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东城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一思想政治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学校拟创办一主题网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A.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发展历程B.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C.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D.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答案】B【解析】【详解】A:后三幅图没有强调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发展历程,A不符合题意。B:题干中列出的四幅图片记载的历史事件包括:抗日战争、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共同反映的主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增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B符合题意。CD:这两项概括不全面,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为打赢新冠肺炎“战疫”,广大基层医护党员冲锋一线,为患者治疗,送去希望;各战线党员纷纷行动起来,为百姓送去服务、安全和温暖。抗疫中广大党员的表现说明()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②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要坚持共产党员的领导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④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解析】【详解】①:材料未涉及法律,也就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①排除。②:坚持党的领导,而不是坚持共产党员的领导,②错误。③④:广大基层医护党员冲锋一线,为患者治疗,送去希望;各战线党员纷纷行动起来,为百姓送去服务、安全和温暖,这说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③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为此,党要()①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②完全放权,由人民自主执政③各种事务信息全部公开透明④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为此,党要重视人民群众的的地位,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故①说法正确。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能由人民自主执政,否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故②说法错误。③:推进信息公开不等于各种事务信息全部公开透明,一些机密文件信息不能公开,故③说法错误。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为此,党要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故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4.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下列选项体现党的政治领导的是()A.党和人大共同行使国家权力B.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C.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提出重要立法建议D.党和人大坚持理论创新、解放思想【答案】C【解析】 【详解】C:党的政治领导,就是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提出重要立法建议”属于党的政治领导,C符合题意。A: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权力,A错误。B: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这属于党的组织领导,B排除。D:党和人大坚持理论创新、解放思想,这属于党的思想领导,D排除。故本题选C5.修改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大事。下图体现了我国第五次修宪的历程此过程体现了()①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国家一切工作的领导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③:图示反映的是第五次修宪的历程,不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国家一切工作的领导,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强调的是党的自身建设,①③不符合题意。②④:图示反映宪法的修改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并在党的有关会议上讨论,最终交给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也说明坚持我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6.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积极履行其各项职能,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公正、更和谐。“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C.国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D.公民是国家的主人【答案】A【解析】【详解】A:“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A符合题意。BC:“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国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说法均正确,但均不是题中所说的“根本原因”,BC排除。D: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D错误。故本题选A。7.漫画《开门立法》充分表明了()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②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④基层群众是我国法律的制定者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公民当家作主,①错误。②③:漫画《开门立法》表明我国立法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说明我国人民民主具有最广泛和最真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②③符合题意。④:人民群众可以参与立法,但不是法律的制定者,④错误。故本题选C。8.江苏省多地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列入民生实事,从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到形成候选项目,从项目审议结果出炉到监督并测评项目成果,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在这一过程中() A.人大代表行使了审议权、表决权和决定权B.人大代表积极主动履行对人民负责的义务C.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决策D.人大代表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A:人大代表可以行使审议权、表决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A错误。B:从走访收集群众意见到形成候选项目,从项目审议结果出炉到监督并测评项目成果,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在这一过程中人大代表积极主动履行对人民负责的义务,B符合题意。C: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不是参与决策,C错误。D:人大代表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不参与法律的制定,D错误。故本题选B。9.以下选项表明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的是()A.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B.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C.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格林纳达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D.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答案】D【解析】【详解】A: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这属于全国人大行使最高任免权,A排除。B: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这属于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权,B排除。C: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格林纳达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这属于行使决定权,C排除。D:监督权是指监督“一府两院一委”的工作,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这属于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找到了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它的优势在于()A.实现了集中领导和广泛参与的统一 B.消除了不同党派之间的利益差别C.通过权力制约平衡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D.是支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A:“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找到了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集中领导和广泛参与的统一,A符合题意。B:错在“消除”,B排除。C:“权力制约平衡”属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我国的国家机关之间不实行“权力制约平衡”,C错误。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错误。故本题选A。11.文明的细节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最美表情。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得了流感佩戴口罩……这些行为被写进《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属于法律文件)。这表明向不文明行为说“不”,可以()A.运用道德的力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B.由政府履行职能,开展文明素质提升专项行动C.发挥法律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D.严格执法,惩处一切违法违规行为【答案】C【解析】【详解】A:《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属于法律文件,强调的是运用法律的力量而不是道德的力量,A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发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作为法律文件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政府“开展文明素质提升专项行动”,B排除。C:《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属于法律文件,这一条例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C正确。D:北京市政府是行政机关,应严格执法,但不能惩处一切违法违规行为,D错误。故本题选C。12.在为期3个月的“委员走基层——集中反映社情民意”活动中,某区政协专门成立“课题式”调研组,倾听群众的家常话、企业的心里话,摸清问题现状,做到真进、真帮、真解决。这表明()A.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B.政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C.发扬民主有利于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D.政协通过协商式监督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A: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未体现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A排除。B:材料阐释的政协的职能,而不是阐释政协的性质,B排除。C:政协专门成立“课题式”调研组,倾听群众的家常话、企业的心里话,摸清问题现状,做到真进、真帮、真解决,这表明发扬民主有利于政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C符合题意。D:材料阐释的是政协参政议政,而不是阐释协商式监督,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3.政府不得干预属于居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任何组织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居委会成员。这是因为()A.基层政府对居委会的工作要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B.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其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C.居住地范围内的大小事宜都应由居民会议讨论决定D.居委会是基层政权组织,能更好维护居民的正当权益【答案】B【解析】【详解】A:题目强调政府不得干预属于基层自治范围的事项,选项强调的是基层政府对居委会的工作要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观点正确但不是原因,A排除。B:政府不得干预属于居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任何组织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居委会成员,这是因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其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B正确。C:凡是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都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并不是居住地范围内的大小事宜都由居民会议讨论决定,C错误。D: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不是基层政权组织,D错误。故本题选B。14.西藏自治区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是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制度保证 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④保障了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①与题意不符。②③: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②③符合题意。④: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保障了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5.“当代宗教文化与社会建设”高端论坛在某大学召开,围绕“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个主题,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观点正确的是()①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信仰宗教的自由②我国保护在国内进行的一切宗教活动③我国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①错误。②:我国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②错误。③④:我国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国依法管理对宗教事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16.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A.依照宪法、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建立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答案】B 【解析】【详解】ABC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不是“依照宪法、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建立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B正确,ACD排除。故本题选B。17.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不包括()A.坚持全面从严治党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答案】A【解析】【详解】A: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故A符合题意。B: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因此,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C: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不符合题意。D: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因此,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8.关于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以下理解正确的是()①保护公民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只能靠完善法律制度③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义务④公民通过各种途径依法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 【详解】①③:保护公民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义务,①③正确。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但不是只能靠完善法律制度,②错误。④:立法、执法和司法三种权力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来行使,④错误。故本题选B。19.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法律援助覆盖面逐步拓宽,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推进()①有利于扩大公民权利范围②有利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③能更好地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④旨在提高居民的诉讼能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公民权利法定,不能随意扩大,①错误。②③:法律援助覆盖面逐步拓宽,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推进有利于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能更好地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②③正确。④:法律援助指的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目的在于法律的公平正义,而不是提高居民的诉讼能力,④错误。故本题选C。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下列说法能说明提高立法质量重要性的是()A.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B.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C.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D: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的意思是有漏洞的法律系统和没有法律系统一样,这强调了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 A: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的意思是举国上下不分贵贱,都能遵纪守法,就会出现政治清明的安定局势,这句话强调的是守法,而材料强调立法先行,A与题意不符。B: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的是法律的实施关系到国家的强盛,而材料强调立法先行,B与题意不符。C: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的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好国家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法令自身发生效力,强调的是法律要施行,而材料强调立法先行,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点睛】21.“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一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一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启示我们()①法院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法院审判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③司法公正可以杜绝犯罪④司法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①②:“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说明了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法院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院审判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①②正确。③:“杜绝”夸大了司法公正的作用,③错误。④:材料中强调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并没有体现司法程序公正和司法结果公正之间的关系,④错误。故本题选A。22.“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这句话强调依法治国的基础是()A.科学立法B.严格执法C.公正司法D.全民守法【答案】D【解析】【详解】D:“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强调的是法的遵守,而且是全民守法,D符合题意。ABC:材料并不是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ABC排除。故本题选D。23.下列选项中,属于政府依法行政的是() A.某汽车制造企业对有质量问题的汽车予以召回B.某地市场监管局在全市开展冷链食品安全专项检查C.某省人大常委会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向市民征集意见D.某市人民法院对一起醉酒驾车伤人案进行判决【答案】B【解析】【详解】A:某汽车制造企业对有质量问题的汽车予以召回的主体是企业,与设问不符,A不选。B:某地市场监管局开展冷链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属于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职能,属于政府依法行政,B符合题意。C:某省人大常委会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草案)》向市民征集意见,其主体是省人大常委会,与设问不符,C不选。D:某市人民法院对一起醉酒驾车伤人案进行判决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与设问不符,D不选。故本题选B。2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专门立法,从前期调研到进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再到三次审议,十年磨一剑。该法律的审议通过()①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确保了法律落地实施③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有力的法治保障④表明依法执政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①: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专门立法,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①符合题意。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立法层面的举措,无法确保法律落地实施,②说法有误。 ③: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利于未成年人更好的受到家庭教育,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有力的法治保障,③符合题意。④: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说法有误。故本题选B。25.“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央视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的这段解说词,道出了全民守法对法治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①立法、司法和守法方面一律平等②鼓励和支持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③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④利用普法方式及多元化载体推动全民学法用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③④: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利用普法方式及多元化载体推动全民学法用法,③④符合题意。①:全民守法并不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且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遵守法律,并不是立法、司法一律平等,①说法错误。②:全民守法,公民必须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而不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26.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某校高一年级开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节选了三组材料,了解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推进历史进程的壮丽篇章。【思想之旗领航向】党的一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直挂云帆济沧海】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指导脱贫攻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两山”理念,擘画美丽中 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只留清气满乾坤】从“八项规定”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到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从聚焦“四风”到抓“关键少数”…通过行动回答“窑洞之问”,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1)请结合材料,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该学校团委准备开展继承与发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宣传活动,让学生铭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号召,坚定跟党走。请你为该校团委拟定此次宣传活动提纲。要求:①说明此次宣传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与意义。②结合思想政治学科内容。③字数150字左右。【答案】(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在于其坚持理论创新,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为行动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自我革命,坚持从严治党。(2)本题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分析】背景素材:“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考点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主体为中国共产党,要求调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回答本题,需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知识要点整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思想之旗领航向”→可联系党的指导思想。有效信息②:“直挂云帆济沧海”:“精准扶贫”、“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两山”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和践行→可联系党的发展思想,党走在时代前列的法宝。有效信息③:“只留清气满乾坤”:“八项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党史学习教育、“四风”、抓“关键少数”、“窑洞之问”,跳出历史周期率,走好赶考之路→可联系党的自身建设。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结合试题设问和材料载体确定解题所需的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发展思想,党走在时代前列的法宝、党的自身建设的知识要点,整合分析。【小问2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主体为“你”,要求调用中国共产党、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的有关知识,为学校团委举办的继承与发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宣传活动拟写宣传活动提纲。属于开放型主观题,解答时,注意思维发散。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继承与发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可联系中国共产党。有效信息②:学生铭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号召→可联系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确定本题涉及的中国共产党、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的相关知识,注意宣传活动提纲的一般写法。27.阅读材料,简要回答问题。某地高一(3)班的同学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为主题,搜集整理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部分案例素材、如下所示:镜头一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大会通过关于修改全国地方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通过关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人大代表办法的决定。镜头二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这一制度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效性。镜头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材料中的三组镜头,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答案】①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依法行使其最高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政治制度安排。②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托村(居)委会这一群众性自治组织,积极开展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有力保障基层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力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解析】【分析】背景素材:2022年全国两会。 考点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围绕2022年全国两会展开论述人民当家做主,回答本题可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角度展开作答。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可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效信息②: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可联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信息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律平等→可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得分点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积极开展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得分点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28.“法”字的异体字之一是“灋”。按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灋”字的三点水,取意公平和正义。“廌”(Zh)是传说中的独角兽獬豸(xièZh),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它能辨是非曲直,见到做事不公正的人,就会用角去顶他。 (1)《说文解字》对“法”字的解释对你有何启示?(2)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答案】(1)从对“法”字的解释可见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中蕴含的公平正义精神,我们要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公正司法的过程中守护社会公平正义。(2)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最终必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最终必定会受到制裁和惩罚。司法不公导致冤假错案,损害的不仅是人民的合法权益,更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以及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起保障作用;对人们行为有导向作用。【解析】【分析】背景素材:《说文解字》对“法”字的解释考点考查:公正司法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制意识【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回答《说文解字》对“法”字的解释对你有何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试题。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它能辨是非曲直,见到做事不公正的人,就会用角去顶他→说明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本题要求回答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我国有哪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维护司法公正。第一问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根据书本知识,可知原因是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 【小问2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回答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需要调用公正司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司法发挥着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9.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请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答案】法律和道德都有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述条款旨在以法律形式鼓励见义勇为、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分析】背景素材:“做好事”。考点考查: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主体为“你”,要求调用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自己对题中《民法典》规定的理解。 回答说明类主观题,侧重于知识要点与材料信息的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做好事有法律保障”→可联系法律与道德关系。有效信息②:题中《民法典》条款→可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结合试题设问和材料载体确定解题所需的法律与道德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的知识要点,整合材料信息分析。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行政执法是政府依法履职的重要内容。在税务、市场监管、交通等领域,往往存在一些企业和个人因不完全了解政策、存在疏忽遗漏遗忘等而造成的非故意违法行为,对于“首违”情况,相关行政机关在责令改正后不予处罚……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探索轻微违法不罚和首次违法免罚清单制度。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各地执法经验基础上,将“首违不罚”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已于2021年7月15日起开始施行。以下是该法对“首违不罚”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年版)第三十三条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第三十四条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应当向社会公布。请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以“温度·力度·尺度”为题,对“首违不罚”入法进行点评。【答案】①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首违不罚”入法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②“首违不罚”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法理念,可以避免为罚而罚,提升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优化执法效果;③“首违不罚”与严格执法并不相悖,不罚的同时通过加强教育或再违加大惩罚力度等,并加强对执法环节的监督;④行政处罚法明确了“首违不罚” 同时具备的三个要件,还要通过制定清单和相应配套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运用。【解析】【分析】背景素材: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各地执法经验基础上,将“首违不罚”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已于2021年7月15日起开始施行考点考查:法治政府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首违不罚’入法”,需要调用“法治政府”的有关知识,对材料所述标准进行点评。回答点评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做的影响等,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看点问题。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收集论据。论据①:将“首违不罚”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该法已于2021年7月15日起开始施行论据②:在税务、市场监管、交通等领域,往往存在一些企业和个人因不完全了解政策、存在疏忽遗漏遗忘等而造成的非故意违法行为,对于“首违”情况,相关行政机关在责令改正后不予处罚……论据③: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论据④: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应当向社会公布。第三步:整合论点与论据,组织答案。①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首违不罚”入法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②“首违不罚”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法理念,可以避免为罚而罚,提升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优化执法效果;③“首违不罚”与严格执法并不相悖,不罚的同时通过加强教育或再违加大惩罚力度等,并加强对执法环节的监督;④行政处罚法明确了“首违不罚”同时具备的三个要件,还要通过制定清单和相应配套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运用。【点睛】回答点评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做产生的积极意义等,提高考生全面的认识、看点问题的能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政治
发布时间:2023-06-19 15:12:05 页数:21
价格:¥2 大小:1.5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