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统治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一、教学分析(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史实。2.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设立锦衣卫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明朝时对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答题标准和行文格式作出明确严格的规定,引导学生分析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读史料、图片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通过图例示意、设疑分析、情境展现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朝皇权的加强,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明朝不断强化皇权,加强专制,违背了世界民主政治潮流。2.明朝改革了科举制,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形式僵化,过于死板,对中国的思想、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3.通过明朝与西方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等方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从明朝起,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认识到必须顺应民主、自由与开放的潮流。(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制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特点;八股取士的影响。明朝与西方的对比及启示。(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对朱元璋建立明朝及锦衣卫等比较了解,但往往只知皮毛。因此,在授课中需利用这些已有的感性认识,并借助文字材料、视频、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帮助理解课本内容。2.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尚且不足,加之学生对此前学过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制度等知识记忆不清。在课堂上需要对必要的知识进行补充,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3.本课重点内容较多,抽象名词较多,上课期间同学们的专注时间有限,因此准备课程及讲课时间需要合理安排。对于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内容,比如皇帝利用锦衣卫监视臣民等较易理解的内容可适当加快教学速度。对于重难点内容讲解要细致。4.由于学生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尚且有限,所以,在选取材料时需要精挑细选意思比较明确的加以使用。此外,要尽可能使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表和图片的大量使用,使课堂直观明了。二、教学过程导入:在故宫博物馆中,收藏了63幅帝王画像,其中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有13幅,且美丑反差极大。美的都是方面大脸,五官端正,整个人显得威风凛凛。丑的都是倭瓜脸,典型的“地包天”,还长满黑麻子。画像的美与丑,透露出绘画者对朱元璋的喜爱或憎恨。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会差别如此巨大呢?让我们一同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探究竟。第一篇章:从牧童到帝王——建立大明王朝。,请同学们结合这则材料,分析元末统治存在哪些问题?“堂堂大元,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贼做官”。通过这则材料,同学们了解到,元朝后期朝政腐败,刑罚严苛,民不聊生。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农民起义。起义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之后扩展到江淮地区。其中,刘福通、徐寿辉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而被称为“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就是在红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1328年朱元璋生于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16岁以前主要工作是给地主家放牛。后来放牛的工资低的连填饱肚子都难啦。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做了8年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和出去讨饭。朱元璋在撞钟时思考人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朱元璋这一生难道就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连能不能活下去都说不准吗?”在出去讨饭的过程中,朱元璋云游四海,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我也应该奋起反抗。于是,24岁的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他年轻力壮、英勇善战,逐渐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即“做好防御,囤积粮草,耐心发展势力,不急于称王”。由于策略得当,朱元璋势力逐渐扩大,最终灭掉元朝建立明朝。这是浴血奋战的16年。40-70岁时,朱元璋从事着全天下最好的工作——做皇帝。1368年,40岁的朱元璋诏告天下,请同学们齐读这则诏书,获取关于明朝建立的基本信息。“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定有天下之号大明,建元洪武。通过材料,易知国号明朝,年号洪武,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亦称金陵)。朱元璋称帝,他就是明太祖。过渡:从牧童到帝王,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下子成了天下的主人。朱元璋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统治这么广袤的国土,他毕生的心愿就是能守护好大明江山。,过渡:然而国家初建,正是用人之际,朱元璋却斩杀了当朝宰相胡惟庸,前后牵连3万多人。这是为什么呢?走进本课第二部分加强皇权——改造大明政体。请同学们默读材料,分析胡惟庸当宰相时表现怎么样?“生杀黜陟(chùzhì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朝廷内外各部门上书言事的奏折,必先取阅。”——《明史·胡惟庸传》。通过材料来看,胡惟庸太飘了,代替皇帝掌权,结果成功地把自己给作死了。他超越本分行事,手里的相权严重威胁到皇权。所以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处以五马分尸之刑。胡惟庸案彻底点燃了朱元璋心中对丞相制度积压已久的怒火。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我们再通过图示强化一下,明朝建立之初,仿效元制。元朝的中央行政机关是中书省,长官为宰相,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如今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废除丞相以后,朱元璋十分辛苦,“八天时间,收到奏折1660多件,平均每天需处理奏折多达200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00余件。——《明代政治史》。”皇帝长期如此辛苦,一个人处理天下大事小事显然是不可能的,后来朱元璋曾下令设置四辐官,以辅佐皇帝,但未成功。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过渡:,中央机构除丞相外,还有大都督府和御史台,(大都督府从元朝枢密院变化而来),所以大都督府执掌的是军权。御史台仍然掌监察之权。哪个机构对朱元璋而言更为要紧呢?学生回答: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朱元璋不甘心让大都督府一个机构掌握全国军事大权,他采取了分化大都督府的办法,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一分为五,化整为零,让他们统兵、训练军队。却将调动指挥军队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统兵与调兵之权分开,都听命于皇帝,这样皇帝就掌握了军事大权。过渡:通过以上措施,朱元璋收回了中央行政权和军权,也必然会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全国分为10个行省。但朱元璋认为: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漕运、屯种,军国重事,无不掌管”。即行省长官在所辖区域内拥有收钱收粮、带兵打仗、道路运输、种地耕地等权力,权力过大,既然行省长官什么都管不妥当,那朱元璋应该怎么办?(多设几个部门分管)所以朱元璋废除行省,设立三司。三司是指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都指挥使司(掌军务)。将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除此之外,朱元璋将诸皇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希望他们共同守护朱姓天下。其中尤以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实力最强。他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过渡,:如果说加强中央和地方权力改革尚且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措施的话,那么朱元璋接下来的举措就显得有些极端和恐怖了。请同学们默读《宋濂请客》剧本,并尝试扮演这3个人物。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贵宾,都请了哪些人呢?宋濂: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同僚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学士、还有张侍郎。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说来给朕听听。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里脊、宫保鸡丁、鱼香肉丝、还有拔丝土豆。朱元璋:小李子,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画着客人座次及菜品)小李子:是。宋大人,您瞧瞧这图画的对不对?宋濂:(大吃一惊,擦擦汗)对,对,对,简直是一模一样。陛下什么都知道,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在这段情景剧中,皇帝彷佛拿着望远镜,可以窥视到臣民的生活。皇帝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锦衣卫的存在。同学们感觉锦衣卫像皇帝的什么?像皇帝的眼线,像皇帝安插在臣民之中的特务。朱元璋直接指挥锦衣卫,让他们掌管缉捕、刑狱诸事,以监视官员和百姓。锦衣卫不仅是朱元璋的侍卫,同时也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皇帝实现了“安然朝中坐,尽知天下事”的目的。后来,明成祖设立同类机构东厂,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主要由宦官负责。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立的东厂,合称为“厂卫”。所以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稗史汇编》”。可见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和明成祖朱棣设立的东厂给明朝臣民造成的心理恐怖。综合上述,明太祖强化皇权如图所示:,学生活动:结合图片,四人为一组讨论回顾朱元璋改动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在中央行政方面废丞相权分六部,军事方面分大都督府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并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此外,还设置了特务机构锦衣卫。分析得出,明朝对中央和地方官制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分化事权,强化皇权。过渡: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之君,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体系,并以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在思想文化方面,朱元璋及明朝皇帝改革科举制,以期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走进本课第三篇章八股取士——科举考试的变化。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科举考试的发展进程。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完善于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发展于宋朝,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明朝时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最为倚重的是法家、儒家和道家。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请问同学们,既然明朝尊崇孔子及儒家,明朝的科举考试中主要考哪些书中的内容呢?学生答:主要考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有哪些呢?《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要求天下百姓要忠诚于君王,遵守尊卑等级制度。考试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但对四书五经的解释有多种,明朝在答题标准方面规定: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在行文格式方面要求答卷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8个部分组成,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有固定的格式,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考生只能按照这些要求写成文章,形式呆板,内容空洞。请同学们看明朝科举考试中的文物遗存。一些人为了被录取而误入歧途,在考试中夹带与考试有关的东西。他们会在这些东西上写些什么呢?答:“四书”“五经”中的名句,《四书集注》的解释。说明明朝对科举考试各方面的严格规定,使考试以死记硬背的内容为主。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齐读第一则材料:“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其欲愚(使···愚蠢)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作者将明朝八股取士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比,说二者没有差别,在哪方面没有差别呢?在使天下人愚蠢,更利于统治这一目的上一致,揭示出八股取士的弊端是禁锢了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苦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请同学们观察表格,尤其注意宋元时期与明清时期的比较。年代世界主要科技中国中国贡献比其他国家贡献比,汉代45(件)2862﹪38%隋唐45(件)3271﹪29%宋元67(件)3857﹪43%明清472(件)194﹪96%从表中可知,宋元时期世界科技发明有67件,明清时期472件,世界科技发明大幅度增加,而中国的科技发明数量却在减少,中国贡献比例下降,而世界其他国家却逐渐上升,说明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进步。过渡:贫寒的出身使朱元璋更加了解民间疾苦,即位后,他重视发展经济,明朝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进入本课第四篇章体恤民情——助推大明经济。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课第四部分,并完成表格。甘薯是就是红薯。马铃薯就是土豆。同学们今天经常吃到的这些食物:玉米、红薯、土豆、花生、向日葵等都是明朝从美洲引进的哦。,图中的苏绣作品,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层次感强,堪称佳品。图为明代青花扁壶,白色质地,装饰以青花,精致而又淡雅。总结:,朱元璋奠定了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的基础,为后世明朝皇帝所沿袭。明朝经历16位皇帝,享国277年。明朝时,国家发展状况如何,还得与同时期的西方世界进行一番比较。明朝时不断加强皇权,而西方封建等级制趋于瓦解,民主制度蓄势待发。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想,扼杀人的创造力,而西方正在兴起文艺复兴运动,追求人的思想解放,提倡发扬人的力量。明朝的经济仍然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产品主要满足家庭需求。西方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产品面向市场。明朝沉湎于帝制带来的荣光,逐渐走向封闭。而西方却在探寻新航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全球航行,为世界贸易和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从各个方面来看,从明朝起,我中华泱泱大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了!明朝与西方的对比,给你什么启示?明朝加强专制、禁锢思想、走向封闭,违背了世界民主、自由与开放的潮流。板书设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8 15:15:02 页数:11
价格:¥1 大小:881.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