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以前,“刑不上大夫”曾是一项天经地义的原则。到了战国,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鞅的这一主张有助于()A.减少阶层流动B.维护贵族政治C.维护等级秩序D.强化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可知,商鞅取消了贵族免于刑罚的等级特权,强化了“王令”的权威,实质上是对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商鞅这一主张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A项;商鞅的做法削弱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C项与商鞅的主张矛盾,“刑无等级”冲击了等级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2.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B.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C.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流人中原,水区和山区的生活资料相互流通,这说明当时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C项正确;战争对边疆经济的影响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战国时期,中原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排除B项;战国时期,经济主流思想是重农,不是经商,排除D项。故选C项。3.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汉初受经济残破影响,和亲匈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D项正确;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与“(汉武帝)采取盐 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等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改革措施全面易行C.北魏实现北方统一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故改革能取得成功,A项正确;“易行”不符合史实,例如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排除B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前提条件,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只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5.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传统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租庸调制基本按人头收税,即从“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中征税,但到了两税法的时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人口在征税中的作用下降,这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B项正确;国家废除了传统的人丁税是在清朝,排除A项;土地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安史之乱后,唐朝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再此情况下政府被迫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B项。6.《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A 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7.宋明理学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与孟子“辟杨墨”相类似的所谓“辟佛老”的文化攻势,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这说明宋明理学A.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B.接住了佛老思想建立儒学新思想体系C.冲击了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及其地位D.批判了佛老思想道德化和社会化趋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可得出理学吸收了佛老思想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B项正确;A项是汉代的独尊儒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学对佛老思想的吸收,而不是受到冲击,也不是批判,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8.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B.社会管理的需求C.征收赋税的需要D.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宋代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出现“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故D正确;等级观念与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无关,排除A;BC都是由D引起的,不是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9.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下列不属于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是()A.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B.重修长城,防御瓦剌、鞑靼南下C.派驻藏大臣,参与共治西藏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修长城,防御瓦剌、鞑靼南下,是明朝时期的边防政策,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属于清朝经略东南边疆措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派驻藏大臣,参与共治西藏,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属于清朝的经略西藏的措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属于清朝经略西北边疆的措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0.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可知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为了生产面向市场的商品,由此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种植,D项正确;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粮食种植,而非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江南地区也没有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排除A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11.鸦片战争后满汉官僚对于《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都能接受,倒是条约中提及今后双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令他们很不满。这表明清政府()A.具备近代外交意识B.践行抵御外辱精神C.固守传统外交理念D.抛弃夷夏之防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倒是条约中提及今后双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可知,清政府不愿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来与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明显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固守传统外交理念,C项正确;当时清政府依然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观念尚未形成,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于《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都能接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排除B项;当时清政府依然受到“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鄙薄其他民族,尚未抛弃夷夏之防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2.近十余年的戊戌变法研究,内容质量越来越高,发现了很多新的史料……思考角度越来越新,如心态史学、比较史学等等。据此可知()A.新史料比传统史料更具价值B.新视角利于多元认识历史事件C.史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创新D.传统的史实重建已不适应时代【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近年来关于戊戌变法的新史料发现的越来越多,而且思考的角度也越来越多元,因此对戊戌变法的研究内容质量也越来越高,说明新视角有利于多元认识历史事件,B项正确;新史料不一定比传统史料更具价值,排除A项;史学研究并不是必须要进行理论创新,排除C项;传统的史实重建依然有其价值,并不是不再适应新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13.20世纪初,英国记者丁格尔撰文说“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这场革命()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宣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的传统情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其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项正确;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C项;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为近代某些刊物的发刊词摘选。时间刊物名称发刊词1919年浙江新潮改造旧社会,实现“自由”“互动”“劳动”新社会1920年劳动界启发觉悟、促进阶级团结1922年人声为人类谋均等幸福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A.发展新文化运动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 C.宣传马克思主义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自由”“互动”“劳动”“劳动界”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是要宣传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是宣传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主革命和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1921年才建立,排除BD项。故选C项。15.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金寨县,当地人民创作的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到了全军全国。“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歌曲的流传()A.反映了苏区宣传的巨大成功B.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C.折射了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D.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1929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金寨县......”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土地革命时期,由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可以得到当地人民积极性高,折射出土地革命动员的作用,C项正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丰富了民间歌谣的艺术形式,排除B项;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D项。故选C项。16.到1938年6月,晋西北组织起来的农民达20万人。在五台县,“工、农、学、商、妇、儿童抗敌会组织起来了”。五台县的一个村子里,“整个村庄成了一个训练基地。……华北和西北各地的男女青年到这里学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由此可见,当时晋西北地区()A.践行了全面抗战路线B.实行了“三三制”的原则C.群众成为抗战的中坚D.工农民主政权日渐巩固【答案】A【解析】【详解】全民族抗战中,晋西北地区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工、农、学、商、妇、儿童”被广泛动员起来参加抗战,体现了全面抗战路线,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1940年才开始实施,排除B项;群众是抗战的重要基础,但并非中坚,排除C项;工农民主政权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革命政权建设的探索,排除D项。故选A项。17.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曾提及:“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打成一片,那么,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巩固的基础了。”受此认识影响的解放战争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详解】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史称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由材料“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打成一片,那么,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巩固的基础了。”,可知与辽沈战役有关,A项正确;1949年1月,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排除B项;1949年1月,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并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排除C项;1949年6月,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华南和西南大进军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大大加快了全国进军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18.1947年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此后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下表是山西张庄在运动前后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判断,此运动()1944年1947年人口比例(%)人均亩数人口比例(%)人均亩数地主417.40.33中农406.435.56.2贫农46.83.0635.5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D.奠定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47年的山西。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领导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的贫农获得了更多土地。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担负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土地改革运动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D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 项;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19.建国初期,上海有些资本家说:“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打破这种偏见的是()A.土地改革,分田到户B.银元之战,米棉之战C.剿匪镇反,巩固政权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B项正确;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但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剿匪镇反和抗美援朝与打破“财经打零分”的偏见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20.1964年,张爱萍将军创作“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这首词的背景是中国()A.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C.成功试航第一艘核潜艇D.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64年......东风起舞,壮士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场景,B项正确;1960年,中国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排除A项;1971年9月,中国成功试航第一艘核潜艇,排除C项;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1)依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控制城市商业发展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型市镇“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答案】(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人社会地位;实行盐铁官营,抑制私营工商业。(2)表现:以经营工商业为主;规模大;分布密集,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网络;城乡联系密切。不利因素: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严格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观念的阻碍;传统科技的滞后性。【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可归纳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材料“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可归纳出抑制商人社会地位;根据材料“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可归纳出实行盐铁官营,抑制私营工商业。(2)表象:根据材料“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可归纳出规模大、分布密集,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网络;根据材料“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可归纳出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和城乡联系密切。不利因素: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散发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为之抱悲观也。——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材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中“俄罗斯今日之事变”的名称;概括作者对此事件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方面的新发展;简析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答案】(1)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看法:赞扬十月革命;反驳对十月革命的怀疑;以俄为师。(2)发展:在坚持俄国暴力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影响:为中国革命开辟正确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题干材料来源是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书主要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因此“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看法:通过材料“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为之抱悲观也”可知作者对十月革命的看法是:赞扬十月革命;反驳对十月革命的怀疑;结合所学知识,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俄国十月革命找到近代中国的出路,走上一条以俄国为师的道路。【小问2详解】发展:根据材料“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方面的新发展是:在坚持俄国暴力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为中国革命开辟正确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1907年(清朝)学部总务司所编《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显示,全国共有女学堂428所,教员1501人,女学生15496人。详情见下表。1907年全国女学堂分布状况一览表所在地区学堂数(所)教员数(人)学生数(人)京师1259661直隶(含天津)12116825231260694 奉天(今辽宁)黑龙江2490山东1654山西515149陕西1020154河南3484江苏(含上海)966444198安徽21286浙江32138995江西613155湖北不详21477湖南736412四川(含重庆)701572246广东639391广西1726589云南18341027贵州524267福建321244—摘编自乔素玲《中国近代女学地域分布探析》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女子教育的认识,并加以阐释。(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答案示例: 认识:清末女子教育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省份。阐释: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被迫不断开放口岸,形成一批通商口岸城市,如直隶的天津、江苏的上海和南京、四川的重庆等。中外贸易及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西学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城市的传播,冲击了传统封建纲常伦理。对近代化人才的需求,促使新式学校不断增多,其中包括日益增长的女子学堂及其知识女青年。材料中直隶、江苏、四川女子教育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就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地区最先受到西方侵略的影响,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较快。【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答此类开放性试题,需要规范作答程序首先,阅读题目要求,明确限定条件(如本题中“中国近代史”“清末女子教育”及其他“要求”)和答题任务(如本题中“认识”“阐释”);第二步,阅读材料,获取并归纳信息(如本题表格中“地区”“学堂数”“学生数”等);第三步,围绕“地区”,提炼概括“认识”(如本示例中“清末女子教育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省份”);第四步,调动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如本答案示例中鸦片战争、通商口岸、中外贸易、洋务运动、西学传播、思想解放等),对“认识”进行充分阐释。答案示例:认识:根据材料表格,1907年全国女学堂中直隶(含天津)学生数有2523人,江苏(含上海)学生数有4198人,浙江学生数有995人,四川(含重庆)学生数有2246人,均居于全国前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女子教育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省份。阐释: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区,从东南沿海到整个东部沿海再到内地,由东南地区到清政府的政治中心京津地区,从南方扩展到北方。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被迫不断开放口岸,形成一批通商口岸城市,如直隶的天津、江苏的上海和南京、四川的重庆等。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当时的科举制度,所产生人才,无法满足洋务运动的要求,所以洋务派开办新式课堂,派遣留学生,这些措施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有先进思想的人才,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外贸易及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西学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城市的传播,冲击了传统封建纲常伦理。在创办各种洋务学堂的同时,洋务派人士在实践中大多也已认识到,要全面深入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国内的学堂存在师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局限,为了培养更好,更高级的人才,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被纳入洋务计划, 便采取了派学生出国留学的办法,开创了中国的出国留学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留学并非从洋务运动开始,此前已有容闳等人赴美留学。洋务运动兴起以后,容闳向丁日昌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后来丁日昌又向在曾国藩提出了派欧留学的建议,在他们的影响下,1870年,曾国藩,李鸿章联名秦请选派幼童赴美国学习,得到清廷批准。在派遣学生留学美国的同时,清政府海派出学生留学欧洲。对近代化人才的需求,促使新式学校不断增多,其中包括日益增长的女子学堂及其知识女青年。材料中直隶、江苏、四川女子教育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就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地区最先受到西方侵略的影响,自然经济较早解体,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较快。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6-17 09:50:03 页数:14
价格:¥2 大小:41.6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