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菏泽市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层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探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国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国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郁,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户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 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合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非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宵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朝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行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C.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B.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A.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白居易《池上早夏》)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D.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雷雨(节选)曹禺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周朴园(忽然严厉地)①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②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③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倚萍(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代今天漫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眉,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啼啼的。鲁倩萍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团,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周朴园④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鲁侍萍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周朴园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吗?鲁侍萍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鲁待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周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鲁侍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鲁侍萍(低头)哦。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⑤——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鲁侍萍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周朴园⑥什么?大海?他!我的儿子?鲁特萍他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周朴圆(冷笑)这次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鲁侍萍他现在跟你完完全金是两样的人。周朴园(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鲁诗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诗萍什么?周朴园留着你养老。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吗?周朴园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鲁侍萍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周朴园⑦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鲁侍萍什么?周朴园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鲁侍萍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周朴园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周朴园什么?说吧。鲁侍萍(泪满眼)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周朴园你想见他?鲁诗萍嗯,他在哪儿?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鲁侍萍不过是什么?周朴园他很大了。鲁侍萍(追忆)他大概二十八了吧?我记得他比大海只大一岁。周朴园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鲁侍萍⑧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地叫他认母童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自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坐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线句③表明了鲁侍萍的心声,一是认为自己就是命苦,二是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B.画线句④暴露了周朴园害怕往事重提,会让别人知道他不光彩的过去的真实想法。C.画线句⑦,当自己家庭、声誉和地位没威胁了,周朴园虚伪的一面充分暴露出来了。D.画线句⑧,鲁侍萍历经几十年风雨,由“傻”“学乖”,说明现实已经让她觉悟。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台词中的有些词需要重读,强调某种特殊意义。结合具体语境及人物性格特征,画线句①②中,需要重读的词都应该是“你”。B.舞台说明在刻画人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加点处“愤怨”,紧承上文“悲愤”,细腻地表现出鲁侍萍情感的变化。C.潜台词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画线句⑤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不要对鲁贵说什么,否则对我对你都没有好处。”D.画线句⑧,四个短句,语气急促,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透露出他在吃惊、恼怒中多了几分惶惑。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音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国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危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乙)沛公之从锥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去秦晓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居者子,贾坚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联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巫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率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D.“沛公奉后酒为寿,约为婚姻”,这句话中“婚姻”与现代汉语的“婚姻”含义相同,是要结成一种重要的关系。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虚心纳谏。当听到项羽要攻打他时,他能虚心向张良请教,并且采封纳张良的建议。B.刘邦能言善辩。面对危情,他能快速将错误推到别人头上,又能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C.张良为人精明。他洞悉人心,在权衡利弊后献计刘邦,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秦之咸阳。D.张良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11.把课本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12.(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晓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了词人湖海飘泊的离伤倦意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B.“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景色,引起词人内心渺远深长的情思,思绪翻腾,颇难平静。C.词人想祭奠屈原,却不知屈子沉江处,“无所”凭吊,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表达离忧之情。D.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表达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归隐之情。14.钱基博评价张孝祥词“得苏轼之浩怀逸气,襟抱开朗,仍是含蓄不尽”,请结合该词简析“含蓄”体现在哪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句1分,共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由喜悦转为悲苦,出奇制胜,极为传神。(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两句,感叹六朝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留下教训和反思。(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 三、课本及相关基础知识检测(14分)1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居则曰居:平日、平时牛羊何择焉择:区别B.族庖月更刀族:众,一般的新发于硎硎:磨刀石C.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老吾老老:老人1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因之以饥懂因其固然B.吾与点也失其所与,不知C.为击破沛公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D.若入前为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8.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不吾知也A.是寡人之过也B.沛公安在C.得复见将军于此D.百姓之不见保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B.千里澄江似练练:绸缎C.凭轩涕泗流涕泗:眼泪。D.征帆去棹棹:船桨,代指船20.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国要用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笑他B.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然后收藏起来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处罚自己的妻子,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回避小的责备21.下列各项对《登岳阳楼》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昔闻”与“今上”对举,表面是表现早年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之感,实际上则蕴含着漂泊天涯、感时伤世等诸多悲慨。B.领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气象宏奇伟丽。C.颈联顺承领联的意境和气势一贯而下,表现了空阔天地间的老病漂泊与孤独惨苦。D.尾联写凭轩远望,联想到北方边关战事,其广阔陶襟正和领联的壮阔气象相承,上下衬托,斤两相称。22.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红楼梦》由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和宝黛钗爱情悲剧这两条主线构成网状结构,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历史生活画卷。B.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C.《红楼梦》运用多重视角来表现人物。读者对“贾宝玉”的了解来自冷子兴、贾敏、林黛玉、王夫人、警幻仙姑等人口中、心中、眼中,这种技巧使人物立体丰富,文章灵活多变。D.《红楼梦》第三回中,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人的思维方式、人对世界的认知、人的各种创造都与建筑以种种方式相互影响。历史上许多现象都暗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以"间"及"方式"网格为鲜明特征的传统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的联系。中国古人有“天国地方”的观念,这可能是先民以自己居住的“方正”的木构房屋形态为(),产生了对大地形态的猜想。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被强化,出现了“四正”方位的崇拜,乃至被赋予了神圣色彩,并()出四神以守的方位观念。在汉字中,我们往往也能找到“间”的痕迹。汉字的基本形态如方形,汉字所占空间无论笔划多寡皆整齐划一。以汉字书写的文章、字字排列整齐如"阵",这也正与"间"的排列方式暗合。2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导致千丝万缕原型演绎B、导致干丝万缕原形演义C.以致不绝如缕原型演绎D.以致不绝如缕原形演义2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B.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D.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_____的解释性命题。《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_____小说的大结构。以_____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跌宕起伏,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游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立体性的情节结构与复合性的主题意蕴共同构建了一个____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红学”研究依然长盛不衰。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莫衷一是精心谋划扑朔迷离高深莫测B.见仁见智惨淡经营扑朔迷离深不可测C.见仁见智精心谋划眼花缭乱深不可测D.莫衷一是惨淡经营眼花缭乱高深莫测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B.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C.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D.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2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五、作文(共6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想法,但是我们往往就停留在想的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行动。当你因为某个“恍然大悟”的时刻而感到兴奋时,或许你觉得自己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然后,不知何故,在那一刻窃们就止步于“恍然大悟”,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想法成瘾者”,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可能比你愿意承认的要高,想法和行动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23:42: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1001.4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