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亦庄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2021级高一年级第4学段教与学质量诊断语文本试卷共2张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材料二: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B.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C.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B.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C.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 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A.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B.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C.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D.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5.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答案】1.C2.B3.D4.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5.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错,材料一认为“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强调深挖中国传统的内容,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机械输出,但不能说海 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A.“重‘陈情’而轻‘说理’”错,原文为“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C.“必须”错,据材料一“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可知选项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表述绝对。D.“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错,据材料二“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可以推知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是不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会形成理解的阻碍,而文中未提及我国对西方社会的前理解是否会形成理解的阻碍,故“互相”错。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伽达默尔的观点是扩大自身视域与其他视域形成视域融合,最终构建全新视域。ABC三项从不同方面和层面体现了这一观点,D项则完全没有体现。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二段“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得出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结尾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得出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一定”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由材料一第二段“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得出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问题创新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得出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由材料一结尾段“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得出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由材料二结尾段“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得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由材料一第二段“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得出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二、文言文与《论语》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谦退,每步行趋府门。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镇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宰相庞籍言:“镇有异材,不汲汲于进取。”超授直秘阁。契丹使至,虚声示强,大臣益募兵以塞责,岁费百千万。镇言:“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帝天性宽仁,言事者竞为激讦。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文彦博、富弼入相,诏百官郊迎。镇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然近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是不推之以诚也。愿罢郊迎,除谒禁,则于御臣之术为两得矣。”乞令宗室疏属补外官,帝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镇曰:“陛下甄别其贤者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货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神宗即位,复为翰林学士。轼得罪,下台狱,索与镇往来书文甚急,犹上书论救。哲宗立,拜端明殿学士。镇雅不欲起,固辞。诏赐以龙茶,存劳甚渥。复告老,以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薨,年八十一,谥曰忠文。镇清白坦夷,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直温子昉卒于京师,镇娶其女为孙 妇,养其妻子终身。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节选自《宋史·范镇传》)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荤荤:卓越。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俾与子弟讲学俾:使②镇举进士举:推荐③不汲汲于进取汲汲:热衷④募兵以塞责兵:士兵⑤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所以:用来⑥官不得间见间:私自⑦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顾:顾虑⑧存劳甚渥渥:辛苦A.①⑥B.②⑤C.③④D.⑦⑧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B.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C.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D.出知陈州/陈方饥/视事/三日擅发钱粟以贷/监司绳之/急即自劾/诏原之是岁/大熟/所贷悉还/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镇谦谨,得到前辈赏识。薛奎欣赏范镇,回朝时带他进京,并向别人夸赞范镇的学问;范镇及第后,宰相庞籍也对范镇的才能和品行表示赞赏。B.范镇知势而行,主张宽待百姓。契丹使者虚张声势,大臣们用增募军队搪塞责任,以致耗费巨资,范镇认为防敌备患的关键在百姓宽裕,因此建议宽待百姓。C.范镇反对虚礼,重视以诚相待。郊迎之礼虽然隆重,但范镇认为这是虚礼,未能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官员,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D.范镇心怀道义,解救亲友危困。苏轼因罪下狱,范镇依然不避连累之险,上书朝廷救援苏轼;他老师庞直温先生的家人遭逢困境,范镇帮助排解困难。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10.文中写到范镇“谥曰忠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他“谥曰忠文”的原因。 【答案】6.D7.C8.B9.他坚定地实行道义,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办。10.①他文才甚高,得到蜀守薛奎的称赞,而且“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堪谓“文”。②他待人谦和,文质彬彬,文中“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色和而语壮”,可见其“文”。③他忧心国事,体恤民情,文中“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等句足见其“忠”。既忠且文,故谥号“忠文”。【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②“举”,考中。句意:范镇考中进士。⑦“顾”,表转折,译为“但,但是”。句意:但怕天下人说朕不能和睦宗族。⑧“渥”,优厚、丰厚。句意:慰问安抚很优厚。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②⑦⑧。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范镇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视事三日”,“三日”补充说明“视事”的时间,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监司绳之急”,“急”是“监司绳之”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是岁大熟”,“大熟”是“是岁”的谓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因此朝廷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的表述错误,原文是说范镇“愿罢郊迎,除谒禁”,即范镇请求朝廷免去郊迎之礼,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文中没有交代朝廷对此的做法。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笃”,坚定地实行;“遇”,对待;“乡人有不克婚葬者”是定语后置句,即“有不克婚葬之乡人”; “克”,能;“婚葬”,完婚和安葬。【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回答范镇“谥曰忠文”的原因。故凡人臣的谥号,与其生平事迹、为人性格等有关。从文中薛奎的评价“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及“镇举进士,礼部奏名第一”等语句可以看出他的“文才”甚高,是为“文”。从文中“清白坦夷,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虽在万乘前,无所屈。笃于行义,遇人必以诚,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等看出他修养高,待人谦和,有文质彬彬的特点,也可谓“文”。从文中“备契丹莫若宽三晋之民,备天下莫若宽天下之民。夫兵所以卫民而反残民,臣恐异日之忧不在四夷,而在冗兵与穷民也”“镇独务引大体,非关朝廷安危,生民利疚,则阔略不言”以及“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等语句看出范镇对皇帝是相当忠诚的,是为“忠”。综上,范镇谥号“忠文”是非常中肯的。参考译文: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镇守四川,一见面就喜爱重视他,让他和子弟们讲论学问。范镇更加谦逊退让,常步行到薛奎的府门。薛奎还朝时,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伟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范镇考中进士,礼部奏为第一名。宰相庞籍说:“范镇有特殊才能,不热衷于进取官职。”范镇被越级提拔为直秘阁。契丹使者来到,虚张声势以表示其强大,大臣们增加招募来塞责,一年费去钱千百万。范镇说:“防备契丹不如宽待三晋的百姓,防备天下的祸乱不如宽待天下的百姓。军队本来就是用来保护百姓的,现在反而残害百姓,我恐怕将来的忧患不在四方,而在军队过多和百姓穷困。”皇帝天性宽恕仁厚,论奏事情的人相互激烈攻击。范镇独自掌管大局,不是关于朝廷安危,百姓利弊的事,就忽略不说。文彦博、富弼入朝任宰相,皇帝下诏令百官到郊外迎接。范镇说:“用虚礼来表示隆重,不如以最大的诚意来对待。但近来规定翰林学士和知制诰都不许到宰相家中去,百官不准私自去求见,这是不以诚心对待他们。请求免去郊迎,除去对谒见宰相的禁令,驾御臣下在两方面都得当了。”他又请求皇帝宗族中血统疏远的出外补地方官,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怕天下人说朕不能和睦宗族。”范镇说:“陛下选择其中贤能的人加以任用,不埋没其才能,这就是用来和睦宗族的方法。”范镇出朝任陈州知州,陈州正逢饥荒,他到任三天,擅自散发粮钱借给百姓。监察部门追究得很急,他就自动劾奏,皇帝下诏宽恕他。当年大丰收,所放借贷都还清。神宗即位,又任翰林学士兼侍读。苏轼获罪,被下御史台监狱,搜索范镇和苏轼来往的书信文章很急,他还是向朝廷上书论述救援苏轼。哲宗即位,朝廷授范镇为端明殿学士,范镇素来不想出来做官,就坚决推辞,皇帝下诏赏赐他龙茶,慰问安抚很优厚。又告老,以青光禄大夫再次退休。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忠文。范镇清白平易,遇到大 节,决定重大议题,他脸色平和而说话大胆,虽在皇帝面前,也不屈服。他坚定地实行道义,待人很诚恳,乡里有贫困不能完婚和安葬的,常由范镇来主办。范镇年少时曾向本乡先生庞直温学习,庞直温的儿子庞昉死在京城,范镇娶了庞昉的女儿为孙媳妇,抚养庞昉的妻儿一辈子。契丹、高丽都传诵他的文章。他年少时作《长啸赋》,曾以此使胡骑退走,晚年出使辽国,人们互相用眼示意说:这就是“长啸公”。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在《论语》中,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请你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君子”有哪些特点。【答案】团结他人,重义轻利,胸怀坦荡,成人之美,与人和睦相处而不盲目附和。【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之理解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1)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孔子认为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够普遍。得出君子能做到团结他人的特点。(2)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得出君子重义轻利的特点。(3)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得出君子胸怀坦荡的特点。(4)“成人之美”即成全他人的好事,也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譬如为政和 从教,孔子认为这都是君子“成人之美”或“立人”“达人”的理想途径之一。而若将这种“成人之美”推至于极致,便是要有一种“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由是可知,君子范畴实际上是孔子所提倡之仁德的人格化。这种人格与传统意义上的君子即贵族相较而言是根本迥异的。因为,贵族意义上的君子在价值取向恰恰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它顶多是一个理性的利己主义者,而理性的利己主义虽可以暂时地让渡一部分自己的利益给他人,但是他的这种利他是有限度的,他终究是无法利他到或道德到牺牲自己生命的地步的。得出君子成人之美(大公无私)的特点。(5)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得出君子与人和睦相处而不盲目附和的特点。参考译文:(1)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2)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3)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4)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5)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三、古诗词阅读与《红楼梦》(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寄曾子固【1】王安石斗粟【2】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脱身负米【3】将求志,勠力乘田岂为名?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注释:【1】子固:曾巩的字。【2】斗粟:指少量的粮食。汉文帝之弟谋反失败,押解路上绝食而死。民间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3】负米:子路少时家贫,为双亲负米百里之外。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敢嗟吾道独难行”一句,作者嗟叹自己所选择的为政之路走下去非常艰难。B.“脱身负米将求志”一句,作者自比子路,是希望能像子路那样负米孝敬双亲。C.“壮怀难值故人倾”一句,作者说自己从政为国为民的情怀很难赢得故人理解。D.“荒城回首山川隔”一句,既写山川阻隔视线,又表明自己“行道”时遇到阻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寄”与《夜雨寄北》中的“寄”意思相同,托人传达或递送之意。B.作者借用孔子做乘田时敬业勤职的故事,表明自己勤于政事,不求声名。C.颈联上句表现作者对衰颓世俗全盘否定,认为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得。D.本诗以描述作者的窘状作结,“白发”与“秋风”同时出现,画面感非常强。14.本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例简要分析。【答案】12.B13.C14.首联使用了典故,表达对曾巩的惭愧之情;颔联使用了典故和反问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自己有昂扬的斗志和不为声名的磊落胸襟;颈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自己不被人理解的苦闷;尾联借景抒情,表现因身处荒州的孤独及岁月逝去的伤感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是希望能像子路那样负米孝敬双亲”错。这里是说自己求志的艰难。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对衰颓世俗全盘否定,认为自己曲高和寡、知音难得”错。“高论几为衰俗废”强调自己的见解不为世俗理解和接受,不是全盘否定世俗。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斗粟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首联用典,用汉文帝之弟谋反失败,押解路上绝食而死的典故,嗟叹自己所选择的为政之路走下去非常艰难。“脱身负米将求志,勠力乘田岂为名?”颔联用典,用子路为双亲负米的典故,自比子路,运用反问修辞,不当自己求志的艰难。“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颈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政治见解不为世俗所理解,从政为国为民的情怀也很难赢得故人理解。“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尾联借景抒情,既写山川阻隔视线,又表明自己“行道”时遇到阻碍。“白发”与“秋风”描述作者窘状,表现因身处荒州的孤独及岁月逝去的伤感之情。15.有人说,《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结合相关情节,试分析这样说的理 由,体会情节安排的巧妙。【答案】(一)必然性:贾宝玉的性格和种种行为表现,没有按照贾政的规划走,令贾政失望。贾政一心想将宝玉导入所谓正规,但是从前三十二回看,贾政是失败的。相对于贾政的要求来说,贾宝玉是冥顽不灵的,而且所犯错误也是越来越大,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个从小接受父亲棍棒教育的儿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望子成龙的父亲,在面对宝玉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时候,贾政束手无策,只能一怒之下,拿起了棍棒。(二)偶然性:私交优伶,并且互换汗巾的行为触怒了贾政。宝玉私交优伶琪官,而且王府这边又要索人,让贾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贾政对贾宝玉这种行为的表现,是既羞且怒,感觉有辱列祖列宗,所以只好痛打宝玉一顿解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掌握能力。题干要求就《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一情节进行分析,探讨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不管是认为是必然的也好,还是偶然的也罢,都要阐述其理由。如果回答“宝玉挨打”是必然的,主要应从贾宝玉的性格和表现来看。贾府中的宝二爷,打小衔玉而生,长大些后由于祖母宠溺、姐姐元春的宠爱,他的生活起居主要是在大观园,“常和女子在内帷厮混”,也就是冥顽放诞的他,不希望走仕途经济,光耀门楣之路,这自然与贾政的期望有很大的落差。在贾政看来,多与仕途中人交流,交流一些仕途经济之类的经验,是有利于宝玉成长的,所以在贾雨村过府拜访的时候,贾政要宝玉相陪。一方面,可以增加宝玉的见识;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培养宝玉人脉之意。而宝玉的表现,则将贾政的愿望踩到了泥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挨打是必然的。如果回答“宝玉挨打”是偶然的,主要是从挨打前后发生的事件找原因,是什么事儿触怒了贾政的情绪,让他非揍宝玉一段不可。具体而言:宝玉私交琪官,二人互赠红汗巾子。而琪官又多日未归,忠顺王府怀疑是宝玉私藏了琪官,气汹汹来贾府索要,来者自然不善。宝玉与忠顺王府“抢”戏子,给贾府带来隐患。贾政会大怒,说宝玉不单祸及于他,还可能波及贾府,因此贾分生气。宝玉被贾环诽谤强奸王夫人婢女未遂,导致婢女跳井自杀,使贾政火上浇油。火上浇油的事是贾环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强奸金钏未遂,导致金钏被撵出贾府,含羞饮恨跳井自杀。这是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宝玉见雨村是他挨打的引子,招惹忠顺王府是他挨打根本原因。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论证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 斯在《谏逐客书》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相似。(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5)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询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借古喻今,发人深省。(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河海不择细流④.故能就其深⑤.有善始者实繁⑥.能克终者盖寡⑦.名实已明⑧.而天下之理得矣⑨.灭六国者六国也   ⑩.族秦者秦也⑪.战不善⑫.弊在赂秦⑬.六朝旧事随流水⑭.但寒烟衰草凝绿⑮.素月分辉⑯.明河共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名句的识记能力。易错的字词有“坼”“乾坤”“克终”“赂秦”“衰草”“凝绿”“共影”“素月”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四、散文阅读与理解(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四合院秋冬①仲夏刚过,一阵好雨,一阵凉风,四合院的秋忽焉而至了。②到上海后,每爱七八月间回北京,常常住到旧历七月下旬再回江南,几乎像辛勤的候鸟一样,年年可以迎接燕山的新秋。其时在宣南还有一间小房,可以容身。虽是宿舍房子,但是平房,又是按四合院的格局盖的。中间院子、四周房子,自然不是一家一院,而是十七八家的大杂院。不过因为有院子,人们可以搬个小板凳在院乘凉,也可在窗前听雨,或坐房中,隔着竹帘望院中雨景……这样还多少有一些古老的四合院的情调。③有一年近中元节时,好雨初晴,金风乍到,精神为之一爽,忽然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并寄给平伯师。他回信道:“奉手书并新著五言,得雨中幽趣,为欣。视我之闷居洋楼,不知风雨者,远胜矣。” 从平伯师的信中,可以看到,从四合院中感觉到的季节情趣,在洋楼中是感觉不到的。他现在虽然住在南沙沟高级洋房中,却也免不了怀念老君堂的古老四合院中的古槐书屋了。④造化给人们以光泽和色彩,是公平的。宫阙红墙,秋风黄叶,宫廷有宫廷的绚烂秋色,百姓家也有百姓家的朴实淡雅的秋色。在那靠城根一带,或南城南下洼子一带偏僻的小胡同中,多是低低的小四合院的房子。一进院门,种棵歪脖子枣树;北房山墙上,种两棵老倭瓜;屋门前种点喇叭花、指甲草、野菊花、草茉莉……总之,秋风一起,那可就热闹了,会把小院点缀得五光十色,那真是秋色可观。虽在帝京,也饶有田家风味。至于那些盛开的花花草草,喇叭花的紫花白边,指甲草的娇红带粉,野菊花的黄如金盏,草茉莉的白花红点,还有那“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淡紫色的星星点点……这都是开在夏尾,盛在秋初,点缀得陋巷人家秋色如画了。⑤当然,还有精致一点的小院。这种院子不是北城的深宅大院,而大多在东、西城及南城。“四破五”的南北屋,也就是四开间的宽度,盖成三正两耳的小五间,东西屋非常入浅。但是整个小院格局完整,建筑精细,甚至都是磨砖对缝的呢。砖墁的院子,很整洁,不能乱种花草,不能乱拉南瓜藤,青瓦屋顶,整整齐齐,这个小院的秋色何在呢?北屋阶下左右花池子中,种了两株铁梗海棠,满树嘉果,粒粒都是半绿半红,喜笑颜开。南屋屋檐下,几大盆玉簪,更显其亭亭出尘,边上可能还有一两盆秋葵,淡黄的蝉翼般的花瓣,像是起舞的秋蝶。⑥小院秋色也在迅速地变化着,待到那方格窗棂上的绿色冷布,换成雪白的东昌纸时,那已是秋尽冬初了。⑦四合院的冬天,首先在于它充满了京华式的暖意。也许有人问,暖意还分式吗?的确如此,同样暖意,情调不同,生活趣味也不同。据说欧洲有不少人家,在有水汀、空调的房间里,还照样保存壁炉,生起炉火,望着熊熊的火焰,来思考人事、谈笑家常……更有超越于水汀、空调之外的特殊暖意。⑧古老的四合院,房后面老槐树的枝丫残叶狼藉之后,冬来临了。趁早把窗户重新糊严实,把炉子装起来,把棉门帘子挂上,准备过冬了……天再一冷,炉子生起来,大太阳照着窗户,炉子上的水壶扑扑地冒着热气,望着玻璃窗外舒敞的院子,那样明洁。檐前麻雀叽叽地叫着,听着胡同中远远传来的叫卖声……这一小幅北京四合院的冬景,它所给你的温馨,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代替的。⑨四合院之冬围炉夜话,那情调足以令游子凝神,离人梦远,思妇欷歔,白头坠泪。在狂风怒吼之夜,户外滴水成冰,四合院的小屋中,炉火正红,家人好友围炉而坐。这时最好关了灯,打开炉口,让炉口的红光照在顶棚上成一个晕。边吃边谈,高谈阔论也好;静听窗外呼呼风声,坐上两三个钟头也好。我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梦:和一位好友,对着炉子默默地坐到十一二点钟,直到她突然说道:“哎呀,该封火了!”这时我才如梦方醒,向她说声对不起,告辞出来……如今这位好友远在海峡那边,可能已有了白发了吧?⑩儿时趴在椅子上,一早看玻璃窗上的冰棱,是四合院之冬的另一种趣事。一夜室中热气,凝聚在窗 上的图画,每天一个样,是山,是树,是云,是人,是奔跑的马,是飞翔的鸽子……不知是什么,也不管它是什么,每天好奇地看着它,用手指画它,用舌头舔它,凉凉的,是那么好玩。现在还有谁留下这样的记忆呢……⑪早上起床,撩起窗一看:啊,下雪了!对面房的瓦垄上,似乎盖了几层最好的棉絮。满院子也是厚墩墩的雪,白白的一片。鹅毛大雪,继续纷纷扬扬地下着。四合院的天空,一片铅灰色冻云压住四檐,闪耀着点点晶莹的雪花。在暖暖和和的房中,听着雪花洒在纸窗上的声音,是特殊的乐章。如果晴了,红日照在窗上,照在雪上,闪得人睁不开眼,那四合院是另一派风景。⑫白雪妆点了北京四合院,那风光、那情趣、那梦境……年年元旦前,收到一些祝贺新年的画片,常见到大雪覆盖的圣诞小木屋图景,却没有见过一幅雪中四合院的图画,常常为此而引起乡愁。(取材于邓云乡《老北京的四合院》)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但是平房,又是按四合院的格局盖的格局:人对事物认知的范围程度。B.造化给人们以光泽和色彩,是公平的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C.思妇欷歔,白头坠泪欷歔: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D.听着雪花洒在纸窗上的声音,是特殊的乐章乐章:泛指音乐,此处为比喻义。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写作者和平伯师互通书信,使老北京四合院与洋楼中的生活场景形成鲜明对比。B.第⑤段写精致的小院不同于低矮的四合院,整洁到不能种花种草,所以没有秋天色彩。C.第⑧段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日常生活,抒发了对四合院温馨的感受和浓厚的情感。D.结尾写作者没有收到关于四合院图画而引起乡愁,表达他对四合院风光逝去的遗憾。19.第⑦段中写道“四合院的冬天,首先在于它充满了京华式的暖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京华式的暖意”的含义。20.第⑩段作者回忆儿时在四合院的趣事,最后说“现在还有谁留下这样的记忆呢”。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7.A18.B19.①物质条件产生的暖意:生炉子、糊窗户、挂棉门帘子等;②地方特色带来的暖意:胡同中的叫卖声;③亲友相聚生发的暖意:围炉夜话。20.①解释:以前的很多生活印记都不存在了,甚至都不能给人留下一些记忆。②联系:丢沙包、滚铁环、跳皮筋等孩童游戏,做树叶书签、炉灶里烤土豆等日常生活。③理解: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古老的建筑被推倒,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被抛弃。但这些并非糟粕,而是过去某一阶段的呈现。我们不妨保留一些过往的印记,让它们给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解析】【分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即“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文本,找到加点的词,并认真阅读加点词语所在段落的内容,结合前后句子的语境分析。A项,“但是平房,又是按四合院的格局盖的”解释有误。“格局”一词的确可以解释为“人对事物认知的范围程度”,但是由后文“中间院子、四周房子,自然不是一家一院,而是十七八家的大杂院……”等内容可以知道,文中表达的是:宿舍虽是平房,却是按照四合院的样式、布局特点来盖的,因此符合语境的解释应该为“布局、结构”。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及赏析作者情感和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的情感,文章的艺术手法等,接着浏览选项内容,将选项回归文本中,从原文找到有力的依据,逐一分析辩解。B项,“所以没有秋天色彩”赏析有误。第⑤段中“这个小院的秋色何在呢?”紧接着从院子的北屋写到南屋,如北屋“满树嘉果,粒粒都是半绿半红,喜笑颜开”,南屋“淡黄的蝉翼般的花瓣,像是起舞的秋蝶”,这些内容,足以看出作者认为精致的小院也有秋色。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括文本重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抓住题干要求,即“‘京华式的暖意’的含义”;然后要通读全文,画出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即第⑦段的首句;接着,考生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概括主要内容;最后,总结答案,并有条理回答。由原文第⑧段内容可知,这种“暖意”是一种物质生活上的暖意,如文中“趁早把窗户重新糊严实,把炉子装起来,把棉门帘子挂上,准备过冬了”等;以及后面的“生炉子”,都给人温暖的感受;另外第⑧段后半部分写到“檐前麻雀叽叽地叫着,听着胡同中远远传来的叫卖声”,这部分展现的是四合院小胡同特有的情调,特有的生活情趣,因而“暖意”还来源于这种地方特色:胡同中的叫卖声;文中第⑨段,“四合院之冬围炉夜话,那情调足以令游子凝神……”主要写在这院子中,家人亲朋好友围炉坐在一起,边吃边谈,高谈阔论,这是何等的惬意与满足,因而这份“暖意”也包含了亲朋好友相聚的喜悦,由此而生发的生活暖意。【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和分析作者观点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读者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现在还有谁留下这样的记忆呢”这句话的理解;然后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域,考生的立足点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故解答该题时,应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等方面加以分析。“现在还有谁留下这样的记忆呢”,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在快节奏、城市化生活的今天,以前的很多生活印记都不存在了,甚至都不能给人留下一些记忆”;联系我们自身生活来说,比如小时候,我们有跳皮筋、丢沙包,摔纸牌等这些小游戏,夏天到河里抓鱼、游泳,甚至在田地里烤玉米、烤土豆等有趣的生活,而今这些儿时的趣事慢慢也淡出了生活;追究原因,应该与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太快有关,另外,现代城市文明的建设,推倒了许多废旧的建筑,无形中也抛弃了过往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过往的也有它宝贵之处,它承载着我们成长的痕迹,然而社会总归要向前走,对于过往,发生过的事情一直留在记忆的深处,让我们在内心保留这份美好,继续前行。五、语言基础与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树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纵横交叉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刚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美。爬藤花是散文,像荼蘼、紫藤、茑萝,乃至丝瓜花、扁豆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潇洒。看起来漫不经心,它们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不是没有一篇是欠缺章法的——无论是斜挂在疏篱间的,泼撒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或者不自惜地淌在坡地上的,乃至于调皮刁钻爬上老树,把枯木开得活了似的,都各有各的文法,各有各的修辞。()。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蕊,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拆展的过程。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此说来,可以比作昙花文体,大概就是舞台剧了吧B.如此说来,可以称作舞台剧的花儿,大概就是昙花了吧C.如果有什么文体可以比作昙花的,大概就是舞台剧了吧D.如果有什么花儿可以称作舞台剧的,大概就是昙花了吧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答案】21.D22.它们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欠缺章法的。【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文意,作者是把不同的花比作各类文体,而不是把各类文体比作不同的花,由此可排除A、C;几个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如此说来”无从落实,由此可排除B。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它们”位置不当,句中“看起来漫不经心”的主语是“它们”,所以,“它们”应放在句首;二是不合逻辑,“不是没有一篇是欠缺章法的”错,滥用否定词“不是”“没有”,造成否定失当,故应删除“不是”。六、写作(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0分)23.古人说“书犹药也”,它们或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或能强健体魄、滋补身心……请结合一部名著,谈一谈它的“药效”。要求:符合名著内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答案】《老人与海》拥有强大的药效,足以治愈当下众多“佛系青年”的丧病。桑地亚哥如此年迈却毅然出海,是由于他的冒险精神,佛系青年观之,当首先习得冒险精神,克服“畏难”这一病灶;桑地亚哥负隅与大鱼抗争,尽显其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佛系青年观之,当习得坚毅、坚持这一品质,保持药效;老人返航时,只留下大鱼的头尾与硕大的白骨,看似失败,他却仍希望着下一次出海,佛系青年观之,当清除失落丧气绝望的后患;克服病灶、保持药效、清除后患,《老人与海》实乃良药。【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表达方式:议论和记叙关键词:“书犹药也”“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或能强健体魄、滋补身心”“药效”。 写作对象:展现名著的社会功用。写作要点:“书犹药也”主要指向书籍的疗救作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强健体魄、滋补身心”是书籍对于人身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展现名著的社会功用,结合名著的内容以及当下存在的问题来谈其“疗效”,针对性要强。如《老人与海》中老人身上展现出的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可以用来医治当下渐忘本心,轻言放弃之人;如老人身上的“硬汉精神”更是现在丧文化流行,年轻人怕吃苦、怕承担责任的一品良药。如《论语》中包含的道义、仁爱等思想可以用于治理国家,修养自身。如《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走出山村,闯荡世界,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可以赋予无数平凡人勇气,减轻生活给那些尚处贫困中的人们的创伤。24.“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会学习”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答案】例文:之前网上就有句话流传甚广:“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寒假。”我们与学霸的差距,就在自我管理与自律能力上。学习之于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练,我们要不断修炼,学会自律。人的一生,“独”应该是一种常态,如果无法适应独处,当你步入社会,心中定会浮躁不定,挡不住各种诱惑,你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朱熹曾感慨:“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其中后一句特别强调了反省与自律的意义。自律是一种品质,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约束自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道作文题以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为具体内容,紧密贴合学生实际命制。考生首先要思考怎样叫“会学习”,可以结合当前或身边同学学习的现状或误区,或立或驳。可以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态”“自我管理或自律意识”“媒介素养”等方面来谈。25.请以“曙光”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超过150字。【答案】例文:曙光曙光铺上白纸,用潦草的笔迹刻上记号,把黑色抽空把黑夜埋进白昼昨夜那一阵尖锐的蝉鸣还在体内蠕动。它的歌声与季节有关坠落前,需要一阵大风和雷雨它必须把虚无的词汇蛀空 太阳从河面浮起目光炯炯有神,毫不含糊它张开无数只手臂时我能感受到晨练的人们如蜜蜂蜂拥而出用一阵足音和欢声笑语把一群鱼或一棵草唤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题目。本题要求以“曙光”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曙光”,黎明的阳光,比喻已经在望的光明前景。写作时可以从“曙光”的表层含义,引申出象征意义,表达对光明和未来的渴望。一般需要借助自然物的描写,让人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内在的深意。形式上要求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诗歌的写作注意现代诗的自由性,准确捕捉意象,以描写和抒情为主,语言要有韵味;抒情文字要紧扣“曙光”,赞美、讴歌“曙光”,语言要有感染力。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50分)26.古人说,“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人无底气,生无根据”。习总书记也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时值共青团建团100周年,请你以“青年人的骨气、底气”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踔厉奋发真骨气,平视世界有底气回望百年团史,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到忘我投入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再到脱贫攻坚战场上挥洒汗水的广大青年……事实证明,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们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如何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如何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我们中国人从来不缺骨气。中国人的骨气自古而承,是屈原宁溘死而流亡兮,是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是乞者不食嗟来之食,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骨气 是中国命脉传承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脊梁屹立不倒,是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是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是陈延年的宁死不跪。正因如此,今天的中国才有红旗下、春风里的锦绣山河。在和平年代,骨气铸就强大中华,毛泽东画出了上天入海的宏伟蓝图,黄旭华等科研者们永不言弃、接续奋斗研制核潜艇,中国航天人的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才有“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华表千年,历久弥坚。从被外国嘲笑无法造出核潜艇,到今日的“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中国以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骨气,构建起自信从容、平视世界的底气,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力量、中国风采。骨气让中国人面对困难不服输,战胜困难不认命。因为骨气,我们才拥有实力,才能平视世界,用底气说话。杨洁篪在中美谈话中的发言掷地有声:“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孟晚舟在最暖归途时发表感言:“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这些从容自信的言语背后,是因为我们有底气,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骨气造就底气,也捍卫底气。今日之中国,骨气与底气兼有,包容与大气并具。“一带一路”推动“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衔接;新冠疫苗世界共享,彰显社会主义大国外交;中国天眼全球开放数据,担当合作共见宇宙。有了强大底气做为支柱,中国正一步步突破极限,让世界为之喝彩。骨气让我们站起来,底气让我们走下去。骨气铸就了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底气成就了自信从容的中华民族。骨气与底气让我们能够行得正,走得直,挺起脊梁,昂首阔步地不断前进,行稳致远。亲爱的青年同胞们,我们的祖国能够这样有“底气”,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中国青年有“骨气”。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作为中国梦的延续者,我们怎么能做“摆烂一族”呢?这不是我们青年该有的模样!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如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时值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吾辈青年应当思考,我们当以怎样的青年模样书写时代答卷?我想,我们定不失前辈风骨,有骨气,更有底气,还具大气,踔厉奋发,执书仗剑,耀我中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古人名言和习主席的话告诫我们,人,特别是青年应当有“骨气”“底气”。材料体现了骨气、底气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担当时代责任的精神支柱。“骨气”“底气”是有价值的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支配着人的行动,体现了人的品格,反映着人的本领。考生要注意的是,“骨气”和“底气”不是分开的,要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比如骨气是做人的根本和力量源 泉,底气源于实力,要想有底气,先要有骨气等等。写作时,可以讨论骨气、底气相辅相成的关系,如:骨气是青年之“魂”,底气是青年之“源”;骨气是力量源泉,底气来自能力。还可以讨论如何培育青年人的骨气、底气,如:以史为鉴,记住先辈(烈)的骨气、底气;面向未来,紧跟党走,以远大理想确立青春航向,不忘初心,用奉献担当书写青春华章,勇担使命把青春奋斗融入伟大事业。最后联系“摆烂一族”的表现,和“时值共青团建团100周年”的背景,鼓励“摆烂”青年努力奋斗,做有骨气、有底气的优秀青年。立意:1.做新时代“两气”青年。2.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底气、讲骨气。3.以“骨气、底气”奠定自己的精神基座。27.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你的返校日期推迟了。此时此刻,回想你的高一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疫情延期的军训、被停滞的高一启航、取消了的小学段游学、不再陌生的线上学习……请以“不确定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补全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不确定的入团申请成长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不确定的事情,有些事情被淡忘了,有些却牢牢记在我的脑海里。初二下半学期,老师动员同学们积极加入共青团组织,当时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确定自己能够第一批加入共青团,成为班里的优秀团员。第二周我就主动上交了入团申请书,耐心等待着结果。经过几周的漫长等待,一天放学后老师找了五名班里的优秀干部去办公室,他们回来后,一个个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好象发生了什么大喜的事似的,我便好奇地问:“什么事啊,这么高兴?”他们并没有当面回答我,只是犹豫了一会说:“没什么,就是安排工作。”看着他们连说话都笑得那么开心,我开始怀疑这些话的真实性。“既然让我知道了有什么不对劲,就一定要追查到底!”我心理暗暗念道。于是刨根问底的追查行动就开始了。我先走到一位同学跟前,笑眯眯地打探道:“咦?到底什么事这么高兴呀?”“这可不能说呀!”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把脸一沉转身走到另一位同学跟前,刚想开口问,就听见两个女生高兴地喊:“入团了,入团了!”那时,我的心脏好象停止了跳动,几秒钟后又恢复了正常。我赶紧问道:“你们入团了?”我乞求着答案。“他们的嘴可真够碎的……”同学埋怨道。刹那间,我感觉自己一下子瘫痪在那里,心情跌落到了最低点,脑子里空荡荡地,好像在梦游。我多希望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可是我却残酷地证实了它…… 在小学里,我是班里的班长,不论有什么评选、奖项都会有我的名字。好像它们都是我理所应当得到的,我也就习惯了这种生活。而这一次是我上中学以来受到的第一次大的挫折,心里当然会很不平衡,况且我以前太高估自己,并没有想到第一批团员会没有我,这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子很乱,心里也很矛盾。我试图摆脱一切,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身上的不足,使自己输得心服口服。经过两三天的静静思考,我确实发现了自己与几位预备团员之间的差距,而且问题还不少呢!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尽力改正身上的不足,争取能尽早加入共青团。我为自己拟订了一套计划,并且确实坚持实行了下来。背单词是令每个同学都头疼的一件事,但是它又是对学习很有帮助的,所以我计划每天背50个单词,增加词汇量。虽然一开始实行起来比较困难,曾经想过要放弃,但是只要我想到这样能使我进步,我就有了一股前进的动力。在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下,我在各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进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又递交了一份入团申请,这一次,我不确定是否能够成功,但是我明白了,不确定正是因为不自信,不自信是因为自身仍有不足,仍需努力。用自己的努力拼搏将“不确定”变成“确定”,才是最有意义的过程。同学们,当你感觉到做事“不确定”的时候,请你不要急于求成,而要静下心来查找不足,努力完善自我,相信“不确定”一定会变成“确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材料给出了疫情背景,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东西变得“不确定”,如我们的开学日期,推迟的军训,线下考试,我们自己的学习状态等。由此联想开去,还有很多我们不确定的事,如未来我们从事什么工作,社会、世界的发展走向,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世界或生活的不确定是客观存在的。不确定的可以是现实层面,也可以是精神层面。从“不确定性”自身而言,它可给人们带来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同时也会有机遇和惊喜。那么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中,要能够清醒地作出抉择,从各种变化中找到最有可能实现的路径,不在乱花迷眼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我们应该以确定性去应对不确定性,并且敢于去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世界是变化的、不确定的,但是很多确定性的东西又一直没有变,如生存和发展这一永恒的生命立足点,如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等诸多良好的品格和美德……本题给出的是半命题作文,“不确定的______”,如“不确定的友情”“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结 果”等。要求写记叙文,我们应该写一件不确定的事,从最初的慌张、害怕,到最后静下心来积极应对,最后成功,从中悟出应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正确方法。当然作为记叙文,写人叙事必不可少,要注意情节设置和人物的各种描写。立意:1.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2.让“不确定”成为“确定”。3.不确定的人生,确定的方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6-19 16:27:09 页数:25
价格:¥2 大小:57.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