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03 散文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热点03散文类文本阅读训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文学类试题根据体裁主要为小说和散文,命题趋势主要向两者边界模糊的散文体小说或小说体散文中选材。2.考点相对固定,命题形式相对稳定,主要为主观问答题。2023年是新课改后上海第二次高考,将会在2022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考生把握总体论证思路、把握文章主要论点的考查。一、考点解读1.“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指能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对于散文主要是能概括散文主要情节或具体生动的生活事件,概括揭示的生活意义、人生哲理,概括作者深挚的情感。2.“把握作品的行文线索和思路”可与“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合并理解。主要指能把握散文的叙事手法、人称使用、叙述视角、叙事顺序及其以及选材、组材特点等行文脉络,并体会作者的构思艺术,能从整体分辨章节或段落的主次和不同重要性。3.“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与“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合并理解,主要是指能理解散文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的理解和分析对于散文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主旨的作用。考查重点主要是环境、景物描写。4.“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即能从对散文具体内容的具体分析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5.“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是指能够依据已有的情节、情境、片段结合文章主旨、情感脉络、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续、补充、推演的能力。6.“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与“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可合并理解。是指在全面通读散文基础上对散文艺术形象、思想内涵、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社会价值进行挖掘并加以评价。二、复习技巧1. 以考试手册为导向,把握考点的频度,熟悉题型及其解答思路。复习时重点研读考试说明,在全面熟悉能力考点基础上,对常考和非常考能力制定不同应考策略,形成相应知识和方法体系。上述考点中,按考试频度分析,考点2、3、4是常考考点。2.掌握重点,加强阅读能力训练。主要应该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解和分析。对于常考考点,需反复练习以检测弱项,提高复习效率。三、答题技巧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1、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通过间接的在进行其他艺术特色、思想内容分析时进行考查。主要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主要方法二:要素串连法。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三:问题概括法。根据“形散而神不散”进行提问,带问题阅读散文。主要方法四:标题追溯法。根据散文标题展开追溯,可思考为什么用这个标题?标题的含义?标题与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等等进行追溯。主要方法五:内容借助法。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常见的起首句、段落结尾句等等。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方法是借助上下文推断比喻义、象征义,揣摩作者的情感寄托以及言外之意,根据所在位置进行结构分析;主要答题思路:确定写作手法、归纳所叙内容、分析对结构的作用,总结对情感的表达的作用。3、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主要方法是比较法。通过比较选材不同点,找出对刻画人物、表现主旨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写法,找出文章思路与情感变化,最终归结到对文章中心的作用上来。4、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主要从分析文章段落层次入手,看叙事顺序和手法;从散文主旨和人物形象入手,看怎样围绕主旨和人物形象选材、组材,构思、布局。 赏析表现手法主要方法是从语言角度和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赏析。语言角度着重修辞效果分析,进行语言特色赏析和评价;写作手法主要是从不同描写角度分析,赏析形象化感染力的表达效果。赏析表现手法语言表现力主要方法是:一、从用词方面入手。寻求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比如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等。二、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比如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的结合运用。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5、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主要方法是小处见大,大处见小。即通常都是以小见大,把握作者意图;或者整体把握,大处着眼,小处精析,条分缕析,挖掘社会内涵。6、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主要方法是评价艺术形象是否真实典型、是否反映社会、人生;思想观点是否深刻,体现人生态度,给人启迪;是否有时代局限以及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一、【2020年上海高考秋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被劝进来的病人   干亚群①逢三与逢七,是小镇的市日,类似于我老家的赶集。碰上市日,医院比较忙,病人把集赶了,顺带把自己的病也看了。②市日把村民赶到镇上。毫无遮拦的市场里,村民们挑肥拣瘦,掂斤捻两,最后以惊人的耐心杀价掐价。市场上的果蔬大多是自产自销,所以,他们买卖人的身份一个月里经常在换,轮到别人向自己砍价时,嘴上吵吵嚷嚷,手上却不让人吃亏,秤早已捏了起来,秤尾往上一翘,顾客的头随之一歪,一桩生意就完成了。③太阳跳上树梢,把市场照得像块煎饼时,人们各自完成买与卖,然后周围的声音慢慢浅下去,摊位上的东西也渐渐薄起来,零乱的脚印,散落的垃圾,以及花花绿绿的鸡屎,跟灵感跑了一半的油画似的。④市日把一撮人劝 进了医院。他们带着集市的痕迹来看病。他们把拖拉机的突突声拐进了医院的大门,手推车咕噜咕噜,一个侧身依在墙角,自行车前架后搁,心事重重似的靠过来,医院的天井一点点被它们拥塞。清洁工阿德挥舞着扫帚,指挥着拖拉机停这边,手推车放那边,至于自行车,一律摆到车棚。容不得商量。一旦有人把车放错了位置,阿德就提着扫帚跑过去,如果来人不配合,阿德的脸就开始涨红,话也结巴,脖子上青筋凸起。如果有人来看病找不到医生,他会满医院地帮忙去找,一边找,一边大声咳咳,似乎在打暗号。  ⑤到了医院,买卖人变成了病人。对他们而言,医院跟集市无非是换了个场景,仍用刚才吵吵嚷嚷的声音陈述自己身上的某个痛点。医生当然不会仅限于病人一句肚痛头晕就开方子,肯定要问清肚痛的来龙去脉、前因诱因。而病人翻来覆去跟烙饼似的停留在自己的痛点上,医生需要的信息仍云遮雾绕。⑥我坐在童医生对面,彼此是同事,但在和病人打交道这件事上,她是我老师。吵吵嚷嚷的声音里,童医生看上去很惬意,看见病人既不问病史,也不做检查,而是先笑嘻嘻地问病人今天市日又买了啥,然后夸病人会买东西,价格实惠。病人听了,似乎觉得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语气开始亲切起来,甚至掀开篮子给童医生看自己买的东西,童医生侧过身,极认真地看了看病人的篮子,再次夸病人会买东西。俩人像是街头偶遇的老朋友拉起了家常,饮食咸淡,起居习惯,聊天把买卖人劝进病人角色。他们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最近的生活史复习了一遍。就在病人絮絮叨叨时,医生的问话戛然而止,一张处方已递到病人面前,仿佛是市日里的一杆秤。⑦病人一坐到我前面,我根本不会像童医生那样转弯抹角地先跟病人温习市日,而是直截了当地开启病人与医生的模式。他们的病痛大多是积累起来的,问他们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回答几乎是一模一样,等市日时来看,似乎特意来看病是一件难为情的事。    ⑧他们看过内科看外科,看过外科看牙科,一次次来到医生面前。而她们,闪进了右侧的诊室。她们进来时不像是看病,倒像探病,一身花衣服。她们手里提着七七八八的东西,声音也是七七八八,似乎集市的热闹仍然悬在舌头上。有时等我给病人做好检查出来时,发现突然少了几个人,原来是跑到院子里做生意去了。她买她的花裤子,她买她的红番茄,然后,俩人你提着我的花裤子,我拎着你的红番茄,再次进入诊室,脸上荡漾着番茄红。还好,她俩的病情不一样,否则我真怀疑她们刚才把病也交易了。⑨市日上的事,像边角余料似的被病人带进了医院。有人说有一个老头,每次市日摆旧书摊,可等他把书摆好,市日就散了,于是他又把书一本本收起来,几乎没有做过一笔生意,看上去像来晒书的。我置身在他们的闲谈中,忍不住问,他是卖的,还是租的?说话的人摇摇头,然后一屁股坐到童医生那儿,似乎把老人旧书摊这件事压了下去。⑩虽然市日是医院看病最忙的日子,但病人看病的时间都不长,大多病人出去时手里只不过多了一张方子,有的甚至方子都没有。到了十点半后,重新空荡荡的,却留下了一堆堆的花花绿绿,已经分不清是鸡屎盖着鸭屎,还是鸭屎压着鹅屎,唯一可以辨别的是羊粪,院长戏称是“六味地黄丸”。 ⑪阿德站在院子里咳咳咳。不一会儿,大家从科室里出来,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而手里提着扫帚、冲水器,听从阿德的指挥,开始清扫院子,仿佛走的是客人。1.第⑧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答案】连用四个指称模糊的“她”,然后用两组互称的“你”“我”变化视角,表现买卖双方身份的融合和关系的密切。“荡漾在脸上”的“番茄红”和拎在手上的“红番茄”形成呼应,就近取物形容,巧妙表现心情愉悦;“把病也交易了”想象新奇,不合事理却生动有趣,夸张地表达了交易双方的投入程度。全句风趣幽默,活泼明快,很有表现力。【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本题主要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语言运用包括遣词造句,修辞,语言特色,人称运用等多方面。回答本题要抓住角度分别回答,然后加以整体评价。第⑧段:“她买她的花裤子,她买她的红番茄,然后,俩人你提着我的花裤子,我拎着你的红番茄,再次进入诊室,脸上荡漾着番茄红。还好,她俩的病情不一样,否则我真怀疑她们刚才把病也交易了。”主要是通过“她”的指代不明来叙说交易双方的平等地位或相似的身份,然后再通过“花裤子”和“红番茄”进行互换,体现作者语言的幽默风趣。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被劝进来的病人”中“劝”的含义。(3分)【答案】第一层含义是市日赶集顺便就医的便利,使村民来看病;第二层含义是医生通过聊天了解病情,形成就医时自在和谐的氛围,使村民不知不觉进入病人角色。【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本题主要通过对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来完成文章内容的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考查。“劝”本意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结合文本,就会发现文中是“市日赶集顺便就医的便利,使村民来看病”“医生通过聊天了解病情,形成就医时自在和谐的氛围,使村民不知不觉进入病人角色”。  3.与聚焦单个人物形象不同,本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4分)【答案】本文刻画了和蔼亲切的童医生、热心耿直的阿德、虚心学习的我、淡泊自在摆书摊的老头;尤其是赶集求医的村民们(/买卖人/“她们”),众多人物形象共同组成了一幅乡村生活画卷(多角度/多元/全面/整体/完整等);相比聚焦单个人物形象,群像塑造的写法更有利于表现风土民情的丰富多彩(多元立体,更能体现乡民的淳朴/对眼前所见淳朴和谐民风的喜爱)。【解析】本题考点: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写作手法。依据题干,回答此类题目先要回答“形象不同”的不同点,再答这些不同形象组合的目的。本题涉及 群像塑造的写法及其作用。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可以摘取作者对主要的人物的描写中的主要语句加以概述,如童医生:“童医生看上去很惬意,看见病人既不问病史,也不做检查,而是先笑嘻嘻地问病人今天市日又买了啥,然后夸病人会买东西”;可以概述出医生的和蔼亲切,平易近人;如阿德:“如果有人来看病找不到医生,他会满医院地帮忙去找,一边找,一边大声咳咳,似乎在打暗号。”可以概括阿德的热心、真诚等等。4.本文重点写村民就医,而②③两段描绘集市场景,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答案】第②③两段描绘的集市场景正是就医画面的参照对象。这样的构思,讲集市场景穿插进就医场景,讲集市上浓郁的生活气息融入医院,描绘出充满活力、和谐自然的乡村风貌,新颖独特。【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回答本题先要研读题干中的文段文本内容,重点思考与“村民就医”的关系,通过对作者思路的概括展开对文章理解即可。在第②③两段的生活场景,有一些关键词句如“毫无遮拦的市场”、“嘴上吵吵嚷嚷,手上却不让人吃亏”、“零乱的脚印,散落的垃圾”等等描绘乡村生活的随性和自然,而“医院跟集市无非是换了个场景,仍用刚才吵吵嚷嚷的声音陈述自己身上的某个痛点”等等也是在这种随性和自然中完成了“就医”。所以说两处的描写都为突出主旨,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相映成趣。二、【2019年上海高考秋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流沙中的弱水河①蒙语中的巴丹吉林,意为“绿色深渊”。这片名叫巴丹吉林的沙漠,古称“流沙”。从史前到不远的17世纪,这里一直草场茂密,风吹草低,牧人鞭梢儿撩起云彩。但是诗意的名字阻挡不了沙漠的进攻,疯狂的沙漠风云怒卷,摧枯拉朽,聚起黄沙和硬石,日日推进,沙漠强大的攻势使巴丹吉林所包含的绿洲逐渐缩小,绿洲千百年来的顽强坚守和无奈溃退,让我感到了时间的强悍和傲慢,嗅到了与自然对抗的弥天血腥。②但是,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绿洲和北部边缘的鼎新绿洲并没有被流沙掩埋。弱水河自始至终都在它的身体之内发出嘹亮的歌声,以清洁的水质营养并支撑着巴丹吉林沙漠和它体内体外的两片绿洲。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弱水河,今天的巴丹吉林沙漠将会怎样,它的苍黄颜色、浩瀚凶猛的性格都不会被我发现。③我甚至想,弱水河对巴丹吉林沙漠的光顾、滋润和穿越更像是上天的安排。我始终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和适宜环境,哪怕是一株毫不起眼的青草、藤萝和水藻。因此,我总觉得巴丹吉林沙漠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当然就是弱水河了。④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在干燥的沙漠,如果没有水,没有河流,我们的生命怎么会如此葱茏浓郁呢? ⑤弱水河就在身边。可是我最初并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在近处或远处的苍茫之中,总有什么在沉默,在隐藏,在呼吸和奔走。这也正是我所忽视了的弱水河,它不事声张,自知自己的意义和方向。⑥当地人习惯将弱水河称作黑河。两者比较,我倾向于前者,古典、精美、悠远并张力四射。“黑河”太俗了,坦白得让人掀不起一丝想象的波澜,轻率、功利、直奔主题、省略过程。⑦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长期伏案和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部坏了多处的机器,少去了青草的茂绿和阳光的直射。⑧夏天的一个傍晚,我走了出来。⑨骑着单车,我行在满是粗大石砾的乡间公路上。夕阳在祁连雪山的头颅上耀着碎金,细微的东风带着细微的黄尘,蛇一般急速游走。它们擦过了我的身体,进入到我的肠胃,但长久的沙漠生活,已使我逐渐习惯了尘土满面和呼吸憋闷的感觉。公路两旁的白杨紧密相挨,一棵接着一棵,它们的枝丫相互挽着。再庞大的树林,也是一棵一棵的树组合起来的,每一棵树的生长就是树林的生长,一棵树的死亡也是一个生命的死亡。树还有我们身边更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和尊严。⑩村庄的炊烟像蛇,流动着向更高处的云彩靠拢。炊烟的呛人气息令我咳嗽几声。田地边的水渠里浊水涌动,咕咕的声音很是好听。河水原本是干净的,它的浑浊其实是携带了沿途太多的浮尘。这渠水的响声其实也就是祁连山积雪融化和弱水河的响声。⑪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⑫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它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守自己。⑬戈壁是干燥的,它满身的沙砾像是巴丹吉林松动的皮肤,一波一波的流沙犹如大地的皱纹,朝向天空张开巨大的喉咙——它在春秋季节连绵的风暴仿佛一声声震天动地的嘶吼。上天和我们都看见了,可是上天睡着了,无动于衷。我们只能看着,听着并忍受着,我们的力量小得出奇。⑭更远处就是黄沙涌动的沙漠了,一色金黄的沙漠,仿佛不确定的陷阱,一阵狂风就又是一副模样,一阵风后,一座沙丘堆在这里,张开眼睛,就不会再是原来的那座沙丘了。沙漠的变化如此迅速和隐秘。当沙漠战胜河流,风暴袭击我们,我们究竟会不会随着无力的河流走向腐朽?⑮至少,现在是不会的,弱水河就在我们的左侧。它的影子在巴丹吉林的每寸肌肤上缭绕,河流的影响其实就是生命的影响。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滴,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 (节选自《沙漠之书》,有删改)5.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答案示例一:第⑨段画线句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生命既要相互支撑又要有个性的体悟,承接上一段“我”对单调生活不满的感受,与下文的对生命的感受也有内在联系,我觉得不必删去。答案示例二:第⑨段画线句部分通过对白杨树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表达了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要有自己个性的体悟,与下文所给的弱水河带给“我”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受有一定隔阂,后文仍然继续写“我”骑单车出来见到的景色,这部分文字放在这里显得突兀,我觉得可以删去。 【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解答本题时考生还要结合对划线句子作用的理解,理解句子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方面要概括句子的内容,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本题考生如果认为此段内容不能删去,就要分析内容上白杨象征了生命既要相互支撑又要有个性的体悟,作用上承接上一段“我”对单调生活不满的感受;如果认为此段内容可以删去,就要分析内容上白杨象征了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要有自己个性的体悟,作用上与下文所给的弱水河带给“我”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受衔接不紧密。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部分。 【答案】 第⑬段画线部分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喻体选择贴切新颖又有视觉冲击力,与戈壁严酷(或强悍/充满自然的伟力)的环境特点相契合,也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分析所考察题目的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写出作者的情感。第⑬段画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砾比作皮肤,将流沙比作皱纹,将风暴比作张开喉咙向上天发出的嘶吼,作者对喻体的选择贴切新颖,与戈壁严酷的环境特点相符合,情感上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悲怆的情感。7.第⑧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答案】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全文围绕沙漠、弱水河、绿洲进行构思,第⑧ 段承接上文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及“我”的生活状态,转入“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将前五段中的生命思考以“我”的体验加以具体化和深化。第⑧段是从对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的感悟思考的关键节点,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本题考查的是中间段落的作用,中间段落一般有以下作用:①承上启下;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⑤衬托作用(在文章中为了突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⑥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本文第⑥段内容上承接上文对弱水河的描写、思考及“我”的生活状态,由上文的描写转入“我”走入草滩、戈壁、沙漠的所见所思;结构上第⑥段是从对沙漠、弱水河、绿洲的描写和思考,转入“我”的感悟思考的关键节点,思路上第⑥段在全文构思上有重要作用。8.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本文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很有启示作用。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句子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如果我们能对文中关键的语句进行深入地体察、细心地品味,了解它们的作用,就可以真正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关键句首先是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3、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从本文“我们都在水和泥土、空气中活着,河流存在,我们就存在,河流支撑并运载着我们的一切。在鼎新绿洲,弱水河的流动舒展着人的生命,也舒展着树木、花草和鸟儿的生命”“村庄的远处,是泛着雪一样盐碱的草滩,数匹马儿、驴子和黄牛在上面脚步缓慢,它们落在夕阳下面,低头吃着弱水河赐给它们的青草。再往远处就是戈壁滩了,稀疏的骆驼草摇着绿色,它们带刺的身体似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身体内那些来之不易的水分。它们比人更懂得珍守自己”的对弱水河生命及环境的描写,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从最后一段“河流和它运载的水滴,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两片绿洲的血液与骨髓,生生不息,活跃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寸肌肤。它让我们心存感激”的内容可知本文告诫我们在生活的困境中,我们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三、【2017·上海·高考秋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相  思贾平凹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小到了五倍,十倍,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本不是长出的,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放形骸外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长到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挎包在肩上,你已经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殖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蛐蛐”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冬天里,大家坐在钻机下休息,都点着烟吸,你不会吸烟,就从怀里掏出黄蛉来看。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你担心体温会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风寒冻坏,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你画着图纸,鉴定着矿石,你常常把吃饭忘掉了,当炊事员送来晚饭,你总是疑惑地说:“我还没吃饭吗?”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每次只削切豆粒大一点放在里边,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头底下,并不是枕头底下,你怕枕头的重量压了它。往被窝里放,又怕被窝热气烫了它。你用枕巾盖住,放在你的脖子下。这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万籁俱寂,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么深的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像一个幽灵,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儿子手中拎着的土瓷罐里了。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蛐蛐”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9.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④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答案】划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山沙海形成鲜明的对照,荒凉辽阔的环境凸显出帐篷的微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塞山寺里的钟声跨越万里,主人公的相思之苦。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勾连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本题对修辞的分析,要考虑清楚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对象是谁以及相似点是什么,在整体语境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以及表达效果。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勾连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说明文中利用小舟的印象,因造出了凄清深邃的意境,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和悲苦的情感。10.“黄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答案】 黄蛉是本文的感情线索,贯穿本文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来展开。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着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着妻儿对远方诗人的思念。【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本题需要考虑词句放在全文之中有无特定作用,比如线索、强调、对比、照应。当然还要考虑词句 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以及情感。本题题干问的是:“黄蛉”在文中有重要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线索的作用来回答,还要注意文本中的“黄蛉”是作者故乡中的一种东西,这里面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睹物思乡的一种情感的寄托。11.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 本文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仿佛叙述者和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需要掌握不同人称的作用,尤其是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距离,便于抒发情感。例如本文中大量运用了第二人称,在叙述上有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的作用,这样就便于交流便于抒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和作用,所以在第二人称运用上体现出了文章的叙述的效果。12.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答案】  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在生活、工作中,当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我们应承担社会责任,对事业不追求,同时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出发,扣住对文本中体现情感的关键语段进行理解和分析。例如文本中最后一段: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文中的“你”的表现是为了工作而不惜一切的努力,所以本文中表达出了为了工作而付出的敬业、爱国、舍弃小家而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以上都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文本中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第二人称: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更生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四、【2016·上海·高考秋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湖殇  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有删改)13.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答案】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主要表现手法。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14.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将文本所描写的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15.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答案】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1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答案】 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17.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答案】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主要是运用到了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拟人(将艾比湖比拟为人)、比喻(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设问(如“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在表达方法上主要用了运用联想(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五、【2017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白兰瓜毕淑敏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大家打气。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⑧瓜节隆重开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⑪“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⑫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⑬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⑭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⑮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⑯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⑰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有删改)18.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答案】答案示例:向导为家乡的瓜感到自豪,为后文写安西瓜的甜作铺垫,向导品尝白兰瓜觉得不甜,与后文安西瓜的香甜形成反差;通过向导的话,引出作者从兰州到嘉峪关的西行之路,推进故事发展,避免平铺直叙;以不断进行宣传的向导反衬下文言语不多的沙漠老人。【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与小说作用大体相同,主要是线索作用和衬托、推动作用.仔细揣摩下面的有关向导的语言、动作描写,最后加以组织答案。如铺垫作用的第④段: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如推动作用的第⑥段:向导为大家打气。如掉人胃口触发悬念作用的第⑧段: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等。19.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答案】答案示例:这段话描绘出安西的干燥炎热,为沙漠老人的出现作铺垫,突显出白兰瓜和沙漠老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白兰瓜顽强的生命力。【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现力。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在散文中):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抒写美;抒发作者情感;结合具体文本代入即可。如描绘出安西的干燥炎热的语句:“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等。20.第⑫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答案】答案示例一:通过描绘多种感觉来表现白兰瓜浓烈的甜,如味觉上,从咸到甜的变化、“舔一舔,蜂蜜般的甜”等;触觉上,“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等,写出浓烈的甜带来的多方面感受。答案示例二: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写,将手指间的瓜汁比作“青蛙的蹼”,表现出瓜汁的粘稠,来写浓烈的甜。使用的动词准确传神,“粘”“撕扯”等动词的运用写出瓜汁的浓粘,从而写出瓜汁甜到极处。【解析】本题考点: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主要是表现手法赏析)对表现手法的赏析,主要是从修辞、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分析。针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即可。第⑫段主要是采用多种手法对白兰瓜第一口的“咸”与极致的“甜”进行描写。一要对所描述内容加以概述,二要对手法的作用加以概述。21.第⑰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答案】答案示例:这个道理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会在流传过程中被误传,我们要深入事实,才能发现真理。这个道理对认识当下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很多事实,在流传中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如包装和宣传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质。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时,应该深入原点,才能抓住事实真相。【解析】本题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审读题干“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不难发现这个道理 是指“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作者只是一个形象化的例子,回答问题不能照抄,而是要对此句进行思考含义,要用更通俗明确的语言来阐释。注意在阐释和生发时也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按由具体到抽象,由小见大,由浅层理解到深刻内涵的方法进行重新表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31 13:39:01 页数:19
价格:¥3 大小:148.96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