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荣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荣昌中学高2025级高一下期第二次教学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及美学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虚写实写之法的精湛运用,也能看到全书从总体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虚实相生、虚处生神的艺术精神。首先,《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但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看,《红楼梦》所写虚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间也能看出生活中实事的影子。《红楼梦》有作者的亲身经历,甚或有真实人物为原型。比如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它来自生活,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即所谓“典型性”,或如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红楼梦》隐含着作者深沉的寄寓。作品里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意味着,红楼一梦,大有深意存焉。因此作品里写得真实的,未必就是真;写得荒诞的,未必就为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材料二: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 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演员在唱、做、念、打中,既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把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交代出来。《秋江》一剧中,演员在台上快速跑圆场不仅是要表现剧中人“追”恋人的行动及其内心感情,同时还要把在舟在江上“动”和江中“波涛翻滚”的空间特征表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戏曲艺术家们往往要利用一些特有的道具来进行艺术表现。常用的有銮仪器仗、文房四宝、马鞭、船桨、水旗、一桌二椅等。这些道具、布景不单是表现生活环境,其首要任务是作为舞蹈的工具,帮助演员完成动作。《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总体来说,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在加入艺术表现时有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外形上,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一定是艺术化变形后的呈现。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次,从装饰上,道具、背景的设计和它代表的实物拉开距离,抽象化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四个龙套手里拿了四件兵器,站立在舞台不同位置,观众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是千军万马。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整体空灵,局部深入),远虚近实(创造大氛围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空间)。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摘编自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有删改)材料三:与画论相比,书法理论批评里直接因“虚实”而立论的观点不算太多,大概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基础是用笔,而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也以用笔为根基,但画中的笔是成“象”的元素,它的意义是与意象乃至意境融为一体的;因而“虚实”关系就可以在一个以“象”与“境”为主体的艺术空间里得到显现,其“可见度”以及对其艺术经验加以总结的可能性自然较书法有更大的余地。书法之美强调结构之法。如“排叠”:“排者,排之以疏其势;叠者,叠之以密其间也”;如“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如“避就”:“避密就疏”。其结构上的要领在于布“白”,跟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类,同样追求的是“无笔墨处皆成妙境”。而用笔之法有“藏锋”之说,其效用在于蓄势;与“露锋”对举时,其笔法可以“隐显”论,而“隐显”也是“虚实”关系的一种体现。此外,历代论书口诀多有“掌虚指实”一说,讲的是握笔的要领。虽说这只是谈论书法之“技”而未进于“道”,却也可以见古人将“虚实”观念用于书法理论之一斑。(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所写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满纸荒唐言”实际是作者谦虚之辞。B.戏曲艺术家们在呈现环境方面,除了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外,还需借助特有道具加以配合,以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C.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并非真实物体,而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变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D.书法艺术以用笔为基础,它除了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外,更强调用结构上的布白及其疏密关系去构筑虚实意境。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虚实”观念体现在真假与真幻上,指的是作者在处理生活素材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在其中寄寓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B.传统戏曲在舞台设置方面,为给观众创设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来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C.戏曲《金山寺》里的水旗既是为了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也是为了帮助演员在柔美的舞蹈动作中顺利完成表演。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以探讨不同艺术类型的“虚实”观念,结构精巧,论证严密。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从王国维对《红楼梦》“典型性”的评价看,一部作品的成功,绝不能写个人之性质,而是要写人类全体之性质,使其具有共性。B.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讲究唯美意蕴,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追求“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相类。D.书法握笔讲“掌虚指实”,用笔讲“藏露”“隐显”,而结构上讲究“排叠”“穿插”“避就”等。书法之“技”含有“虚实”之理。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小说与戏曲所体现的“虚实”观念的不同点。【答案】1.B2.A3.D4.①表现方面不同:小说体现在叙述的内容及寓意上,具体表现为真实与虚构,真假与真幻;戏曲主要体现在舞台景物设置方面,即运用实的砌末,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②虚实关系不同:小说讲究在虚中凸显实的价值,以使作品彰显现实意义和深层内涵;戏曲则认为过于实在的形象对演员的表演会起到一定的妨害作用,舞台空间更倾向于装饰、写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满纸荒唐言’实际是作者谦虚之辞”错。由原文“《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可知,“满纸荒唐言”强调的是作品的虚构性质。C.“并非真实物体”错。由原文“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可知,“并非真实物体”曲解原意,另原文说“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中的“功能”前有“实用”的限制。D.“书法艺术……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错。由原文“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可知,说书法用笔强调虚实关系不合文义。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错。由原文“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可知,此项扩大了范围。C.“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错。由原文“《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可知,水旗的运用不能概括为“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错。材料三,首段是通过与绘画比较来讲书法的“虚实”关系;第二段从结构,第三段从握笔来讲虚实关系;三个段落是平行并列的,并非总分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绝不能写”错。由原文“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讲究唯美意蕴”错。由原文“有浓郁的唯美意蕴”可知,选项错把客观结果当作主观意图,另“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错。由原文“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远虚近实”可知,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远虚近实”,而非“虚实有度”。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可知,结合原文“疏密”关系可知,书 法之“白”,并非自身就能传神,其效用在于黑白相间也即与用笔的相互关系中。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表现方面不同:由原文“《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可知,小说体现在叙述的内容及寓意上,具体表现为真实与虚构,真假与真幻。由原文“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可知,戏曲主要体现在舞台景物设置方面,即运用实的砌末,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虚实关系不同:由原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可知,小说讲究在虚中凸显实的价值,以使作品彰显现实意义和深层内涵。由原文“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可知,戏曲则认为过于实在的形象对演员的表演会起到一定的妨害作用,舞台空间更倾向于装饰、写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爷和他的马李海燕(1)凛冽的北风穿透四爷单薄的身体,他脸如霜雪,一手拿鞭,一手扯着马缰绳,与一匹枣红马对峙着。(2)四爷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身上又落下一道鞭痕。疼痛使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马棚里灰尘横飞。(3)走啊!四爷怒吼。(4)四爷扔掉鞭子,用力拽着缰绳,企图把枣红马拽出马棚。枣红马仍然倒着四蹄不肯离开。(5)你真是个畜生!四爷疯了一样,一鞭鞭抽下去。枣红马终于被四爷疯狂的举动激怒了,它一声嘶鸣,两只后蹄猛地一蹶。被踢出去的四爷,撞在马棚墙上,又弹回来,重重地摔在马槽子上。 (6)鲜血顺着四爷叠满皱褶的脸,流了下来。(7)北风愈加狂妄,冻住了四爷脸上的血条子,他的脸显得狰狞可怕。你走不走?你不走,我就杀了你!枣红马又发出一声长嘶。四爷扔掉缰绳,踉跄着回到屋子里,回来时手里握着一把尖刀。(8)四爷手里拿着尖刀,胸膛里敲着鼓点,他的眼前错落着出现了三匹马,长得如此相像的它们昂着头,威风凛凛地站着。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9)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球,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10)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11)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12)东山坡那些山地,三年前被姚三悉数承包,栽上了苹果树,姚三三番五次找四爷,希望四爷把那块地包给他,都被四爷挡在门外。十七岁就驾车扬鞭的四爷,驾驭着自己心爱的枣红马,在自己的五亩地里,春种秋收。枣红马有力的四蹄蹬着土地,土地便被犁铧依次豁开,翻着黑色的浪。(13)四爷感到踏实,更痴情于那种陶醉感。(14)四爷说我不走。儿子说,如果昨天姚三叔不来,你还有命吗?四爷努力挺直的腰杆,就矮下去几分。昨天身子就那么一软,容不得四爷有任何的牵念,就瘫了下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亏得又来找四爷碰运气的姚三,用五粒救心丸救了他的命。(15)四爷说,我走了马咋办?(16)儿子说,卖。(17)四爷说,我不卖马。(18)儿子说,这回你说了不算。(19)四爷瞪眼珠子,我是你老子!(20)儿子也不服弱,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21)冬日的阳光把光线扯上半截炕,四爷闭眼躺在炕上,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22)后半晌,来了俩人,四爷认得是镇子上卖驴肉的屠夫。一个屠夫围着枣红马转了几圈,另一个用手按了又按枣红马的后臀,四目相对。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屠夫看着四爷的儿子,你们谁说了算?儿子把四爷推进屋子里,在外面用锁头别住门鼻儿。 (23)俩屠夫走了,儿子手里捏着屠夫留下的一叠定钱,明天他们来牵马。一阵汽车引擎声后,小院里平静下来。(24)四爷倚在马棚的门口,不错眼珠地看着枣红马,想当年,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四爷给枣红马添足了草料,拍拍马脸,吃吧老伙计,吃饱喝足了,咱俩走。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和马一起在村庄里消失。(25)集体制结束那年,土地承包到户,牲畜也瓜分,四爷赶了十里路,在镇上供销社买回两瓶二锅头,揣在怀里,径直去了队长姚三家。四爷掏出酒。姚三一愣,哈意思?我要枣红马。姚三露出一口黄牙,明天抓阄决定,看你自己的造化。我不管,我就要枣红马。姚三冷笑,你凭啥?四爷说你把枣红马给我,我给你种一辈子地,绝不要一分钱。四爷手里,就有了一张写着枣红马的阄。(26)四爷手里的刀锋蘸着月光,闪着凛厉的寒光。我再问你一句,畜生,你走不走?(27)枣红马昂着头,眼里那份恐惧感被深深的迷茫取代,或者它始终都没弄明白,一向待它温和的主人,今天为何这般拼命抽打它,又为何黑灯瞎火地让它走。直到四爷狠命地勒住它的脖子,它才感到真正的恐惧,它拼命地反抗着。(28)四爷瘦弱的身子,被枣红马有力的脖颈甩得左右摇摆,像风中干枯的玉米叶子。四爷声音颤抖,畜生,你死了,我还把你葬在院子里,我不要别人千刀万剐你!(29)跟马打了五十年交道的四爷,尽管摇摆不定,还是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的命脉里,可是四爷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30)刀子“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四爷也从马身上摔了下来。(31)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流泪的四爷,和那匹惊魂未定的枣红马。(选自《小小说月刊》)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四爷想赶马离开,多次用鞭子抽马,三次称呼马为“畜生”,其过激行为既表明四爷对马的喜爱,也表明其护马心切。B.写四爷与儿子的争论,是为了形象地表明父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影射了现实中父与子深深的代沟。C.四爷填足了草料,拍拍马脸;手握尖刀,有机会把刀子插进枣红马脖子,但最终“一次次让机会从手边溜走”。这些情节表现了四爷不想让自己心爱的马任人宰割和欲亲手杀死马而不忍的痛苦心理。D.“一鞭子抽下去……枣红马不停地倒着四蹄”“一鞭鞭抽下……两只后蹄猛地一蹶”“枣红马昂着……拼命地反抗着”枣红马的一系列动作是对四爷的粗暴动作的激烈回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此处对屠夫神情的侧面描写,表现出四爷强烈的抵触情绪,侧面表现马的膘肥体壮。B.“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四爷失去枣红马的痛心。C.“凛冽的北风”“北风愈加狂妄”等环境描写,渲染了激烈紧张的气氛,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D.“天空像一面深蓝色的湖,深蓝色的湖水里潜着抖动的星星”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暗合枣红马吉凶未卜的命运,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心里一半阳光,一半哀伤”的含义。8.小说多次插叙四爷与马打交道的往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概述文中插叙的内容有何作用。【答案】5.B6.A7.“一半阳光”是指儿子要四爷离开土地和村庄,是因为四爷年老体弱。四爷明白儿子对自己的孝心,故心里像阳光般敞亮。“一半哀伤”是指要离开心爱的枣红马、离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和村庄,心里不舍。表明老农四爷对马、土地和村庄有深厚情感。8.①从情节上看,多次插叙往事使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主要情节四爷不忍把马卖给屠夫而想放走马更加合乎情理。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多次插叙往事有利于塑造四爷爱马如命、与马相伴、以马为荣的朴实而孤独的农夫形象。③从主题上看,多次插叙往事有利于表现一个年老体弱的农夫对自己与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和马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深情。【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是为了形象地表明父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影射了现实中父与子深深的代沟”错。写父子的争论,不是为了表明父子矛盾不可调和,而是要引出下文卖马情节。从“老子也没权让儿子成为不孝之子”可知,儿子关心父亲身体,父亲也不是不想让儿子尽孝,只是儿子不能理解父亲对马的感情。“代沟”一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是借四爷之眼来描述,属于加入了视角转换的正面描写,而不是侧面描写。故选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从关键词义上看,结合“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可知,“一半阳光”是指四爷明白儿子对自己的孝心,故心里像阳光般敞亮。“一半阳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四爷心里的喜悦和欣慰。由“土地和枣红马都在,四爷转眼就没有土地可以耕种了”可知,“一半哀伤”是指要离开土地和枣红马,四爷心里不舍、哀伤。故从句意上看,整句话的意思是指四爷明白儿子要年老体弱的他离开土地和村庄,是对自己的孝心,故心里像阳光般敞亮。但是要离开心爱的枣红马、离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和村庄,他心里万般不舍,所以哀伤。这句是对四爷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四爷对儿子孝顺的赞许和离不开马、土地、村庄的矛盾心情。【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从情节上看,由“那年夏天,大雨滂沱,儿子带着乡亲们冒雨一路寻来。四爷被车闸失灵的马车甩下,腿摔断了,掉进山崖下的马车摔散了,两匹马摔死了。被儿子背回家的四爷,看着院子里横着的两匹枣红马的尸体,抱着刚三个月大的小枣红马的脖子,把牙齿咬得嘎嘣响。姚三说,愁眉苦脸顶个球,人没事就是万幸,大伙儿把马肉分了,少损失点儿。四爷看一眼姚三,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儿子今天从城里回来,不容四爷分说,就把五亩地以长期租赁的方式承包给了姚三。儿子说,把东西收拾收拾,星期天我来接你”“四爷看到四只眼里射出带着杀气的满足。四爷说不卖”等可知,多次插叙往事使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主要情节四爷不忍把马卖给屠夫而想放走马更加合乎情理。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由“沉着脸指着菜园,命令儿子挖坑葬两匹马,把一院子人闪得大眼瞪小眼”“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一匹站在他心头上的马”“想当年,他牵着一四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等可知,多次插叙往事有利于塑造四爷爱马如命,与马相伴、以马为荣的朴实而孤独的农夫形象。③从主题上看,由“四爷跟它们祖孙三代耳鬓厮磨了半个世纪,四爷知道它们谁是谁,却从来不认真去分辨它们,因为在他心里,它们就是同一匹马”“想当年,他牵着一匹枣红马从大街上走过,那种自豪和满足感,让他像个将军似,昂首挺胸,威风凛凛”“至于去哪儿,四爷没多想,只想和马一起在村庄里消失”等可知。多次插叙往事有利于表现一个年老体弱的农夫对自己与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和马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深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罢,卑辞重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①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②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以今伐赵,赵必固守,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武安君顿首曰:“臣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应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㤭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中山策》)【注】①应侯:指范雎。②雎称王命,故云。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B.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C.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D.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军之俸有倍于前”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B.“秦数不利”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C.顿首,古代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又作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D.《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善于述事明理;与《国语》同为国别体史书。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应侯受秦昭王之命去见武安君并转达其意:盛赞武安君大败楚军的不世奇功,说明其伐赵的原因和决心、希望武安君挂帅。B.武安君称病不带兵作战,秦昭王先后派王陵、王龁担任统帅,统兵伐赵,均未取得预期战果,印证了武安君“赵未可伐”的判断。C.武安君从楚国内部情况、战术运用、秦军战斗意志等角度分析了当年以寡敌众伐楚成功的原因,也希望让秦昭王放弃伐赵的打算。D.武安君拒绝接受统率秦军再伐赵国的命令,原因之一是他认为秦昭王应当“释赵养民,以应诸侯之变”,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百姓心离。(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答案】9.A10.B11.D12.(1)当时楚王依仗国家强大,不朝政而忧虑,群臣因为争功互相忌恨,百姓离心。(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您从前率几万人的军队攻入楚国,焚毁楚王的宗庙,东面攻到竞陵,楚国人感到震惊恐慌,向东迁徙,不敢向西进犯。这是您的功劳,天下没有谁没听说的。“地方”是一个古今异义词,指土地方圆,“地”为“方五千里”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楚”做“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倍”,原数的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通“背”,背叛。句意: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B.“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错误。“数”,多次/命运。句意:秦军出战多次不利。/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C.正确。D.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错。综观原文,武安君并非真正不同意“复攻赵”只是时机不成熟,其观点与仁政无关。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恃”,依仗;“恤”,体察;“而群臣相妒以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群臣以功相妒”;“相”,互相。(2)“董”,督察;“貌”,在表面上;“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都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参考译文: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得到修治之后,又想进攻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进攻赵国。”秦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有什么道理吗?”武安君说:“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赵国)君臣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连成伙伴,致力于防范秦国。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秦王说:“寡人已经准备好发兵了。”于是派五大夫王陵为将进攻赵国。王陵作战失利,损失五校军队。秦王想派武安君出战,武安君称病不出。秦王就派应侯去探望武安君,责备他说:“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您从前率几万人的军队攻入楚国,焚毁楚王的宗庙,东面攻到竞陵,楚国人感到震惊恐慌,向东迁徙,不敢向西进犯。这是您的功劳,天下没有谁没听说的。如今赵国士卒在长平之战中死去的,已有十之七、八,他们的国家很虚弱,因此寡人大举发兵,人数超过赵国军队的一倍,希望您能为将,一定能够灭掉赵国。”武安君说:“ 当时楚王依仗国家强大,不体察朝政,群臣因争功互相嫉妒,百姓离心离德。城墙和护城河不加修治,由于楚国已经没有好的大臣执掌朝政,又没有常备不懈的守军,所以我能够领兵深入楚国,占领很多城邑,我又下令折断桥梁,焚毁木船使士卒专心作战,并在城邑的郊外掠得粮食补足军粮。正在这个时候,秦军中的士卒以军队为家,把将帅当作父母,不用约束彼此就相互亲近,不用商量彼此就相互信任,一心想着同获战功,奋勇向前死不退避。楚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都顾念自己的家室,各自都有不同的想法,毫无斗志,因此我能取得战功。趁现在去攻打赵国,赵国一定会固守城邑。出兵不能获得战功,诸侯们产生异心,赵国的救兵必然会赶来。臣下只见到攻赵的害处,没看到好处。臣下现在又有病,不能去。”应侯惭愧退了出去,把武安君的话告诉了秦王。秦王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又增派军队,另派王龁代替王陵进攻赵国,秦军围困邯郸八、九个月,死伤众多,却没有攻下邯郸。赵王派出轻锐的小股军队骚扰秦军后方,秦军出战多次不利。武安君说:“不听我的计策,现在结果怎样?”秦王听说后大怒,于是去见武安君,逼着武安君起床,说:“您虽然有病,也得勉强自己卧着为寡人带兵。”武安君叩头说:“臣下只是希望大王能够看一看臣下不高明的计策,放弃赵国,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以应付诸侯之间出现的变故。安抚恐惧的,攻打傲慢的,诛灭无道的,以此来号令诸侯,天下就可以平定,为什么一定要把赵国作为首先进攻的对象呢?臣下宁愿受重罚而死,不忍做蒙受耻辱的军队的将领。希望大王详察。”秦王没有答话就走了。(节选自刘向《战国策·中山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①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②,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③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①1180年,江西水灾,陆游开仓放粮,被小人借机弹劾。陆游愤而辞官,回到山阴。这首诗就是闲居山阴后所作。②迮(zé):狭窄。③桐江:在浙江桐庐县。汉代严光曾隐居在此地,在桐江垂钓。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的白发、秋山、狭窄天地、百战铁衣、五更画角声都让人感到悲凉压抑。B.颈联写诗人回想沙场战事,诗中的情景虚实相生,诗人的爱国热忱可见一斑。C.本诗塑造了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D.本诗沉郁顿挫,近似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印证了刘应时“放翁前身少陵老”的评价。14.尾联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3.B14.①寓情于景,描写了烟雨中桐江岸边的丹枫、钓船等景物,寄托了诗人隐逸的愿望。 ②运用想象(虚写手法),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隐逸中暗含无奈与苦闷。③运用用典,借用“桐江钓叟”的典故,姑且占据丹枫垂钓,透露出诗人退隐山阴的无奈与愤懑。【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诗人的爱国热忱可见一斑”错误。颈联写诗人想起以前历经沙场难以入眠,五更时听到画角的声响,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而不是“表达的爱国热忱”。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寓情于景:“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是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意思是明天早上我要去被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作者借描写烟雨中桐江岸边的经霜泛红的枫叶,以及江面上悠闲的钓船等景物,抒发了自己向往隐逸的愿望。运用想象抒情:“明朝”意为“明天早上”,该词表明尾联的描写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且占丹枫系钓舟”是诗人想象的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情形,这样的生活虽然隐逸闲适,但“且占丹枫”是姑且占据着满眼霜枫之意,这也透露出诗人退居山阴的无奈与苦闷。陆游一生屡遭贬谪,无奈之下,做一个像严子陵、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寻求超脱尘世的物外之趣。借用典故抒情:尾联借用典故,据范晔《后汉书》记载,东汉的严光,字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好友,他不肯入仕,而垂钓于桐庐江畔,过起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所以,“桐江”或者“桐江钓叟”就成了古代诗文中表达淡泊名利、辞官归隐意思的典故,诗人借此典故透露出退隐山阴的无奈与愤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为天下理财④.不为征利⑤.奈何取之尽锱铢⑥.用之如泥沙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⑧.应念岭海经年⑨.孤光自照⑩.肝肺皆冰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寡”“锱铢”“与嬴”“肺”。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喜马拉雅山莽莽苍苍,群山起伏连绵,一座座高耸的山峰犹如无字丰碑,见证和记录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雪域高原发生的巨变。B.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好书。C.汉字改革的种种好处,对于每一个同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D.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成分残缺,出现了介词淹没主语的情形,滥用介词“由于”,导致全句没有主语。C.主客颠倒,句子的陈述主体应是“每一个同文字打交道的人”,而不是“汉字改革”。D.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此处与“忘”连用,与后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矛盾。故选A。17.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风筝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A喜闻乐见B.老少皆宜C.炉火纯青D.不一而足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此处语境是指放风筝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传统活动,符合语境。B.“老少皆宜”,指对老年人和少年人都适合,喻指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此处语境是指风筝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年人和少年人都适合的玩具,符合语境。C.“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不能与“不断”搭配,因此该词使用属于语法功能混乱。D.“不一而足”,指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结合上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可知,此处是讲不止一种,是很多种,符合语境。故选C。18.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隆冬之际,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欧亚大陆,狂风肆虐,草木凋零,而那些春天的元素——温暖、雨水、绿叶、鲜花,都集结在位于热带的海南岛。海南岛就像一艘花船,系在雷州半岛上,满载寒冷大陆的梦幻与想象。每年,从广州向漠河,春天昼夜兼程,都要进行一次生命版图的扩展。他像赤足奔跑的孩子,一路上用稚嫩的声音轻轻呼唤,于是万物苏醒,盛装应和,可谓“东风好作阳和使,”。迢迢旅程中,气候的巨大差异,导致众多物种只能有限地参与这一盛会。木棉花花朵硕大,是南国花中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但她终究无法走出岭南。当春天行经长江、黄河流域时,出场的是桃花、杏花等新主角,“桃花嫣然出篱笑,”,然而她们却无法追随春天深入雪国,陆续抱憾退出,随后登场的便是白杨、连翘等北国耐寒植物。A.逢草逢花报发生只恨春归我未归B.万柄莲香一枕山只恨春归我未归C.逢草逢花报发生似开未开最有情D.万柄莲香一枕山似开未开最有情【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诗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既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第一处,根据对前一句“东风好作阳和使”这句诗的意思可知,语境描写的是东风像春天的使者一样,使万物复苏,故第一处横线应填“逢草逢花报发生”,而“万柄莲香一枕山” 表达的是诗人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宽阔胸襟和雍容气度,与前一句诗的情境不合;第二处,根据“桃花嫣然出篱笑”中的“笑”可知,此句诗的感情是乐,与“只恨春归我未归”感情不一致,故第二处横线应填“似开未开最有情”。故选C。19.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第一处主语“他们”,第二处主语“你”,二者的指代、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新时代乡土文学注重对现实主义传统和乡土叙事传统的赓续和更新。不少乡土作家用新的创作致敬《创业史》《三里湾》《铁木前传》《李双双小传》《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致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他们又能从当下的审美特点出发,拓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丰富现实主义美学内涵。一些作家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习俗技艺等都融入叙事,使作品多了一层文化意蕴,体现出他们主动探索的创作能动性。在今天的乡土文学写作中,你能读到隽永灵动的风景画面、质朴淳厚的风俗描绘,也能读出深具中国韵味的生活场景和人伦情感,读出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文化的传承。这些书写无不丰富着当代乡土的艺术呈现。(节选自《人民日报》)【答案】第一处“他们”指代乡土作家,第二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表达效果上,称“他们”显得比较客观,是对一些乡土作家的总称,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称“你”有亲切感,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第一处,由前文“不少乡土作家用新的创作致敬《创业史》《三里湾》《铁木前传》《李双双小传》《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致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传统”可知,此处“他们”,指代乡土作家,表达效果上,称“他们”是对一些乡土作家的总称,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个角度使得对“他们”的判断“又能从当下的审美特点出发,拓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丰富现实主义美学内涵”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第二处,“在今天的乡土文学写作中,你能读到……”,这里的“你”指所有读者,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你”是第二人称,有亲切感,仿佛在跟读者面对面交谈,这样称呼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作者的叙述中会感到一种对话式的交流。四、《红楼梦》(本题3小题,共8分)20.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贾环故作失手,将烛油泼在宝玉脸上身上”一事,理解不确的一项是()A.直接原因是王夫人命贾环在房中抄写《金刚经》,丫环们皆不理睬他。此时宝玉来到,贾环见他和丫环彩霞玩耍,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气。B. 根本原因是贾宝玉是王夫人的亲生子,是整个贾府的宝贝。而贾环是妾赵姨娘生的儿子,地位不高。贾环素日衔恨宝玉。C.贾宝玉是正室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贾环也是赵姨娘唯一的儿子,均过惯了娇生惯养、众星捧月的生活,此时因争宠心切,做不择手段。D.贾府丫环们冷淡贾环固然有“趋势”之缘由,但与贾环从其母赵姨娘处耳濡目染的狭隘、自私、遇事不择手段的性格也不无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C.“贾宝玉是正室王夫人唯一的儿子”“均过惯了娇生惯养、众星捧月的生活”错误,王夫人还有一亡子叫贾珠,且贾环在贾府中不具备“众星捧月”的地位。故选C。2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玉谈到生死,批评一些大臣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文官只顾邀忠烈之名。袭人忽见说出这些疯话来,忙说困了不理他。B.刘姥姥到稻香村,被鸳鸯插了一头菊花。在潇湘馆布满苍苔的小路上刘姥姥滑了一跤,还把潇湘馆误认为是公子书房。在秋爽斋早饭时,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起了大观园里史无前例的大笑。在缀锦阁午饭,席间行酒令,刘姥姥插科打诨,藏精于拙,博取一笑。C.宝玉的伤渐渐好了,贾母吩咐不叫贾政传他见外人。宝玉十分得意。宝钗等人有时劝导他,反被他斥为“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让他深敬。D.赵姨娘抱怨月例短了一吊钱,王夫人问起,王熙凤解释了一番。转身出来,至廊檐上,跐着门槛子,冷笑骂道:“我从今以后倒要干几样恶毒事了。……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B.“被鸳鸯插了一头菊花”错。刘姥姥到稻香村,被凤姐插了一头菊花。故应将“鸳鸯”改成“王熙凤”。故选B。22.《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1)蕉下客——___________________(2)潇湘妃子——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探春②.林黛玉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1)在起诗社时,每个人都为自己起了别号。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所以“蕉下客”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2)“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在原著“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一回中,大观园中姐妹起了诗社,众女儿各起别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五、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某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调查,当被问到哪些是你感觉今生今世最不能错过的事的时候,52.9%的受访青年认为是要趁年轻掌握一技之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49.3%的受访青年觉得是完成高等教育,获得更高文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准备:48.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早些安身立命,做到自立自强;40.4%的受访青年表示是趁年富力强,自主创业,为社会增加更多财富。在某校“青春不能错过什么”主题班会上,学生除了列举大量有关“振兴中华,强国有我,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勇毅前行,激扬青春”等内容外,还有学生写了下列几条:(1)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从中体会到日常生活的情趣。(2)每年短时间旅行一次,隔年长时间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3)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4)适当培养一点艺术爱好,如音乐、舞蹈、绘画,可以自己参与或创作,也可以只是欣赏。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美好不错过回答“今生今世最不能错过的事”的调查,半数青年认为要个人“有为”:锤炼一技之长安身立命,自主创业为社会添砖加瓦,获得高学历教育复兴中华;回答“青春不能错过什么”,不少学生锚定有为还需“有趣”:要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唯美气,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还要有“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接地气。奉献与安享并不悖谬,责任与权益并不违和,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美好不错过。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年华美好不错过,“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 “少年心事当拏云”,青春充满正能量;“浮舟沧海,立马昆仑”,青春少年样样红。“你是主人翁”的青年“铁肩担道义”之外,“妙手著文章”岂不更美妙?峥嵘岁月,陈毅元帅既有赣南游击的一腔热血,又有“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的浪漫情趣;流金岁月,袁隆平院士既有“不在实验田里,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的挥汗如雨,又有闲暇时拉起小提琴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周国平煮豆撒盐把自己活成“哲学诗”,汪曾祺花花瓶瓶罐罐让他的美食与美文并没有“人走茶凉”,王世襄驾鹰走狗斗蛐蛐玩出一代文化奇人。有为与有趣双向奔赴,生活有味道,青春有回响。有为与有趣齐飞,青春中国美好不错过,“教我如何不想她”。“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东走到西……”,崔健歌中的“假行僧”总有点悲壮的色彩。但你看今日之中国大地,有为与有趣正当时,让你明白什么是“初见不识画中意,再见亦是画中人”。你游苏州,不仅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还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缥缈,也有吴侬软语的评弹余音,更有曲街水巷的浆橹欸乃;你逛佛山,既看到格力工厂南国陶都的车水马龙,也能一睹“无影飞脚”和醒狮龙舞,也能参与剪纸品尝美食,或者听一场粤剧加龙舟说唱。一城一世界,一趣韵味长,无论魔都帝都花都,都是美丽中国城;无论山村水村林村,都是中国村。因而我们要去“寻常巷陌曾住”,要去“稻花香里说丰年”,建设多姿多彩有为城乡,铸就有趣中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过于“有为”,则可能峣峣易折;过于“有趣”,则玩物丧志。“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必须警惕。争做有为青年,国家也有为,因而我们仍需把自己的岁月晕染成一朵花,剪一枝腊梅薰香自己,在社会繁复毒打中纳悦自己,在枯燥单调中有滋有味把岁月拉长。濡染在百年峥嵘芳华里,“任性”与“妄为”不是我们的内涵,“躺平”与“内卷”也不是我们的标签,“有为”与“有趣”才应是我们的姿态。有为与有趣齐飞,我们心中有希望,脚下有力量。谁说非得站在光里的才算有为?一壶清酒平生相慰,一曲骊歌悠然相赠,一路曼妙风景相伴。有趣才是真有为,有为与有趣齐飞,青年起飞,国家腾飞,青春美好不错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提到向社会调查“今生今世最不能错过的事”,有人认为是掌握一技之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有人认为获得更高文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准备;有人认为是做到自立自强;有人表示是趁年富力强,自主创业,为社会增加财富。可见调查结果告诉我们,不能错过为国家做贡献、自立自强、增加社会财富。从涉及的角度来看,包括对国家、对个人、对社会三个方面。第二段提到在“青春不能错过什么”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列举大量有关“振兴中华,强国有我,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勇毅前行,激扬青春” 等内容,同时也有感受日常生活情趣、增长见识、拓宽胸怀、享受孤独、培养艺术爱好等等。综合看来,青春要胸怀大志、激扬青春,生逢盛世,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应该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在激流中奋勇前进,在担当中锤炼意志,在尽责中成长成才,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同时人生是立体化的,具有丰富性,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个人都不能离开接地气的平凡生活,亲人的关切、友情的温馨、日常的美好、爱好的情趣都带给我们幸福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应该有对生活情趣的追求,成为一个既能行走在各行各业的弄潮人,又有多样生活色彩的领航人,既要有理想,还要有情趣,既要会奉献,还要会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既有正能量,又有多样生活色彩的人!行文思路上,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谋篇,首先提出观点,既要有理想追求,还要有生活情趣。然后设置分论点,一是当代青年要有崭新的精神追求,二是要有格调的生活情趣。二者应该是当代青年风采的两个方面,没有追求担当,不足以胜任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若无生活情趣,则人生就会单调、枯燥、寡味!高格的追求与生活情趣有机结合,既要会奉献,还要会生活,人生的青春才充满正能量并且色彩斑斓!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论点,强调时代青年应该以担当道义为底色,以生活情趣为补充,这便是青春最不能错过的状态!立意:1.激扬青春与追求情趣相统一。2.青春应将踔厉奋发与人生情趣相结合。3.既要挺膺担当,亦须兼顾人生情趣。4.青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有人生的烟火气。5.青春应铁肩担道义,生活亦情趣。6.大梦想建功立业,小情趣丰盈生活。7.大志奉献家国,小志陶冶身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24 14:36: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7.6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