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模)(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模)(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5
2
/25
剩余2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3.04)本试卷共1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对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与时俱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能源安全新格局,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3.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煤产量41.3亿吨,创历史新高;原油产量1.99亿吨,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电力生产全年新增发电量超过750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报告》同时提到,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依然较快,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同比增长达5.2%,在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我国一度出现能源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的情况。对于未来国家能源需求,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我国每人每年耗能约3.5吨标准煤,按照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假设人均能耗翻一倍,2050年将增加到7吨。如果我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和能效科技水平不变,那么我国能源总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也翻一倍,达到80多亿吨标准煤产量,才能满足人均能耗翻倍的需求。在他看来,根据我国目前“缺油、少气、贫高品位铀、相对富煤”的能源禀赋特征,再加上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明显的问题,即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同时考虑水土气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本世纪中叶我国很难有效提供如此巨大的能源产量来满足需求。武强认为,要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就需要赶好“开源、节流、升级”三驾马车,多途径实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可再生能源是开源的主要增量。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除了风、光、地热等已开发的,我国在煤层气、页岩气和煤炭地下气化等方面的开发潜力同样巨大。由于可再生能源天生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其规模化开发利用必须首先研发调节技术。在解决了具体技术问题后,干热岩、可燃冰和“人造太阳”等能源储量巨大的新能源,也能作为重要的能源供给。 我国能源“提效节流”的空间还很大。目前创造1万美元GDP需消耗约3.4吨标准煤,远高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差距的原因除了能效科技水平不足,也与产业结构有关。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以低能耗、高精尖技术产业为主,而我国则以矿山、化工、冶金、水泥等高能耗、单向度产业为主。鉴于我国能源禀赋特征,我们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尽快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着力推进化石能源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取材于章建华、里雨曦、党亚萌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其应用和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代表了世界核电技术先进水平的“国和一号”,是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集中国核电技术和产业创新之大成。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后,平均每年发电量可达603.5万度,节约标准煤约1889吨,减排二氧化碳5167吨。“72”“56”“60”“153.4万”这些数字可以勾勒出“国和一号”的工程效果图: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发生事故后系统自主处理,无须人工干预时间为72小时;建造周期仅56个月;电站主体设备设计寿命为60年;单机组发电功率达153.4万千瓦。“国和一号”打造了一条先进的产业链。它带动核电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推动能源产业实现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核电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建筑安装、调试运行等企业、机构协同创新。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在已有核能发电基础上,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开启了涵盖光伏发电、核能供热、海水淡化、海上风电、核能制氢等项目的“零碳、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新模式。“光伏发电”面向核电厂的楼宇集群,综合布置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设施,实现了供能的清洁化替代;“核能供热”可满足威海市2700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助力山东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海水淡化”近期将建成日产1万吨海水淡化项目,未来将扩容至日产10万吨,以实现周边供水,保障战略备用水源;“海上风电”将打造集“海上风电+海水制氢+海上牧场+海上观光”于一体的海洋资源立体化开发示范项目。“国和一号”依托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精准采集、显示和处理核、风、光、氢等多能源数据,实时监控,智能调控,达到多能源互补,保证供需平衡。“国和一号”作为我国调整能源产业结构的代表,在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积极扩大产业链“朋友圈”,带动产业创新和集群式发展。由此可见,做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取材于赵冉、丁怡婷、左丰岐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能源现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报告》,2021年煤、油、气、电的产量均创历史新高。B.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的特点直接导致能源进口量上升。C.能源禀赋特征与环境、生态、气候等条件存在巨大矛盾。D.可再生能源丰富,但也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特点。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和一号”技术安全性高,工程建设周期短,供能经济、环保。B.“国和一号”开启的能源发展模式是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代表。C.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核能供热”项目可以满足山东省清洁供热的需求。D.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海上风电”项目将对海洋资源进行立体化开发。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一项是()A.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时,人均能耗将会上翻一倍。B.在未来几年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将被新型能源取代。C.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全方位体现了“开源、节流、升级”的战略。D.能源结构转型不仅要强调能源质量,更要考虑能源数量和供需平衡等要素。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符合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建设方向的一项是()A.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B.能效科技水平持续稳定化C.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协同化D.产业结构发展布局系统化5.在“新时代·新发展”青年论坛上,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及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回答这一问题。【链接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之前走过不少弯路,但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取材于孙业礼《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答案】1.D2.C3.D4.B5.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开源、节流、升级”的能源高质量发展策略,能够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能够满足十四亿多人口的能源消费需求。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清洁性能源核能为代表的“零碳、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新模式,切实推动了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保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 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2021年煤、油、气、电的产量均创历史新高”错,原文是“原煤产量41.3亿吨,创历史新高;原油产量1.99亿吨,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电力生产全年新增发电量超过750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可见创历史新高的只有煤和电。B.“直接导致能源进口量上升”错,原文是“要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就需要赶好‘开源、节流、升级’三驾马车,多途径实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可见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的特点提醒我们要做好“开源、节流、升级”,而不是依赖“能源进口”。C.“能源禀赋特征与环境、生态、气候等条件存在巨大矛盾”错,原文是“根据我国目前‘缺油、少气、贫高品位铀、相对富煤’的能源禀赋特征……同时考虑水土气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本世纪中叶我国很难有效提供如此巨大的能源产量来满足需求”,可见能源禀赋特征与环境、生态、气候等条件之间并没有矛盾,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可以满足山东省清洁供热的需求”错,原文是“‘核能供热’可满足威海市2700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助力山东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可见是满足威海市供热需求,助力山东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人均能耗将会上翻一倍”错误,原文是“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我国每人每年耗能约3.5吨标准煤,按照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假设人均能耗翻一倍,2050年将增加到7吨”,可见“人均能耗将会上翻一倍”是武强院士按照2020年我国每人每年耗能标准假设的情况。B.“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将被新型能源取代”错,原文是“鉴于我国能源禀赋特征,我们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尽快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着力推进化石能源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可见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并未改变。 C.“全方位体现了‘开源、节流、升级’的战略”错,原文“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国和一号”体现了开源;“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体现了“升级”;而节流的意思是“目前创造1万美元GDP需消耗约3.4吨标准煤,远高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国和一号”是新能源,没有体现“节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原文“我国能源‘提效节流’的空间还很大。目前创造1万美元GDP需消耗约3.4吨标准煤,远高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差距的原因除了能效科技水平不足”可知,必须提升能效科技水平。而“能效科技水平持续稳定化”不符合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建设方向。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链接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和材料一“要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就需要赶好‘开源、节流、升级’三驾马车,多途径实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开源、节流、升级”的能源高质量发展策略,能够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能够满足十四亿多人口的能源消费需求。由链接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和材料二“在已有核能发电基础上,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开启了涵盖光伏发电、核能供热、海水淡化、海上风电、核能制氢等项目的‘零碳、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新模式”“‘国和一号’作为我国调整能源产业结构的代表,在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积极扩大产业链‘朋友圈’,带动产业创新和集群式发展。由此可见,做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清洁性能源核能为代表的“零碳、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新模式,切实推动了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保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天下未尝无财也。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当其受命,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军旅四出,以征伐不义之诸侯,而未尝患无财。方此之时,关市无征,山泽不禁,取于民者不过什一[1] ,而财有余。及其衰也,内食千里之租,外取千八百国之贡,而不足于用。【甲】由此观之,夫财岂有多少哉!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臣请得以小民之家而推之。夫民方其穷困时,所望不过十金之资,计其衣食之费,妻子之奉,出入于十金之中,宽然而有余。及其一旦稍稍蓄聚,衣食既足,则心意之欲,日以渐广,所入益众,而所欲益以不给。不知罪其用之不节,而以为求之未至也。是以富而愈贪,求愈多而财愈不供,此其为惑,未可以知其所终也。盍亦反其始而思之?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饥而不食乎?【乙】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病,何以异此。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则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以广求利之门。且人而不思,则以为费用不可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丙】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为不少矣,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今河水为患,不使滨河州郡之吏亲视其灾,而责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2]。夫四方之水患,岂其一人坐筹于京师而尽其利害?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丁】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臣以为凡若此者,日求而去之,自毫厘以往,莫不有益。惟无轻其毫厘而积之,则天下庶乎少息也。(取材于苏轼《厚货财一》)注释:【1】什一:十分取其一。【2】都水监与后文的转运使、发运(使)均为宋代官职。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功:功绩B.不知罪其用之不节罪:归罪C.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举:列举D.而责之以救灾之术责:要求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广取以给用以广求利之门B.宽然而有余且人而不思C.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臣以为凡若此者D.然天下之人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C.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如果百姓不上交盐铁酒茶的赋税,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D.则天下庶乎少息也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周初兴之时和衰败之时的财政状况作对比,引出节用廉取的主张。B.第二段通过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C.三、四两段列举朝廷征税方式之多,历数应该节省的“无益之费”,直陈弊政。D.文章既有对居上位者过度开支的批评,又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理并茂。1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答案】6.C7.A8.C9.B10.应放在丁处。这段文字写养马人已有“牧人”又设置“厩长”的职位,可是马匹却更瘦的事例,与该段丁处之前各地有“转运使”又设“发运”致使耗费钱财过多的现象相类似,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段因冗官而产生过多毫无意义支出的观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举,提出。句意:那么对百姓有益的政令,都能提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为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因此广泛地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来增加获利的门路。B.表并列;表转折。句意:生活得宽松有余/这些人却不思考。C.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的情况。句意:当初他穷困的时候,难道出现过天寒没有衣穿/我认为凡是像这样的情况。D.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句意:可是天下人/我以为并非如此。故选A。【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错误,“为”译为“成为”,“将不为国乎”应译为:难道国家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吗?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错误,“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病,何以异此”是指出宋朝过分追求财富,加重人民负担,不能节约用度。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这段话句意为:我曾听说,乡间有一个养马的人,怕牧人欺骗自己盗窃草料,又派了一个人担任厩长,厩长来了可是马却更瘦了。这段文字写养马人已有“牧人”又设置“厩长”的职位,可是马匹却更瘦的事例。结合“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可知,这段话与丁处之前各地有“转运使”又设“发运”致使耗费钱财过多的现象相类似,故应放在丁处。参考译文:天下不是没有财富。当年周初兴之时,文王、武王的国土不过方圆百里。当他们受命于天时,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军队四面出征,讨伐不合道义的诸侯,却从未发愁缺少钱财。那个时候,边关集市都不征收税款,山林湖泽也没有渔猎之禁,从民众那里得到的不过是从他们收成的十分中取其一分,而财力尚有盈余。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在内收取方圆千里的租税,在外获取众多诸侯国的朝贡,却还不够用。由此看来,财物哪里有多和少的标准呢!君主治理天下,如果能自己俭朴而多施惠于民,就容易取得功绩;加重人民的负担来满足朝廷的用度,就很难使百姓畏服听命。因此广泛地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如节约用度从而减少索取更容易治好国家。请让臣用百姓之家为例来推论这个问题。百姓在穷困的时候,他所期望的不过是拥有十金之资,他计算家中衣食的需求,赡养妻子儿女的费用,收支在十金之内,而生活得宽松有余。等他一旦稍有积蓄,衣食已经满足,于是他心里的欲望就渐渐地膨胀起来,收入越多,他的欲望就越不能满足。他不知道归罪于自己不节省用度,却认为是索取的还不够多。所以钱越多越贪婪,需求越多钱财越不够用,这就使他陷于困惑之中,不知道最终怎么办好。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当初他穷困的时候,难道出现过天寒没有衣穿、饥饿没有饭吃的情况吗?如今天下急切地把财用不足作为心头大患,与这家人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如今天下所有能够获利之处,没有不竭力收取的。高山丘陵森林平原,没有不设禁令的地方。边关有关税,集市有租金,盐铁、酒水、茶叶都有重税,凡是末世用过的应急手段,没有不使用的。可是天下人还在绞尽脑汁,来增加获利的门路。这些人却不思考,就认为如今国家各项费用不能再省,假如不征收盐铁酒茶的赋税,难道国家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吗?我以为并非如此。国家的开支,本来就有很多是容易革除而无损于国,保存下来很困难却无益于国的。臣不可能全部了解,请求略举所听到的一些事加以论证,其他与之相类的事就可以推知了。那些没有益处的开支,只是名义上很重要,但实际上不必要,给不急需的事情冠以堂皇的名义,因此人们虽然对此心怀疑虑却不敢去除。天子有七庙,如今又在兴建修缮道、佛两教的宫观寺庙,还要负责这些宫观寺庙的支出,这本就已过分了,又命大臣以官祠使的身份来管理,每年的支出有数万之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全国的官吏,已经不少了,还是苦于没有人才。如果真能得到人才,那么对百姓有益的政令,都能提出,而损害百姓利益的政令都会废除。如今黄河水泛滥成灾,不派临河州郡的官吏亲自去视察灾害的情况,安抚百姓,要求他们提出救灾的方法,白白设置一个都水监。全国各地的水患,难道是一个人坐在京师筹划,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吗?天下各路有转运使就足够了,如今江淮一带,又设置了发运使,俸禄赏赐之丰厚,所属吏卒之众多,耗费的钱财数得过来吗!如今治理天下不抓住根本,只注重那些细稍末节,以此推知,天下毫无意义的支出,不能说不多啊。我认为凡是像这样的情况,每天去除一点,从一丝一毫做起,长此以往,不会没有好处。只要不轻看这一丝一毫,不断积累,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二)(共13分)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⑤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2】治宾客,祝蛇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宪问》)注释:【1】季康子:春秋时期鲁国执政大夫,事鲁哀公,位高权重。【2 】仲叔圉与后文的祝鮀、王孙贾均为卫灵公时期的重臣。(1)“使民敬、忠以劝”中的“以”字,有同学理解为“来”,有同学理解为“和”,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正确?请结合第①则材料说明理由。(2)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为政”思想?请加以概括。(3)面对季康子的提问,孔子或直言正告,或婉言启发,回答颇为艺术。请从四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答案】(1)“以”应理解为“和”。理由: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敬”“忠”“劝”三者是并列关系,“以”应理解为“和”。(2)①为政以德;②克己正己;③率先垂范;④推行仁政;⑤举贤任能(3)答案示例:第①则孔子直接回答季康子关于治民之道的提问。问答一一对应,明确直接;既切中肯綮,又有指导意义。第②则孔子先直率地告知季康子要以身作则,并以反问强调上位者立身持正,下位者必欣然而从;既态度鲜明,又有针对性。第③则孔子用假设式的答语应对季康子“患盗”的提问。虽为直言陈述,但别有深意,包含对上位者克己少欲的劝谏意义。第④则孔子以“风”“草”为喻,形象说明了上位者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用通俗的比喻说明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孔子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语气,富有艺术性与教育哲思。【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以:通“与”,可译为“和”。根据“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可知,“敬”“忠”“劝”三者是并列关系,“以”应理解为“和”。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①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百姓,让百姓安心接受自己的统治。孔子要求为政者庄重肃穆、孝亲慈众、举善教不能三大要诀。可知,体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②孔子十分注重为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就可以不令而行,上行下效,使天下人都归于正道。体现克己正己思想。③孔子要求在上位者要廉洁自律。如果领导能够不贪恋财物,那么下属也会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正直廉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体现率先垂范的思想。④孔子一向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刑杀治国。在谈到政治效应时,主张以德政来使民心归附,杀伐虽然能威慑众人,却不能真正使人心归服,而且容易埋藏危险的种子,认为天下不可能靠杀伐而变得有道。体现推行仁政思想。 ⑤尽管卫灵公个人品质不好,但他手下有许多了不起的人才,仲叔圉负责外交礼仪,祝鮀负责祭祀典礼,王孙贾统领军队。内政、外交与军事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卫国的政务不出差错,国家尚属太平。此可见,组织的根基在人才,有了人才,根基才算打牢了,才能长盛不衰。体现举贤任能的思想。【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第①则,孔子的回答言简意赅,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他明确指出,要想让百姓恭敬,统治者必须“临之以庄”“孝慈”“举善而教不能”,这正好对应季康子提出的“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第②则,“政者,正也”,孔子直率地告知季康子要以身作则,“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反问强调上位者立身持正,下位者必欣然而从。态度鲜明,有针对性。第③则,“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用假设式的答语应对季康子“患盗”的提问。表面上看直言陈述,实际上有劝谏意义。如果一个上位者不能做到廉洁自律,而且对那些行贿行为不加制止,那么他的下属就很可能会对行贿受贿不以为然,很自然就会走上行贿受贿的道路。第④则,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使用比喻手法,用“草上之风,必偃”形象说明了上位者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参考译文:①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②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③季康子为盗窃事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④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⑤孔子谈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丧国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侍宾客,祝鮀管治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丧国?”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1]杜甫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2】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未知张王后【3】,谁并百代则?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4】。注释:【1】大历元年(766),杜甫居留夔州,看到了殿中监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张旭:唐代书法家,被誉为“草圣”,系杜甫旧友,因其为苏州人,故作者称之为“东吴精”。【2】南朝《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东汉草书家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临池学书,池水尽墨”。【3】张王:指东汉书法家张芝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4】据《国史补》记载,张旭饮酒辄草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兹”两句,写杜甫看见张旭草书,被作品凄清悲凉的意境折服。B.“有练”两句,借张芝之事写张旭草书功力来自于孜孜不倦的练习。C.“俊拔”两句,赞叹张旭暮年仍能勇于突破自我、精进书艺的魄力。D.“杨公”两句,以杨公欣赏书法至废寝忘食来衬托张旭书法的高妙。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既有对张旭的怀念,又有对其书作难以得见的遗憾,情深意浓。B.诗歌中有对张旭草书的形象再现,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C.结尾两句收束全诗,“不独”表达了对张旭艺术旨趣及境界的独到认识。D.本诗乃“诗圣”写“草圣”的杰作,写出了知音之识,抒发了感佩之情。14.“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2.A13.B14.答案示例:诗人运用化静为动、比喻(通感)、联想等手法,将黑白的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清逸、俊拔、狂放的气象。如“悲风” 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盎然,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如“锵锵”两句运用通感(比喻、联想),写观赏草书时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如“连山”两句运用联想(比喻),作者由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被作品凄清悲凉的意境折服”错误,结合“斯人已云亡”可知,“凄恻”是杜甫看到张旭的草书后的感慨。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错误,把张旭与张芝、王羲之并举,这是赞扬其书学之精深。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此叙其书法之神妙。薄绢之上,如风生万里,以笔有古意也。玉动状其疾徐,松直状其苍劲,连山状其起伏,溟涨状其浩瀚。具体来说,“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意思是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化静为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意思是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蟠”意思是环绕,“溟涨”意思是溟海与涨海,泛指大海,这两句运用联想,由薄绢上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环绕,由刚劲的笔力联想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大漠孤烟”“一蓑烟雨”……“烟”因其形态各异,被赋予了丰富审美意蕴。《归园田居》中“暖暖远人村,______”,袅袅炊烟表现乡村生活恬静之美;《燕歌行》里“______,汉将辞家破残贼”,烽火硝烟呈现战争在即的紧张之势;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_______”句状写江南春柳的氤氲之态;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 “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2)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荀子《劝学》中“不积小流,______”揭示了积小成大的道理;韩愈《师说》中“_____,吾未见其明也”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强调了防微杜渐的重要;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表现出广袤天地间个体渺小、生命短促。【答案】①.依依墟里烟②.汉家烟尘在东北③.烟柳画桥④.但寒烟衰草凝绿⑤.无以成江海⑥.小学而大遗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⑧.渺沧海之一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写法:“墟”“凝”“忽微”“粟”等。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乡土①“写小说真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生活,一头挑的技巧。”说这话时,柳青已是名满文坛的青年作家,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并主持文艺副刊工作。1951年9月,柳青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晤,为眷慕已久的托尔斯泰的顽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所打动,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暗自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②作为从延安走出来的作家,柳青在每次大战结束后都发奋写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派往大连工作,写下《种谷记》,作品一完成,他立即回到艰苦的陕甘宁边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许多人想见世面,到各地游山玩水,他却埋头写《铜墙铁壁》,作品一出,他又开始计划着新的创作了。③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是个千年不遇的新事物。“作家要进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搞写作,就先到基层群众中去。”这位能讲英语、俄语,心怀文学理想的青年作家讲出石破天惊的话语,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那时文艺队伍不少人爱“做姿态”,下去以前大张旗鼓表决心,喊口号,下去三五天,找个堂皇理由陆续都回来了。然而,勘破红尘般决绝,柳青放弃舒适的条件,干脆把工作关系转到终南山下的长安县。那时,巨大的政治变化,必然带来经济和各种社会心理的变化,柳青认为长安县离城不太远,最能迅速、明显地反映这种变化,最能找到独具代表性的乡村“典型”,心目中的“英雄”。④“要想塑造英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写英雄,首先要学习英雄。我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1952年9月,秋风乍起。柳青带着简单行李坐着汽车出了西安城大南门,下了最大一道坡,进入稍微宽展的土街道,就到韦曲镇。他住进县委大院一间平房,暂时 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互助合作。不久,又拔锅起灶,落户皇甫村。“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⑤刚来皇甫村,柳青穿着熨帖的白衬衣、西装裤,戴着金色边框的眼镜,提着公文包,坐在牛车上,俯身看着老人和孩子争抢牛粪。遇见的村民嘟囔他:洋活得很嘛。柳青心头一震,第二天就在集市上买了农民的服装,换掉四个兜的干部服,头发剃光,抽着旱烟,挽起了袖口。要写好农民,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此刻,柳青想着在皇甫村尽量生活时间长些,真正进入到他的书写对象之中,“永远不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感觉”。⑥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古今几千年,农民过惯了一家一户的日子,穷了一家去乞讨,富了自家享用,没有互助的意识,谁能接受互助合作呢?农民常常是看着别人的样子走路,跟着发财,不跟着跳崖。柳青就先给党员、团员、村干部和积极分子讲互助合作课本,让他们带头示范。大伙都说,大道理都会说,可柳青讲得不让人烦,反而叫人爱听。有时没听到柳青的讲话,就有人念叨:柳书记今儿怎没来?光想听他说个啥,几天不听心里还蛮慌的。⑦柳青坐在灯下写作。他计划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在那盏油灯下,身后的影子,像一位黑色的巨人一样守护着他,也守护着那一片光明。隔壁的邻居已经睡下,鼾声穿过土墙,听上去像地震。他出门投进黑夜,院子里的树影像泼了墨似的。那时枣子刚刚熟透,香香甜甜满树,他抹黑随手抓下一把,脆脆地嚼上。一股甘甜穿透全身,再听那鼾声,也不那么刺耳了。⑧互助组的初起、整顿、发展、成熟,其中的曲曲折折、是是非非,柳青全都经历过。身居破庙,心向草棚,白天跑农村,晚上写笔记,他精力全都用在了农村农业上,体察各种人的思想和心理,让不同人物素材在他头脑中积累起丰富的记忆。写了不少,也丢了不少,剩下的反复研磨过滤,历经五年,四易其稿,小说才正式定稿。⑨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引起极大社会反响。柳青随即着手第二部的写作,他是想把梁生[1]等农民创业的历程“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亲自参与创建陕西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县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当代作家路遥曾评价柳青的创作:“一只手拿着显微镜观察皇甫村及其周围的生活,另一只手拿着望远镜在瞭望终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显示了生活细部的逼真精细,同时在总体上体现出了史诗式的宏大雄伟。”⑩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他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小说对象”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将每个人物使用的性格化语言都烂熟于心。《梁生宝买稻种》一段,把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艰苦奋斗刻画得逼真传神,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统一在一起。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柳青这样认为,也是这 样去做的。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说,柳青对普通农民从来不发脾气,也不说重话,要求脱产干部像和尚的木鱼子,“人家敲时嘴里还经常骂你,嘟囔你,那你也不能发脾气”。做农民工作,一次就讲一两个问题,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把道理说深说透,让人们真正理解党的政策。⑪柳青笔下的梁三老汉,是在泥土里扒拉一辈子的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他是把梁三老汉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写的。这个形象,承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奋斗与辛酸。⑫低于生活不是现实主义,脱离生活也不是现实主义。柳青深谙此理,他对贫苦农民倾尽笔墨,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他们身上,当然也包括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常常以托尔斯泰为标尺自省,不敢失去一个作家的良心,竭力在作品中体现出历史价值和作家的责任担当。(取材于熊启文的同名散文)注释:【1】梁生宝与后文的梁三老汉均为《创业史》中的人物。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侧目:敬重佩服B.柳青穿着熨帖的白衬衣、西装裤熨帖:平整合身C.人家敲时嘴里还经常骂你,嘟囔你嘟囔:小声埋怨D.柳青深谙此理深谙:非常明白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乡土”为题,不仅点明柳青创作的题材,也指出其创作的土壤和情之所系。B.第④段“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指深入生活能让高妙的理论转化为匠心独运的创作。C.第⑦段中对柳青深夜写作的描写,生动表现了他创作的勤奋和坚持写作的笃定信念。D.文章最后一段再次提到托尔斯泰,既是对首段内容的呼应,也是对主旨的进一步深化。18.文章第①段中说柳青被托尔斯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柳青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19.文章第⑪段写到了柳青塑造的梁三老汉这个形象及柳青创作时的情形,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的作用。【答案】16.A17.B18.柳青要表现的是农民,所以他选择到农村和农民中间去。①他放弃了舒适的条件,到农村和农民中间去,长期生活在农村,把工作关系转到长安县,落户到皇甫村,住在破庙中;②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转变装束,改变形象,和农民生活在一起;③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亲自参与创建农业社,想农民所想、乐农民所乐,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为他们宣讲党的政策。 19.①梁三老汉善良、勤劳、倔强、保守,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真实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说明柳青对中国农民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②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表现柳青非常动情,说明他和自己的写作对象情感上相通,对农民倾注了深情。③印证了上文“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的观点(是柳青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体现);引出了下文的结论:柳青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担当的现实主义作家。【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A.“侧目:敬重佩服”错,结合语境“那时文艺队伍不少人爱‘做姿态’,下去以前大张旗鼓表决心,喊口号,下去三五天,找个堂皇理由陆续都回来了”可知,柳青的话让同行们觉得他在说大话,不切实际。因此这里的“侧目”是“不相信、嘲讽”之类的意思。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B.“指深入生活能让高妙的理论转化为匠心独运的创作”错,结合语境“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可知,“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的意思是,作家离开了生活,作品就失去了崇高价值,优秀的作家也可能会变成平庸的匠人。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柳青要表现的是农民,所以他选择到农村和农民中间去。由“柳青放弃舒适的条件,干脆把工作关系转到终南山下的长安县”“柳青带着简单行李坐着汽车出了西安城大南门,下了最大一道坡,进入稍微宽展的土街道,就到韦曲镇。他住进县委大院一间平房,暂时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互助合作。不久,又拔锅起灶,落户皇甫村”“身居破庙,心向草棚”可知,他放弃了舒适的条件,到农村和农民中间去,长期生活在农村,把工作关系转到长安县,落户到皇甫村,住在破庙中;由“刚来皇甫村,柳青穿着熨帖的白衬衣、西装裤……柳青心头一震,第二天就在集市上买了农民的服装,换掉四个兜的干部服,头发剃光,抽着旱烟,挽起了袖口。要写好农民,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可知,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转变装束,改变形象,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由“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柳青就先给党员、团员、村干部和积极分子讲互助合作课本,让他们带头示范”“互助组的初起、整顿、发展、成熟,其中的曲曲折折、是是非 非,柳青全都经历过。身居破庙,心向草棚,白天跑农村,晚上写笔记,他精力全都用在了农村农业上”“他亲自参与创建陕西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县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得以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可知,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亲自参与创建农业社,想农民所想、乐农民所乐,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为他们宣讲党的政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柳青笔下的梁三老汉,是在泥土里扒拉一辈子的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可知,梁三老汉善良、勤劳、倔强、保守,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真实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说明柳青对中国农民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这正印证了上文“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他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用心揣摩‘小说对象’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将每个人物使用的性格化语言都烂熟于心”。由“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他是把梁三老汉当作自己的父亲来写的。这个形象,承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奋斗与辛酸”可知,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表现柳青非常动情,说明他和自己的写作对象情感上相通,对农民倾注了深情。这部分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了上文“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柳青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去做的”;引出了下文的结论,“他常常以托尔斯泰为标尺自省,不敢失去一个作家的良心,竭力在作品中体现出历史价值和作家的责任担当”。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20.语言基础运用。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儿化自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情色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⑤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需要说话者灵活使用,听话者心领神会。⑥儿化,因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丰富功能和意蕴,得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保存和发展。(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②句中的“造成”应改为“生成”。B.④句中的“自”字可以放在句首。 C.④句中的两个分号都可以改为句号。D.⑤句中“心领神会”应替换为“心照不宣”。(2)儿化用得好,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从下面两个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分析。①晴雯等早去瞧了一遍回来……笑向袭人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取材于《红楼梦》)②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取材于《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答案】(1)A(2)答案示例:①“水葱儿”一词中使用儿化,语气俏皮活泼,表现出四位女子样貌的娇美、水灵,体现出晴雯见到她们时的惊喜与赞叹,极富表现力。②“老头儿”一词中使用儿化,有轻微的戏谑语气,表面上似乎对父亲不够尊重,但恰恰体现了汪曾祺和子女关系的融洽,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A.正确。造成:导致,引起(一般指不好的结果)。此处是形成的意思,可改为“生成”。B.“自”放在句首会导致缺少主语。C.前有冒号,一直管到省略号结束,中间分号是表示列举的几种情况,不能改为句号。D.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此处指听话者领悟说话者的意思,使用正确,不需要修改。故选A。【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使用儿化,语气俏皮活泼,把四个姑娘比作“水葱儿”,表现出四位女子样貌的娇美、水灵,体现出晴雯的惊喜与赞叹“老头儿”是对年龄较大的老爷爷的一种戏称,此处想喊已去世的父亲一声“老头儿”,体现了汪曾祺和子女关系的融洽,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微写作(10分)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21.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正值春耕时节,学校以“春耕”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带领同学们体验春耕文化,感悟春耕精神。校刊编辑部向同学们征集能充分体现“春耕精神”的图片,请你从下面的三幅图片中选择一幅进行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条理清晰, 语言简明。不超过150字。【答案】这张邮票是由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植树节40周年发行的。图案主体为双手托起的绿色家园,手臂代表树干、张开的五指代表树枝,树干枝头上方是生机盎然的绿叶,层层绿叶中设计了象征城镇、乡村、河流、山川、蓝天白云、飞鸟的符号化图形。其寓意为大家亲自动手,同植树、助春耕,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出一份贡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应用类微写作。写作要求:本题要求为所给图片写推荐语。要从题中所给的三幅图片中选择一幅进行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推荐语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首先应该告诉大家图片的主要内容,然后应该介绍其值得推荐的地方,即主要特点,可以集中阐述其中的一个方面,也可以阐述其几个主要方面。叙述的过程中要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明,不超过150字。写作思路:因为这是一枚邮票,所以首先要介绍发行的单位和发行的缘由;其次要详细说明邮票的构成要素,介绍时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最后要说明图片的代表寓意。因为这是学校举办的以“春耕”为主题的活动,所以一定要紧扣“春耕精神”“春耕文化”的主题。22.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正值春耕时节,学校以“春耕”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带领同学们体验春耕文化,感悟春耕精神。活动中,同学们就“耕耘与收获”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的同学认为“欲问耕耘,必问收获”。你同意谁的观点?请写一则发言稿,参与讨论。要求:观点明确,自圆其说。不超过150字。【答案】例文: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对于“耕耘与收获”这一话题,我更认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一种精神,一种专心于事业,不求回报,不问荣利的高尚情操。居里夫人拥有了这种精神,所以在发现镭后将其提炼方法公布于世,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精神,其必定会促使社会更加高速发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试题。审题:材料要求写一则发言稿,表明自己对“耕耘与收获”这一话题的看法。可以同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可以同意“欲问耕耘,必问收获”,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写作指导:如首先提出观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然后论述这种精神对人成长的重要,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重要,可以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培养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2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正值春耕时节,学校以“春耕”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带领同学们体验春耕文化,感悟春耕精神。春天是耕种的季节,你想把什么种在春天里呢?请以“把种在春天里”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分享给同学们。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答案】例文:把梦想种在春天里每一粒种子都有钻出泥土窥探大地的渴望,每一棵小树苗都有直入云霄长成参天大树的愿望,每一只幼虫都有破茧成蝶憧憬蓝天的梦想。我把一个最美妙的梦想种在春天里,希望它生根发芽,抽穗开花……夜空因星辰的点缀而璀璨万分,梦想因努力拼搏而格外出彩。在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放飞梦想,让春天和梦想一起从这里起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类型:这是一道抒情类微写作试题。审题:题目要求以“把种在春天里”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春天草木蔓发,是个耕种的季节,代表着开始,象征着希望,所以补入的词语应该与这些内容有关,如梦想、希望等。“种在春天里”是为了成长,说明行文中需要体现出种下它以后应该怎么做,比如要勤奋,努力奋斗等。对此,可以进行实际行动的抒情化表述,或精神上的鼓舞与激励,如“梦想因努力拼搏而格外出彩”“让我们放飞梦想”“让我们用希望照 亮前行的路,在希望中拼搏,用希望铸就成功”等。写作中要侧重抒情,重点突出自己的感情。写作思路: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自己把什么种在春天里,比如“把梦想种在春天里”;然后表述为什么要在春天种下它,如“长成参天大树”“希望它生根发芽,抽穗开花”“实现自己的理想”等;接着表述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紧扣这一内容展开抒情化表述,可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抒情性,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4.按要求写作。统编版小学课本识字第一课的内容为“天地人你我他”,这六个字引导儿童时期的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如今,18岁的我们站在成人的门槛前,应对这六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把“我”放在“天地”“你他”之间去思考。请围绕“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此作文借助小学课本中的“天地人你我他”引发青年学生对个人与世界、自然、他人的关系的思考。“天地人你我他”,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仅仅局限于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那时我们对这六个字的理解是肤浅的和片面的。18岁的我们,对这六个字的认识应该变得更加深刻。具体怎样深刻呢?材料指明了两个方向——需要把“我”放到天地之间去思考,需要把“我”放到你他之间去思考。这两个方向到底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如果考生能把这两个分支援引下去,并且给予充实丰富,那么问题基本上也就解决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这相当于一个话题,最简单的做法,考生把“怎样”换成一个明确答案,题目就有了。比如说,成为一个懂奉献的人,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成为一个仁爱的人。根据材料的指引,在论证论点的时候,要从这两个角度展开——第一,这里的天地,可以指大自然,也可以指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世界。从广义上说,这一角度谈的就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或者说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个角度是“我”与你他的关系,就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述两个层面,各有一个分论点。考生必须处理好个体的我与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个体的我与他人的关系。 写作时注意必须写议论文,首先明确“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文章的主题。可以思考,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是大自然之子,个体的人在大自然面前应该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热爱自然。其次思考人与人类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在某种条件下也是一个整体,在处理个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时候,应当懂得携手并肩、合作共赢,要采取“美美与共”的原则,懂得尊重、欣赏,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同时,在具体处理与他人关系时,不能自私自利,要心存仁爱、懂得付出和奉献等。立意:1.个人是自然的一份子,要懂得尊重自然、热爱自然。2.“我”属于“我们”,做一个懂得奉献的人。3.心存仁爱,和谐社会。25.按要求写作。有时候,和解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有时候,和解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头。有时候,和解是消除争议的方案;有时候,和解只是无奈的选择。有时候,我们需要和解;有时候,我们拒绝和解……关于“和解”,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和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和解历史课上,老师正慷慨激昂,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讲着……而我却什么也听不进去,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了,这个数字总让我一阵莫名的心悸。我透过教室的窗向外望去,此时,玉兰一树花苞涨得正满。正愣神时,历史老师特意变大了嗓门,于是,世仇,中东……几个词飘进我耳中,我心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的“仇人”是它,是他们……难道是我得罪了他们么,自我从故乡的小镇转学到这首善之区的中学,我就感觉不顺利,不舒心,不舒坦。我总怀想过去,小镇不大,放了学,可以和好朋友去绕小镇而过的清河旁遛弯,河边那一片竹林,竹林里的清风,清风中缓步的好友,一切都那么悠然。虽然听说有人称我们这样的小镇青年为小镇做题家,但做题之余,我还是快乐的。可是自从来到这座发达的城市,高楼,鸣笛,步履匆匆的行人……开始还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但是时间长了,总觉得这座城市并不欢迎我,甚至有点嫌弃我,敌视我。当然,还有他们,我的新同学,他们下课讨论着我根本没有兴趣的话题,我经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他们间或发出哄笑,我觉得他们在笑我古怪。我于是就有点恨恨的,你们有什么可骄傲的?! 这其间,我也尝试过,去放下对他们的恨意,我想说,让我们握手言和吧。可是,我总觉得凭什么是我,是我要做出改变,是我做出让步,于是我又放弃了努力。尤其最近,几个同学总是鬼鬼祟祟的,我觉得他们可能是针对我。玉兰花苞涨得太满了,裂缝中,透出一点粉红。我觉得他们是为我开放的。我想家了。中午,我依然独行独往,吃完午饭,踱步回到教室,教室窗帘今天都拉上了,从外面看黑乎乎的,也许他们都在午睡吧。谁知,我一推开教室门,瞬间,灯亮了,讲台上一个大大的蛋糕,班主任历史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我,微笑着,此时,所有同学都站了起来,唱起了生日歌。欧,他们竟然知道我的生日,那一刻,我有些羞愧,也有些感激。我和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歌,在大家面前,我许下了一个愿,至于是什么愿,这是个秘密。下午的历史课,老师仍慷慨激昂,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讲着……这回我听清了,他说中国主持三方对话调解阿巴关系……三方达成和解……我偷偷看了一眼我书包里的氟西汀、度洛西汀、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也许我不再需要它们了。此时,距离高考还有66天,窗外的那一树玉兰花正怒放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列举了关于“和解”的不同状态。这里的“和解”,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有时候也似乎只是无奈之选,或者反而可能意味着妥协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麻烦。所以,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解”并非永远一成不变,似乎要随时间、情境、对象的变化而慎重抉择。因此,要不要与自己和解,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前提:有些痛苦矛盾是能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解决的,那我们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执着前行,不跟自己的享受玩乐、自私自利和解。有些痛苦矛盾是自己此时此地无法解决的,那这些痛苦矛盾除了摧残自己,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当自己无法解决的痛苦来临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和痛苦较劲,而是要和自己取得和解,积极正视现实,学会和解,坦然接受,活在当下。试题要求以“和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首先要准确理解标题“和解”的含义:“和解”指平息纷争,重归于好;也指宽和、宽容。对此,也可以从自我角度去理解“和解”,比如理解为“接受”,接受失败,接受自己的短处等。也可从为人处世当面去思考“和解”:“和解”可以和谐人与人、国与国、人与环境等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生活,让国家、企业等正好地发展。 写作时,可以叙述自己拒绝“和解”的某一过程。比如,当自己在某件事上遇到挫折时,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旁人一直劝自己和解,适时放弃。但自己却认为该抬杠的时候抬杠,以寻找新的途径。最终,终于取得了成功,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叙述自己与过去的痛苦经历“和解”的过程,从而展现自己不纠结过往,珍惜当下,直面未来,争取美好的生活的积极心态等。立意:1.直面过去,与不完美的自我和解。2.不屈服不和解,命运才会掌握在自己手里。3.适时和解,善于变通,不存无谓妄念、执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Word版带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试卷(Word版附答案)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地理下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带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政治下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带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带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二模试卷(Word版带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带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中学2022届高三化学下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4-28 03:00:02
页数:25
价格:¥3
大小:1.0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