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第1讲据语境明句法准断句(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考情速览试卷类型考向题型2022新高考Ⅰ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内容理解、文言翻译、内容概括简答2022新高考Ⅱ卷文言断句、文常及词语理解、内容理解、文言翻译、内容概括简答2022全国甲卷文言断句、实词理解、内容理解、文言翻译2022全国乙卷文言断句、实词理解、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考题自测·明确方向——洞悉新情境,明辨新考题一、[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 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译文: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译文: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                                                                                                             二、[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甍,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译文: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译文:                                                                        10.《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答:                                                                        备考指南考题特点分析权威备考指向1.突出基础的考查1.狠抓实词备考。高考对文言实词突出考查, 今年高考新高考Ⅰ、Ⅱ卷均突出了文言基础的考查,断句、翻译,都是需要扎实的基础的。同时,新高考Ⅱ卷还突出了教材情境化与考题文本情景比较的考查,目的是让学生学牢教材。践行了“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理念。2.继续强化文言翻译的考查新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命题,继续强化文言文的翻译考查,把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作为衡量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既考查了考试文本的文言实词,也考查了学生教材文言实词的掌握,因此,复习应该紧抓实词不放松。2.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高考试题的特点,应该把文言语句翻译作为重点。聚焦考点·重难突破——找准弱点,有的放矢第1讲 据语境、明句法,准断句/读文2步骤,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突破一 读文2步骤,抓好5标志文言断句是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就成了评判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实词词义、虚词语法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把文意弄通;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讲,应该分两步走:步骤一 通文意,由易到难,凭语感断句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步骤二 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 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标志一 词性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典例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至午门,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何遽为?”引之出。明日城陷,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家人救之苏,环泣请曰:“待祝孝廉至,一诀可乎?”许之。(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五十四吴麟征传》)A.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B.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C.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D.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解带/自经标志二 对话、引文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从而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典例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 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节选自《宋书·袁淑传》)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标志三 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虚词类别及断句方法常见典型虚词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 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断开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足以、何以、然则典例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标志四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常见的句式类型及标志句式类型句式标志判断句“……者,……也”“为”“乃”“即”“则”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典例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十六年春,世祖幸南苑,雍建疏言:“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乃回宫未几,复幸南苑,寒威未释,陟历郊原,恐不足以慎起居。”(选自《清史稿·列传六十一杨雍建传》,有删节)A.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B.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C.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D.昨因圣体违和/传谕孟春飨太庙/遣官致祭/至期皇躬康豫/仍亲庙祀/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典例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突破二 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 该类试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1)混淆句子成分,特别是名词性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2)误解词语意思(重要的实词或代词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明,从而断错);(3)误拆连动成分;(4)错拆修饰限定语和中心词;(5)忽略倒装句。方法1根据选项中断点相同的语句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典例[2022·衡水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苏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会都曼先镇诸胡,劫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槃陀三国复叛,诏定方还为安抚大使。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注】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师进攻之,都曼计穷,遂面缚降。俘献于乾阳殿,有司请论如法。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曰:“朕为卿全信。”乃宥之。葱岭以西遂定。(节选自《新唐书·苏烈传》)【注】 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名女墙。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B.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C.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D.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技法点拨1.明确断点相同语句的意思。在文言断句题目中,每个选项一般会出现两至三个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断点,而其他断点都相同,这样的命题方式为考生推断断句的整体意思提供了比较好的依据;考生可以先明确断点相同语句的意思,从而推断断句的整体意思。比如【典例】中,可以先明确“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的意思,再推断选项中断点不相同的语句的意思。2.分析不同断点语句的具体意思。考生要正确断句,不仅要比较完整地把握断句的整体意思,还要把握句中每个字的具体意思。考生可以从已确定的句法成分的意义入手分析,再进一步确认。比如【典例】中的“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从动词“选”分析,宾语可能是“精卒万骑三千”,也可能是“精卒万骑”。但如果在“精卒万骑”之后断开,“三千袭之”中的主语“三千”就解释不通了。方法2根据句法结构断句典例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典例2[2022·咸阳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节选自《明史·何鉴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向,正确的一项是(  )A.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B.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C.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D.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技法点拨1.从语法角度分析断句。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面要停顿。2.注意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1)判断句。要特别注意表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的副词,如“乃”“则”“即”“非”等。(2)兼语句。基本结构形式为:主语+动词1+兼语+动词2+宾语,中间一般不能断开。兼语句中的动词1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使令类,如“使”“令”“遣”“命”等;②封黜类,如“封”“拜”“迁”“除”“举”等;③劝诫类,如“劝”“诫”“告”“教”等。 (3)句式倒装。这类句子切忌用现代汉语的句法断句。其常见的类型有:①定语后置。常见的句式有“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另外,文言文中在表示事物数量时,数量词也常常放在中心词的后面;②宾语前置。在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有些前置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结构助词,其中常见的有“之”“是”等。(4)双宾语。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注意不能把第二个宾语误认为是下个句子的主语。一般能带双宾语的动词类型有:①给予类,如“与”“予”“赐”“馈”“遗”“贻”“授”“赍”“赏”等;②教示类,如“告”“示”“教”“诲”“语”等;③作为类,如“为”“树”等。(5)省略句。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根据句意补充出省略的相应成分,然后进行断句。3.注意从复句关系角度断句。从复句关系(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的角度可以判定某些断点的正误。如“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中“虽”表转折,其后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判断断点的正误时,要看断点前后的两部分内容语意上是否相对或相反。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考题自测·明确方向1.解析:“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结盟,“于秦”表示歃血结盟的对象,作状语,故“歃盟于秦”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语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C。答案:C2.解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两者词义不同。答案:C3.解析:“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原文说的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而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答案:A4.答案:(1)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帮助魏国,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 5.解析: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的内容是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游说策略。然后据此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游说赵王的语句是“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民亦且岁死矣”,游说燕王的语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综合以上语句可知,游说赵王主要是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使赵王明白其中利害关系;游说燕王主要是威逼,让燕王明白不出兵相救将会导致什么恶果。答案:①对赵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让赵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如果赵王不借兵,那么秦魏就会结盟,这样赵国就会失去屏障,直面秦国的威势。②对燕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威逼,提醒燕王魏国会在秦国离开后组织四国兵力攻打燕国,那时燕国就会危在旦夕。【参考译文】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你为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魏国就能转危为安。”魏王说:“我希望你能出行游说。”(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回答说:“我不能(借兵给你)。”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能听听你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连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死亡;可魏国的土地却连年受到威胁,老百姓年年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每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每年大量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打魏国,希望大王救援。”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帮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帮忙,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驰援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同意。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大变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撤离魏国后,魏王会联合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南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你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你的意见。”于是派出士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秦王大为恐慌,割地与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封赏了孟尝君。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故选C。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故选B。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亲、妻子的娘家人。故选D。答案:D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数”,多次;“语”,交谈;“勇鸷”,勇敢凶猛;“鲜”,少。(2)“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答案:(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2)吴汉回来后,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刚毅之处:“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 脱险。木讷之处:“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答案:①刚毅: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②木讷: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郎,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打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北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汇合水南营,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率领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以上来。吴汉性格忠诚醇厚,做事忠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刘秀于是叹息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皇帝亲自看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光武帝下诏赐谥号为忠侯。 聚焦考点·重难突破第1讲 据语境、明句法,准断句突破一 读文2步骤,抓好5标志典例1 解析:亢龙有悔:成语,出自《周易》,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鱼烂之殃:鱼腐烂。比喻自内部糜烂腐败。谏垣,读音jiànyuán,为名词,意思是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D。“宗社”,名词,作“祖宗二百七十余年”的中心语,不可断开,排除A项,故选B。答案:B典例2 解析:“曰”是对话标志,后面应断开,排除C、D两项;“大祸”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答案:B典例3 解析:画线句中的两个“则”是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根据句子大意,应该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B。答案:B典例4 解析:“圣体违和”主谓结构,完整,排除B、C项。“孟春飨太庙”状中结构,排除A项。“至期皇躬康豫”状中结构,排除B、C项。“此敬修祀典之盛心也”判断句,排除A、B项。答案:D典例5 解析:句中两个“命也”都是对前句的判断,分别在“命也”与“亦命也”前后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是对称句式,分别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答案:A突破二 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方法1典例 解析:四个选项中相同的断点有两处:①“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②“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 无素”。①句的意思是(苏烈)率领军队到达叶叶水,而贼兵在马头川筑造城墙据守;②句的意思是(苏烈的军队)一昼夜急驰三百里,到达贼寇的军营。都曼十分惊慌,作战没有准备。由①句中的“率兵”和②句中的“至其所”可知,“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应该说的是关于苏烈率兵进攻都曼的内容。“选”即挑选,“袭之”即攻打他(都曼),“精卒万骑三千”是“选”的对象。考虑到古代汉语中“名词+数词”的特殊结构,这里的“精卒万骑三千”,可以断为“精卒万”“骑三千”,两者之间为并列结构,共同做“选”的宾语。由②句中“都曼惊/战无素”以及后文的关键词“大败”“走”可知,后文讲的是都曼败了,逃向了某地。“走”的意思是逃跑,故“走马保城”前应断开。综上所述,答案为A。答案:A方法2典例1 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答案:B典例2 解析:从A、C两项来看,“按”是动词,意思是“追究,查办”,宾语可以是“张文冕”,也可以是“张文冕罪”,但后面的“文冕亡去至”中主语是“文冕”,应在“罪”后断开,且“至”的意思是到,后缺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应在“去”后断开,排除A、C两项;从B、D两项来看,由“瑾亦嗛鉴不与通”可知,“遂坐以事连罚米”的主语应该是“刘瑾”,意思是“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判何鉴罪被罚米”,而后面“贫不能偿”的主语应该是“何鉴”,意思是“(何鉴)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所以应该在“罚米”后断开,排除B项。答案: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4-24 17:54:04 页数:18
价格:¥1 大小:150.5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