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届高三语文模拟预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届高三语文模拟预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理论来自人民,是因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吕梁山区到罗霄山脉、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海拔4000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深植根人民群众、积极吸收人民群众智慧的科学理论。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为了人民,是因为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彰显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坚持理论造福人民,是因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 发,既立足客观历史条件,又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而一切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造福人民的理论。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造福人民作为理论创新的价值旨归,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摘编自人民网,2023年2月15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源泉,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C.如果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能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D.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民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是有力佐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为立论基础,从理论来源、理论创建目的、理论创新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B.文章总体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论党的理论的本质属性,再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具体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C.文章主体部分多处采用了引用论证,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文章观点的理解,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D.文章反复使用“人民”“理论”“实践”“发展”“创新”等词语,具多用句法整齐的长句,既突出了论述的重点,又增强了说理的效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坚持理论为了人民,可以精准诠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产物,实践证明,它是造福人民的理论。C.理论创新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这一特征。D.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证明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 的理论。【答案】1D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扎根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情况变化,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据此看出,并未说只要根植于人民群众,就可以推进理论创新。B.“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但不能理解为这一真理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发现的。C.“如果能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能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错,属于以偏概全,原文第四段“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既立足客观历史条件,又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据此看出,要确保党的理论永葆生机,除了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深入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还要“立足客观历史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带领人民为之奋斗等”。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具体展开”错误。文章分“理论来自人民、理论为了人民、理论造福人民”三个部分作具体论述,但三者之间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证明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的理论”错,属于理据不符。原文第四段“坚持理论造福人民,是因为理论创新的目的是要切实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人民生活全方位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 持续,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造福人民的理论”,据此看出,“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变得更加充实而有保障”是证明“坚持理论造福人民”的观点,而不是“坚持理论来自人民”。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2年,“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建设总投资接近10万亿元”。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根据网上相关资料整理)材料二:2017—2022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走势预测(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材料三:“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了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的矛盾。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摘编自《海绵城市建设浅议》,《中华建设》)材料四: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进行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这一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制约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海绵城市改造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例如如何综合整治城市河道恢复城市河道原有生态系统、如何合理组合灰色基础设施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如何确保各个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都能达到高标准等,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等问题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低影响开发在国内还处于推广阶段,各设计部门对六大雨水处理工程不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且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摘编自《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博览》)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绵城市自2012年首次提出后,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制定相关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B.中国政府要求从2020年到2030年10年间,将海绵城市建成区达到目标要求的面积从20%上升到80%。C.由材料二可知,从2017年到2022年5年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呈逐年递增趋势。D.据预测,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2020年达2万亿元,2030年建设总投资接近10万亿元,发展迅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绵城市”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其主要功能是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自然、迅速,高效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B.海绵城市的“海绵体” 包括两部分:其一是河、湖、池塘等水系,其二是可渗透路面、绿地、花园等城市配套设施。C.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有效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利用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D.良好的海绵城市能平衡城市珍贵的水资源,“损有余而补不足”,降雨时让城市吸饱水,干旱缺水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6.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国建造“海绵城市”的好处以及加速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措施。【答案】4.B5.A6.好处:①蓄收集中降水,避免内涝;②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③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措施:①杜绝建设规划碎片化;②因地制宜,突破城市改造难点;③完善相关法规【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从20%上升到80%”错误,材料一原文是“20%以上”“80%以上”。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迅速”错误,原文为“‘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可见,没有“迅速”的特点。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好处:结合材料三“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可知,蓄收集中降水,避免内涝;结合材料三“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可知,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结合材料三“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保护河、湖、池塘等水系,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了城市缺水和热岛效应的矛盾”可知,生态与经济并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措施:结合材料四“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进行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 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这一问题较为突出,也是制约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可知,杜绝建设规划碎片化;结合材料四“如何综合整治城市河道恢复城市河道原有生态系统……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等问题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可知,因地制宜,突破城市改造难点;结合材料四“相关的设计规范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系统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方面也亟待完善,尤其是要制定有地域特征的且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海绵城市标准、技术规范”可知,完善相关法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鹰蒋冬梅他想起40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鹰的首领),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在库页岛北边的大海上,驾着船踏浪的,有打鱼人也有捕鹰人。他们登上峰顶的哨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鹰来的那天,当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叨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觉得心疼极了。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鹰;升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凌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正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 “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鹰的耳膜。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鹰也撒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了过去,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抚摸着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当他和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鹰脚上的铁链,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他架着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鹰头上的顶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来也没有飞下来。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②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鹰听得懂。可是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地和他对望着,站成一座雕塑,从天黑到天亮。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小半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如闪电般划过天空,白鹰驼着旭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在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他伸出手臂时,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突然向上扬起手臂,把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终于一个振翅,慢慢消失在了天际。他脸上淌满了泪水,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歌谣:“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 (有删改)【注】①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海东青,被喻为“万鹰之神”,是中华肃慎(满族)族系的最高图腾。驯化猎鹰是满族古老的传统技艺,他们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脚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驯鹰展现了强者交锋的智慧之美,人与动物的情感交融之美。②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用自带的肉摆在地上,吸引它下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笔触细腻、文字灵动,作者把白鹰的高傲威严、凶猛无畏和熬鹰人的耐心、坚忍刻画得惟妙惟肖。B.小说写他历经艰辛熬鹰,但当“鹰起了走的心”时,他却选择放鹰,造成故事的陡转,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C.“父亲”在这篇小说中虽着墨不多,但他的话语如“可没那么容易!”等为下文“鹰起了走的心”埋下伏笔。D.小说结尾写白鹰在天空中盘旋最终飞走,而他脸上淌满泪水,表现出他的无奈,说明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8.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老鹰达”捕鹰人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群像”描写的作用。9.文章两次引用满族古老的熬鹰歌谣,请结合文本分析两次引用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答案】7.D8.①情节上,“群像”描写交代了捕鹰的传统,为后文做了重要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环境上,“群像”描写交待了主要人物的成长背景,营造了满族人以狩猎为生的社会环境。③人物形象上,“群像”描写突出了捕鹰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共性。④主题上,以小见大,以捕鹰人的群体形象,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人民坚毅的精神。9.①在熬鹰阶段,人和鹰两军对峙,熬鹰的过程是强者交锋的过程,考验着熬鹰人的意志,此时“他”唱起古老的歌谣,“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展现熬鹰人对成功的渴望。②释放白鹰之后,“他”耳畔响起了古老的歌谣,展现熬鹰人内心的感情,“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他对白鹰虽然充满了不舍,但还是把自由还给白鹰,体现他内心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熬鹰到放鹰的转变之后,他对熬鹰传统该不该坚持的问题,也产生了一些犹豫,体现了复杂的心理变化。【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表现出他的无奈,说明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错误,小说中的“他”主动放走白鹰,表现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主题,并无无奈和“人永远无法战胜自然”的意思。 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第二段可以从小说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上说明“群像”描写的意义。小说情节上,“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鹰的首领),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群像”描写交代了捕鹰的传统,为后文做了重要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描写上,“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在库页岛北边的大海上,……有打鱼人也有捕鹰人。他们登上峰顶的哨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群像”描写交待了主要人物的成长背景,营造了满族人以狩猎为生的社会环境。人物塑造上,“他们登上峰顶的哨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群像”描写突出了捕鹰人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性格共性。主题上,“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以捕鹰人的群体形象,展现了满族人民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人民坚毅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在熬鹰阶段,人和鹰两军对峙,熬鹰的过程是强者交锋的过程,考验着熬鹰人的意志,此时“他”唱起古老的歌谣,展现熬鹰人对成功的渴望。“他脸上淌满了泪水,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歌谣:‘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释放白鹰之后,“他”耳畔响起了古老的歌谣,他对白鹰虽然充满了不舍,但还是把自由还给白鹰,体现他内心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熬鹰到放鹰的转变之后,他对熬鹰传统该不该坚持的问题,也产生了一些犹豫,体现了复杂的心理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 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掉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材料二: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0.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3处需要停顿,请在最恰当的地方用“/”断开。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含义不相同。B.“中”,文中意思是“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的“中”含义相同。C.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加点的两个“所以”含义相同,都表示“……的原因”。D.“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女色、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都可以除去。材料二在篇末总结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现实意义。 B.材料一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材料二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用庄宗之事作为立论的根据。C.材料一中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材料二中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数十伶人围困他。D.材料一中说皇帝想除掉宦官,把握不好的话会两败俱伤。材料二的第二段比较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答案】10.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11.A12.A13.(1)祸患已经深重才发觉,(君主)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图谋(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蓄养祸患而日益严重,操之过急(那些亲随)又会挟持国君把他作为人质。(2)因此,当他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抗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人死了国家也灭亡了,被天下人耻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歧途的。依据语法结构,“人主”是一个词,做句子的主语,“夫”用在句首表示发表对“人主”的议论,“者”是语气助词,所以应从“者”后边断开,表示评价“人主”;“养祸于内”中“养”是谓语,“祸”是宾语,“于内”是状语,从“内”后边断开;“疏忠臣硕士于外”中“疏”是谓语,“忠臣硕士”是宾语,“于外”是状语,从“外”后边断开。所以正确的断法为: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端”,文中指“方面”。句意:可不止一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是“萌芽、发端”。句意: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含义不相同。B.两个“中”都是“符合、合乎”的意思。句意: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含义相同。C.句意:正是现在为患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含义相同。 D.解说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只要君王有所悔悟,都可以除去”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可知,说的是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除去宦官造成的祸患很难。选项说法绝对。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患”,祸患;“图”,图谋;“养祸”,蓄养祸患;“人主”,国君。(2)“方”,当;“举”,全;“数”,几个;“伶人”,乐官;“为”,表被动。参考译文:材料一: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溺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方面。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那么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 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材料二: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接受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度浮桥①至南台陆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辞吹横笛坐榕阴。注:①浮桥:宋时由船只连成浮桥。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诗人客中多病久未登临山水,闻南台之名试作一次探访,点明出游缘起。B.颔联中“九轨”是实指、“千艘”为夸张,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虚实结合。C.颈联一“自”字,在冷静的叙述中透露出感慨:人世与自然都在不断缓缓变迁着。D.中间两联语言工整、气象阔大,描绘出远近相宜、层次丰富的画面,意趣悠远15.同为病中登高,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1 )本诗乐观奋进:颔联写长桥千船,怒涛大江,气势磅礴;颈联写暮鼓晨钟,村落云烟,开阔辽远;尾联写醉中拈笛,荫下横吹,放旷豪迈。(2)杜诗悲慨沉郁: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实指”“虚实结合”错误,“九轨”指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九轨”虚指,故“虚实结合”应为“以虚见实”。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乐观奋进:“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两句写浮桥,这是一异常壮观的景象。在怒涛奔腾的江面上,缓步徐行,从容悠闲。这是诗人眼中的浮桥的客观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外现,这是写实,也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壮阔心怀,是一种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意绪的流露。“千艘横系大江心”,则体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气魄。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熔铸着诗人创功立业的热望。“寺楼钟的物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是写至南台所见所闻。诗人登台而听到寺楼的钟鼓声,看到升腾在村落间的云烟,顿生感想,思绪悠悠。因钟鼓声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们须及时有所作为。继而放眼远望,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掩映,烟雾升腾,顿悟古往今来,人世变迁,悠悠不尽;而自然界的变化,自循轨迹,并不因人的意志而变更。尾联仍以直写自己作结束。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拼搏。而言外之意,却也正是事业并无成就,抱负尚未实现,不禁略觉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醉中拈笛,在榕荫下,抒发情怀。这里颇有抑郁之感,但并不消沉,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放旷之中,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诗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时刻不忘恢复大业,慷慨激昂地奋击抗争,讴歌呐喊。杜诗悲慨沉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诗人羁旅漂泊、年老多病的个人感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 “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艰难苦恨”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悲。(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即使被肢解也不改变追求真理的态度,自己的志向不可能因受挫而动摇。(2)庄子《逍遥游》的叙述风格往往给人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但其实细读也能看出其严谨的逻辑,比如在论说“小大之辩”时,就以“____________”总结上文,以“____________”开启下文。(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和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都有在天气寒冷时,被子难以取暖的体会。【答案】①.虽体解吾犹未变兮②.岂余心之可惩③.小知不及大知④.小年不及大年⑤.布衾多年冷似铁⑥.狐裘不暖锦衾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犹、惩、知、衾、裘、薄。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①,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如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也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②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表明,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可谓③,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个选项中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葫芦谐音“福禄”B.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C.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D.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答案】17.①浑然天成②源远流长③不谋而合18.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19.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此处指葫芦上下两个球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可选“浑然天成”。“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第②空,语境强调种植葫芦历史悠久,可选“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③空,语境指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的认同是一样的,可选“不谋而合”。“不谋而合”,事前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的前面,“我国人民”应放在“不仅”后面;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葫芦对……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而是““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所以正确的句子是: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A.“福禄”是表示强调;B.“尚和合”“求大同”是表示强调;C.“一带一路”是特定称谓;D.“多子多孙”是表示强调。 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要知道天气的变化情况,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①。在美洲的多米尼加,人们都要在自家门前栽种上几棵,外出以前看一看,好掌握天气情况。雨蕉树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原来,雨蕉的叶片和茎干的表皮组织十分细密,全身好像披上了一层防雨布。天下雨以前,空气的温度高,湿度大,②,于是便从叶片上溢泌出来,形成水滴,不断地流下来。这就是人们看到以后所说的雨蕉树在“哭泣”了。因为看到雨蕉树“哭泣”以后,③,所以,人们把雨蕉树“流泪”当做要下雨的征兆。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答案】20.①雨蕉就是一种预报天气的好帮手②雨蕉树内的水分难以靠蒸腾散发③天都会下雨21.A【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由后文“雨蕉树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可知,此处应该引出雨蕉能够预报天气,故可填写“雨蕉就是一种预报天气的好帮手”之类的句子。第②空,由前后句可知应与雨蕉树内的水分难以蒸发有关,故可填写“雨蕉树内的水分难以靠蒸腾散发”之类的句子。第③空,由前一句中“因为”可知要填出天会下雨的现象联结后文的“所以”,故可填写“天都会下雨”之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的动作情态“哭泣”赋予雨蕉树。A.比喻,将雪花比作梨花。 B.拟人,赋予落红以人的情感;借代,“红”代指“花”。C.拟人,赋予两山以人的情感。D.拟人,赋予青鸟以人的情感。故选A。四、写作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说过:“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不为己故长存为例,阐述抛弃私心,处后居下,先人后己,不但不能伤害自己,反而会有利于自己。孔子有云:“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站得住,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通达,也让他人通达。所以我们帮助他人取得成就即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就。习近平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得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上述材料,引发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何在?是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这一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小到个人立身行事,大到治国方略宗旨,古代先哲和当代领袖都做了深刻的论述。利人和利己本来是可以统一的,有时却被人为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实在荒谬。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利己利他,相辅相成“利己”和“利他”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对立统一。老子用天地因为无私而长存永驻来阐述“利他”和“利己”的关系。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善于利他者也往往能达成利己的效果,从而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愿景。对不损人前提下的“利己”的认同,不仅是对每个人欲望和自由的尊重,更疏浚了社会互利的源泉。龙应台曾将个人比作随地乱滚的珠子,而将社会比作由一串珠子穿起的项链,形象地说明若仅注重个人而忽视整体,必致混乱无序直至没入混沌、不能久存的道理。若一个人只知“利己”而不知“利他”,必然会遭到社会唾弃,甚至是法律的重击!因此,“为己利他”,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对人权和个体生命的尊重。“自己”与“他人”本来就是相互转化,互为依托的,都是“大家”中的一员,损害任何一方利益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唯有走出“利己”与“利他”的冲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大家好”。当然,“损人利己”和“无私利他”都是极端、偏激的。“损人利己” 历来受到世人的唾弃,而一味“利他”,自诩如太阳光热无穷,也非常不现实。因为我们终究不是太阳,单纯的“舍己为人”显然缺乏着“利他”的可持续性,其结果也只能被认为是尼采般的疯狂。稻盛和夫说过:“利己和利他总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小单位的利他,从更大单位的角度看,或许就变为利己。”利他,既是利益的互惠,也是道义的彰显。人类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个体生活得更好,即便是利他的种种行为,也不是纯粹的为他人利益服务,而是某种程度上成全自身的利益。总之,利己与利他相辅相成,人们在合理利己的范围内,不但可以保障个人的生存权力,还可以奉献与社会。小到个人立身行事,大到治国方略宗旨,都是如此,个人发挥利他心,得到心灵满足和幸福,在利己利他的交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倡导“利他”的境界,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气,将更加和谐美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引用老子的话,意在说明天地长久是因为处后居下,先人后己,最终会有利于自己。老子用天地因为无私而长存永驻来阐述“利他”和“利己”的关系。材料二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帮助他人取得成就即是帮助自己取得成就。材料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一切是为人民服务。由此看来,三则材料均阐述了“利他“和“利己”的关系。“利己”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展开行动。“利他”,对他人有利,给予他人利益、方便,且不求回报,即以他人的利益为主。“利他”和“利己“并非对立,而是相铺相成、互为因果的亲密伙伴。题目的任务要求是上述材料引发时代青年思考;人生的价值何在?是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要求阐述出小到个人立身行事,大到治国方略宗旨,“利人”和“利己”的关系。考生首先要领会题意,明确表明“利人”的观点,体现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后从个人立身行事和治国方略宗旨角度,结合时代背景阐述“利人”和“利己”辩证统一的的关系。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为人人也会人人为我,从而得到认可,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治国方略宗旨角度来看,党为人民,人民则拥护党的治理,形成良好的循环,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行文构思上,可以用材料中名言引出“利他“精神,然后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贤人“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境界;接着联系当下,指出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同时也要辩证论述,也可以指出过分强调利他,强调牺牲泰献,容易演 变成道德绑架,一味利他,也用意忽视自我内心,或陷入讨好型人格,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再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指出“利他”和“利己”之间的关系,最高的“利他”境界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最后发出呼吁,回扣材料,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立意:1.利己利他,相辅相成。2.做个利他的利己之人。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二诊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文综二诊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理综二诊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届高三生物二诊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一中2022届高三生物二诊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四中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7-04 12:54:0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251.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