泛指官职卑微。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又借指失意的官员。 80移疾、告疾、托疾移疾即移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告疾即告病。指古代官吏因病请求退休。托疾,借口有病不做某事。 81归老、归养归老,是辞官养老,养的是自己。归养又称终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养的是亲人。 82大理寺、太常寺大理寺:古代司法审判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掌管刑狱案件审理。明代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三法司”,以大理寺卿为长官,少卿为副职。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主管官员称太常卿。 83同列、同年同列:处在同一班列,同等地位,也指地位相同者,犹如同僚。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 84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85五礼、六礼、六艺、六书五礼:中国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六礼:①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②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艺:①指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就是指六经。②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86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87冼马、驸马洗马:念xiǎn音,秦时设置官名。汉时亦作"先马"、"前马"。为太子属官,掌侍从,太子出行时为前导,秩比六百石。晋时改掌图籍,唐代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驸马:汉武帝时始置驸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88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时期左丘明作;《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刘向整理。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都属断代史。 89前四史、后四史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记载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三国•蜀]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的最后一部《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 90博学宏词、书判拔萃博学宏词:即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宏词科的考试内容是"试文三篇",包括诗、赋、议论各一。乾隆名弘历,"宏"音形义与"弘"相近,故改为博学鸿词。主要方式是由各地的地方官和士绅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参加这一考试。书判拔萃:即书判拔萃科,唐代考选科目之一,试判三条,中者授官,书判,即书写判词的能力。 91城隍城隍: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的护城壕称为“池”。 92五声、七声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近似现代音乐简谱的1、2、3、5、6。七声:又叫"七音"。指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个音,近似现代音乐简谱的1、2、3、4、5、6、7。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激愤。 93东隅、桑榆、桑梓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梓: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应该就是“思乡之情”。 94《诗经》六义、汉字演变八过程《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内容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颂是祭祀和颂圣的乐曲。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汉字演变八过程:汉字形体经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个过程。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因其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大篆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又称籀文。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形成的文字。隶书起源于战国,发展兴盛于东汉时期。一般认为,隶书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95掾吏、掾史掾吏: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掾吏指官府中辅助官吏的通称。掾史:官名。掾与史的合称。汉衙署分曹办事。曹有掾与史,掾为长而史次之。 96商贾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97干戈干戈: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指盾牌,上古时期,秦称"盾",山东六国称"干","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战争。 98剖符、虎符剖符:又叫"剖竹"。古代帝王在建国之后,分封诸侯、功臣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用铜或竹、木制成,上刻有字。后因以“剖符”、“剖竹”为分封、授官之称。虎符: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专符专用,一地一符。 99鼎甲、鼎元鼎甲:①指豪族大姓。②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因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有此称。鼎元: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100鸿胪、传胪鸿胪:"鸿",大。"胪",传达。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典客"为"鸿胪",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既是官名,又是官署名。传胪:①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②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代则专称二甲第一名(殿试第四名)为传胪。 文化常识易混一百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1 16:39:02 页数:27
价格:¥3 大小:12.90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