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材料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 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取材于左东岭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不符合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B.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C.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C.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D.有利于创作者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D.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B.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D.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价值。【答案】1.C2.B3.B4.A5.①有助于传播积极主流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教育;②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有助于回归中国本体和建立中国话语,塑造文化自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意为:《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用《诗经》来教化百姓,符合文治观念。B.意为:对社会有用的,创作百篇也没有害处;对社会无用的,写一章也没有好处。这是“文以载道”的观念,符合文治。C.意为:写作诗词、风俗歌谣,抒发流泪哭泣的悲哀情思的,才叫做有文采。这句主要讲求抒情和文采,不符合文治。D.意为:文章应该为时政、时事而写,诗歌应该为表现事实、实物而写。这是“文以载道”的观念,符合文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B.“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可见,这只是最初目的,并非根本目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中西方文艺观念……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存在共性不代表“是一致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B.“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错误,从材料一二来看,主要讲的是“文艺观念”,而没有提到创作实践。C.“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只说有不同看法和复杂影响,并不是“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D.“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并未提到“认识的冲突会加剧”。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概括出①。“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概括出②。根据材料一“‘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材料二“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可概括出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取材于刘禹锡《天论》)【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②跖、蹻:盗跖与庄蹻,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强盗。下文“孔、渊”指孔子和颜渊。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与人实剌异剌:违背。B.动物之尤者也尤:优异。C.右贤尚功右:崇尚。D.法小弛,则是非驳驳:反驳。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是茫乎无有宰者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B.为善而然也而祸亦可以苟免C.天何预乃事邪奚预乎天邪D.或贤而尊显福或可以诈取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与人事作出简单对应。B.天之所长促进万物繁衍生长,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时,赏罚依法而定,能为民众所接受。D.人世的治或乱,都会对当时的人如何认识天道产生影响。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10.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答案】6.D7.C8.B9.现在凭借个人困窘与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太糊涂了)!10.①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②天与人互相影响: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人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③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驳:反驳”解释错误,应解释为“混淆”,句子意思是: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形容词后缀,……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句意: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个发挥主宰作用的天。/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B.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并列。句意: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免。C.均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句意: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跟天有什么关系呢?D.代词,有人。/副词,或许。句意:有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说法错误,原文“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说的是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或强或弱,并不是“抑强济弱”。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以”,凭借;“穷通”,困窘与显达;“质”,评判;“惑”,糊涂。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依据原文“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可知,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依据原文“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可知,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阳气升腾,万物旺盛生长,阴气弥漫,万物肃杀萧条;而人可以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阳气升腾时种植培育,阴气弥漫时聚敛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绝火灾,也用火取暖。所以天与人互相影响。依据原文“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可知,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参考译文:世人谈论天道的认识有两种。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形体与影子、原声与回声的关系:灾祸一定是因为罪行而降临,幸福一定是因为善举而招致,就跟的确有一个事物每天在发挥主宰作用的情形一样。”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相违背不相同的关系:盗跖、庄蹻这样的人一生顺遂,孔子、颜渊这样的人却一生困厄,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个发挥主宰作用的天。”大凡有形的东西,都存在能或不能这样不同的情形。天,是有形体的事物中庞大的一种;人,是动物之中优异的一类。天能做到的,人一定做不到;人能做到的,天也有做不到的。所以我说:天和人的关系是各有所长。我的主张如下: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或强或弱;人的规律在于制定法令制度,作用在于明辨是非。阳气升腾,万物旺盛生长,阴气弥漫,万物肃杀萧条;水和火可以损伤物体,木质坚硬,金属锋利;精气雄健者、体力强健者争相为主宰:这是天的作用。阳气升腾时种植培育,阴气弥漫时聚敛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绝火灾,也用火取暖;用正义来制止强暴和攻讦,用礼制来区分长幼尊卑;尊重贤德崇尚功绩,设立准则防止邪恶:这是人的作用。人道能胜过天道的地方,是法令。法令得到普遍推行时,法令认定为正确的就是大家共同认为正确的,法令认定为错误的也就是大家共同认为错误的。天下的民众如果践行正道一定会得到奖赏,违反正道一定要接受惩罚。一个人得到奖赏,即使是被授予三公的尊位、超乎寻常的优厚俸禄,大家对待这样的情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一个人接受惩罚,即使是遭受亲属族人被害、身受刀锯的酷刑,大家对待这样的情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坏事所以这样。所以人们说:“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福禄能够因为善举取得,祸患也就能够因为恶行招致,跟天有什么关系 呢?”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受奖赏的不一定都是好人,受惩罚的不一定都是坏人。有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有时也会有品性不好的人位列其中;有人因为犯错而受到羞辱,有时也会有无罪的人置身其中。所以人们会说:“那些理所应当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是合理的;那些不应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难道合理吗?这是天命啊。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免。”人间的道义出现混乱,所以对天命的认识也就混乱了。如果法令完全废弛,那么是非颠倒,奖赏常常落在奸佞之辈,而惩罚常常落在正直人身上,道义不足以制服强暴,刑罚不足以战胜错误,人能够超出天的才能就完全丧失了。所以说,天能做的,是生养万物,人能做的,是治理万物。法令得以普遍推行,人们就会说:“天怎么会干预人事呢?我践行正道就行了。”法令完全废弛时,人们就会说:“天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不过是任人摆布罢了。”法令稍微废弛时,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就出现混乱了。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或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我说: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并不会干预人间治乱;人们常常凭借自身能力仰望天,也不能干预寒暑季节的轮转;生于太平之世的人,(因为)法令清明,都知道赏罚源于何处,所以不会去感激或怨恨天;生于乱世的人,(因为)法令废弛,赏罚的依据不可知,所以把人为的过失归结于天,这并不是天在干预人事。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水龙吟①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②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③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④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注】①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②参差:仿佛。③直饶:即使。④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淝水之战。11.下列对作品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B.“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C.“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D.“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B.“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 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D.“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13.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答案】11.C12.D13.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①“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②“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③“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也会被现实震怒”错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中的“生气”是指正气,而非“震怒”之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A.“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佩服你白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是钦佩其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惋惜其曾有终老官场的想法。B.“‘折腰五斗’表明……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错误,“折腰五斗,不应堪此”,意思是陶渊明不能忍受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痛恨坐享朝廷俸禄。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错误,“应别有”的意思是“你的归隐又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即“别有一番深意”之意,并非说他没有归隐之意,人们对陶渊明的认识并没有错。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注释“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可见,辛弃疾离开官场,隐居瓢泉,故而他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即自己与陶渊明一样,都远离官场隐居。从人物志趣爱好来看,“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可见,他认为,自己和陶渊明有着相同的追求,相同的志趣,同样对于“富贵”看淡,认为其无味,淡泊名利。从“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和“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中,可见,诗人认为陶渊明离开仕途,并不仅仅只有归隐一种想法,而是另有一番深意,即希望能够遇上明君圣朝,能让自己一展才 华;而诗人自己用谢安隐居后再被起用的典故,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有机会为苍生挺身而出,实现抗金志向;二人内心都仍有期待。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有关陶渊明的“归来意”,要想准确作出把握,首先需要关注陶渊明自己在《归去来兮辞》中的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陆游也有被罢官的人生经历,他在《书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已然年老但是壮志未能得酬的悲愤。(3)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讽喻现实人生,是古代文章写作的常用手法。杜牧就曾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学会学习”主题班会上,有人提出身边人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会学习的人善于借鉴经验,也善于汲取教训。【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②.知来者之可追③.塞上长城空自许④.镜中衰鬓已先斑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⑦.见贤思齐焉⑧.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已往”“鬓”“斑”“鉴”“焉”。1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2)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①“知”读一声时,句意:这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啊。(这是真正的知道啊)②“知”读四声(读“知”为“智”)时,句意:这是聪明智慧啊。(这是智慧啊)(2)第一问:论及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义(价值)、学习目标等方面。 第二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了学习的方法,要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句意的理解能力。“知”读一声,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是真正的知道啊。“知”读四声,为通假字,通“智”,智慧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是智慧啊。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第一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及学习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及学习方法;“不如丘之好学也”论及学习态度;“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及学习意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及学习目标。第二问:首先选择以上材料论及的一个方面,并结合《论语》来谈自己的看法。比如选择学习态度来谈,《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知识和才能,应该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向别人学习。比如选择学习方法来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②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③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④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⑤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淳安在天上有些地方,也许你并不真的知道,但你总感到自己是早就知道的。比如千岛湖,只要提起,很多人都仿佛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名字太美,瞬间就给人强烈的画面想象。我第一次到千岛湖的时候,那心底曾经想象过的美好画面,还是比不上当时的眼前所见:真的有上千座形态各异的绿岛,站立在开阔而清澈的水面上,仿佛是蕴藏着巨大活力的生命体。我为这种美景所震撼,原来总以为“千”是形容词,没想到是真实的数词。梅峰岛是千岛湖的最高峰。在最高峰的观景台望去,发现千岛湖的宣传画大多是在这里拍摄的。眼见为实,这风景终于冲破了照片的束缚,自由舒展在面前。上千座岛屿星罗棋布,船舶穿梭其间,不知开往何处,简直是一座水上的迷宫。周围人,包括我自己,都掏出手机,拍照留念。眼睛是最健忘的,多么震撼的风景,眼睛也会很快习惯,继而在接踵而来的岁月磨砺中,忘记那样的美景。心灵的记忆是强健的,却无法保持那片风景的纯粹。心灵的记忆对冰冷的客观之物是绝缘的,它一定要一种能刺进内心的精神感触。千岛湖,比风景更动人的,是它背后的故事。我也是到了千岛湖之后才知道,这个地方并非天然的湖泊,而是一座人工湖,是为了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而修建的水库。知道这一点之后再去看千岛湖,还是那座湖,但感受不同了。谁能想到,那些岛竟然是被淹没的群山的顶峰,难怪岛屿的形状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张力,原来是山脉的走向。而在水下,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那次来千岛湖,对这些问题根本来不及细想,美景太抢眼了,只要你投去目光,它就夺去你的心思。我带着美好的风景印象,匆匆间就告别了千岛湖。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再来千岛湖,那么千岛湖在我心中就和别的旅游景点真的毫无两样。但重游,毕竟是不一样了。故地重游,在中国文学中,原本就是一个特别动人心魄的主题。人的短暂与物的长久,人的变化与物的变化,仿佛都能激起人心底那种最深沉的情感,从而刺中心灵的记忆。重游千岛湖,那片风景不再属于远方,而是渐渐有了情感和记忆的景深。第一次来时,多为晴天,可以完全看清千岛湖的细节,目眺极远处,水天相接,如有一根蓝色的细带将千座绿岛轻轻环绕。而这次来,多为阴天,水面雾气萦绕,远处的小岛隐藏在水汽中,随着风的吹拂,呈现出不同的曼妙韵致。除却再度欣赏美景,我心底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我望向湖水,心里沉甸甸的,那水下的古城,不再是神秘的,而有了一种类似乡愁的怀想。那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现在都去哪里了?至少有三十万人啊,他们过得好不好? 千岛湖所属的浙江淳安县,历史极为悠久。春秋时是吴越之地,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后,划为歙县辖地。三国时期,孙权重新规划歙县,是为淳安、遂安建县之始。这里和江南其他地方一样,文化昌明。南宋时,朱熹来这里讲学,据传就是在这里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到了明代,这里出了名人商辂。他三元及第,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明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此外,明代的另一位象征性极强的著名官员海瑞,于仕途之初,在淳安做过四年多的县令,当地人还为他修建了海瑞祠。这样的历史,放在任何县城,都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精神财富。故当地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有一千八百年的辉煌史。因建新安江水电站,原淳安县治贺城、遂安县治狮城,皆被水淹没。现在的淳安县,领域实为原来淳安与遂安的合并,县治位于新建的千岛湖镇上。因此,一九五八年,是淳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一个休止符,也是今天的千岛湖诞生元年。乡愁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之根。三十万人的乡愁,一千八百年的文化记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就在此行年初,在千岛湖边的姜家镇,按照狮城原貌,营建复原了那座水下古城。世上现有三座同根同源同名同姓的晨光村。搬迁之时,原晨光村一分为三,一部分村民后靠,成为现在的晨光村,另两部分村民则分别迁至江西的鄱阳与鹅湖。迁到江西的移民,怀恋故土,也将当地的村落命名为晨光。五十年后的一天,江西两个晨光村的村民,聚在一起共一百一十人,前往现在淳安的晨光村,进行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移民后,大家的日子都有过不顺利。这三个地方的人,硬是在三个地方开枝散叶了。如今相聚在一起,各自的记忆都在寻找着一个整体。但碎的磁石在接近时,在具备更大的吸引力的同时,却不能再恢复它的原状。我不禁想起,在那复建的狮城中,有座小博物馆,墙壁上贴满了过去的老照片,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场景,都像是时间的标本,上演着一个属于过去的活着的世界。我有了一种比拍摄湖水美景时更加激动的心情,一直拍摄着那些人、那些物、那些场景。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我如此被他们打动,仿佛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在千岛湖边的酒店里,我一直保持着窗帘拉开的状态,以便随时一抬眼,就能看见湖。我想起清代诗人黄仲则写的一首诗:“一滩又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淳安在天上。”淳安在天上。千岛湖在天上。当我明日离去,回头再看时,便是要抬头仰望了。(取材于王威廉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灵的记忆是强健的强健:深刻而持久。B.呈现出不同的曼妙韵致曼妙:柔和、优美。C.心里沉甸甸的沉甸甸:形容收获满满。 D.硬是在三个地方开枝散叶了开枝散叶:指子孙绵延。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岛湖的名字太美,没去过的人也可因之想象出美好的画面。B.得知千岛湖是个人工湖,作者也就明白了其成为美景的原因。C.故地重游,往往会在人、事和物等方面给人带来强烈的触动。D.复原的狮城和三座晨光村的故事,都显示出文化记忆的力量。18.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①这风景终于冲破了照片的束缚,自由舒展在面前。②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我如此被他们打动,仿佛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19.文中说:“当我明日离去,回头再看时,便是要抬头仰望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说“要抬头仰望”的原因。【答案】16.C17.B18.①运用比拟,以“冲破”来突出在地势高、视野开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感受到的景色之美妙以及震撼之强烈。②运用比喻,以“根”来揭示这样乡愁这一人类共同情感的深沉普遍,突出深沉普遍的乡愁对人的打动之深。19.淳安地高景美魅力超拔让人流连,淳安历史悠久文化内蕴深厚让人羡慕,淳安民众坚韧无私让人感动让人赞美。【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C.结合“我望向湖水,心里沉甸甸的,那水下的古城,不再是神秘的,而有了一种类似乡愁的怀想。那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现在都去哪里了?至少有三十万人啊,他们过得好不好?”可知,沉甸甸,是因为心中产生的感想多而丰富。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得知千岛湖是个人工湖,作者也就明白了其成为美景的原因”错,原文“知道这一点之后再去看千岛湖,还是那座湖,但感受不同了”是有了一种不同的感受。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风景终于冲破了照片的束缚,自由舒展在面前”,“冲破”运用比拟,把风景人格化,这风景原本在宣传画中,如此亲眼所见,风景呈现在眼前,突出在地势高、视野开阔的背景下,作者所感受到的景色之美妙以及震撼之强烈。“我如此被他们打动,仿佛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运用比喻,以“根”来比喻乡愁,“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乡愁是普遍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根”的比喻凸显出这种情感的深沉普遍,突出乡愁对人的打动之深。【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那心底曾经想象过的美好画面,还是比不上当时的眼前所见:真的有上千座形态各异的绿岛,站立在开阔而清澈的水面上,仿佛是蕴藏着巨大活力的生命体。我为这种美景所震撼”“上千座岛屿星罗棋布,船舶穿梭其间,不知开往何处,简直是一座水上的迷宫”淳安地高景美魅力超拔让人流连;“千岛湖所属的浙江淳安县,历史极为悠久”“文化昌明”“这样的历史,放在任何县城,都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的精神财富。故当地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有一千八百年的辉煌史”淳安历史悠久文化内蕴深厚让人羡慕;“因建新安江水电站,原淳安县治贺城、遂安县治狮城,皆被水淹没”“现在的淳安县,领域实为原来淳安与遂安的合并,县治位于新建的千岛湖镇上”“我并不认识他们,但我如此被他们打动,仿佛我的根就在他们当中”淳安民众坚韧无私让人感动让人赞美。20.语言基础运用。①写文章,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也是整理我们的思想和经验,使之明确化、条理化的一种方法。②作者要写一篇文章,总是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些值得写出来的东西:或者是在工作中积累了某些经验,并且认真地考虑和总结了这些经验;或者是对于某个问题做了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③但是,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④一般说来,一种思想只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时候,还不一定十分明确。⑤把它说出来让别人听懂,这就比较明确了。⑥写成文章,那就是更进一步了。⑦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标点,都摆在纸上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到底是清楚还是不清楚,是深刻还是肤浅,是严整还是杂乱,都明白显示出来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画线的两处文字应该互换位置。B.②句中冒号的作用是表示要提领下文。C.④句中“一般说来”体现了表述的严谨。D.⑦句中加点词语的选用合乎语境需要。(2)按照要求,改写③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要求:①不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②将句子组织形式由“是……,是……”改为“并不是……,而是……”。【答案】(1)A(2)参考答案: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A.“应该互换位置”错误。“使之明确化、条理化”是符合逻辑关系的,只有先内容明确,确定范围和程度后,才能把具体的内容按照分类标准,条理化和逻辑化。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是以“是……,是……”为标志的肯定性的并列关系的句子,按照题目要求转换成“并不是……,而是……”先否定,再肯定的转折关系的句子。“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将“是”改写成“并不是”,“复杂”依据前文的否定词“并不是”也改写成“简单”,“是复杂”和“并不是简单”表达意思一致,修改为: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依据前文“并不是”,后文表“是”肯定的意思应用“而是”表示转折关系,起到强调后文肯定部分内容的作用,修改为“而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全句修改:把头脑里的思想用文章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使认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21.微写作。初春的校园不乏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你会注意那其中的哪一份美好呢?请你选择一处场景进行描写。要求:形象具体鲜明,表达清晰流畅;不得透露学校信息。不超过150字。【答案】示例: 春天,桃花笑红了脸,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着,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枝芽,小草探出了一个个好奇的小脑袋。花坛里,一朵朵玉兰、迎春竞相开放,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教室里不断传来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为这幅美丽的春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描写类微写作题目。写作要求:写作情景为“初春的校园”,“初春”是对季节做出的特殊限定,要注意春天特有的景象特点:万物萌发,生机勃勃;“校园”是对地点做出的限定,校园应有的场景,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教室一角,操场一隅;“注意那其中的哪一份美好”是强调描写内容的具体鲜明性,不可一概而论;“不乏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可以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如何赏心悦目;最后注意字数要求。写作思路:春天是绿的,春天是红的,春天是美丽的,一想到春天,我们便会联想到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树木发芽,柳叶新出,它们那么美丽动人。在初春的校园里,玉兰、迎春等花朵绽放,刚刚苏醒的花翅膀蝴蝶和小圆头蜜蜂在花间飞舞,校园里的小池塘开始融化……写作时,我们首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对其有感情的景物,如果写景那么一定要注意景物的特点:树木的茂密,花朵的娇艳,蜂拥蝶舞的热闹,以及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如果写图书馆,则侧重图书馆的宁静,老师和学生的孜孜不倦;如果写操场,则侧重学生的体育精神。要注意体现“初春”的特点。总之,要突出中心,在字里行间表达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要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22.微写作。趁着春风骀荡,阳光不燥,班委会建议组织一次安全轻松惬意的“骑游”。请你设计一条周末“骑游”路线,并说明设计理由。要求:主题鲜明,设计有特色,理由充分。【答案】示例:“亲近自然感受古韵”周末“骑游”路线:上午7点出发途经柳林县,约九点到达碛口古镇,观黄河美景,赏古韵碛口。设计理由:本次骑行主题是“亲近自然感受古韵”,选择骑行目的地是碛口古镇,碛口古镇位于黄河之滨,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骑行时间约两个小时,路程不长,安全轻松,能沿途欣赏黄河美景,又能观览历史文化名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实用类微写作。审题:这是一次周末班级活动,要求设计一条“骑游”路线,注意路线的选择要符合“骑游”的特点,不能时间过长,安全为主;说明具体的时间和路线安排,还要注意适合学生春天出行。“说明设计理由”需 要考生说明本词骑游的主题,选择骑行线路和目的地的原因等,注意主题要鲜明,路线设计有一定特色。写作思路:设计骑游路线以“安全轻松惬意”为设计方针,选择的骑游线路应以城市周边游为主,如骑行到城市周边感受乡村初春的田野自然风光,到农家果园采摘,或者到附近名胜古迹去参观游览等。23.微写作。请以“书卷多情似故人”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答案】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笔墨幽香抒情长。当清风吹过,霜叶摇落,日破苍云之时,手执一卷,惬意舒畅。在书中,我穿过诗情画意的小桥流水,走过烟雨霏霏的水墨江南,看云来雾往,见莺啼燕语,品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书籍恰如多年老友,无论忧伤喜乐,总有它的倾情陪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缕缕幽香,宁静致远。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时刻,让我们共赴一场美丽的约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审题:“书卷多情似故人”出自明代于谦的《观书》,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文要求以“书卷多情似故人”为开头,且要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实际是要学生抒发自己对读书最真实的或喜爱、或享受、或推崇、或感激的情感,号召人们读好书、多读书。写作思路:考生写作时,可以先引用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然后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书卷人的情态,以倾诉的形式抒发阅读给自己带来的真实感受,比如:读书,让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刻,转换成一种享受;读书,让自己学会用更深邃而朴实的智慧,去应对世事变迁、生活无常;读书,不是改变人生唯一的路,但是能让人不断自我成长,拥有无限可能;读书无处不可,于山中可读书,得其空灵,于湖海可读书,得其辽阔,于花荫下可读书,得其馨香,于月夜可读书,得其静谧。2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写作要求。品,指事物的品类或等级,也指人的品质、品行,还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品,体现出人们对周围生活的积极关注,也包含着人们对自己内心的潜在诉求。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1)请以“说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生活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请以“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1):说品假若你是一只雄鹰,高贵的品质是助你展翅高飞腾空万里的翼;假若你是一棵参天大树,高贵的品质是助你身材伟岸坚韧挺拔的根;假若你是一艘巨轮,高贵的品质是助你远渡重洋叱咤于茫茫大海之间的舵。拥有高贵品质,才能不受外界影响,摆正人生的正确方向。纵眼望去,遥遥的历史长河,无数的英雄伟人无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贵的品质而名垂千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用他那炽热的人格魅力换来了流芳千古受万人景仰的美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他的人格魅力是用他手中那杆爱国的笔,和他那颗爱国的心谱写出来的,千千万万的人们因他而振奋而高昂斗志的迎接切的挑战战胜一切的困难,他的佳作会永远流传下去,他的名字会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拥有高贵的品质才能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只有拥有高贵品质,才能于万千世界中不迷失自我,追求属于自己的方向,不受为外界环境所的影响。陶渊明坚守“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清高,拥有高贵的品质,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屈原坚守“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原则,拥有高贵的品质,得到流芳千古的美名;文天祥坚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誓言,拥有高贵的品质,最终以身殉国名留青史。不论是古代的迁客骚人,还是当代拥有万千的名人,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闯出一番天地,得到公众的敬仰。莫言荣获诺奖,当地的企业、电视台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纷纷邀请莫言出席各种活动,于是便有了“莫言春晚”这个话题,“莫言醉”等品牌酒。对此,莫言一直持否认态度,并坚持表态自己只是一个作家,只想以后能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莫言的行为正式对高贵品质的最好诠释。品质的拥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仅仅是英雄伟人可以拥有高贵的品质,平凡百姓也可以拥有高贵的品质。只有拥有了高贵的品质,从在不幸中生活依然善良厚道的人力车夫老王到诚实敬业宁愿饿死也不降低靴子质量的鞋匠格斯拉,无不是拥有高贵品质的平民百姓。拥有高贵品质的人,才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彰显人生的价值。品质是一个人精神的境界和高度。尤其在如今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越是要做-个有高贵品质的人。因为,高贵品质够让你的头脑保持清醒,能让你的心灵保持纯净,能让你躁动的心保持平静。所以,培养高贵的品质能够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也能助你取得成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时,要注意寻找这些文字所给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段文字总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给了“品”的三种解释:指……也指……还可以指……。第二句话更加概括抽象,一说的是对外界生活,二说的是对自我内心;同时还有两个限定词“积极关注”“潜在诉求”,说明: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潜在的而非浮现的。思考的重点就在如何组建这些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可以思考:这个字或这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几个意思去思考解读?比如,针对第一种释义“指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可以思考:究竟谁才能判定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呢?究竟如何才能在众多“品评”中更加准确地理解事物的品类或等级呢?而结合第二句话中的两个分句可知,唯有分清“外在”与“内在”的区别,并有效结合。而经过了以上两步,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定义品类、品评事物。而对于第二种释义“也指人的品质、品行”,用这句话的意思给“品”组词,能组出“品德”“品格”等词语。它们都表示人对自我的内在要求,说明人在进行自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是有要求、有目标的,这就表明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有一番历练。针对第三种释义“还可以指对人、物或事件的品评或辨别”:用这句话的意思给“品”组词,能组出“品评”“品味”等词语。它们都表现出人们在观察世界中有一个体验、回味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是冲动的,不是主要依靠直觉的,而是要有理性的逻辑思考的。对此,针对第一道作文题,试题要求以“说品”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对此要注意,标题“说品”只是文章的论题,而并非确切的论点,因此,写作时可以围绕“品”畅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但必须注意要有明确的论点,比如,可以围绕“品类”“等级”等名词角度或品评等动词角度分析怎样才是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事物,或者如何提升个人的鉴赏力等;也可以围绕个人的思维品德等角度,探讨人品之问题,比如,对于作家来说,文品与人品是否可以一以概之等。对于第二道作文题,试题单给出一个“品”字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对此,可以把标题中的“品”字理解为动词,对此可叙述自己品鉴、欣赏某一事物的经历及其感受。比如,可以叙述自己品茗之经历,或是品画、品花之经历,从而从茶道、画作等身上学到了哪些人生道理。也可以把标题中的“品”字理解为名词,重点从品格角度去展开,通过记叙描写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从而展示其中体现出的人物高尚品格等。立意:1.学习品鉴,学会生活。2.文品与人品不可混淆为一。3.物有多品,应全面客观看待。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数学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政治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地理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政治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物理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7-31 18:03:0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3.3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