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核舟记第2课时精品课件(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3/32

4/32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2课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 精读课文02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5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课堂小结03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学情回顾 分析讨论精读课文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了“奇巧”二字?阅读第一部分雕刻材料的微小雕刻内容的丰富雕刻者构思精巧,技术高超(1)径寸(2)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核舟?阅读第二部分船舱船头船尾 2.作者在介绍船头时,用了一系列方位词,请找出来,想一想这些方位词有何作用?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用“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后用“左”“右”描绘苏、黄的姿态、神情和动作,表现二人的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时的神情。进一步显示了王叔远雕刻刀法的奇巧,也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腻,描写之逼真。 3.船头三人各有何特点?苏轼和黄庭坚陶醉在书画长卷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豁达放旷的胸怀,其中苏轼表现出长者的慈爱,黄庭坚表现得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放浪形骸,洒脱不群。 4.作者描述的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①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②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展现出一种有楫等同无楫、有舟子等同无舟子的放任自流的情形。③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景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 5.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主题为“大苏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进行了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的。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核舟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 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介绍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已经明了,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而苏东坡、黄鲁直、佛印是主要人物,所以先介绍。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所以后描写。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逻辑顺序。 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阅读第三部分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整体探究核舟的设计是如何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想的?(1)苏轼游赤壁,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雕刻家利用桃核“修狭”宜于刻成舟形的特点,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形成了“泛舟”的主题。 (2)以“峨冠而多髯”表现主角苏东坡。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都没有指明同游者,雕刻家以自己的想象,艺术地在作品中加上了苏轼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并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为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位置,就突出了雕刻作品的主体部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雕刻家巧妙地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刻上《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大胆的艺术创造,更好地体现了作品“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4)精心设计“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两个舟子都很悠闲,给观赏者带来江上泛舟的实感。(5)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他似乎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一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使人感到江上确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了出来。 本文通过对王叔远所刻核舟“大苏泛赤壁”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课文主旨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苏轼(中)鲁直(左)佛印(右)——绝类弥勒核舟记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由来及主题船舱——箬篷、小窗、雕栏、对联分说船头船尾共阅手卷总说——总计核舟“容量”,再叹技艺“灵怪”船背右舟子作啸呼状楫(中)左舟子视端容寂题名色墨篆章色丹技艺精湛构思巧妙 积累拓展古人的座次尊卑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座次,将座次作为区别尊卑的重要标志。在封建官场中,人们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而座次的尊卑则是通过方向来表示的。如皇帝与群臣聚会,最尊贵的皇帝座位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帝叫作“南面”,而把称臣叫作“北面”。大臣们一般面向北而坐,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居右,官位低的居左,这便是古代“右为上”的道理。 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材课后习题①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长曾不盈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②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是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佛印是僧人,洒脱不群。两个舟子,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③于精细微小处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是“左右各四”,既有数量之美,又有对称之韵。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内容相对。 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讨论的答案详见本课课件说明顺序见“板书设计”。 三、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后文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写面部,后写举止,重点在表现其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写举止,后写面容,重点在表现其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四、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翻译详见本课课件 在数量的表达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以下不同:①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常直接与名词结合,这与现代汉语不同。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③数词和名词搭配时,若重点在名词上,古代汉语一般数词放在名词前,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后;现代汉语里一般都是数词在名词前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7-10 07:00:01 页数:32
价格:¥2 大小:3.7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