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泸县第一中学2023年春期高一期末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B.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好物质准备C.细胞周期的精确调控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D.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答案】D【解析】【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时期。【详解】A、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和分裂期,A正确;B、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好物质准备,B正确;C、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周期的精确调控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D、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所以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故选D。2.下列显性性状的表现为完全显性的是(假设性状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红花与白花杂交,后代为粉红花B.A型血与O型血婚配,后代为A型血C.A型血与B型血婚配,后代出现AB型血D.黑猫与白猫杂交,后代为花猫【答案】B【解析】【分析】完全显性就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时候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例如: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那么Dd高茎豌豆。不完全显性又叫做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例如:金鱼草的花色有红色CC和白色cc。将两者杂交得到杂合子Cc,如果是完全显性应该是红色的,但是事实是粉红色的花,所以红色C对白色c是不完全显性。共显性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即表现A的性状又表现a的性状,两种性状分布均匀。【详解】A、红花与白花杂交,后代为粉红色花,表现为不完全显性现象,A错误; B、A型血与O型血婚配,后代出现A型血,说明A型血对于O型血是显性性状,B正确;C、A型血与B型血婚配,后代出现AB型血,为共显性现象,C错误;D、黑猫与白猫杂交,后代为斑纹猫,表现为不完全显性现象,D错误。故选B。3.构成人体的细胞有230多种,其中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激素。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素,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形成根毛。正常情况下,分化的细胞还具有一定的寿命。例如,红细胞分化成熟后的寿命约是120天,白细胞的寿命约是12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RNA、蛋白质等物质完全不同B.细胞中有胰岛素等物质的合成,表明细胞已发生分化C.由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导致其寿命不同D.细胞分化具有普遍性,各种生物都存在细胞的分化【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RNA、蛋白质等物质不完全相同,A错误;B、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因此细胞中有胰岛素的mRNA,说明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已经高度分化,B正确;C、红细胞分化成熟后的寿命约是120天,白细胞的寿命约是12天,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存活的寿命也不同,C错误;D、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分化,D错误。故选B。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过程一般是不可逆的B.克隆羊“多莉”的培养过程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C.衰老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都下降D.细胞凋亡时,细胞内有些蛋白质的表达量反而增加【答案】C【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和不可逆性。因此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血细胞的过程一般是不可逆的,A正确;B、在培育“多莉”羊的过程中,科学家将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可见,克隆羊“多莉”的培育成功,证明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正确;C、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C错误;D、细胞凋亡时,细胞内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强,蛋白质的表达量增多,D正确。故选C。5.以玉米为材料进行人工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进行杂交时,母本植株不需要人工去雄B.玉米与豌豆一样均自花传粉,传粉方式均为自交C.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D.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均在形成配子时分离【答案】B【解析】【分析】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同一植株上有雌花和雄花两种花,但一朵花中只含有雌蕊或雄蕊。【详解】A、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在进行杂交时,母本植株不需要人工去雄,需要对雌花进行套袋处理,A正确;B、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在正常情况下,玉米可以进行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传粉方式可以为自交或杂交,B错误;C、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控制同一种性状,C正确;D、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D正确。故选B。6.豌豆的花顶生对花腋生为显性。现有一株花顶生豌豆,欲知它的基因型,下列检测方法最简捷的是(  )A.测交B.杂交C.自交D.花药离体培养【答案】C【解析】【分析】鉴别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鉴别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 法最简便。【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植物,要鉴别一株花顶生豌豆的基因型,最常用的方法是测交法和自交法,最简捷的是自交法。ABD错误,C正确;故选C。7.鼠的黄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多对黄鼠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鼠,其余均为黄鼠。由此推断合理的是()A.鼠的黑色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B.后代黄鼠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C.黄鼠后代出现黑鼠是遗传因子的结构改变所致D.黄鼠与黑鼠交配,后代中黄鼠约占1/2【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让多对黄鼠交配,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鼠,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鼠相对于黑鼠是显性性状(设用A、a表示),则亲本黄鼠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它们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黑鼠占1/4,而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鼠,说明A纯合致死。【详解】A、多对黄鼠交配,后代中出现黑鼠,说明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鼠黄色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鼠的黑色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A错误;B、子代分离比为黄色:黑色=3:1,其中黑鼠占1/4,而实际杂交后代中黑鼠约占1/3,说明显性纯合子致死,即后代黄鼠均为杂合子,B错误;C、多对黄鼠后代出现黑鼠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C错误;D、黄鼠(Aa)与黑鼠(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黄鼠):aa(黑鼠)=1:1,其中黄鼠约占1/2,D正确。故选D。8.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一演绎法成功提出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属于假说内容B.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指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C.完成测交实验,统计发现子代中高茎:矮茎1:1,这属于演绎推理D.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新的性状组合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答案】D【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雌雄配子数量一般不相等,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远大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B、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指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B错误;C、完成测交实验,统计发现子代中高茎:矮茎1:1,这属于实验验证,C错误;D、孟德尔亲本的表型为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和yyrr,F1的基因型为YyRr,F2的基因型为YYRR、2YYRr、2YyRR、4YyRr、1YYrr、2Yyrr、1yyRR、2yyRr、1yyrr,F2新的性状组合为1YYrr、2Yyrr、1yyRR、2yyRr,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D正确。故选D。9.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让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F2植株花色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F2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有6种,1种C.F1全部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的表型和基因型均为3种D.F2中全部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1/6【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F2表现为12紫花:3红花:1白花,符合9:3:3:1,说明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假设该植株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A_bb,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详解】A、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F2植株花色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符合9:3:3:1,说明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假设该植株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A_bb,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花 植株(A_B_、A_bb)的基因型有2×2+2=6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aabb)有1种,B正确;C、F1的基因型是AaBb,AaBb进行测交,即AaBb×aabb,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AaBb、Aabb表现为紫花,aaBb表现为红花,aabb表现为白花,故F1全部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的表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C错误;D、F2中全部红花(1aaBB、2aaBb)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aabb)所占比例为2/3×1/4=1/6,D正确。故选C。10.下列与遗传学概念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C.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的现象D.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为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2.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详解】A、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A正确;B、同源染色体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的染色体,且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B错误;C、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即杂种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C正确;D、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D正确。故选B。11.关于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翻译的过程中,多种(个)密码子可以对应同一种氨基酸B.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C.不同mRNA分子中,可能含有相同的密码子D.在真核细胞中,染色体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在细胞内相同区室中进行的【答案】D 【解析】【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详解】A、在翻译的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多种(个)密码子,A正确;B、有些基因在所有的细胞中都表达,如控制呼吸酶合成的基因,B正确;C、不同的mRNA中存在相同的密码子,如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C正确;D、在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细胞质内进行,D错误。故选D。12.如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较轻的噬菌体颗粒B.为了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可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C.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低D.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一定是由于培养时间过长【答案】A【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增殖并指导自身蛋白质合成,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噬菌体DNA增殖和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原料和工具都来自宿主细胞,只有模板DNA来自噬菌体。【详解】A、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A正确;B、噬菌体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B错误;C、35S标记的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因此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则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C错误;D、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可能是由于培养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或培养时间过短(部分亲代噬菌体还未侵染大肠杆菌),D错误。故选A。13.果蝇Ⅰ号染色体和Ⅲ 号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决定眼睛、身体的颜色及眼睛的形状等。某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果蝇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B.四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图示基因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该果蝇可形成基因组成为Prwni的配子【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果蝇的大部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的基因,A错误;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图示的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DNA,故图示中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D、该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图中的两条染色体可能分配到一个配子中,所以该果蝇可形成基因组成为Prwni的配子,D正确。故选A。14.下列关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A.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可导致基因自由组合B.人类红绿色盲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C.二者不能解释原核生物性状的遗传D.减数分裂过程中,二者所对应的染色体行为不完全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 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A错误;B、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致病基因的等位基因,但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因此该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C、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C正确;D、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两者对应染色体行为不完全同,D正确。故选A。15.艾滋病是由HIV病毒(一种RNA病毒)引起的,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在人体T淋巴细胞、HIV病毒中,碱基种类及组成其遗传物质的核苷酸种类依次是()A.8、4和8、4B.5、4和8、4C.5、4和4、4D.5、4和8、8【答案】C【解析】【分析】HIV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遗传物质是RNA;人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为DNA。【详解】人体T淋巴细胞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碱基种类有A、T、G、C、U5种,HIV为RNA病毒,其碱基只有A、G、C、U4种;人的遗传物质是DNA,组成DNA的核苷酸是4种脱氧核苷酸,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组成RNA的核苷酸是4种核糖核苷酸。故选C。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驯化后的大豆荚果变大是控制大豆种子大小的基因定向变异的结果B.较晚形成的地层中,没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D.自然选择对种群内的各种可遗传变异均能发挥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 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驯化后的大豆荚果变大是控制大豆种子大小的基因不定向变异,后经人工选择保留的结果,A错误;B、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原始的生物类群并未全部绝灭,故较晚形成的地层中也有较简单、较低等的生物化石,B错误;C、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需要对不同的变异进行选择,C正确;D、自然选择对种群内的各种可遗传变异不一定都能发挥作用,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D错误。故选C。17.某活动小组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过程中,一共制备了20个脱氧核糖、15个磷酸、15个A、10个T、5个G、15个C.关于该实验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所给材料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最多能有415种碱基排列方式B.构建的DNA分子最多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15个碱基对、35个氢键C.用制备好的材料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最多能含有30个脱氧核苷酸D.构建DNA的一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答案】D【解析】【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所给材料碱基的数量有限,因此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小于415种,A错误;B、在DNA分子中,A与T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配对形成3个氢键,由于所给磷酸15个,因此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最多有7个碱基对,可有5个G-C碱基对,2个A-T碱基对,氢键数量最多有5×3+2×2=19个,B错误;C、由于只有15个磷酸,因此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最多能含有14个脱氧核苷酸,C错误;D、构建DNA的一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结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D正确。故选D。18.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它轻轻摇动的“鱼饵”吸引了以海藻为食物的小鱼们前来美餐,鱼儿很难想 到这是它们的天敌施展的捕食技巧。鯪鲸鱼无须穷追猛打,只要晃动自己的背鳍,美味佳肴便会不请自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是为方便捕食而产生的变异B.鲮鲸鱼依靠背鳍的捕食技巧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C.鲮鲸鱼种群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突变和基因重组会使鲮鲸鱼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鲮鲸鱼依靠背鳍的捕食技巧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鲮鲸鱼种群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可能也会因为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B。19.孟德尔利用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的豌豆种子进行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F2表型有4种、基因型有9种B.F1的雌配子与雄配子数量相等C.F2的重组类型占3/8D.F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答案】B【解析】【分析】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A、孟德尔利用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的豌豆种子进行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表型有2×2=4种、基因型有3×3=9种,A正确; B、F1产生的雌配子数量与雄配子数量之间无相关性,自然界中往往是雄配子数量远多于雌配子,B错误;C、F2的重组类型有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所占比例=3/4×1/4+1/4×3/4=3/8,C正确;D、F1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D正确。故选B。20.某同学调查了一家系中红绿色盲和镰状细胞贫血两种遗传病的患病情况,画出的遗传系谱图如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小红和小兰的基因型和性状一定相同B.小明父母再生一男孩一定两病均患C.小明弟弟若是XXY三体,则体细胞中最多有4个红绿色盲基因D.小红怀孕后不能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红绿色盲【答案】C【解析】【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详解】A、小红和小兰是同卵双胞胎,基因型相同,但是表现型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小红和小兰的性状不一定相同,A错误;B、设红绿色盲基因为B/b,镰状细胞贫血基因为A/a,小明正常,但是弟弟两病兼患,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则小明父母再生一男孩不一定患病,B错误; C、小明弟弟若是XXY三体,则XX都来自母亲,并且含有色盲基因,则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时,最多有4个红绿色盲基因,C正确;D、小红可能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小红怀孕后能通过基因检测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红绿色盲,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1.细胞色素c是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体,参与水的生成。细胞受到损伤时,细胞色素c从呼吸链中流失导致线粒体释放出大量自由基(如ROS),并与蛋白A结合进而诱发细胞凋亡,如图所示。(1)ROS可以攻击DNA,可能引起_________;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_________,导致细胞衰老。(2)当紫外线、化学因素等导致细胞损伤时,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与蛋白A结合,在ATP的作用下,使_________,进而诱导细胞凋亡。(3)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_________死亡,该过程由基因决定,凋亡细胞解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由吞噬细胞内的_________(细胞器)将其消化,最终维持了内部环境的稳定。(4)为探究生物制用Q对阿毒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设计如下三组实验:甲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阿霉素;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阿霉素+生物制剂Q。每组所加心肌细胞数量相同,设置若干重复。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若_________,则说明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答案】(1)①.氧化损伤②.丧失(2)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活化的C-9酶激活C-3酶(3)①.细胞编程性②.溶酶体(4)①.心肌细胞数,再计算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②.存活率丙组>乙组。【解析】【分析】细胞死亡:1、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2、细胞坏死: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小问1详解】 ROS可以攻击DNA,可能引起DNA链断裂、DNA位点突变、DNA双链畸变和原癌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突变,最终导致机体产生DNA氧化损伤;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丧失,导致细胞衰老。【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细胞损伤时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细胞色素c会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细胞色素c与蛋白A结合,在ATP的作用下,能促进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活化的C-9酶能激活C-3酶,C-9酶和C-3酶的活化能促进细胞凋亡。【小问3详解】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溶酶体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凋亡细胞解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由吞噬细胞内的溶酶体将其消化,最终维持了内部环境的稳定。【小问4详解】本实验材料为心肌细胞,要进行心肌细胞的培养,故计算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作为因变量。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纪录心肌细胞数,再计算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组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信)。实验中,甲为对照组,存活率最高,若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具保护作用,则存活率丙组>乙组。因此甲组和丙组的存活率均高于乙组的存活率(或甲组和丙组的凋亡率均低于Z组的凋亡率),可说明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22.下图甲为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图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丙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曲线。(1)图甲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填字母)。图甲中的D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2)图甲中A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属于图乙中的__阶段,图甲C细胞对应于图丙中__________阶段。(3)图乙中④到⑤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该过程与____________共同维持了有性生殖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4)图丙中AB阶段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若该动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在图乙的___________ 阶段细胞中X染色体数最多。【答案】(1)①.A、C②.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2)①.⑥②.BC(3)①.受精作用②.减数分裂(4)①.DNA复制②.⑥【解析】【分析】分析甲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E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乙图: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表示受精作用;⑤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⑦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小问1详解】同源染色体一般是指形态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染色体。据图可知,图甲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和C细胞。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图甲为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因此D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小问2详解】图甲中A细胞着丝粒断裂,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因此属于图乙中的⑥阶段。图甲中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对应图丙中BC阶段。【小问3详解】图乙中④到⑤染色体数目恢复为体细胞中数量,为受精作用。减数分裂使细胞内染色体数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恢复到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共同维持了有性生殖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小问4详解】图丙中AB阶段是由于DNA复制,使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条DNA变为含有两条DNA。若该动物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则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由于着丝粒的断裂,X染色体数最多,即对应图乙的⑥阶段细胞中X染色体数最多。23.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人会因该种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使药效降低。医院用某种抗生素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图中的_____点,抗生素对细菌的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变异进行了_____(填“定向”或“不定向”)选择。(2)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_____(填“有关”或“无关”),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_____。已知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据此判断,红霉素抑制的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_____过程。(3)将含有一定浓度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对细菌变异起到选择作用,如果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会出现_____。(4)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是_____。【答案】(1)①.B②.不定向③.定向(2)①.无关②.升高③.翻译(3)抑菌圈(4)细菌种群中大部分个体不具有抗药性,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小问1详解】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使细菌数量下降,图中细菌数量开始下降的点是B点,所以B点是开始使用抗生素的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是定向的。【小问2详解】细菌的抗药性变异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就已经产生,抗生素只是变异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所以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经过抗生素的筛选,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所以细菌种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已知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据此判断,红霉素抑制的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过程,且红霉素对几乎所有的微生物起作用。【小问3详解】因为滤纸上的抗生素杀死了其周围的细菌,使其不能形成菌落而出现抑菌圈。 【小问4详解】在细菌种群中,大部分个体不具有抗药性,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故抗生素仍能发挥作用。24.孟德尔曾利用豌豆的7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当只考虑一对性状时,F2总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于是其提出假说,作出了4点解释,最终总结出了相关的遗传定律。请以高茎(D)和矮茎(d)这一对性状为例,请回答下列问题:(1)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_________性状,遗传上遵循____________定律。(2)人们又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_____。该对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开的时间是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3)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________现象。(4)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如果F1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高茎:矮茎=__________。(5)根据现代解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相对②.分离(2)①.等位基因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性状分离(4)①.高茎∶矮茎=2∶1②.高茎∶矮茎=1∶1(5)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解析】【分析】1.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小问1详解】同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豌豆茎的高矮属于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上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小问2详解】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 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配子中,随配子传递给后代。【小问3详解】如果遗传因子不是独立遗传而是融合遗传,则F2将不会出现严格的性状分离现象,因此孟德尔根据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而否定了融合遗传。【小问4详解】如果雌雄配子存活率不同,含D的花粉有1/2不育(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1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D、1/2d,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2/3d、1/3D,因此F2中矮茎的比例为1/2×2//3=1/3,则高茎的比例为2/3,高茎∶矮茎=2∶1。如果雌雄配子不是随机结合的,而是相同种类的配子才能结合(其他假说内容不变),则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1,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1∶1。【小问5详解】结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内容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分离情况可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25.自2009年3月起,在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后,我国及世界各国都先后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索要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生产疫苗用,我国研制出的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已在全国进行分批次免费接种。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在研制疫苗过程中,实验室获得大量甲型H1N1病毒,不是将病毒直接接种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上,而是将其接种到7日龄的活鸡胚上培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H1N1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原理是:①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②DNA可被甲基绿染色剂染成绿色;③_______________。(3)在上述鉴定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请利用活鸡胚为材料,以鸡胚组织中是否含有H1N1病毒为检测指标,设计实验探究H1N1病毒的遗传物质并预测结果和结论。①实验设计关键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过程: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检测鸡胚中是否存在H1N1病毒。③预测实验结果、结论:a.__________________,说明H1N1病毒的RNA和蛋白质都具有遗传效应。b.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c.只在用蛋白质感染的鸡胚中检测到H1N1病毒,说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2)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3)①.将H1N1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用RNA和蛋白质感染活鸡胚组织②.在用RNA、蛋白质分别感染的鸡胚中都检测到了H1N1病毒③.只在用RNA感染的鸡胚中检测到H1N1病毒④.H1N1病毒的RNA具有遗传效应⑤.H1Nl病毒的蛋白质具有遗传效应【解析】【分析】1、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遗传物质是DNA或RNA。2、检测蛋白质实验的原理: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小问1详解】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病毒的繁殖只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小问2详解】利用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H1N1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原理是:①RNA在浓盐酸中与苔黑酚试剂共热显绿色;②DNA可被甲基绿染色剂染成绿色;③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7-09 16:3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77.7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