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2022.6)高一生物细胞通过质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系统内的重要物质。增加多巴胺在脑内的浓度,可以激活奖励机制,影响行为选择。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也与多巴胺有关,研究发现,多巴胺可引起质膜两侧离子浓度的改变,导致帕金森病等。左图为人体神经细胞部分结构图,右图为左图虚线方框放大部分,其中◆代表多巴胺分子,▲是某种小分子物质,甲、乙、丙、丁、戊代表不同的膜蛋白。(1)左图所示神经细胞释放多巴胺的物质运输方式和特点是()A.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胞吐需要消耗能量D.胞吞不需要消耗能量(2)左图中多巴胺的释放依赖于包裹多巴胺的囊泡和质膜拥有相同的基本骨架,其主要化学成分是()A.磷脂和蛋白质B.多糖和蛋白质C.磷脂和多糖D.多糖和固醇(3)右图中▲是某种小分子物质,根据其运输特点,可以代表()A.O2B.CO2C.甘油D.葡萄糖(4)右图中甲的化学本质和对应的质膜功能分别是()A.多糖保护细胞B.蛋白质物质交换C.糖脂信息交流D.糖蛋白信息交流(5)右图中戊所代表的膜蛋白既能运输K+又能运输Na+,这种转运方式存在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A.质膜两侧的K+浓度B.质膜两侧的Na+浓度 C.质膜上戊所代表的蛋白数量D.细胞内ATP的供应帕金森病是由于脑中神经元病变死亡,多巴胺缺乏引起的疾病。多巴胺缺乏使K+通道(丁)受到抑制,多种载体蛋白均会受到影响,神经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抑郁等症状。右图中乙为多巴胺受体,丙为K+通道兴奋剂受体。(6)请根据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尝试设计一种缓解帕金森病的药物,并解释药物作用原理。_______。【答案】(1)C(2)A(3)AC(4)D(5)CD(6)多巴胺类似物,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乙,促进K+运出细胞,恢复神经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K+通道兴奋剂,促进K+运出细胞,恢复神经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解析】【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小问1详解】结合左图可知,神经细胞释放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胞吐需要消耗能量。故选C。【小问2详解】多巴胺的释放依赖于包裹多巴胺的囊泡和质膜拥有相同的基本骨架,囊泡膜和质膜都属于生物膜,质其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故选A。【小问3详解】右图中▲是某种小分子物质,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载体蛋白,为自由扩散,图中甲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右图中▲可以代表氧气或甘油进入细胞,而CO2一般是细胞产生,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而葡萄糖出入细胞不会是自由扩散。故选AC。【小问4详解】甲是糖蛋白,是多糖和蛋白质的结合体,具有信息交流的作用,故选D。【小问5详解】戊消耗ATP,需要载体蛋白,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饱和值取决于质膜上戊所代表的蛋白数量和细胞内ATP的供应。故选CD。 【小问6详解】多巴胺类似物,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乙,促进K+运出细胞,恢复神经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K+通道兴奋剂,促进K+运出细胞,恢复神经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该药物能缓解帕金森病。【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出入细胞方式及神经元的功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酶催化细胞的化学反应2.下面的表格分别是高一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一)实验步骤分组甲组乙组丙组①淀粉酶溶液1mL1mL1mL②可溶性淀粉溶液5mL5mL5mL③控制温度0℃60℃90℃④将新鲜淀粉酶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后分别恒温⑤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____注: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实验二)组别A组B组C组D组E组pH56789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秒)30018090192284(1)实验一中的对照组为________组。(2)有同学提出,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应该先将①和②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后再混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________(同意/不同意)。(3)pH在实验一中属于_________(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而在实验二中属于_________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4)第⑤步可以用碘液测定,蓝色越深,则说明淀粉酶活性越________(高/低)。(5)实验二中的过氧化氢酶不能用实验一中的淀粉酶取代,这体现了酶的___________性,如果实验二中的过氧化氢酶用FeCl3取代,则会导致实验时间的延长,这体现了酶的_________性。(6)分析实验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A.随pH变化,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先增后减B.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一定是7C.随pH变化,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先减后增D.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只受pH的影响【答案】(1)乙(2)同意(3)①.无关变量②.自变量(4)低(5)①.专一②.高效(6)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实验一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淀粉的剩余量)。实验二探究的是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因此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且在pH5~7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pH7~9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小问1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60℃是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是实验前已知的,乙组的实验结果是另外两组的参照,故为对照组。【小问2详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该先使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达到预设温度,然后再将底物和酶混合进行反应,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同意该同学说法。【小问3详解】实验一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其他均为无关变量,故pH在实验一中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一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故在实验二中属于自变量。【小问4详解】淀粉遇碘液变蓝,因此实验一的第④步最好选用碘液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越多,说明酶活性越低,蓝色越深,酶活性越低。 小问5详解】实验二中的过氧化氢酶不能用实验一中的淀粉酶取代,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如果实验二中的过氧化氢酶用FeCl3取代,则会导致实验时间的延长,这体现了酶的高效性。【小问6详解】根据实验二的因变量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可知,所需时间越短酶活性越高,所需时间越长酶活性越低,故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一定pH范围内,随着pH的增加酶活性先增强后减弱,但是本实验不能确定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一定是7,还需pH为6~8之间设置梯度进行实验,酶的活性还受温度等的影响,故选A。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3.萤火虫在夜晚能发出荧光,独特的发光行为使之成为一类重要的观赏性昆虫。萤火虫幼虫的发光具有警戒和御敌的作用,而成虫的发光则有诱集等作用。萤火虫发光的基本生物化学反应是虫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生成氧化荧光素并且放出荧光,可以用以下这个方程式来表示,①代表生物体内的某种重要化学物质。荧光素+ATP+O2氧化荧光素+①+2Pi+CO2+光(1)ATP被喻为生物体的“能量货币”,这种比喻的依据是_________。A.ATP是细胞中的储能多糖B.ATP是细胞中唯一的储能物质C.ATP与ADP的互相转化可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D.在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不需要酶催化(2)萤火虫发出荧光时,ATP为荧光素的激发提供直接能源,ATP结构如图所示。已知ATP水解生成上述方程式中的①和两分子磷酸基团,则该过程中①和断裂的化学键依次是_________。 A.ADP,ⅢB.ADP,Ⅱ和ⅢC.AMP,ⅢD.AMP,Ⅱ和Ⅲ(3)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除了用于发出荧光,还可以用于_________。A.小肠上皮细胞主动吸收葡萄糖B.白细胞吞噬细菌C.甘油自由扩散进入细胞D.肌细胞收缩(4)利用“荧光素酶-荧光素体系”可快速检测食品的细菌数量。其原理是ATP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活菌的数量,应用ATP荧光仪,根据发光强度推测ATP含量,进而反映活菌数。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_________。A.ATP普遍存在于活细菌的细胞中B.细菌细胞中时刻不停地发生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C.荧光强度越强,说明食品中活细菌数量越多D.ATP释放能量后可以构成DNA的基本单位(5)研究人员用多种二价离子分别处理荧光素酶后,测定离子浓度与发光的关系(如图)。由于荧光素酶单价昂贵,应用时需要节省荧光素酶的用量,以下哪些离子处理后可以节省酶的用量_________。不同离子处理后的发光强度A.Mg2+B.Ca2+C.Hg2+D.Cu2+某同学利用荧光素、荧光素酶、ATP、葡萄糖等溶液为实验材料,在体外模拟萤火虫发光,具体操作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底物条件能源荧光亮度①荧光素不加酶ATP-②荧光素荧光素酶ATP+++③荧光素高温处理荧光素酶ATP-④荧光素不加酶葡萄糖-⑤荧光素荧光素酶葡萄糖?注:荧光亮度的强弱用“+”表示,无荧光用“--”表示(6)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以下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A.实验设计应控制底物量体积相同B.不加酶的组别应用等量蒸馏水替代C.实验设计缺乏空白对照组D.实验②和③研究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7)如果将组别③高温处理的荧光素酶冷却到室温,依然不能发出荧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8)请根据题目信息和所学知识,推测组别⑤的荧光亮度为___________(-/+/++/+++),该实验与组别②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2)D(3)ABD(4)ABC(5)AB(6)ABCD(7)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酶失去活性,不会恢复(8)①.-②.荧光素发光的直接能源是ATP,不是葡萄糖【解析】【分析】ATP的中文名称叫腺苷三磷酸,其结构简式为A-P~P~P,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已知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和能量的作用下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发出荧光。【小问1详解】A、ATP是细胞中的直接供能物质,不是多糖,A错误;B、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供能物质,脂肪是细胞中的主要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而ATP是细胞中直接供能物质,B错误; C、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ATP与ADP可迅速互相转化,因其中的特殊的化学键很容易水解和合成,水解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故ATP被喻为生物体的“能量货币”,C正确;D、在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需要酶的催化,D错误。故选C。【小问2详解】萤火虫发出荧光时,ATP为荧光素的激发提供直接能源,ATP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ATP水解生成①和两分子磷酸基团,该过程中①是AMP,即A-P,断裂的化学键是特殊化学键,即Ⅱ和Ⅲ,D正确,ABC错误。故选D。【小问3详解】A、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供能,A符合题意;B、白细胞吞噬细菌属于胞吞作用,需要消耗ATP供能,B符合题意;C、甘油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C不符合题意;D、肌细胞收缩需要消耗能量,需要ATP供能,D符合题意。故选ABD。【小问4详解】A、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普遍存在于活细菌的细胞中,A正确;B、ATP在细胞内数量并不很多,可以和ADP迅速转化形成,ATP和ADP转化在活细胞中时刻不停地进行,B正确;C、荧光素酶在ATP作用下可以催化荧光素生成氧化荧光素并且放出荧光,荧光强度越强,说明食品中活细菌数量越多,C正确;D、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产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错误。故选ABC。【小问5详解】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生成氧化荧光素并且放出荧光,据图可知,在加入Mg2+和Ca2+的条件下发光强度更高,说明Mg2+和Ca2+能促进荧光素酶的活性;Hg2+和Cu2+的条件下发光强度较低,说明Hg2+和Cu2+叶能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因此用Mg2+和Ca2+处理后可以节省酶的用量,AB正确,CD错误。 故选AB。【小问6详解】A、该实验中底物量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中应该适宜且相同,A正确;B、为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不加酶的组别应用等量蒸馏水替代,B正确;C、该实验中缺乏空白对照,应设空白对照组,只加荧光素,C正确;D、实验②和③的自变量为荧光酶是否高温处理,因此实验②和③是研究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D正确。故选ABCD。【小问7详解】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酶失去活性,即使将温度降为室温,空间结构不会恢复,酶活性不会恢复,因此组别③高温处理的荧光素酶冷却到室温,依然不能发出荧光。【小问8详解】据题意可知,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生成氧化荧光素并且放出荧光,但需要ATP供能,组别⑤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因此荧光亮度为-,该实验也证明了荧光素发光的直接能源是ATP,而不是葡萄糖。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4.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细胞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可以作为细胞呼吸的原料,也可以相互转化。如图是人体肝细胞内的部分生化反应及其联系的示意图。图中编号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物质。人体肝细胞内的部分生化反应示意图(1)图中过程①称为_____________,过程③称为_____________循环。 (2)图过程①③④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和对应场所是__________。A.①细胞质基质B.③线粒体基质C.④线粒体基质D.④线粒体内膜(3)在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中,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约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约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请计算有氧呼吸能量的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个过程中大部分能量作为热能释放,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体内糖类供应不足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A.蛋白质可以直接氧化分解B.氨基酸也可以作为能源物质C.图中物质D会在肝脏内发生脱氨基作用D.产生的氨基会转化为尿素等含氮废物排出体外(5)超重的小明为了减肥,在购买饮料时挑选了写有“0脂肪”字样的含蔗糖饮料,但连续饮用该饮料一个月后,他发现体重不减反增。请结合图5中所示反应过程,为小明解释体重增加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下图所示,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能将NADH分解产生的H+转运到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使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增加;结构①能将H+运回线粒体基质,同时催化ATP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A.H+通过质子泵和结构①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B.结构①具有物质转运和催化ATP合成的功能C.抑制结构①的活性也会抑制无氧呼吸过程中ATP的产生D.叶绿体内膜上也含有大量能促进ATP合成的结构①(7)丙酮酸脱羧酶是细胞呼吸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酶。下图是丙酮酸脱羧酶催化某底物的反应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适当增大D浓度会提高酶催化的反应速度B.E的浓度与酶催化的反应速度始终成正比C.F或G的生成速度可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D.升高温度可能导致反应速度下降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褐色脂肪组织(BAT),二者可以相互转化。WAT的主要功能是将多余的糖等能源物质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BAT则专门用于分解脂质等以满足额外的热量需求。研究人员对小鼠脂肪组织的代谢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图是小鼠WAT和BAT细胞结构模式图。(8)某同学在对脂肪细胞描述中写道“白色脂肪细胞90%的体积被脂肪滴(油滴)占据,使细胞质在细胞边缘形成一个圆环,细胞核也被压缩,细胞器较少……”。请根据该同学的描述,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推测脂肪滴的储存场所及该场所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A.①单层膜B.①单层磷脂分子C.②单层膜D.②单层磷脂分子(9)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WAT转化为BAT之后产热效率提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线粒体在细胞内是高度动态变化的,可通过自噬机制对线粒体进行选择性清除,以适应生存环境。推测与上述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A.高尔基体B.中心体C.溶酶体D.叶绿体格瓦斯来源于俄罗斯,是一种以面包屑为原料,经过糖化过程,用乳酸菌和酵母共同发酵而制成的一种有面包、清凉爽口的发酵饮料。 (11)工业产生格瓦斯条件是不通气,说明格瓦斯的生产是利用微生物的__________(有氧/无氧)呼吸。(12)格瓦斯生产中以面包屑为原料,经过糖化过程才能酿造,其原因是__________。A.面包屑能够进入细胞发生反应B.面包屑是多糖直接参与细胞呼吸C.面包屑糖化产生葡萄糖进入细胞D.面包屑糖化产生葡萄糖进入线粒体(13)格瓦斯生产过程使用乳酸菌和酵母共同发酵,请比较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产物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___。A.制作酸奶时,减少容器中的空气有助于乳酸菌发酵B.给盆栽浇水不能过量,避免根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酿制葡萄酒时,在加入酵母的发酵液连续通气提高产酒量D.低温储藏果蔬,降低细胞有氧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答案】(1)①.糖酵解②.3羧酸循环(2)D(3)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40.45%.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能量2870KJ,其中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38mol)中.即1mol的葡萄糖有氧呼吸能使38mol的ADP转换为ATP;维持体温的恒定并不断地向环境中散发。(4)ACD(5)蔗糖进入人体后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丙酮酸转为化甘油;乙酰辅酶A转化为脂肪酸,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导致体重增加。(6)B(7)B(8)B(9)体积变小,相对面积增大,易于分解产热;(细胞器)增多,产热增加(10)C(11)无氧(12)C(13)乳酸发酵以乳酸为最终产品,而酒精发酵最终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14)A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葡萄糖转变为A丙酮酸,称为糖酵解的过程;过程③是3羧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④过程。【小问1详解】①是葡萄糖转变为A丙酮酸,称为糖酵解的过程;过程③是3羧酸循环。【小问2详解】图过程①③④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和对应场所是④线粒体内膜。【小问3详解】 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40.45%。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能量2870KJ,其中可使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38mol)中。即1mol的葡萄糖有氧呼吸能使38mol的ADP转换为ATP。维持体温的恒定并不断地向环境中散发。【小问4详解】A、蛋白质可直接氧化分解供能,A正确;B、氨基酸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用来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C,氨基酸在动物的脱氨基作用主要在肝脏进行,C正确;D、尿素是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中含氮物质代谢的主要最终产物,D正确;故选ACD【小问5详解】蔗糖进入人体后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氧化分解为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丙酮酸转为化甘油;乙酰辅酶A转化为脂肪酸,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导致体重增加。【小问6详解】A、H*通过质子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通过结构①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为协助扩散,A错误;B、结合图示可知,结构①能将氢离子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并且能催化ATP的产生,因此结构①不仅具有物质转运功能,也具有催化功能,B正确;C、无氧呼吸的场所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结构①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因此抑制结构①的活性不会抑制无氧呼吸过程中ATP的产生,C错误;D、叶绿体中合成ATP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据此可推测叶绿体的内膜.上不含能促进ATP合成的结构①,D错误。故选B。【小问7详解】A、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前提是底物浓度足够多,即适当增大D的浓度会提高酶催化的反应速度,A正确;B、E作为酶促反应的底物,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增加,但酶量是有限的,因此底物与酶催化的反应速度不能表现为始终成正比,而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B错误;C、F或G作为酶促反应的产物,其生成速度可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C正确;D、在低于酶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上升,超过最适温度后,随 着温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下降,据此可知,升高温度可能导致反应速度下降,D正确。故选B。【小问8详解】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推测脂肪滴的储存场所及该场所的结构特点为单层磷脂分子【小问9详解】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WAT转化为BAT之后产热效率提高的原因:体积变小,相对面积增大,易于分解产热;(细胞器)增多,产热增加【小问10详解】线粒体在细胞内是高度动态变化的,可通过自噬机制对线粒体进行选择性清除,以适应生存环境。推测与上述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小问11详解】工业产生格瓦斯条件是不通气,说明格瓦斯的生产是利用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小问12详解】A.面包屑不能够进入细胞发生反应,面包屑必须被分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微生物发酵利用,A错误;B、面包屑是多糖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呼吸,而是需要被分解成小分子后进入细胞参与细胞呼吸的,B错误;C、面包屑糖化过程是其中的主要成分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之后葡萄糖进入细胞参与发酵过程,C正确;D、面包屑糖化产生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中,在细胞质基质中参与无氧呼吸,若参与有氧呼吸,则需要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D错误。故选C。【小问13详解】乳酸发酵以乳酸为最终产品,而酒精发酵最终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小问14详解】A、乳酸菌是厌氧菌,减少容器中的空气有助于乳酸菌发酵,合理。B、浇水过量会导致根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合理,C、酵酵母菌酿酒是利用了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作用,所以不能向发酵罐内连续通气,不合理。D、低温储藏果蔬,降低细胞有氧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合理。 故选ABD。叶绿体将光能转换并储存在糖分子中5.你在学习了高一生物有关知识后,绘制出一个细胞及其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1)图中具有不同类型的膜,各种膜功能差异主要取决于膜结构中的__________。A.磷脂B.蛋白质C.多糖D.胆固醇(2)发生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最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_(甲/乙)。(3)下列结构存在于图1中①区域的有__________。A.B.C.D.E.F. (4)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后,在光反应阶段光能可以用于________。A.光解水B.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三碳化合物C.维持类囊体内外氢离子浓度D.传递给光反应中心激发高能电子(5)图2显示了叶绿素a分子的结构图,缺镁导致的叶片发黄,会使植物吸收光的能力减弱,其中吸收明显减少的是________。A.黄光、红橙光B.红橙光、蓝紫光C.蓝紫光、黄光D.绿光、黄光(6)你的同学对你所绘图1中的循环过程进行了描述,内容如下:①五碳糖再生②二氧化碳固定③三碳化合物还原④氧气释放请选择以上正确的描述进行排序:__________。(7)你向同学展示了自己的生物笔记,小明和小白两位同学对其中的一幅图(图3)产生了不同观点,小明说“这是线粒体内膜”,小白说“这是类囊体膜”,你是怎么想的?能否将你的想法与同学分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关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Margulis)于1970年出版的《真核细胞的起源》一书中正式提出。她认为,需氧菌被变形虫状的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能成为线粒体,蓝藻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说(8)如果要验证叶绿体的内共生学说,可检测的指标有________。A.蓝藻DNA与需氧菌DNA差异B.蓝藻DNA与真核生物细胞核DNA差异C.蓝藻DNA与叶绿体DNA差异D.蓝藻细胞质膜与叶绿体内膜成分差异(9)根据你所选择的检测指标,分析如果内共生学说成立,预期的结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乙(3)BCDF(4)A(5)B(6)②③①(7)两种观点都合理,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都能合成ATP,都是H+的电化学梯度提供的势能促进ATP的合成(8)C(9)叶绿体的DNA和蓝藻的DNA相同,都是裸露的环状DNA分子【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表示一个细胞及其中的光合作用过程,①区域为植物细胞中除了叶绿体的部分。甲图为线粒体,乙图为叶绿体。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C是高尔基体,D是细胞核,E是中心体,F是内质网。【小问1详解】图1中具有不同类型的膜,它们是细胞膜、叶绿体膜、类囊体膜。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各种膜功能差异主要取决于膜结构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故选B。【小问2详解】甲为线粒体,乙为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小问3详解】 图1中①区域为植物细胞中除了叶绿体的部分,存在于图1中①区域的有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核、F内质网。故选BCDF。【小问4详解】光反应过程为类囊体膜上各种色素吸收光能,光能传递到叶绿素a,活化叶绿素a促使水光解,释放出e和H+,e经一系列传递后将NADP+还原为NADPH,同时H+将能量传给ADP,在酶的作用下合成ATP,因此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故选A。【小问5详解】镁参与构成叶绿素a,叶绿素a主要吸收的红橙光和蓝紫光,故选B。【小问6详解】卡尔文循环即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C3的还原和五碳糖再生,顺序是②③①,氧气的释放是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小问7详解】单从图中无法判断是类囊体薄膜还是线粒体内膜,因为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都能合成ATP,都是H+的电化学梯度提供的势能促进ATP的合成。【小问8详解】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是指蓝藻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内化成叶绿体的结构,也就是说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和蓝藻具有共同之处,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可检测的是蓝藻DNA与叶绿体DNA差异,C正确。【小问9详解】若是内共生起源,则叶绿体的DNA和蓝藻的DNA相同,都是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4-27 00:51: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486.8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