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郡中学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种郎|理性探索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样了。柳宗元说你韩愈这是“有激而发”,就是你说话故意说得这么偏激,没必要。柳宗元说,其实你应该这么去思考,就是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天没有福善祸淫的意志,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所以人的善与恶、福与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致。柳宗元的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儒家所讲的“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的态度,而人之所以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质疑,则又开出了另个脉络。刘禹锡主张“天人交相胜”,也就是说,在有些领域人的行为、人类的努力是胜天的,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天的所为是胜人的。就是“天人交相胜”的观点。仅从这组文章的对话关系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即理性化的特征和普遍怀疑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平实的态度。(摘编自杨立华《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辩《论语》”,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这是当时士大夫理性态度酝酿成型的表现。B.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围绕天人问题进行了一场思想对话,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C.韩愈认为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虫子对树的伤害,就像恶人伤害人类。D.柳宗元既批驳了韩愈的天人观念,也不赞成历来人们主张的“天人感应”上天福善祸淫之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强调了韩愈的言论过于偏激,与人们历来的观点正相反。B.文章用“无责于人,必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佐证了柳宗元主张的天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C.刘禹锡主张的“天人交相胜”既否定了柳宗元的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观点,也不承认韩愈的天人关系。D.作者用中晚唐时期的一场辩论来展示当时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理性、平实的态度。3.下列选项中,与韩愈天人问题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天与人的意志是截然对立的,根本利益是相反的,由此决定二者的善恶标准也必然是根本相反的。B.被人们认为是“昏君”“庸臣”的“殃民者”通过其暴虐行为,导致人口下降,天所受到的损害就会轻一些。C.天与人之间的感应方式是天帝根据统治阶级的表现对之加以赏罚。天根据人的民意是否符合理(天理)来决定其能否实现。D.天与人之间有感应,相互联结,相互依赖,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对立与斗争,二者的统一是建立在“天人相乖”的基础上。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柳宗元的理性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5.韩愈的天人感应观对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6分)(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黄水劫李準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土地都震得直晃动。①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②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 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她在街上扯着嗓子喊着:“上沙岗啊!都到村西沙岗上啊!”“把老年人、小孩,赶快先送到沙岗上!”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围过来了,可是都瞪着惊惶的眼睛,并不往沙岗上跑。好像他.们不知道沙岗在什么地方似的。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后边的人群才像一股水似地跟着往沙岗上跑。③那浑浊的黄河水,呼啸着,嚎叫着朝赤杨岗冲过来了。赤杨岗和小马庄村中间有一条大狼沟,原来是条老河道。往日,黄河水在流过这.条老河道时,绕着赤杨岗村东转了个圈,向南踅走了。可是这次不行,④黄河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街上已经成了河,筛子、笸箩、门板、柴禾漂了一层,有几间瓦房房坡上挤满了没有跑出来的人。在黄河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李麦看着沙岗_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李麦把他拉上岸来,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他说着用一条绳子亲自把他那只筏绑在一棵柏树上,系了三个死结。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螳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推了推门,门从里边上着。天亮一急,“哗”地一声把大门踹开了。院子里早进了水,一个破木桶从门里漂了出来。天上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蓝五说:“她没出来,她一个孤寡老婆子怎么出来?”李麦一急就想镗水回村,蓝五说:“天这么黑,街上水又那么深,你去怎么行?”天亮说:“妈,我去!”说着“扑通”一声跳到水里。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天亮瞠着水摸着黑进了街。街上黑洞洞的,有几只饿猫在房子上叫着。水里漂着的一些木板、檩条不断地碰在他的腿上。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子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不要管我!不要管我!我就死在我这屋里!我就死在我这屋里!”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李麦看着这个疯老婆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她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的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李麦把她扶坐在地上,劝着她说:“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申奶奶说:“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李麦说:“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申奶奶说:“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不是年轻时候了。逃荒,路走不动了;要饭,连只狗也打不动了!……”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节选自《黄河东流去》,有删改)[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通过春义、李麦和天亮的观察与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B.文章描绘众人在洪水到来之际慌乱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C.李麦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是出于她对自己孩子被打的心疼,也包含着她对老人的理解和宽容。D.结尾处人们的饮泣声和黄河的呜咽声增强了悲剧氛围,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大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7.文中画线句子都是对黄河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出黄河决堤时的巨大声响,富有气势。B.句②中“齐陡陡”“一丈多高”和“压”等词的精准运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水来势之凶猛。C.句③写黄河水逼近赤杨岗,动词“冲”字突出了黄河水的威力,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D.句④写黄河水已经侵人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泡在水里,直接表现人们受灾的严重。8.《黄河东流去》中的徐秋斋以“睿智”著称,请从选文中找出两处细节加以分析。(4分)9.作者在《黄河东流去》一书的结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在于这一点。”请结合选文对这句话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豁,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 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材料二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昔者A舜欲以乐传B教于天下C乃令重黎D举夔于草莽之中E而进之F舜以为乐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在文中的意思是“像、如”,与《诗经·卫风·氓》中“其叶沃若”的“若”字意思不同。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月。C.“质”在文中的意思是“做人质”,与《论语》中的“文质彬彬”的“质”意思不相同。D.“罢”在文中的意思是“结束”,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既罢归国”的“罢”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来论证“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B.材料一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使得文章内容深人浅出,生动形象。C.材料二中的庞葱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最后他回国后魏王果然依旧信任他。D.材料一中阐述了人们断章取义使得信息失真或误传;材料二中阐述了谗言的危害性。两则材料颇有现实指导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4分)(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4分)14.以上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结合材料内容以及我们所学的《石钟山记》(苏轼著),请你谈谈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庭芳·归去来兮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①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注]①移:量移,指被贬边远地区的官员,遇赦酌情移至近处任职。②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③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首句,表达与陶渊明相同的归隐之情。B.临别之际,听惯的本地口音、春秋社日的劝饮场面、黄州父老的情谊,都让词人留恋不已。C.下片前半部分运用比喻、想象等手法,表达人生无定的感叹以及对即将赴任之地的展望。D.这首词结构浑然天成,用语不假雕饰,描写真切细致,充分体现了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16.南宋周輝《清波杂志》论日:“居士词岂无去国怀乡之感,殊觉哀而不伤。”有人认为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词这一情感特征,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词内容加以阐述。(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出了社会现实对寒微人士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不敢言的地步。”(2)《黄冈竹楼记》中,“,”两句写竹楼所见,一远一近,把竹楼和远山、近江的关系写活了。(3)刚刚退休的陈校长创作了一幅书画作品,画面是一群鸥鸟在水面上翻飞。略一沉吟,他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前人的成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如果有这样一款软件,只需要输入你的高考成绩,就能分析出你想报考学校的录取概率,还能推荐可选择专业,A?以大数据为依托的AI志愿填报软件以操作简单、几乎无沟通成本等优点脱颖而出。输入所在地区、分数及文理科后,软件首页立即出现了一个针对个人的曲线值。以河南520分的文科考生为例,此分数已超过本省考生的百分比、推荐可冲击的院校、较为稳妥的院校以及保底院校清晰可见。你如果想要的功能仅是如此,那么恭喜你,借助这些软件一定能为你节省不少时间。然而,每个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心态是不同的,有的是学校综合实力优先原则,有的考生和家长更看重一线城市充足的资源,而有些家长认为专业的就业率更为重要,大数据虽然可以根据你填写的内容进行分析,B,只能起到参考作用,不可过.于依赖。AI给出的预测结果更多只是具有参考意义,最终的决定权肯定还是在考生和家长身上。18.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许是由一个一个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走到林子深处,面对这惊心动魄的美,人似乎都感到有些虚脱。忽然有个妇人走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一边匆匆走过,一边丢下句:“哪有花?”我们不禁相顾愕然,如此满山遍野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但风雨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在外人眼中叹为观止的事物,对他们,不过是生活的常态。年年桐花盛开的季节,我总想起那妇人,走过绵延起伏的花海,而不知有花。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的是桐花颜色,中间却加入“极矜持”,请简要分析加上这一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5分)21.破折号是标点符号的一种,标示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请分析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4分)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分别用了“肯定”“似乎”,说说二者表意上的效果。(3分)①最终的决定权肯定还是在考生和家长身上。②但风雨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白鹤亮翅”是我国经典的太极拳套路。发动时,双手在胸前交叉,身体姿态是“合”的,是典型的防守姿态。当对手打出明确的进攻,并接触到我方警戒范围时,身体开始“分”,一手利用与对方的接触牵引其用力,使其偏离原来目标而不能自收,同时另一手跟进对方,趁虚发力,化守为攻,将其推出。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思考与取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郡中学2023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A.“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错误,柳宗元是对“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提出质疑。B.“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属强加因果,文中强调的是当时士大夫具有理性态度,并未对天人问题进行评论。C.恶人伤害人类并不等同于虫子对树木的伤害,而是相当于人帮助树木杀灭虫子。)2.B(文章只是陈述柳宗元的观点与儒家态度相同,无意肯定柳宗元的观点。)3.C(C项认为天对人的感应是“奖善罚恶”,依旧是坚持“福善祸淫”的基本观点,与韩愈“天人相乖”的观点不同。)4.①大胆质疑历史上一般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的定论,并用《论语》中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进行证明。(2分)②虽承认韩愈的《天说》讲得非常巧妙,但还是写了一篇《天说》对韩愈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2分)5.①这种“天人相乖”的思想促使人们理性地反思自身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给自然造成的危害与破坏。②使人们自觉克服以“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狹隘意识,正确处理好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战天斗地”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③使人们在实践中既能按照价值原则,又能按照真理原则,将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6.B(“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分析错误,这个场面描写不能表现李麦主心骨的作用,因为从文中“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可以看出当时李麦也吓懵了,此时李麦还没有起到主心骨的作用。)7.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分析错误,这三个句子的句式不-致,所以没有构成排比句。)8.①大伙儿都吓懵的时候,徐秋斋提醒李麦叫人到高处的沙岗避难,可见他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沉着冷静的性格;②逃生时,筏上不但放着行李、家具,还带上锅碗瓢勺和干柴,可见他细心、思虑周全、长远;的惆怅;细心呵护柔柯,传语父老晒渔蓑,虽情致温厚,看似雅逸洒脱,实则饱含将别惯居之地重返羁旅的无奈与伤慨。(2分)17.(1)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2)远吞山光平挹江濑(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18.示例:A你会心动吗B但一定会存在误差(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9.如果你想要的功能仅是如此,那么恭喜你,这些软件一定能为你节省不少时间。(“你如……”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前;“借助这些软件一定能为你节省不少时间”成分残缺,主语被 介词掩盖。改对一处2分。)20.①“极矜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桐花人格化;②与前文“桐花极白”相照应,素净的桐花有拘谨、庄重的意味;③与后文“花心……微红”构成反差,引出“诡秘”的感受。(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①第--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内容解释了桐花的“诡秘”之处,即桐花开前与开后形态的反差;②第二处破折号表示说话的停顿,强调被引出的下文。(每点2分)22.①中的“肯定”表示强调,意为“一定”“毫无疑义”,提醒考生及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不可过分依赖AI软件;②中的“似乎”表示揣测意为“好像”“仿佛”,含蓄地流露出桐花是生活一部分的观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题目解析]材料看似立足于“白鹤亮翅”这一太极拳套路,实则在谈“攻”与“守”的关系,并体现出在解决攻守问题时的中国式态度。材料第一句,指出“白鹤亮翅”的来源,“我国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体现其彰显的是中国智慧。材料第二、三句指出动作要领:第二句指出动作要领先为“防守”;第三句指出“攻”的前提是“对手打出明确的进攻,并接触到我方警戒范围”,“攻”的方式是一手“牵引其用力”,一手“趁虚发力,化守为攻”,以达到“将其推出”的效果。引导语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与“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取舍”。由此材料可以联想到这是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和平态度,亦是一种“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强硬回击,回击的方式是因势利导,见招拆招。表达上可以涉及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国家大事的态度等。请特别注意“取舍”这个词,考生既可以认可这种做法,也可以辩证地表达出自己的质疑:态度上,是守而不攻好,还是主动出击好?情境上,是对方切实做出了威胁行为再行动好,还是在预兆出现之时抢占先机更好?方法上,是趁势推出即可,还是应该强硬出击、或乘胜追击?[立意指导]①攻与守的智慧②转守为攻,事半功倍③不惹事,不怕事④坚守底线,适时回击⑤妙用攻守之势,善为乘胜一击[参考译文]材料一: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獲,獲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話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得失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人纷纷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如今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唤,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已亥日过黄河。古文 ‘已’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已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01 14:33:01 页数:10
价格:¥2 大小:37.9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