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太湖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第二学期太湖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盛况。秦朝修建的道路网也呈现了“条条道路通咸阳”的情形。这些道路网的修建A.消除了地方经济文化差异B.有助于国家完成统一大业C.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推动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和秦朝修建全国道路网,便利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消除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罗马帝国和秦朝修建全国道路网,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并不是“完成统一大业”,排除B项;这些道路网的修建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某运河曾被马克思称为“东方伟大的航道”。它的建成,使欧亚之间的航运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这条运河是A.巴拿马运河B.苏伊士运河C.曼彻斯特运河D.伊利运河【答案】B【解析】【详解】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连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同时也沟通了印度洋与 大西洋,使欧亚之间的航运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的航程,B项正确;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与使欧亚之间的航运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无关,排除A项;曼彻斯特运河是英国英格兰西北部的运河,与材料东方伟大的航道信息不符,排除C项;伊利运河是第一条提供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快速运输工具,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2021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项目公共电汽车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条121727运营车辆/辆230797110运营线路长度/千米28580783全年客运总量/亿人次2330.9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通行提供方便C.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大量市民乘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北京公共交通数据可知,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便人们的通行,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共电汽车的使用情况,无法得出“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体现市民出行情况,无法判断北京交通工具种类能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轨道交通的价格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4.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爆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列史实能论证此观点的是①伯罗奔尼撒战争时的鼠疫,使雅典政治转向②亚历山大染疫病而亡,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③14世纪欧洲鼠疫流行,基督教权威更加巩固④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客观加速明清政权更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伯罗奔尼撒战争受到了鼠疫的影响,①正确;亚历山大染疫病而亡,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②正确;14世纪欧洲鼠疫流行,各国君王趁机利用渐涨的民族情绪加强集权,“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著作里都有倡导,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主要力量,基督教大一统的局势一去不返,基督教权威更加巩固说法错误,排除③;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农民起义兴起,加速了明清政权更替,④正确。综上,能论证此观点的是①②④,C项正确;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5.1838年,传教士裨治文、郭雷枢、伯驾等人成立了“中华医药传教会”,宣称“赐予我们的科学、病例调查和知识与中国人分享……推倒偏见和长期以来所抱有民族情绪的隔墙……为输入科学和宗教打开通道。”据此可知,传教士成立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A.赢得中国人的尊重和信任B.平息中国人民对洋教的激愤C.帮助中国更好的发展科技D.减少传播科学和宗教的阻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推倒偏见和长期以来所抱有民族情绪的隔墙……为输入科学和宗教打开通道”可知传教士成立该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偏见和民族情绪,从而减少科学和宗教的阻力,D项正确;其目的是为了传播宗教,而不是为了赢得中国人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帮助中国更好的发展科技,排除A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中国人的情绪,排除B项。故选D项。6.1965年,毛泽东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资、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乡村医生的涌现A.促进了农村医疗事业发展B.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C.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D.有助于人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资、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可分析出乡村医生的涌现促进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排除B项;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乡村医生,有助于人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夸大了乡村医生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7.右图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飞扬”,其设计灵感源于大自然中的一片树叶,看似普通的树叶包含着自然造物的美感。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是A.以人为本B.道法自然C.和而不同D.自强不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设计灵感源于大自然中的一片树叶,看似普通的树叶包含着自然造物的美感。”体现了遵循自然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B项正确;以人为本指的是以人为出发点,无法体现材料意思,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而不同,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自强不息,排除D项。故选B项。8.佛教传入中国后,许多佛语、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谚语。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表明佛教的传入A.受到中国社会的同化B.冲击了中国本土的文化C.成为中国文化主流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的佛语、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谚语,表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社会的同化,排除A项;材料表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而不是“冲击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排除B项;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材料未体现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9.有首歌词中写道:“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泥板上的文字指A.楔形文字B.象形文字C.腓尼基文字D.印章文字【答案】A【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中东两河流域,又名两河平原。占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是楔形文字,A项正确;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排除B项;腓尼基文字是古代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排除C项;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10.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文字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西亚有楔形文字,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它们都创造了世界上古老的文字,①是相似之处;②是西亚文化的成就,不是相似之处;西亚苏美尔人发明60进位制,古埃及人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这说明两者都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③是相似之处;④是古埃及文明的成就,不是相似之处;综上,故选A;BC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11.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下表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及其意义对应关系表述正确的是选项文化成果意义A《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B苏格拉底思想体系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C《十二铜表法》成为一系列罗马公民法的基础D《荷马史诗》代表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成为一系列罗马公民法的基础,C项正确;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排除A项;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亚里士多德,排除B项;代表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戏剧,排除D项。故选C项。12.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一书,把封建社会等级划分说成是“神的规定”,把封建君王的权力说成是来自“神的意志”。其主要目的是A.维护封建神权统治B.传承西欧的思想文化C.论证基督教的教义D.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封建社会等级划分说成是‘神的规定’,把封建君王的权力说成是来自‘神的意志’。”可分析出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神权统治,A项正确;传承西欧的思想文化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排除C项;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能印证作者上述观点的是①玛雅文化②古代印度文化③阿兹特克文化④印加文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它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及所学知识,这一观点指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封闭的环境使其文明发展缓慢。玛雅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最后衰落了,后来并未取得任何新的成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①正确;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联系,不能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排除②;在公元650年到750年,阿兹特克文明遭到毁灭,印证了作者的观点,③正确;印加文化16世纪初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印证了作者的观点,④正确。综上,①③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4.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曾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材料反映了西哥特人首领A.试图消除罗马文化的影响B.渴望征服罗马帝国 C.希望借助罗马法维护统治D.恢复古罗马的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可分析出西哥特人首领希望通过罗马法律来维护国家统治,C项正确;试图消除罗马文化的影响与材料“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意思不符,排除A项;渴望征服罗马帝国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恢复古罗马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15.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地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岛屿上的印地安人甚至难觅踪影。下列对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理解不正确的是A.使得印第安文化广泛传播B.客观上推进了三角贸易C.便利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D.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这不利于印第安文化广泛传播,A项符合题意;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当地劳动力短缺,客观上推进了三角贸易,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洲印第安人数量锐减,使得殖民统治的阻碍减少,C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到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黄金岁月里很多工作都是开放的,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工人移居到西北欧——德国、英国、法国和北欧国家。其中很多移民来自南欧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亚洲土耳其,其他移民主要来自北非、巴基斯坦、印度和西印度群岛。据此可知A.战争和灾难导致大规模的移民B.经济全球化孕育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C.移民激化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D.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互相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材料中各地人口的迁徙表明经济全球化孕育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争和灾难,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排除C 项;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孕育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而非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17.某城市在宋元时期是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2021年7月25日,该城市申遗项目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该城市是A.广州B.福州C.明州D.泉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因此,该城市是泉州,D项正确;AB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8.下图中,古希腊陶壶上描绘的图案有身着丝绸的妇女形象,对这一文物的解读,正确的是A.充分证明了古代希腊陶瓷制造业技术先进B.反映出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确实存在C.说明当时古希腊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D.证明了古希腊是中国瓷器外销的主要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陶壶上描绘的图案有身着丝绸的妇女形象,丝绸属于中国的代表性手工业品,说明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确实存在,B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知古代希腊陶瓷制造业技术是否先进,排除A项;材料中的图案不能说明当时古希腊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能证明古希腊是中国瓷器外销的主要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9. 清朝内务府做钟处承造的“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这反映了A.西方计时手段改变了中国计时习惯B.清朝计时习惯落后西方C.国人借鉴西学且保留自身文化特色D.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说明清朝内务府借鉴西方的计时并且考虑到中国传统习惯,C项正确;西方计时手段改变了中国计时习惯与材料符合传统计时习惯,意思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清朝计时与西方计时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体现不出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20.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商品贸易网的逐步形成B.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D.茶叶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普遍接纳【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英国的茶叶供给量大增,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说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A项正确;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这一时期世界贸易中心仍然在地中海沿岸,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茶叶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普遍接纳,排除D项。故选A项。21.希腊化时代,在塞琉古王国和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都发生过外来文化、民族与本土文化、民族之间的冲突。这表明,在希腊化时代A.不同的文化在碰撞中实现交融B.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未能实现统一C.战争造成被征服地区文化断裂D.希腊人认为自身文化高于其他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希腊化过程中,被征服地区均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希腊文化,但因民族隔阂和民族压迫政策的存在,导致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未能实现统一,从而引发了各地的反抗,B项正确;材料强调在希腊化时代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未能实现统一,A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项;材料未体现希腊人的文化观,排除D项。故选B项。22.有学者认为,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因为元政权的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据此可知,元朝的建立A.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B.引发大规模的民族迁徙C.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D.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因为元政权的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可知,元政权控制欧亚大陆的道路,使得东西方交流更加安全,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的改变,排除A项;元朝的建立与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朝的建立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交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23.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二者的相同点包括①以欧洲文化为主体②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③具有文化融合的特征④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都以欧洲文化为主体,都具有文化融合的特征,①③正确,C项正确;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是拉丁美洲特点,②错误,排除A、B两项;美国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4.下图是1947年正式使用的印度国旗。橙色象征印度教,绿色象征伊斯兰教,白色象征其他宗教。同时,橙色象征了勇气、献身与无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颜色,白色代表了真理与和平,绿色则代表繁荣、信心与人类的生产力。中央的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这说明 A.种姓制度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B.印度采取宗教和政治合一政策C.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D.印度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橙色象征印度教,绿色象征伊斯兰教,白色象征其他宗教。”可分析出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种姓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印度采取宗教和政治合一政策,排除B项;印度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5.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以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马克思夸大了殖民侵略带来的积极性B.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C.要客观、辩证的看待殖民主义的影响D.殖民主义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说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作用,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殖民侵略带来的双重性,排除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亚洲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虽然“西医”和“中医”在清末已经成为习用语,不过也有人对此抱有异议。……例如1909年在由一批华人西医创办的《医学卫生报》上有文章说:“西医之入中国,几近百年,至今犹有西医之名,可耻也。日本初亦有所谓汉医,自荷兰医之输入,则有所谓兰医。维新以来,其国人之从事于医学者,类能发为新理,流声于时……日本在今日已久无汉医、兰医、洋医之名,统言之不过医学而已。未有如中国之尚有所谓中医、西医者也。呜呼,中国何日始泯西医之名词哉。”――郑洪《名分攸关近代政制中的中西医称谓之争》材料二在近代中西医论战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将中医振兴与民族振兴挂上钩,这是因为中医蕴含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中存在的一种永恒的文化精神构筑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从西医东渐到今天的中医现代化,从汇通学派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始终没有在吸收消化外来医学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特色,并在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也即文化的自觉性。——王小丁,张宗明《近代中西医论战的文化反思》(1)指出材料一中“一批华人西医”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分析“西医入中国,几近百年”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西医论战”的实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医现代化”的特点。【答案】(1)观点:应取消西医的名称。影响: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公共卫生观念进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实质:中西文化的碰撞。特点:中西医结合;保持中医文化特色;在传承、借鉴中创新发展。【解析】【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西医之入中国,几近百年,至今犹有西医之名,可耻也......中国何日始泯西医之名词哉。”可分析出应取消西医的名称。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推动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公共卫生观念进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实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实质中西文化的碰撞。特点:根据材料“从汇通学派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可分析出中西医结合;根据材料“中医始终没有在吸收消化外来医学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特色,并在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也即文化的自觉性。”可分析出保持中医文化特色;在传承、借鉴中创新发展。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500 年……亚欧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公里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亚欧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材料二公元3到6世纪形成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移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对区域文化交流有重大影响的“吠陀文明”。(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3到6世纪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在欧洲的表现。分析欧亚民族大迁移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区域文化的影响。【答案】(1)影响:带动了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形成;使亚欧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史实: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2)表现: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或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影响: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解析】【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可分析出带动了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亚欧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分析出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形成、使亚欧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2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或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28.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在大家都承认,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公元前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季羡林《我和佛教研究》材料二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材料三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了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许倬云《万古江河》(1)结合所学指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佛教传入中国后“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过程。(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明、清时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传教士各一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日本政治制度为例,说明中国文化“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答案】(1)朝代:两汉之际。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特点: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双向交流。传教士:明——利玛窦,清——汤若望(或南怀仁)。(3) 举例: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认识: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解析】【详解】(1)朝代:根据所学知识,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过程: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特点:根据材料“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可知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根据材料“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可分析出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根据材料“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可分析出中外文化交流属于双向交流。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在中西文化交流传教士有:明——利玛窦,清——汤若望(或南怀仁)。(3)举例: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文明的交流是相互的;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29.一战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材料二1940―1941年,印度发起“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1944年,印度发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运动;1945年,印度爆发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6年初,农民运动掀起高潮。(印度各地爆发反英起义时)英驻印总督和皇家印度军队总司令致函英国内阁请求军事力量援助。新任首相艾德礼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材料三(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的政变)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机智的痛骂。事变本身在他笔下被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他那里关于政变的历史构想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的辩护。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美的主张,并分析英、美发表此种主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3)材料三中,马克思认为雨果和蒲鲁东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分别犯了怎样的错误?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探究历史事件时应坚持什么原则?【答案】(1)主张:英、美支持各民族维护本民族主权和自治权。原因:二战期间,英美等反法西斯国家急需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支持。(2)二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战后欧洲殖民者国力损耗大;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亚非拉人民的斗争)。(3)错误:雨果的错误:过分强调偶然因素(或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全由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忽视历史条件的积累;蒲鲁东的错误:过分强调必然因素(或认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全由历史条件所致),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原则:全面、客观的原则(或唯物史观)。【解析】【小问1详解】主张:根据材料“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得出英、美支持各民族维护本民族的主权和自治权。原因:根据材料“1941年8月”并结合所学得出此时处于二战期间,英美等反法西斯国家急需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得出二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根据材料“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得出战后欧洲殖民者国力损耗大;结合所学经济发展情况得出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印度各地爆发反英起义”并结合所学得出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亚非拉人民的斗争)。【小问3详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09 17:08:02 页数:16
价格:¥2 大小:1.1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