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杨村四中、黄花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杨村四中、黄花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卷语文学科(知识范围:选中三、四单元、选下一单元总分:120分时长:120分钟)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审美,不仅是每个生命个体的事。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精神风貌。从人类文明史看,刚健质朴的审美,背后是一个时代蓬勃的生机。审美活动的社会文化价值,经过外化后,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现实中,那些城镇中奇形怪状的建筑,那些的网红产品,也都说明,我们在审美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小课堂,更存在于社会的大课堂。近些年,正由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优秀的综艺节目,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而那些有着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在美育中更是。正是在这里举办的审美活动,使整个社会的审美一点一点地提升起来。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凝结千篇一律责无旁贷品位B凝结五彩缤纷责无旁贷品味C.凝固五彩缤纷义不容辞品味D.凝固千篇一律义不容辞品位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近些年,正是《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优秀的综艺节目,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B.近些年,正是《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衬托出审美底色。C.近些年,《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渲染出审美底色。D.近些年,正由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优秀的综艺节目,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为他们渲染出审美底色。【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凝固”,指由液态变为固态,比喻固定不变、停滞。“凝结”,指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比喻凝聚在一起变成另一种事物;也可以指聚集、联结,强调紧密关系。语境中强调“审美活动”与“社会文化价值”的紧密关系,应选“凝结”。第二空:“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语境中修饰“网红产品”,从下文“我们在审美水平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来看,应选“千篇一律”。第三空:“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前者是强调责任,后者是强调道义。语境中说的是“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在美育中的责任,应选“责无旁贷”。第四空:“品味”,一指尝试滋味,动词;二指仔细体会,动词;三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名词。“品位”,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名词。句后是“提升”,可知,前面应是“名词”,同时是指一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的综合体现,应选“品位”。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结构混乱。前面句子主语是“孩子们”,下句“为他们……”主语则变成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优秀的综艺节目”,前后主语不致,属于偷换主语,应把“正由于”删去,在“孩子们”的前面加上“让”。搭配不当。“衬托”与“底色”搭配不当,改为“渲染……底色”。只有C修改正确。故选C。3.很多学校都要跑操,某中学的操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若跑操,便是晴天”。下面四个选项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是()A.只要跑操,就是晴天B.你跑操,你开心C.若无晴天,就不跑操D.只有晴天,才会跑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本题需要理解“你若跑操,便是晴天”中“晴天”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跑操是锻炼身体,运动也能给人带来快乐。“晴天”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晴,二是心情好。而“你若跑操,便是晴天”中的“晴天” 是指开心快乐。故选B。4.下列各句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B.易卜生,挪威戏剧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最著名的是社会悲剧《玩偶之家》。C.李贺,字长吉,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李昌谷,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诗鬼”之称;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D.《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国大夫屈原所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现实主义诗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楚国大夫屈原所著”错误,《楚辞》,西汉刘向编成,收录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故选D。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炫耀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言论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泣:眼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C.言,著作。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故选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B.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合从缔交,相与为一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举类迩而见义远D.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补充音节,无实际意义。句意: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B.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动词,成为。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呢!/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句意: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文章中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而表达的意义很深远。D.均为介词,趁机,趁着。句意: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一起来审处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故选D。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羝乳乃得归②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③杖汉节牧羊④南取百越之地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⑦同死生,轻去就⑧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⑨忧劳可以兴国A.①③/②④⑧/⑤⑥/⑦/⑨B.①③⑥/②④⑧/⑤/⑦/⑨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D.①③⑥/②④/⑤⑧/⑦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动词,生子。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②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③名词作动词,执,拄。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④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向南攻占百越的土地。⑤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⑥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句意: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⑦意动用法,把……等同看待。句意: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 ⑧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一个人在夜里大呼一声,四下散落的人都响应。⑨使动用法,使……兴盛。句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①③⑥名词作动词;②④⑧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作动词;⑦意动用法;⑨使动用法。故选B。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且陛下春秋高C.何面目以归汉D.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今异义,古义:脸色,面容;今义:色彩。句意:面容憔悴,模样枯瘦。B.古今异义,古义:年纪;今义:春天和秋天。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C.古今同义,脸面。句意: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D.古今异议,古义:确实还在;今义:诚实,老实。句意: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故选C。9.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见犯乃死,重负国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应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的。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所以楚怀王在国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D.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故选A。10.下列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A.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B.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体现的是一种公正的精神,与题干表述不符。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文本二:庄宗好俳优,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仇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 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D.因格其命格:搁置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C.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下文的“太庙”也同此意。B.伶人,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伶官,是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C.牢,祭祀用的牲畜。用一猪一羊为“少牢”,牛、羊、马三牲全备为“太牢”。D.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B.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C.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D.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人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1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者立论的依据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选文总结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暗讽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C.文本一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D.庄宗既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作为天子,他还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他的宠幸而当权,最终导致后唐的灭亡。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3)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17.结合两段文本,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1.C12.B13.C14.B15.A16.(1)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2)(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3)全天下都是浑浊不堪但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17.不可贪图安逸享乐,要谨慎行事、励精图治、防微杜渐。【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函”,用木匣装盛,名词作动词用。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以”意为“介词,拿、用、把、凭”;第二个“以”意为“于、在”。句意: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B.两个“于”意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地点,在的意思”。句意: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去深入的攻打秦国,在蓝田打仗。C.第一个“而”意为“表示转折,但是的意思”;第二个“而”意为“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句意:我身陷仇敌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D.第一个“为”意为“做、干、替”;第二个“为”意为“制定、起草”。句意: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法令。故选B。【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牛、羊、马三牲全备”错,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为……所”是固定结构,表被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入汴”的主语承上文是庄宗,与“灭梁”构成连动短语,“周匝”是人名,应作下一句的主语,故“周匝”前断开,排除C。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中心论点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错。《伶官传序》中心句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2)“北”,在北方;“藩篱”,边境;“却”,使匈奴退却。(3)“举”,全;“而”,但是;“见放”,被放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由原文“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知,不可贪图安逸享乐。由原文“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可知,要谨慎行事、励精图治、防微杜渐。参考译文:文本一: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文本二: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说:“我身陷仇敌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圆栽接使仇德源的功劳啊。希望请求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唐庄宗都答应下来决定任用为刺史。郭崇韬劝谏说:“与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仇德源为宪州刺史。三、(23分)阅读陆游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①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临安春雨初霁②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该诗为宋光宗淳熙十三年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②淳熙十三年春,诗人被起用为严州知府,奉诏自家乡山阴赴临安,此诗是在寓所等候皇帝召见时所作。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前两联回顾过去,首联以比喻突出早年立志收复故土的豪情,领联两句概括了作者身临抗金前线的往事。B.《书愤》颈联用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尾联则盛赞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想要效仿两位英雄,立志为国家鞠躬尽瘁。C.《临安春雨初霁》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颈联则刻画闲适恬淡的场景,实则暗示诗人的郁闷与惆怅。D.两首诗情感深沉,风格各异。《书愤》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临安春雨初霁》则恬淡清新,含蓄深婉19.两诗写于同一年,显现出诗人思想情感在短时期内的反复,请分析两首诗的尾联所表达情感的差异。【答案】18.B19.①《书愤》尾联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②《临安春雨初霁》尾联表示想要远离污浊的京城,希望早日回家,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的鄙视)和志不得伸的惆怅落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达了想要效仿两位英雄,立志为国家鞠躬尽瘁”错误,颈联用檀道济的典故,并非是表达效仿英雄、为国家鞠躬尽瘁之意。“塞上长城空自许”,作者是以檀道济的典故,表明自己空自期许、壮志难酬的悲愤。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临安春雨初霁》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意思是: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 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__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2)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3)司马迁对《诗经》赞赏有加,指出“______________,《小雅》怨诽而不乱。”(4)贾谊在《过秦论》的结尾,用“______________”一句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怨灵修之浩荡兮③.忍尤而攘诟④.伏清白以死直兮⑤.《国风》好色而不淫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善、兮、浩、攘诟、淫、攻。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⑯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作者多次写母亲“讪然”,既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无奈,以及对儿女们牵挂与责怪的矛盾心理,更突出了母爱的厚重无私。D.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E.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22.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和事,请分条概括。2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答案】21.CE22.①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②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③日子过好后,母亲对儿女的思念。④每次听到歌声,都勾起对母亲的思念。⑤赞美炊烟,赞美母亲。23.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歌唱”把“炊烟”拟人化。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与责怪的的矛盾心理”错误,文中并无此意,文中写母亲“讪然”是表现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以及对儿女们牵挂的心理;E.“两个实景首尾呼应”错误,开头说“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结尾说“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这些都是虚景,所以应是“两个虚景首尾呼应”。故选CE。【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如一、二、三段“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这是说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如四、五、六、七、八、九段“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这是写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如十三段“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这是说日子过好之后母亲思念儿女。如十五段“‘又见炊烟升起……’……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这是写听到歌声勾起对母亲的思念。如十五段“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这是表达对炊烟的赞美,对母亲的赞美。【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看划线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使用的手法,最后体会效果。“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结合语境可知,这是“我和妹妹”放学回家的时候最想看到的情形;“就像”是比喻词,“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是本体,“抒情的花朵”是喻体,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歌唱”的主语是“炊烟”,这是拟人的修辞;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像开放的花朵,在歌唱,该句把我和妹妹放学后看到炊烟抽象化的心情具体化,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可以体会到“我和妹妹”下午饭放学后看到这炊烟时心情的欢快和激动。五、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完成下列各题。24.某中学“萱草雅舍”准备在武清区艺术节上表演话剧《红楼梦》,张瑛带领的编剧组与李绛带领的演员组正在积极筹划准备。张瑛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雨村判案B.元春省亲C.探春理家D.香菱学诗 25.林黛玉的扮演者李绛需要向武清区戏剧团租借一套戏服。戏剧团现有大红、纯白、淡绿三套戏服,你会建议她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要求:阐释色彩内涵,解说黛玉形象或经历。【答案】24.D25.示例一:我选纯白。①白色是素雅之色。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孤高清冷。②白色是纯洁之色,如诗句《咏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身洁白表现出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③白色是冷色调,预示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悲惨结局,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命运的同情。示例二:淡绿最合适。①淡绿色是草木之色。能令人联想到大自然草木的清新之气,而林黛玉本是为还泪而来的绛珠草化身。②淡绿色是竹之色。黛玉居于潇湘馆,号“潇湘妃子”,与宝玉有木石前盟,从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如同君子竹般超凡脱俗。③淡绿色是青春之色。符合少女青春美好的年龄特点,还能充分体现世外仙姝高雅灵秀的书卷气息。示例三:我选大红。①小说作者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着装描写较少,仅有的几次服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②按照小说设定,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则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绛”和“赤”都是红色,有炽烈、热情之意。③红色有赤诚、忠贞的内涵,宝玉黛玉同属“情痴”,心心相印,不被浊世所染而葆有赤子情怀。两者炽热诚挚的爱情成为《红楼梦》中的一抹亮色,它的毁灭更使观众触目伤怀。【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A.“雨村判案”故事梗概: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利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着充分体现了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B.“元妃省亲” 故事梗概: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宝玉独作四首,薛宝钗看见他用了“绿玉春犹卷”这一句,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绿玉”一词,叫宝玉改成了“绿蜡”。宝玉作了三首,正在冥思苦想,黛玉见他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就帮他作了一首,让宝玉抄袭。其实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压倒众人的,但元妃只命一人作一首诗,她只好作罢。结果元妃看了,喜之不尽。说最后一首为上。把山庄名改成了“稻香村”。之后再听了几出戏,也就散了。“元妃省亲”发生在贾家内部,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体现了“差序格局”。C.“探春理家”故事梗概:探春理家一回实际上是贾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个人共同管理荣国府。王夫人就叫贾探春出来帮助管理,然后又请上了薛宝钗。探春先拿自己母亲开到,狠狠驳回了她要破坏祖宗旧例的野心;接着,她又把目光瞄准了凤丫头和贾宝玉,把前者的面子驳得分毫不剩,把后者不该花的钱一刀给裁得干干净净;最后,她又不惜得罪贾府内外众多的买办,把他们平日能搜刮得到的脂粉钱给夺了回来。这种种举措下来,虽说没能节省多少银子,但却杀倒了很多人的威势,“探春理家”发生在亲属关系之中,以“探春”为中心结成网络,取得了初步成效,体现了“差序格局”。D.“香菱学诗”故事梗概:香菱学诗可以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写黛玉知道香菱读诗。第二部分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写写诗的过程。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香菱学诗”中,香菱本来与宝钗的亲属关系更近,但宝钗不愿意指导她,反而是与她关系较远的黛玉愿意做指导,所以这则故事中没有体现“差序格局”。故选D。【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选纯白。结合黛玉的身世,父母双亡,属于家中无人后被迫寄养在外祖母家。虽然受到外祖母的疼爱,但是寄人篱下之感让她敏感、多疑和孤高清冷,素雅的白色最能传达她的处境。《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冰清玉洁的冰雪和白色的梨花最能表达黛玉不慕荣华、高洁飘逸的品性。最后白色属于冷色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黛玉喜散不喜聚,“冷月葬花魂”令人感到绝艳却凄凉,“质本洁来还洁去”也是白色的意象,黛玉自我认为自己是清白的来,也要清白的走,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命运的同情。选淡绿或者大红也可以依据上述思路展开分析,得出答案。 比如,淡绿: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黛玉是仙草化身,绿色更为合适;淡绿也是黛玉房屋前君子之竹的颜色,选淡绿符合人物的形象设定;淡绿也是生命的颜色,彰显了青春的气息,符合黛玉妙龄少女的年龄特点,也是黛玉饱读诗书的书卷气的象征。再比如大红:大红是热烈、赤忱的寓意。可以从冬日下雪时,她披着一件名贵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鹤氅,一袭红衣出现在众人面前,与贾宝玉的大红猩猩毡相得益彰,成为大观园里的最美风景可以看出,黛玉仅有的几次服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再从人物原型来看,黛玉为“绛珠仙草”,“绛”是红色,就有炽烈和热情之意;红色也能让观者想到黛玉与宝玉的爱情,痴情、忠贞、热烈,没有世俗的污浊,有赤子情怀,宝黛之情是小说中的亮色和暖色,而它的毁灭也让读者和观者为之震撼,强烈的触动人心,所以选红色最能代表这种情感。六、写作(50分)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归国科学家在谈到他回国效力的梦想时,先说了自己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根植”,即拼命吸纳知识、充实自己;第二阶段是“成长”,即勤奋工作获得认可、证明自己;第三阶段是“绽放”,即将自己的所学所感输出与帮扶更多人。而后他又认为,回国效力,也会重启新一轮“根植、成长与绽放”的过程,这既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日常。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根植自我,积而成长,终继绽放成长的模式是一个循序渐进且循环往复的圆,一位归国科学家在谈及他回国效力的梦想时,认为自己的日常是“根植、成长、绽放”的不断重启,窃以为人生应如此重复,寄梦想于日常点滴,进而才能实现梦想,丰富人生。于成长,根植是实现人生梦想的第一级阶梯。常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量变无法达成质变,“根植”意为不断吸收知识、充盈自我,为即将上场的战士磨刀利剑,无需寄望邈远未来,只须保持不断充实自我、吸纳知识的脚步,方可在充满不确定的荆棘丛中成长。武亦姝用时间积沉与根植,才可将千万首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卖油翁经过多个年月的积累,千百次的练习后方可“惟手熟尔”。因此,根植是成长的关键与基础,是成长第一步。如果说实现梦想的第一站是根植自我,那么接着便是厚积薄发的成长。“成长”意为获得认可、证明自己,是掌握充足本领后的厚积薄发,也是对自我实力的认可与接纳。人在根植自我后通常会产生一种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态——齐白石临摹古人诗画数十载,终而打磨出自己的画技,向世人崭露非凡的头角;樊锦诗立志修复古迹,在吸纳知识、根植自我后从绿草茵茵的校园奔赴风沙肆虐的敦煌,终而将修复好的敦煌展示给世人,证明了自己,收获了成长。成长是根植背后的闪耀,是自我实现梦想不可或缺的一步。发现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倘若根植与成长的过程是“成为光”,那实现梦想的最高境界便是“散发光”,即“绽放”。“绽放”意为把自己的所学所感输出,将其惠及到更多的人。这是实现梦想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曾言:“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动,那就永远不能成为人类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一个人的梦想应与国家紧密联系,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屠呦呦用四十年岁月根植与成长,即研究青蒿素;终而绽放,用青蒿素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钱学森用青春根植自我与成长,终而绽放,用他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一花”从来不囿于个人,而当为国家伟业绽放。于我们青年,不能囿于眼前的苟且,应心怀国家与民族,不断去深耕,继而将硕果汇聚于祖国大地。在实现梦想的日常点滴中,我们应不断根植自我,积而成长、终继绽放,循环往复,将个人之小流汇入时代之大河,这本该是实现梦想的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讲述一位归国科学家以“根植、成长与绽放”的过程实现回国效力的梦想;第二部分是说回国效力会重启新一轮“根植、成长与绽放”的过程,这将会不断重启循环,并成为他的日常。由此可知,“根植”“成长”“绽放”这三个概念是本次作文的核心词,这三个阶段是依次进行,“植根”是吸纳知识、充实自己,只有“植根”方能“成长”,“成长”是不断吸纳知识后的厚积薄发,是努力付出后的拔节生长,“植根”是“成长”的基础;“绽放”是把自己的所学所感输出与帮扶更多人,也就是以我之力温暖他人,回馈社会,这是实现梦想的终极目标。由此可知,人生不断重复根植、成长和绽放三个阶段,但并非完全一样,每一轮都有质的不同,而人生也因此更加延展丰富、绚烂多彩。通过这三个阶段实现梦想,再将梦想落实到平凡的日常,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行文构思上,可以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根植”“成长”“绽放”这三个核心词;接着阐释三者的内涵和关系,然后分别从“根植”“成长”“绽放”的角度阐释其价值,可以列举王羲之、齐白石、秦玥飞、陈冬等事例;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不断成长,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展现人生奋发昂扬的姿态。立意:1.根植成长,梦想绽放。 2.厚积薄发,绽放青春芳华。3.根植自我,积而成长,终继绽放。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三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三化学专题复习 图像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1 12:03: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3.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