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卷-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卷(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第02卷2023新高考语文调研试题(适用于新高考地区)本试题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逸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人学观念。《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意境便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时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诗学的美学特征之一。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仅能在沈从文等少数作家、诗人那里窥见,大部分作家对自然生态并不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态问题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王蒙说:“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 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沙青、徐刚、麦天枢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展现了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如展现城市生态恶化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反映水问题的《挽汾河》(麦天枢);提示森林问题的《伐木者,醒来!》(徐刚)。此外,李青松等作家还关注了珍稀动物、矿产资源等问题。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则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作家张炜、阿来、苇岸、于坚、李青松、徐刚等人纷纷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一时之间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尊重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奴隶和资本,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拥有绿色家园。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洁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便是自由与幸福。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摘编自张晓琴《为天地立心:生态文学的终极关怀》)材料二:自然写作也好,生态文学也罢,在当下,都存在着两种弊端,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指当下文坛创作中存在的将人之价值判断赋予自然的创作倾向。在这些创作中,作家对自然的呈现以人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意念深处认定“春风十里不如你”。自然在作品中成为主客观对照的纯粹客体,作家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读者的阅读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人与自然的隔膜。创作者所展示的自然仅仅是观念系统中的文学想象,而非经验化的体察,遗失了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脱离了自然文学的价值轨道,或者说不能求达更高文化层级的价值观照。生态中心主义指写作者在创作中忽略了人的维度,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批判性、简单化的逻辑性思维将自然绝对化、孤立化,从而隔绝了自然与人的有机联系。比如有些作品存在偏执的理解,认为自然灾害的原因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在出现动植物保护热点事件时,在冲动的写作状态下,有些作家往往会极端地判决人之存在便是原罪。人在自然中有应有的位置与合法性,自然也有其运行的规律,这规律中有天人合一的圆美也有物竞天择的残酷。人之存在,天道之运行都是信仰伦理的范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对自然应持基本的敬畏,而不是随意发出任何向度的主观臆想。 自然文学的视角应是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而不是批判、二元对立的单向度的绝对化视角,天地人都应在一个和谐共存的体系中动态互参。“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与万物是类别之分,而非主客之分。自然文学应有贯通天地的高度与境界,而不是以狭隘的视域,极端的单向度思维割裂天地人的整体性,降低自然文学的精神维度。即便是生态文学创作,也应该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提高文本的文化层级。(摘编自王昉《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价值坐标与现实之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学在中国渊源已久,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等思想观念,比如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和古代诗学中的意境观。B.中国现当代文学专注于写人而忽视自然,少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这与近现代西方思潮的涌入有关系。C.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生态写作文体大都为报告文学的单一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写作文体开始变得丰富多样。D.生态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隔绝其有机联系;而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特征不同,前者属于人学观念,后者属于神学观念,因此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比西方的优越。B.当今时代,随着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生态问题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而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C.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揭示当时中国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这反映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D.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它秉持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说的“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的一项是()A.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C.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停云(并序)》】D.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王维《秋夜独坐》)4.请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 下列语段摘自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请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4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在无知无觉的年纪,他眼里的生命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可以任意汲取和享用。当他有一天觉悟,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时,他发现,他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已被挥霍一空。面对未来,他开始痛悔和恐惧,开始锻炼和保健。不同的是,人类并不是一个人,它不是具有一个头脑的整体。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如同体育比赛已远远超出原初的锻炼肌体的意义一样,不惜牺牲的竞争和较量,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答案】1.D2.C3.D4.①时间维度:材料一从历史时序的角度,论析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繁荣的历程;②空间维度:指出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等译著对中国作家形成自觉生态写作精神、丰富生态写作文体的促进作用。5.①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是地球的一分子,不可肆意妄为、贪得无厌,凌驾于地球之上,应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②人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地球本为一体(或“天人合一”),人要善待地球,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错误。由原文“人类中心主义指当下文坛创作中存在的将人之价值判断赋予自然的创作倾向”可知,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是人之价值判断的主导地位。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比西方的优越”错误。由原文“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人学观念”可知,原文只是说到中国和西方文化特征的差异,但并不能直接推论出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优于西方,前提和结论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B.“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错误。由原文“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可知,“唯一出路”这一理解无中生有。 D.“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错误。由原文“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可知,自然文学古已有之,并非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末段所述,“中国人的生态思想”包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内涵。D.王维的《《秋夜独坐》描写的是诗人秋夜独坐的情景,通过对人生的感慨阐明佛意禅理,认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使人们忘却人生的悲哀,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时间维度:第一段首先说到“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然后说到《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然后第二段说到现代以来,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并且改革开放后,生态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同时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所以材料一材料一从历史时序的角度,论析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繁荣的历程。空间维度:第二段说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这里面指出了近现代西方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第四段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阐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等译著对中国作家形成自觉生态写作精神、丰富生态写作文体的促进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人类中心主义指当下文坛创作中存在的将人之价值判断赋予自然的创作倾向。在这些创作中,作家对自然的呈现以人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意念深处认定‘春风十里不如你’。自然在作品中成为主客观对照的纯粹客体,作家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对自然应持基本的敬畏,而不是随意发出任何向度的主观臆想”可知,对待自然,我们不能秉承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因为人是地球的一分子,不可肆意妄为、贪得无厌,凌驾于地球之上。由原文“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可知,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也要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因为人与地球本为一体(或“天人合一”),人要善待地球,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有可能拥有绿色家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死亡之约戴希贞观七年腊月初八,迎着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大雪,唐太宗李世民忽然驾临朝廷大狱。大狱里关押着已判死刑、只等批准执行的390名囚犯。此时,他们有人直勾勾地盯着唐太宗,有人眉头紧锁,有人不停地眨巴着眼睛……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唐太宗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囚犯,“第一,对朝廷大狱给你们所定的罪行和罪责,你们可有异议?”“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那好!第二,”唐太宗声如洪钟,“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皇上,我想回家,看看我的父母妻儿,与他们做最后的话别!”“这个,”唐太宗仔细打量他一番,把目光转向其他囚犯,“你们呢?都不要顾忌,但说无妨!”“皇上,我们也一样!”囚犯们迫不及待地叩头、高喊。“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我们愿意!皇上。”“好!”唐太宗点头,“第一,准许你们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看望你们的父母妻儿!”囚犯们颤抖了,他们的眼里都有泪光闪烁。唐太宗威严地审视他们,又说,“ 第二,你们必须保证:来年九月初四晌午之前,一个不少,自行、准时地返回朝廷大狱,伏法受罪,主动送死!”囚犯们一愣。他们相互看看,点头示意,高喊:“皇上,我们保证!”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皇上,这些囚犯可是杀人越货、罪大恶极之徒!他们丧尽天良、毫无人性。您放他们出狱,万一他们凶相毕露,或者逃之夭夭,怎么办?”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这……”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别说了!”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此事已定!你们,都起来吧!”霎时,囚犯们泪如泉涌,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起来。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可他们错了。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都城长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民众潮水般地涌向朝廷大狱所在的朱雀大街。一时间,150米宽的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耐心地等待。这是贞观八年九月初四,一个史无前例的死亡之约!没人相信囚犯们守信用!他们来是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想亲眼看见唐太宗怎样应对突然的变故。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晌午到了。清点人数,已返狱389名!还差1名?戴胄急了。“怎么办呢?皇上!”他小心翼翼地问。唐太宗浓眉一皱:“再清点一次,查查有谁未到?”又清点人数,依然是389名,未到者正是徐福林!消息传开,不仅看热闹的民众七嘴八舌,已返狱的囚犯们也开始咆哮了:狗日的徐福林,他怎么能出尔反尔?狗日的徐福林,他胆敢欺骗皇上?狗日的徐福林,他是混蛋、孬种……“怎么办呢?皇上?”戴胄诚惶诚恐地靠近唐太宗。人们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这边。“等等吧!”唐太宗把右手一挥。半个时辰过去,不见徐福林的踪影。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怎么办呢?皇上!”戴胄又小心谨慎,问唐太宗。“再等等吧!”唐太宗拍了拍戴胄的肩膀。又半个时辰过去,依然不闻徐福林的声息。人们忧心如焚。囚犯们暴跳如雷。 “怎么办呢?皇上!”戴胄怯问。就在这时,忽然有人高喊:“来了、来了!”“来啦!”人们循着吱嘎吱嘎的车轮声望出,还真有一辆牛车由远及近,匆匆赶来。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人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囚犯们的怒容也渐渐消弭。“说说吧,怎么来晚啦?”唐太宗端详着徐福林的脸。“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它继续赶路。”福林喘着粗气,“我起了个大早,本想早点返狱伏法,哪料事与愿违。唉,我有罪,罪孽深重啊。皇上!”“不,你能抱病返狱,精神可嘉!”唐太宗向徐福林投出赞许的目光。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徐福林,你别动,就在车上待着。”“现在怎么办?皇上!”戴胄毕恭毕敬地问。囚犯们无可奈何地低下头。他们明白,真正的死期就要到了。“怎么办?”唐太宗把囚犯们一一打量过,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人们惊讶得把嘴张成了大大的“O”形。囚犯们也半晌回不过神来。等终于回过神来,就见他们五体投地地跪在唐太宗面前,热泪盈眶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风云突变,西域叛乱。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任命唐朝名将侯君集为西域远征军统帅,统领15万铁骑远征西域。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西域转眼收复,大唐开始书写拓土开疆的壮丽史诗!(原载《小说选刊》2015年第9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囚犯们应声跪下,说明他们完全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震住了,不由自主。B.囚犯们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说明他们渴望回家团聚,早点见到家人。C.人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是因为其他犯人都回来了,唯独不见徐福林的踪影。D.390个死囚最终被特赦,并勇赴战场、以死报国的结局,突出皇恩浩荡的主题。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故事内核是唐太宗放死囚回家与亲人相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结果这些死囚如期回来后被唐太宗特赦。而核心细节则贯穿在朝廷签约、朱雀大街围观等几个场面里的人物言语、动作、对话的细致描写中。B.小说在高潮细节里,清点回归 囚犯时,恰恰缺的就是强烈要求回家的徐福林。这个细致渲染的3号人物的故事将微型小说的悬念渲染到了极致,也将2号人物戴胄及众多民众对唐太宗决策的怀疑态度以及我们读者的期待心理放大到了极限。C.小说写唐太宗敢在“返期”时来见徐福林时仍然相信他——这个“重复斜升”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唐太宗的一颗包容、宽厚的仁爱之心,从唐太宗的这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性内涵中,我们领略到了唐太宗的施仁爱、求道义的治国大略。D.小说既涉及平民百姓的普遍人性,也涉及帝王将相的深层人性,更涉及一些罪犯、恶人等的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良知和善根,表达了作家希望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良好愿望,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微小说+大历史+深立意”的艺术风貌。8.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的?请结合有关文字简要说明。(6分)9.唐太宗赦免囚犯,《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六年十二月,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乃赦天下死因,皆纵归,使至期来诣京师。”据此,请谈谈创作历史小说需要注意的地方。(6分)【答案】6.C7.B8.①外貌描写。如写唐太宗“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外表。②神态描写。如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③动作描写。如唐太宗把右手一挥;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④语言描写。文中随处可见,如唐太宗和囚犯、戴冑及徐福林的对话等。⑤侧面烘托。如用人们的目瞪口呆烘托囚犯们的精神抖擞,用戴胄的诚惶诚恐烘托唐太宗的镇定自如。9.①创作历史小说应该以历史事实为基础。②历史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不得虚构,可以虚构次要人物。③历史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要合情合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说明他们完全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震住了,不由自主”错误,结合“‘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囚犯们应声跪下”分析,说明了囚犯们真心认罪伏法。B.“说明他们渴望回家团聚,早点见到家人”错误。结合“牢门一开,囚犯们就像挣脱了牢笼的野兽,撒开双腿,没命地向家中奔跑。他们担心唐太宗变卦”分析,囚犯们担心唐太宗变卦。D.“突出皇恩浩荡的主题”错误,主题是用诚心换忠心。 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这个细致渲染的3号人物的故事将微型小说的悬念渲染到了极致,也将2号人物戴胄”错误,从全文看,徐福林是2号人物,戴胄是3号人物。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结合“都不知道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唐太宗,酒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分析,此处用“玉树临风、英俊潇洒”修饰唐太宗,属于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外在形象特点。结合“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囚犯们则怒目圆睁、咬牙切齿”等分析,运用神态描写,写戴胄的小心翼翼神态,囚犯的怒态等。结合“唐太宗把右手一挥”“徐福林挣扎了一下,要奔出牛车给唐太宗下跪。唐太宗走过去扶住他”等分析,抓住动词“挥”“挣扎”“走”“扶”等动词分析,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唐太宗的大度及善解人意,以及徐福林内心的感动等。结合“我是李世民,今天问你们两个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皇上,我们一点不冤,我们认罪伏法”“说说临死前,你们最后的心愿是什么”“既然这样,我和你们订个‘死亡之约’,可都愿意”“我们愿意!皇上”“再等等吧”“说说吧,怎么来晚啦”等分析,文中多处出现人物的对话,有唐太宗和囚犯的对话,有唐太宗和戴胄的对话,有唐太宗和徐福林的对话等,运用语言描写。结合“然而出人意料:那些个囚犯很快就接踵而至,返回朝廷大狱。他们个个昂首挺胸,人人精神抖擞”“人们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分析,人们的目瞪口呆烘托囚犯们的精神抖擞。如“户部尚书兼大理寺卿戴胄额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立即小心翼翼地靠近唐太宗”“唐太宗轻轻拍拍戴冑的肩膀:‘爱卿,诚心才能换忠心!我肯定他们不会辜负我对他们的信任’”“戴冑不由自主地摇头”“唐太宗对他摆了摆手,然后毅然转向囚犯们”等分析,写戴胄的诚惶诚恐,来烘托唐太宗的镇定自如。【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死亡之约》主要写唐太宗李世民放死囚回家与亲人相聚,约定来年返回朝廷大狱伏法,结果这些死囚如期回来后被唐太宗特赦。那么题干提示《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也就是说创作历史小说需要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随意篡改历史,或者有失历史史实等。小说《死亡之约》的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君王,这个不得虚构。但是文中出现的“徐福林”“戴胄”等次要人物是可以虚构的,历史小说的可以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 结合“跪在最前面、家住京畿扶风的囚犯徐福林,赶紧连磕三个响头,抬起头哽咽着说”“高喊:‘皇上,我们保证’”“很快,从牛车的车篷里探出一张男人的脸。这张脸消瘦、蜡黄、病恹恹的。狱吏定睛细看,不错,此人正是徐福林”“返回长安的路上,我突然病倒了。幸亏中途拦住了一辆牛车,就雇了它继续赶路”等分析,先写徐福林的请求,然后设置了迟到晚归的徐福林,后来解释了迟到的原因等,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合情。还有如唐太宗突然“朗声宣布:‘大赦所有囚犯,让他们自由回家’”,后来写“闻讯,390名囚犯慷慨激昂、自愿请战。他们在侯君集的带领下,—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最后全部血洒疆场、壮烈殉国……”,大赦囚犯,囚犯心怀感恩,自愿请战,誓死保家卫国等,这样的情节描写合情合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三月甲寅,张居正乞归治葬,神宗许之。辞朝,上召见于平台,劳谕之曰:“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居正奏言:“皇上大婚之后,宜撙节爱养,留心万几。”因伏地而哭。上亦为之哽咽堕泪,曰:“先生虽行,国事尚宜留心。”乃赐银印,曰“帝赉忠良”,令得密封言事。进辞两宫,各赐赆金,慰谕有加。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六月乙未,张居正还朝,上召见于文华西室。问沿途所见,稼穑何如?民生何如?边事何如?居正对甚悉。上大悦,赐休沐十日。十二月,命纂《宗藩要例书》,颁示诸王。先是,世宗朝公族繁盛,国用困竭,以故礼官所裁宗藩条例多刻意抑损。至是,居正等念诸藩裁削、非天子亲亲意,乃略举事例未当者十一条,请敕礼官集议,著为令。诸藩于是感激亲上,而厚薄亲疏有体矣,又不至重困民财。十年二月丁酉,大学士张居正上言:“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况征输额绪繁多,年分淆杂,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夫与其朘【注】民以实奸贪之囊,孰若尽蠲以施旷荡之恩。乞谕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将见年正额,责令尽宽。在百姓易办,在有司易征,是官民两利也。”上从之,诏下,中外大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江陵柄政》)【注】朘:剥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B.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C.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D.庚辰/辽东再奏大捷上/归功张居正/使使驰谕/俾定爵赏以闻/召趣还朝居正/以母老/俟秋上道/命锦衣归驰趣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几,指帝王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B.“稼穑”,“稼”指收获谷物,“穑”指种植庄稼,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劳动。C.丁酉,丁为天干,酉为地支,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D.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职官为“有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居正为明神宗所看重,在张居正将归家治理丧事时,神宗多番安慰,以至哽咽落泪,并赏赐银印,留下密信以褒奖其忠诚。B.张居正对于国事颇为留心,他治丧还朝后,明神宗亲自召见他,询问他多方面国家大事,居正都能详细应答,明神宗非常高兴。C.张居正等人受命编纂《宗藩要例书》,他施法适宜,为君主赢得诸藩的感激亲敬的同时,又没有加重百姓经济负担。D.张居正认为,安民之道在于体察百姓疾苦,他建议朝廷免除万历七年之前百姓积欠的赋税。神宗听从建议,朝廷内外一片欢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然,国事至重,朕将焉依!(2)进辞两宫,各赐赆金,慰谕有加。14.张居正建议免除百姓累年积欠的赋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B11.B12.A13.(1)虽然如此,国事是最重要的,朕要依靠谁呢!(2)(张居正)进宫向两宫辞别,两宫各赐财物,加倍宽慰晓谕。14.①百姓财力有限,没有余力再去完成积欠的赋税。②主管部门逃避责任。③一些官吏趁机掠夺百姓。 ④朝廷免除赋税之后,可施恩百姓,赢得民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庚辰年,辽东再奏大捷,皇帝归功于张居正,派遣使者疾驰告知张居正,让他确定加爵封赏并上报朝廷,并下召催促张居正还朝。张居正因为母亲年迈,要等到秋天再上路。皇帝命锦衣卫快马加鞭到张居正家催其还朝。“大捷”是“辽东再奏”的内容,“辽东再奏大捷”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上”是“归功张居正”的主语,在前断开,排除CD。“以母老”的主语是张居正,“居正以母老”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稼”’收获谷物,‘穑’指种植庄稼”错误,“稼”指种植庄稼。“穑”指收获谷物。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A.“留下密信以褒奖其忠诚”错误,根据原文“令得密封言事”可知,明神宗并没有留下密信给张居正,而是让他密封上书谈论军国大事。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虽然”,虽然这样;“至”,最,极;“焉依”,宾前,依靠谁。(2)“辞”,辞别;“赆金”,财物;“慰谕”,宽慰晓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找到张居正建议免除百姓累年积欠的赋税上言的内容,从原文“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可知,百姓财力有限,没有余力再去完成积欠的赋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可见,主管部门逃避责任,使得百姓的带征税一直不能缴清。“小民竭脂膏,胥吏饱溪壑。甚者,不肖有司因而渔猎”可见,一些官吏趁机掠夺百姓,中饱私囊。“夫与其朘民以实奸贪之囊,孰若尽蠲以施旷荡之恩”可见,朝廷免除赋税之后,可施恩百姓,赢得民心。 参考译文:三月甲寅日,张居正请求辞职归家治理(父亲)丧事,神宗准许了他。张居正辞别朝廷时,皇帝在平台召见他,安慰并对他说:“朕舍不得先生,却又担心让先生更加伤心,因此强自忍耐应允你的请求。虽然如此,国事是最重要的,朕要依靠谁呢!”张居正上奏说:“皇上大婚之后,应该自我约束,爱养龙体,多多留心于政事。”(张居正)于是伏地哭泣。皇帝也因此哽咽落泪,说:“先生虽然离开,在国事上还应该多加留意。”于是赐给他银印,上刻“帝赉忠良”字样,让张居正可以密封奏章谈论军国大事。(张居正)进宫向两宫辞别,两宫各赐财物,加倍宽慰晓谕。庚辰年,辽东再奏大捷,皇帝归功于张居正,派遣使者疾驰告知张居正,让他确定加爵封赏并上报朝廷,并下召催促张居正还朝。张居正因为母亲年迈,要等到秋天再上路。皇帝命锦衣卫快马加鞭到张居正家催其还朝。六月乙未日,张居正还朝,皇上在文华殿西室召见他。询问沿途所见,农业生产如何?百姓生活如何?边关军事如何?张居正应答得非常详细。皇帝非常高兴,赐予他十天假日。十二月,皇帝命令编纂《宗藩要例书》,颁发给诸王看。在此之前,明世宗一朝宗藩人口繁盛,国家财用困乏,因此,礼官所裁定的宗藩条例大多刻意抑损。到此时,张居正等人想到裁减诸藩的待遇,并不是天子亲近宗亲的本意,于是简略举出十一条不恰当的条例,请皇帝下令,由礼官一起讨论,形成政令。诸藩因此感激亲敬皇上,而厚薄亲疏也有法令可依,又不至于加重百姓经济负担。十年二月丁酉日,大学士张居正上奏说:“安定百姓的治国之道,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现在还有一件危害百姓的事情,就是带征税粮。百姓的财力是有限的,一年的收入,仅够供给一年的开支。如果不幸歉收,眼前的生活尚且没有办法维持,哪里还有余力再完成累年拖欠的赋税呢!主管部门逃避职责,常常把今年所征收的赋税抵交以前拖欠的赋税。那么今年所拖欠的,又成为以后要带征的赋税了。何况征收赋税输入官府的税额和款项繁多,年份混杂,百姓竭尽财力,官吏满足了自己的欲望。更有甚者,品行不正的主管官吏趁机掠夺百姓。与其剥削百姓来充实奸贪官吏的口袋,不如全部免除来给予百姓浩大的恩情。请求皇上召谕户部,核查万历七年以前积欠的赋税,全部加以免除。将当年规定的数额,责令全部完成。这对于百姓来说容易做到,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容易征收,这是让官府和百姓都得利的方法。”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诏书下发之后,朝廷内外都非常欢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16.本诗中“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5.C16.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诗人虽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构思奇特,并使用通感手法将箜篌的乐声描摹得立体可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____________”强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3)“杏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案】①.昆山玉碎凤凰叫②.芙蓉泣露香兰笑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④.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⑤.小楼一夜听春雨⑥.深巷明朝卖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凤”“曾”“瞬”“巷”“寒”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①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②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19.“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⑬材料新鲜;⑭构思精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请从16点中任选2点对文段突出特点进行评价。要求:所选2点不属于同一项特征。(不超过100字)(5分)【答案】18.①息息相关(密不可分)②潜移默化19.(1)“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拉丁美洲被现代文明排斥现象看到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的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其原因在于作者成长环境的影响。(3)“意境深远”:作品透析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4)“用词贴切”:“浸淫”一词精准地展现了孤独在字里行间的弥漫状态。(选择其他词语分析亦可)(5)“见解新颖”:对“孤独”的认知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新颖独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强调作者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的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据此可填入“息息相关”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第二处,语境强调童年的生活环境、亲人的思想或性格对马尔克斯作品产生的不知不觉的影响,据此可填入“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潜,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从16点中任选2点对文段突出特点进行评价,所选2点不属于同一项特征。要注意选择的特征与分析要匹配,要言之成理。 如选择“透过现象看本质”,可结合材料中“《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分析,得出从拉丁美洲被现代文明排斥现象看到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的本质。选择“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可结合材料中“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分析,可得出《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其原因在于作者成长环境的影响。选择“意境深远”,可结合材料中“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分析,得出作品透析了“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只要按照题干要求,选择的特征与分析匹配,言之成理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①,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志业。这就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有人不理解,②,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在2005年的时候,欧洲宇航局就做了一个地衣的太空试验,把地衣带到太空上之后,经过了十五天的真空、失重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③,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向国家积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试验。魏江春指出,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地衣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是需要几代人去接力的一项任务,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1.下列句子中,与文中波浪线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B. 福林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D.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22.文中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答案】20.(1)如果不细心观察(2)地衣这么寻常的生物(3)地衣不仅存活下来了21.B22.①语序不当。应把“一项”提到“需要”之前。②成分赘余。“目前的当务之急”语义重复,应把“目前的”删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句,语境是表示一种假设情况,应该用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再根据后文“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可知,可用“细心观察”以否定形式与后文“忽略”相对,据此可填入“如果不细心观察”。第二句,根据后文“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可知,前面要填入研究的对象“地衣”,还要填入与“耗费大精力”形成照应的词,可填写“微小”“冷门”“寻常”“普通”等词语,据此可填入“地衣这么寻常的生物”。第三句,根据语境“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可知,应填写包含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且应与下文“光合作用”呈递进关系,据此可填入“地衣不仅存活下来”。【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中比喻。把“学科”比喻成“良田”,“学科成果”比喻成“硕果”。A.“花白胡子”代指人,属于借代。B.把“包身工”比喻成“机器”,是比喻。C.“伟绩”“武功”是反语。D.“长在水里”属于比拟。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是需要几代人去接力的一项任务”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应该把数词“一项”置于动词“需要”之前。二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成分赘余,“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切的要做的事,“目前”和“当务之急”语义有重复,可删去“目前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着中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及生活习俗,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含蓄委婉的民族性格。材料二:汉字构成的汉语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有很强的组词能力,因而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二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可以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因此,汉字比字母文字具有更高的信息密度。材料三: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书法这种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透过汉字的发展,我们可以欣赏甲骨文的野性,篆书的方圆,草书的潇洒,行书的流畅,楷书的端庄,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作文审题】(1)作文材料分析:三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详细论述,也可以综合三则材料论述,也可以在三则材料之外,提出自己全新的认识。材料一偏重于汉字对文化传承和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两点影响都体现了汉字的工具性,文化传承是文字作为文化记录工具的体现,当先民发明文字后,我们先祖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从此摆脱了口耳相传局限,可以通过文献资料,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另外,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物种越是先进,那么语言就越是丰富。中文作为一种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的一种,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方式进而决定了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材料二偏重于比较汉字和西方字母文字的区别,揭示了汉字相较于字母文字的优势。那就是相比于每一种事物都要创造一个对应单词的英语,我们的汉字仅仅靠两千左右的常用汉字自由组合,就可以囊括万事万物,因此更具有简洁性,灵活性,高效性。在学术领域,这点优势更为明显,西方没有专业素养的普通人,对面学术性很强的文章,可能因为不认识单词,而一字不识,而中文写成了文章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便不能深入的理解,也不存在一字不识的情况。 材料三偏重于汉字与艺术的关系,中国文学的经典古典诗词、民俗文化的代表对联,还有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这些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来源。(2)其他参考立意:①秦朝统一以后,李斯整理小篆,开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且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即便是不同方言区发音不同,大家也可以通过汉字进行书面文字的交流,因此减少了因方言差异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这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有重要作用。相比于欧洲,因为使用表音文字,所以国家繁多,语言繁多,彼此之间沟通则需要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这无疑增加的沟通的难度。②汉字相对于其他语言的优越性,有助于中华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与完整,我们作为存续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生生不息,文化繁荣,与我们使用汉字密切相关。我们汉民族历史上多次遭遇外族的入侵,并未造成文化的断层和民族的没落,而是以其强大的文化包容力,一次次同化、吸收外来文化,使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得以融入中华民族,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③汉字曾经对日语、韩语、越南语影响巨大,从而加强了中华文化对邻国的文化辐射和影响。④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了中国伟大的哲思想。例如“俗”字,一个人一个谷,人吃五谷,就是俗。谁能脱俗?除非不食人间烟火。大家其实都是俗人。再例如,什么是“雅”?就是一个牙一个佳。要想雅,就要先吃饱了。所以雅从俗中来。最后来说说什么是“仙”?人在山中。为什么人在山中就是仙?因为摆脱了市井尘世的困扰,于是就无忧无虑了。⑤横平竖直的方块字,赋予了中国人刚健自强的民族性。汉字的笔画刚柔并济,这不仅催生了书法艺术,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能屈能伸的品质。⑥汉字与时俱进,一方面吸收西方文化,产生大量的音译结合的外来词汇,使民族文化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例如,Carrefour——家乐福,百事可乐——Pepsi-Cola,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又产生了大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网络流行词汇,可谓是一种非常鲜活的语言。(3)评分标准:阅卷基准分44分,只要围绕“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来写,且有一定分析的尽量打到基准分。第一档(60-54)紧紧围绕“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展开,条理清楚地理清二者关系,且内容深刻。文体鲜明。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文采和感染力,富有思辨性,结构思路严谨。第二档(54-48)能够围绕“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展开,提及二者关系,内容深度一般,文体明确。语言表达顺畅自然,有一定的逻辑性,结构思路完整。第三档(48-39)能够围绕“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展开,文体明确。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内容相对空洞,泛泛而谈,结构思路基本完整。 第四档(39-30)大体与“汉字和中华文化”相关。文体模糊。语言表达不通顺,内容单薄,单纯罗列事例,逻辑不清,思路混乱。第五档(30-0)套作、严重偏题、内容与“汉字和中华文化”无关、字数不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01 11:15:0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2.05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