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沙市一中2023届模拟试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虚拟实践的产生使人类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虚拟世界。信息时代的人类所面对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共存的二元世界。在二元世界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各种矛盾关系。首当其冲的便是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的矛盾。首先,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不仅存在一种派生关系,还存在着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我们一直强调,人的虚拟存在离不开人的现实存在,而且人的虚拟存在本身就是“脱胎”于人的现实存在。但是,人的虚拟存在这种新的存在形态一经产生,它便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相对独立性的存在形态,并与现实存在相对立。一方面,这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的虚拟存在形态,表现出总是渴望获得更多的独立性,反对现实世界对它进行干预和管控,希望虚拟存在能够成为人类的理想存在形态,甚至对现实世界有所拒绝和反感。另一方面,虚拟世界又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逃脱现实世界压力的“自由空间”,也意味着它为人类拒斥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暂时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现实世界中的义务关系,所以选择虚拟世界本身就是对肉体种族性别身份等现实世界附属物的一种逃避行为。其次,人的虚拟存在形态形成后又对人的现实存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的虚拟存在深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对它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条件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人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陪伴,甚至产生了一种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形成了一种新的“拜物教”。这个新“拜物教”的产生,可以视作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侵蚀。在这里,资本与技术的“同流合污”,使得技术成为为资本增殖而服务,奴役人、压榨人、诱惑人甚至统治人的一种工具。如果人因为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世界,就无法赋予人现实生活的根据和意义,就有可能失去真实的人 性,必将导致绝对的虚无,人也将变为行尸走肉似的非人。最后,虚拟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约束和控制。虚拟世界的发展依赖于现实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同时,虚拟世界的运行也受制于现实世界政治力量的制约与控制。(节选自张竤《“虚实之间”的秘密:再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材料二:现代技术文明逐渐增长了“非自然的人造性”。作为虚拟现实的造物主,我们有意识地制造出“邪恶精灵”来“欺骗”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并达到感官致幻的极致境界——幻觉、想象与现实无从区别。实际上,我们在虚拟世界获得了另一个虚拟“身体”。由此,自我的构成也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同一个心灵拥有两个不同的身体,一个是现实(物理)世界中的身体,是受到自然与伦理规则限制的“有碍之身”(hinderedbody)或者“沉重的肉身”;一个是虚拟世界中的身体(化身),是超越这些规则,甚至可以永生不死的“无碍之身”(un-hinderedbody)。换言之,物理世界启动了“身心分离”模式,以便让心灵转移或“附体于”虚拟世界的另一个身体。这种“一心二体”的状况改变了自我的结构和构成性要素。这个新的自我,很可能越来越难以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愿意奔赴元宇宙追求更自由的生活。但是,“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过上美好的生活吗”?未必。关键在于,长期被物理世界物塑造的身心关系,在进入和适应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会发生如此重要的转变。以至于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终将被瓦解。虚拟世界的自我似乎获得了空前的自由,“无碍之身”不仅深度沉浸于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而且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物理)法则的能力和满足。完全可以想象,我们能够随时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看见心愿所想的景观,即刻感触一切。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满足各种背离旧世界伦理规则的愿望。于是,我们随时可以“心想事成”,并且毫无身体和道德的风险。那么,虚拟世界的“优越性”远不只是满足了人的愿望,而且(更重要的是)重新塑造了人本身。但是,我们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吗?实际上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自由总是对人而言的。我们人类,至此为止是在“有碍之身”的条件下形成的身心关系,由此养成心灵的习性,这是人类价值的构成性基础。而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不再是一贯所知的人类。正如没有死亡和风险,就不会有畏惧和珍惜;没有身体受到伤害的威胁,就没有勇敢的美德;如果不需要努力便心想事成,就没有卓越和智慧;没有资源的匮乏,也就没有善意和友爱……“有碍之身”限制了我们,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人性(humanity),并内在地规定了自由的含义及其弥足珍贵的价值。(节选自刘擎《技术最后的诱惑:虚拟世界的美好生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虚拟存在不能脱离现实存在而存在的部分原因在于:后者是前者能出现的前提,而前者只是后者的派生物。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前者诞生后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B.虚拟世界具备让人类逃离现实世界压力的属性,这为人类排斥现实世界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选择虚拟世界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否定。C.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去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进而在虚拟世界去获得另一个虚拟“身体”。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人类自我构成随之发生了转变。D.虚拟世界的“无碍之身”可以深度沉浸于各种感官体验,也可以获得超越自然法则的能力,甚至可以不再受伦理规则的限制,这实际上意味着人本身可以被重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也对虚拟技术表达了相似的担忧。B.信息技术发展虽然让人的生活更便利,但会带来导致人失去真实人性的新的“拜物教”。C.虚拟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约束和控制,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借助各方力量影响虚拟世界。D.一旦虚拟世界的自我沉溺其中,很可能使得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瓦解。3.根据材料二,作者会认同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种说法()A.虚拟现实不是幻象或者虚构的,至少不完全是。虚拟现实整体上是真实的。B.我们在虚拟世界可以做到:身体可以像鸟一样飞翔,或可以拥有自己的星球。C.如果人类能够创造出完美的虚拟世界,移居其中一定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D.人类因可以自由定义虚拟世界中的时间、空间甚至身体能力而能在其中拥有美好生活。4.有人说:“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避免跌入虚拟世界这一科技产物可能带来的黑暗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头号玩家》这部电影的描述,请结合材料二,来谈谈你对“绿洲”中的“自由”的认识。2045年,处于混乱和崩溃边缘的现实世界令人失望,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绿洲”——一个由鬼才詹姆斯·哈利迪打造的虚拟游戏宇宙。人们只要戴上VR(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就可以进入这个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你是自由的:你可以置身于繁华的都市,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不同次元的影视游戏中的经典角色,就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失败者,在“绿洲”里也依然可以选择成为超级英雄,再遥远的梦想都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包括那些在现实中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事,比如犯罪。【答案】1.C2.B3.B4.①保持对现实世界的认同与接纳,不要借虚拟世界这一“自由空间”来逃避。②减少虚拟世界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的极致境界中。③分清幻觉、想象与现实的边界,防止沉浸于感官致幻界加以约束和控制。④尊重现实世界的伦理规则,守住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⑤现实世界应对虚拟世界避免其成为一种奴役人、压榨人、诱惑人甚至统治人的工具。5.①在“绿洲”中,人们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物理)法则的能力和满足,将自己变成空前自由的“无碍之 身”。②自由的含义及其弥足珍贵的价值是由人性决定的,而人性源于“绿洲”之外的“有碍之身”。【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进而”一词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实际上”后面的部分是对前文的解释。两者之间并非是递进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但会带来导致人失去真实人性……”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如果人因为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世界,就无法赋予人现实生活的根据和意义,就有可能失去真实的人性”,“人失去真实人性”是有前提的,即“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世界”,且文中说的是“有可能”。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与作者观点不符。材料二第一段就认为虚相世界是一种幻觉、想象。B.与作者观点相符。材料二第四段有“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理)法则的能力和满足。”C.与作者观点不符。材料二第五段否认了这种说法,“但是,我们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吗?实际上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自由总是对人而言的……”。D.与作者观点不符。材料二第三段对此观点持反对态度,“‘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过上美好的生活吗’?未必”。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由“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暂时性和匿名性,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现实世界中的义务关系,所以选择虚拟世界本身就是对肉体种族性别身份等现实世界附属物的一种逃避行为”可得出:保持对现多世界的认同与接纳,不要借虚拟世界这一“自由空间”来逃避。由“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人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陪伴,甚至产生了一种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形成了一种新的‘拜物教’”“果人因为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世界,就无法赋予人现实生活的根据和意义,就有可能失去真实的人性,必将导致绝对的虚无,人也将变为行尸走肉似的非人”可得出:减少虚拟世界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的极致境界中。 由“作为虚拟现实的造物主,我们有意识地制造出‘邪恶精灵’来‘欺骗’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并达到感官致幻的极致境界——幻觉、想象与现实无从区别。”可得出:分清幻觉、想象与现实的边界,防止沉浸于感官致幻界加以约束和控制。由“但是,‘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过上美好的生活吗’?未必。关键在于,长期被物理世界物塑造的身心关系,在进入和适应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会发生如此重要的转变。以至于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终将被瓦解”可得出:尊重现实世界的伦理规则,守住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由“在这里,资本与技术的‘同流合污’,使得技术成为为资本增殖而服务,奴役人、压榨人、诱惑人甚至统治人的一种工具”可得出:现实世界应对虚拟世界避免其成为一种奴役人、压榨人、诱惑人甚至统治人的工具。【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虚拟世界的自我似乎获得了空前的自由,‘无碍之身’不仅深度沉浸于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而且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物理)法则的能力和满足”可得出:在“绿洲”中,人们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物理)法则的能力和满足,将自己变成空前自由的“无碍之身”。由“但是,我们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吗?实际上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自由总是对人而言的。我们人类,至此为止是在‘有碍之身’的条件下形成的身心关系,由此养成心灵的习性,这是人类价值的构成性基础”可得出:自由的含义及其弥足珍贵的价值是由人性决定的,而人性源于“绿洲”之外的“有碍之身”。(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菱荡废名①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②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③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④塔不高,一棵大枫树高高的在塔之上,远路行人总要歇住乘一乘荫。坐在树下,菱荡圩一眼看得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一重山,两重山,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在山腰。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尽是花了。稻田自然一望而知,另外树林子堆的许多球,哪怕城里人时常跑到菱荡圩来玩,也不能一一说出,那是村,那是园。水塘四围栽了树,坝上的树叫菱荡圩的天比地更来得小,除了陶家村以及陶家村对面的一个小庙,走路是在树林里走了一圈。⑤水草连着菖蒲,菖蒲长到坝脚,树荫遮得这一片草叫人无风自凉。陶家村的牛在这坝脚下放,城里的驴子也在这坝脚下放。人又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环着这水田的一条沙路环过菱荡。⑥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⑦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⑧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浑了到菱荡来洗。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⑨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⑩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⑪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腾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提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于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⑫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⑬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⑭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衔了烟偏了头,听——⑮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烟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⑯“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张大嫂解开了她的汗湿的褂子兜风。⑰两边的树还遮了挑水桶的,水桶的一只已经进了菱荡。⑱“我道是谁——聋子。”⑲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⑳“聋子!”1927年10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说中摆渡的张老汉被何仙姑渡上了天,聋子独不信,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其憨厚朴实、直率真实。B.小说第④段和第⑦段中,“花篮”“圈圈”摹状出菱荡“封闭”的特征,这也为后文描写陶家村质朴却粗野落后的民风做铺垫。C.文中“打长工”“打一栈”“小划子”“打回旋”这些口语的运用颇为传神,既表述简洁又契合人物的身份,还富有乡土气息。D.小说的笔法“朴讷静美”,通过描写平凡人们的生活和恬淡清新的环境,表达了作家的情感和理想,也给人以美的享受。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家村与城一水相隔,保持着不远却也不亲密的距离,小说多次渲染菱荡圩的天地之小,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田园世界。B.小说第④段十分巧妙地借远路行人的视角来写菱荡圩,写出了菱荡圩的整体之美,这与小说的情感氛围和谐统一。C.二老爹在小说中既具有菱荡乡民陶然自乐的典型特征,又表现出对陈聋子的信任,对陈聋子这一形象的展现有衬托作用。D.小说结尾采用留白手法,意味深长,面对张大嫂的戏谑,陈聋子笑着自语,这凸显了浓郁的人情味,也将小说推向高潮。8.小说写道“菱荡属陶家村”,又写“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二者其实并不矛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有评论认为《菱荡》最大的特点在于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B7.D8.①“菱荡属陶家村”是实写,从现实的地理环境角度对菱荡的位置进行说明和介绍。②“菱荡是陈聋子的”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陈聋子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在菱荡满菱角的时候架着筏子摘菱角的人常常是陈聋子。③菱荡宁静幽丽,淳朴和谐的民风在陈聋子身上体现无遗,清静澄明、憨厚朴讷、善良纯粹的陈聋子在城里人的心里就是菱荡的化身。9.①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写“情境”,用抒情写意的笔触,描绘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生活画面和风俗画面。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也只具大致的轮廓,且本身也构成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人物似乎不仅是因“情境”而存在的,而且是“情境”的点缀和自然的组成部分。③作者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勾勒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情境,也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粗野落后的民风”错。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朴和融洽的关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将小说推向高潮”错。小说具有诗化特点,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重生活情趣而弱化情节矛盾,情节没有较大的曲折起伏,因此“推向高潮”不准确。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菱荡》中着重刻画了两个意象:菱荡和聋子。而菱荡和聋子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而事实情况是,废名强调了“菱荡属陶家村”“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所以菱荡是陶家村的标志,它对于陶家村的意义不言而喻。“菱荡属陶家村”是实写,从现实的地理环境角度对菱荡的位置进行说明和介绍。②“菱荡是陈聋子的”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陈聋子只是在陶家村做了十几年的长工,他甚至不是陶家村土生土长的人。基于这样的关系,为何大家都认为菱荡是陈聋子的?陈聋子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 工,在菱荡满菱角的时候架着筏子摘菱角的人常常是陈聋子。③菱荡和陈聋子在大家眼里是一体的。菱荡宁静幽丽,淳朴和谐的民风在陈聋子身上体现无遗,清静澄明、憨厚朴讷、善良纯粹的陈聋子在城里人的心里就是菱荡的化身。菱荡是静态的聋子。“菱荡”在作家的笔下被有意识地人格化了。它永不衰竭地默默奉献和静默地存在。聋子对于陶家村人或城里人的帮助,就如菱荡给予城里城外的人的滋养一样,无处、无时不在。聋子是动态的菱荡。他有如“菱荡”般纯净透彻的心地,他有如“菱荡”般明亮真诚的禀性,有“无欲”的生活追求,如“菱荡”一般只是奉献,从不索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写“情境”,用抒情写意的笔触,描绘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生活画面和风俗画面。“菱荡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那菱荡圩呢?它所处的天地,“坝外一重山,两重山”,被重重叠叠围了起来,菱荡所处的天地是那么小,又仿佛与世隔绝。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也只具大致的轮廓,且本身也构成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人物似乎不仅是因“情境”而存在的,而且是“情境”的点缀和自然的组成部分。聋子身上的特质与菱如出一辙。聋子是动态的菱荡。他有如“菱荡”般纯净透彻的心地,他有如“菱荡”般明亮真诚的禀性,有“无欲”的生活追求,如“菱荡”一般只是奉献,从不索取。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南方水乡的世俗风貌,女人在河边洗衣服,陈砻子坐划子去摘菱角,送菱角到石家井,这些细节一点点构成了南方水乡农民生活的画面。小说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如“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等等,这些句子展现了水乡美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增添了小说的美感。作者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勾勒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情境,也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 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选自《战国策·齐策六》,有删节)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敝A卒B七C千D禽E其F司G马H而I反J千K里L之M齐N安O平P君Q之R功S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原来;本来。与《鸿门宴》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固”意思相同。B.觞,本文中指宴请,与《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的“觞”意思相同。C.阴,释义为“暗中”,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意思相同。D.稽首,为跪拜礼,是“三叩九拜”中“九拜”的一种,礼节上略高于顿首,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貂勃的频频造谣中伤,安平君摆酒设宴招请貂勃,并在酒宴上特意询问缘由,但貂勃并没有给予直接回复。B.貂勃用尧、公孙子及徐子的故事,主要目的是说明田单不够贤能,没有慧眼识珠的本事,以致招来他人的诽谤。C.九人之属从田单权势过于煊赫,对大王没有君臣礼节、上下之分以及他志在行不轨之事等方面对其进 行诋毁。D.齐王对田单不够礼敬,貂勃在宴席上通过对比、反问、假设等多种说理方式对齐王进行劝谏,使其听从了自己的意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2)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14.貂勃犯颜直谏,从哪些方面劝说齐襄王不能言亡国之词,直呼“田单”之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DHN11.B12.B13.(1)田单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补助不足,对百姓施予恩惠。(2)大王不如赶快杀掉这九个人,来向安平君道歉谢罪,不这样做的话,国家就危险了!14.①礼敬人才方面,举周文王尊吕尚、齐桓公尊奉管仲之例,劝说其亦应礼待田单。②田单有大功,在百姓治理方面田单功劳卓著,无人能比。③田单有道义,曾为齐国收回失地,条件具备却不曾自立为王,而且亲迎大王返回故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七千疲惫的士兵,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骑劫,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敝卒七千”是定语后置,作上文“以”的宾语,不是“擒”的主语,应在“千”后停顿;“其司马”是“擒”宾语,宾语后停顿,即“马”后;“千里之齐”是“反”的宾语,宾语后停顿,即“齐”后。故在DHN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狗本来就对不是它主人的人狂吠。/本来比不上,况且怎么办呢?B.错误。宴请;喝酒。意思不同。句意:楚王接受了齐国的谢意并宴请貂勃。/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C.正确。句意: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暗中一起图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要目的是说明田单不够贤能,没有慧眼识珠的本事,以致招来他人的诽谤”错误,根据下文“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委婉告诉田单希望自己能够被重用。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牧”,治理;“循抚”,安慰、安抚;“振”,救济。(2)“亟”,赶快;“谢”,道歉;“不然”,不这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①由原文“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可知,礼敬人才方面,举周文王尊吕尚、齐桓公尊奉管仲之例,劝说其亦应礼待田单。②由原文“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单,单’”可知,田单有大功,在百姓治理方面田单功劳卓著,无人能比。③由原文“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可知,田单有道义,曾为齐国收回失地,条件具备却不曾自立为王,而且亲迎大王返回故国。参考译文:貂勃经常中伤田单,说:“安平君是个小人。”安平君听到后,故意摆设酒宴召请貂勃,说:“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竟然在朝廷上被您赞美?”貂勃说:“盗跖的狗对尧狂吠,它并不认为盗跖高贵而尧卑贱,狗本来就对不是它主人的人狂吠。再说,如今假如公孙子贤明,而徐子不成器。然而假如公孙子和徐子打起来,徐子的狗,必将扑抓并咬公孙子的腿肚子。如果让这狗离开不成器的人,而成为贤明人的狗,难道只是扑上去咬别人腿肚子就完了吗?”安平君说:“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第二天,就把他推荐给齐襄王。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纠合在一起,想要谋害安平君,他们共同对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项襄王派将军率领万人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都城已经修复,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襄王说:“左右的人谁可以呢?”这九个人都说:“貂勃可以。“貂勃出使到楚国,楚王接受了齐国的谢意并宴请貂勃,过了好几天没有回国。九个人又纠合起来去对襄王说;“一个普通的貂勃,竟然滞留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那里,难道不是因为仰仗由单的势力吗?再说安平君对大王,没有君臣礼节,上下没有个分别。况且他的心里想要干坏事。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补勘不足,对百姓广施恩惠;对国外安抚戎狄与天下的贤明之士,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内心是想要 篡位。希望大王祥察。”有一天,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召唤来。”田单摘下帽子、光着脚,袒露着上身来进见,然后退一步请求死罪。过了五天,襄王对田单说:“您对我没有罪过,您尽到您的臣子之礼,我尽到我的君王之礼就行了。”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赏赐他饮酒,酒喝得正高兴,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貂勃离开坐席,向襄王行了九拜之中的最敬之礼说:“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请大王向上和周文王比一下,谁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请向下和齐桓公比一下,谁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齐桓公。”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偏偏叫‘单’。再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作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呢?可是大王却叫他‘单’,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再说当初大王不能守卫先王遗留下的国家,燕国人发兵来袭击齐国故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安平君凭借忧惧的即墨城,靠着三里的内城,五里的外城,七千疲惫的士兵,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骑劫,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正当这个时候,如果田单关闭城阳自立为王,城阳、天下的人没有谁能制止他。然而安平君从道义上谋划,从大义出发,认为不能那样做,因此修建栈道木阁,到城阳山中去迎接大王和王后,大王才能返回故国,爱护亲附百姓。如今国家已经安定,民众已经安生了,大王却叫他‘单’。就是小孩如果考虑一下也不会这样傲。大王不如赶快杀掉这九个人,来向安平君道歉谢罪,不这样做的话,国家就危险了!”齐襄王于是杀了九个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人。又把夜邑的万户加封给安平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李之仪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极目远望,但见江面无风,波澜不惊,水天相映,呈现出澄澈光色。B.这首词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都提到了心灵摆脱世俗的束缚。C.眼前秀美风光让词人感受到回归田园的乐趣,产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李之仪的词作深情之外,别具一段妙理。词中谈到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人生忙忙碌碌,应有闲暇时光赏世间好景。②心灵远离俗世,人生的味道才会绵长,物质上需知足常乐,人生应重在追求精神的愉悦。③享受田园生活乐趣时,不必过于拘视“桃花源” 是否在“故乡”,应通达洒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C.“产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错误,词的最后一句“何必桃源是故乡”,表达词人不必拘泥桃源盛境是否是故乡的通达洒脱。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李之仪一生身处北宋新旧党争时期,官场失意。崇宁元年(1102年),因之前曾为老师范纯仁拟遗表、作行状,被蔡京拿住了把柄,认为他整理的遗表中有反对新法之语,而将其下狱。幸得妻子胡文柔极力申诉,李之仪才免除死罪,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虽遇赦复官,授朝议大夫,但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为缘,自名“姑溪居士”。这首《鹧鸪天》词就作于这一时期。词中表达了诗人安身守命,无心官场,把当涂当作故乡,乐得安闲的志趣和心态。诗句“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描写了诗人被眼前的风光所陶醉,不由发出了感叹:历来所谓的好地方都会输给闲散之地,这眼前的风物足以让人感叹人生有什么可忙的呢?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人生忙忙碌碌,应有闲暇时光赏世间好景。诗句“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的意思是心和名利远了,个中的趣味反倒会让人咀嚼不尽,要知道有粗布麻衣也比没有衣裳强啊。这几句词是诗人自述心志的,他已无心官场,对名利也已看淡,宁愿过这种清贫但无须劳心费神的生活。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心灵远离俗世,人生的味道才会绵长,物质上需知足常乐,人生应重在追求精神的愉悦的思考和感叹。诗句“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的意思是从现在开始知道了归隐田园的乐趣,又何必要把“桃花源”当作是故乡呢?“桃源”是“桃花源”的省称,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之地。后来,“桃花源”便成为了人们公认的“精神故乡”。所以这一句意思是要说明,“归田乐”才是关键,只要认识远离了官场、远离了争名逐利,享受田园生活带来的宁静、闲适的乐趣,不一定非要寻到“桃花源”那样的地方,人生到处都有“桃花源”,到处都是“故乡”。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享受田园生活乐趣时,不必过于拘视“桃花源”是否在“故乡”,应通达洒脱的哲理思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句;李白在《蜀 道难》中也用了这种写法叙说由秦入蜀难行,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秦朝鼎盛时以天下为家业,以崤山、函谷关为宫殿,灭亡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被天下人耻笑。(3)《王风·黍离》中,作者紧紧围绕着黍这种植物的生长情况,描写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古代诗歌也常常借草木来表达忧国之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以手抚膺坐长叹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④.身死人手⑤.废池乔木⑥.犹厌言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扪”“膺”“隳”“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①,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②。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情感。由于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艺术升华和充分提炼,进而搬上舞台,让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的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③。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扎根于土地,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内涵。18.请在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由于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艺术升华和充分提炼,进而搬上舞台,让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20.比拟是一种极具形象性的修辞,请据此对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答案】18.第①空:息息相关/息息相通/脉脉相通第②空:蔚为大观/蔚为壮观/洋洋大观第③空:面目全非/截然不同/迥乎不同19.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起到促进作用。20.①“失了自身的魂魄”运用了拟人,将作品人格化,让改编作品失去了自身特色的这一现象更为直观可感。②“扎根于土地”运用了拟物,将编导们物化了,用描摹植物的根的形态来形容编导们脚踏实地,从现实中吸收养分的姿态,使得这一动作生动可感,具有感染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突出“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关系密切,故用“息息相关”(“息息相通”“脉脉相通”)。息息相关:意为彼此呼吸都连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密切。脉脉相通:指血管波此相通,比喻关系密切。息息相通:指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二空:此处形容场面盛大多彩,故用“蔚为大观”(“蔚为壮观”“洋洋大观”)。蔚为大观:形容事物是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同“蔚为壮观”。洋洋大观:形容事物复杂繁多,丰富多彩。第三空,此处指一些节目的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不像原来的样子,变化极大。故用“面目全非”(“截然不同”“迥乎不同”)。面目全非:指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截然不同:指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由于……让”使主语消失,去掉“由于”。二是语序不当,应把“艺术升华和充分提炼”改为“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失了自身的魂魄”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魂魄”将“作品”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特性,让改编作品失去了自身特色的这一现象更为直观可感,读者更易接受。“扎根于土地”一句运用了拟物的手法,“扎根”一词将“编导们”物化了。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描摹植物的根的形态来形容编导们脚踏实地,从现实中吸收养分的姿态和品质。使得这一动作生动可感,具有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标志物,由人体的肝脏合成,是在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时,用于保护 身体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具有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细胞功能、清除损伤及坏死组织和外来病原体的作用,是人体天然免疫屏障中的重要角色之一。C反应蛋白数值测定属于临床免疫学检查项目。根据临床试验,不同人群的C反应蛋白检查的正常值会不同,①。成年男性和儿童的正常值区间在0.068-8.3mg/L,新生儿的最高正常值仅1.6mg/L,而妇女在分娩时的C反应蛋白正常值最高可达到47mg/L。②,说明人体内的C反应蛋白异常,机体发生了与免疫有关的急性反应,提示有某些感染或疾病正在发生。而C反应蛋白指标偏低则一般不具备实际临床意义,其原因大多为血液稀释,如采血检查发生在人体大量输液后等。另外,C反应蛋白检查指标异常,可提示炎症感染、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③如患者为炎症感染,只需要检测病程、适当补液,必要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消炎。如患者为心血管疾病,则还需要定期复查并关注心肺功能变化。如患者罹患恶性肿瘤,必要时必需采取手术切除或采用化疗等措施。2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一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B.你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别和这些无赖们一般见识。C.一般说来,这种方式通常会奏效,这次可能是遇到了意外。D.任凭大家如何劝说,他都如秋风过耳一般,压根听不进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示例:①其主要受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影响②检查数值(结果、指标)如果偏高/若检查数值(结果、指标)超出了上述范围③不同疾病的检查措施也不同/检查措施要视疾病情况而定/不同病情采取的措施也不同【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波浪线处的“一般”意为“通常情况下”。A.“一般”意为“一番”“一种”。B.“一般”意为“一样”。C.“一般”意为“通常情况下”,与文中划线处含义相同。D.“一般”意为“一样”。故选C。【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下文“成年男性、儿童、新生儿、分娩妇女”等不同人群可知,此处主要是强调检查结果受年龄和性别制约会呈现不同的数值区间,故可填”其主要受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影响”。第②处,根据第二段后文“C反应蛋白指标偏低”可知此段是分别阐述C反应蛋由值偏高或偏低时的参考意义,故填写“检查数值(结果、指标)如果偏高/若检查数值(结果、指标)超出了上述范围”均可。第③处,根据下文可知此段强调不同的病情须对应不同的治疗手段,故可填写“不同疾病的检查措施也不同/检查措施要视疾病情况而定/不同病情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现实生活中,见“贤”与“不贤”的考量彰显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以上材料对我们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论语》名句引出,名句主要讲看见贤者要向人家看齐,看见不贤者,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毛病。然后引出关于对“贤”与“不贤”的考量,能够体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人首先要能够分清“贤与不贤”,如果把二者颠倒的话,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有问题,因此说,自己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就是看出贤者后,有向人家学习的意愿,这说明内心有向上的驱动力;看到不贤者后,能够反思观照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由此看来,青年人的成长也需要注意以上问题,一是有正确人价值观,能够准确判断美丑善恶,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为如果价值方向出错,一切都意味着错误,因此说,青年人应该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行动,就像有的人,研究发明就是想获得利益,而不是为人类谋福利,这本身就是价值观有问题,即使这个人研究出了什么,意义价值也不大,甚至还能会危害人类。青年人如果价值观没有问题,对待贤者与不贤者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向贤者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从人家身上吸取好的东西也有利于人的成长;以不贤者为镜子,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也利于自身的成长和提高。 青年人如果能够从不同的人身上都能有所收获,成长自然就更快,但是现在有些青年人则自以为是,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自然也看不到自身的短处,总感觉自己比别人总是强的,这样不利于成长。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重点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并能发现自身缺点且改正的人,更利于成长;反面则针对现实存在的自以为是的人进行分析。最后可以总结指出,学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青年人更容易成功。立意:1.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2.以贤者为榜样有助于成长。3.能够客观看待自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24 21:00:01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6.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