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玉溪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教学质量检测一第I卷(选择题)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五帝间的权力转移方式,史料中有禅让和篡夺的不同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记录尧、舜、禹的“禅让制”被历代儒家所推崇,《韩非子》中则有“舜逼尧,禹逼舜……人巨拭其君也”等记述。这说明()A.《史记》对于禅让制的记载不可信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作者的观念和立场影响历史叙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五帝间的权力转移方式,有禅让和篡夺的不同记载,这是是因为作者的观念和立场影响历史叙述,D项正确;材料是说权力转移方式的记载不同,不能得出“《史记》对于禅让制的记载不可信”,而且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袭制,不能说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排除B项;关于五帝间的权力转移方式,禅让和篡夺是截然不同的方式,不能说明“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在商周早期,神秘、威严、狰狞、肃穆等是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特征。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纹饰开始发展写实的特点,东周青铜器纹饰特点更多体现了社会生活场景。这种变化()A.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跃升B.体现了先秦人本意识逐渐增强C.说明周朝统治不再借助神明D.推动了青铜器制造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纹饰开始发展写实的特点,东周青铜器纹饰特点更多体现了社会生活场景”,可以看出到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更加侧重吸收社会生活,体现出对人的重视度在提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本意识的提高,并不能得出审美观念的状况,排除A项;周朝统治仍借助神明,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青铜器纹饰的内容,不能得出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3.在公兀前几个世纪的朝鲜墓葬和遗址中,曾多次出土我国制造的铜镜、铜剑和燕国的“明”字刀币在湖南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一种琉璃珠,与古代西亚同类产品如出一辙。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人已称我国为“塞勒斯(丝)”。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丝绸之路已经形成B.国内手工业快速发展C.域外贸易有所发展D.中西方经济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朝鲜墓葬中出现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古希腊已经出现丝绸,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是在西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外国转运贸易的发展,不能说明国内手工业快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与朝鲜、希腊的转运贸易,不能就此说明中西方经济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4.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曾多次东巡,并在东巡过程中展开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秦始皇开展的这些活动意在()A.加强君主专制B.提升地方治理能力C.强化政治认同D.削弱东方六国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借助这些活动以消除关东士民与秦人的心理隔阂,构建国家认同,构建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目的也不是提升地方治理,排除B项;这些活动不能从根本上削弱东方六国的实力,排除D项。故选C项。5.《汉书》记载,西汉建立后,“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指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种政策()A.有利于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体现了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D.反映了汉初赋税沉重法律严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天子没有四匹毛色一样马,将相只能乘牛车,因此汉朝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 有体现皇权和相权,排除A项;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在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汉初赋税沉重法律严苛与材料“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气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可见,曹操募民屯田旨在()A.缓解人地矛盾B.适应频繁征战的需要C.稳定西北边疆D.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割据势力混战,人民流离失所,粮食奇缺。在群雄争霸中,曹操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问题,借鉴汉武帝时的屯田政策,在各地设置田官,募民屯田耕种,以满足军事需求,B项正确;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人地矛盾并不尖锐,排除A项;曹操募民屯田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稳定西北边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曹操募民屯田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并不是为了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7.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渐确立,而原有的三公九卿体系仍然保留,出现了中央职官体系的双轨制特点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央职官体系具有过渡性B.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C.三省掌握国家最高决策权D.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渐确立,而原有的三公九卿体系仍然保留”可知,魏晋时期,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仍然保留,但却已逐步确立新的三省制,反映了魏晋时期中央职官体系具有过渡性,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A.说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中断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西向东的传播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唐宋以后......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这一变化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D项正确;材料表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减少,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表明唐宋之后中国与东亚交流频繁,但不能体现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排除B项;在唐以前,中国就与日本等国家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9.安史之乱后,唐朝各地方税率“皆由州牧制裁”,各地“征敛多名,且无恒数”,这些非法赋敛多为地方所有。唐德宗推行两税法时,将地方别出心裁的种种非法赋敛纳人国家“正供”(正式的国家税收),使其合法化。这一举措()A.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财税矛盾C.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铲除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安史之乱后,唐朝各地方税率“皆由州牧制裁”,唐德宗推行两税法后,种种非法赋敛纳人国家“正供”(正式的国家税收),使其合法化,通过这种措施唐朝意图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从而割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该措施并没有消除中央与地方的财税矛盾,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通过税制改革只是动摇地方的财权,并不能起到铲除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图为春秋至明清时期南北方人才比重曲线图。对图中曲线变化相关信息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单一的中原文化区B.人才比重的变化折射出经济格局的变动 C.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越北方D.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南方人才比重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方人才比重”曲线图中的信息,可知,从春秋至明清时期,南方人才比重呈上升趋势,北方南方人才比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宋代以后,南方人才比重超过了北方,中原文化中心时代也被江浙文化中心时代取代。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曾长期居于北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材料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曲线的变化反映出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说明人才比重的变化折射出经济格局的变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春秋至明清时期南北方人才比重的变化,不能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单一的中原文化区,排除A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完成南移,不能说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越北方,排除C项;南方人才比重提高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完善不是推动南方人才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况且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卷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南方考生并不完全公平,排除D项。故选B项。11.据《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据此可知()A.宣政院不属中央政府管理B.宣政院统管西域军政事务C.宣政院与行省制度相冲突D.宣政院是元朝的制度创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政府重视对西藏事务的处理,设置了宣政院,使西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这是元朝的制度创新,D项正确;宣政院是中国元朝统治时期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今西藏)军政事务,排除A项;宣政院统管西藏军政事务,而非西域军政事务,排除B项;元朝行省制度管辖除京畿、西藏地区之外的其他的区,所以宣政院与行省制度不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12.明代手工匠均入匠籍,生产官府所需物资。工匠分住坐匠和轮班匠两种:住坐匠附籍于京师;轮班匠住于原籍,轮流到京城服役三个月。明中叶以后政府逐渐以“班匠银”制度取代轮班匠制度,轮班匠一律输银代役,不用赴京服役。这一变化() A.减轻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B.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C.说明白银已成为唯一流通货币D.说明住坐匠技艺高于轮班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政府逐渐以班匠银制度取代轮班匠制度,轮班匠一律输银代役,不用赴京服役”及所学知识可得,相较于之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管理控制放松,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手工业的生产效率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唯一流通货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住坐匠技艺与轮班匠技艺没有明确比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清高宗实录》记载:“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察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仁宗实录》也有记载:“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稗尔永遵,故兹救谕!”以上两则清朝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复救谕说明清朝()A.物产丰盈无须与外界交流B.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C.有强烈的维护主权的意识D.顺应了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都体现了当时清朝统治者居高临下,鄙视英国的观念,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B项正确;A项是伪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维护主权的主张,排除C项;上述两位清朝统治者的行为不利于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潮流脱节,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为晚清时期江海关(上海海关)课税收人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1861年1871年1881年1891年1901年1911年课税收入(单位:关平两)2490530321203643739406832898815269611786663占全国关税收入总额(%)50.128.6429.7829.0531.9232.58 A.关税成为了政府主要财源B.上海经济地位不断削弱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剧D.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详解】从晚清时期江海关(上海海关)课税收入统计表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海关税收的占比不断提高,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说明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半殖民化程度在加深,C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税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上海,没有比较,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关税,与列强的资本输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戊戌变法期间,维新人士张元济在信函中写道:“今上有心变法,但力似未足,询词约数十语,旧党之阻挠、八股试帖之无用、部议之因循扦格、大臣之不明新学,上皆言之,可见其胸有成竹矣。近来举动,毫无步骤,绝非善象。”该信函透露出光绪帝()A.对实施变法充满了信心B.变法的内容和目标明确C.急于摆脱守旧派的控制D.已感受到变法阻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今上有心变法,但力似未足”“旧党之阻挠、八股试帖之无用、部议之因循扦格、大臣之不明新学”“绝非善象”,可以看出,光绪帝已经感受到变法的阻力较大,D项正确;光绪皇帝对变法充满担忧,而不是充满信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光绪帝对变法困难的认识,未体现变法的内容和目标,排除B项;材料分析了变法的困难较多,而不是摆脱守旧派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16.五四运动时期,报刊进行了大规模业务改革,主要包括:开展各种思想观点的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提倡白话文,确立了白话文在报刊中的主导地位。改革副刊,把副刊办成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园地;开始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这些改革()A.启发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B.有利于民众觉醒与社会进步C.使文学革命成为了社会共识D.使报刊成为反袁斗争主阵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展各种思想观点的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提倡白话文”“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可知,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业务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众觉醒与社会进 步,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这些改革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排除A项;“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袁世凯在五四运动时期已经去世,排除D项。故选B项。17.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一直把发展工人运动作为工作重点。在国民革命中,毛泽东却对农民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他先后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毛泽东这时期的探索()A.保障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B.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基础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D.克服了对城市中心革命论的迷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他先后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这时期的探索,为后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最后夺取全国政权道路奠定基础,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排除A项;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排除C项;此时并未克服对城市中心革命论的迷信,不然不会出现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排除D项。故选B项。18.1945年,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并成功地推动将这一主张写进了联合国宪章,从而为战后的非殖民化进程提供了法理支撑。这表明当时中国()A.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作出贡献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致力于维护新兴民族国家的利益D.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主导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1945年的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不顾西方国家的反对,坚持为弱小国家代言,推动“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的主张写进联合国宪章,推动了战后的非殖民地化进程,从而为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的构建做出了贡献,A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排除B项;新兴独立国家主要是在二战后广泛建立的,材料提到的是联合国的改革,排除C项;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9.回想三年前,部队出关,风雪交加,战士们裹着单衣,披着被子,……瞅见路边有个破麻袋都要赶紧捡来缠在腿上御寒……此刻,沿途有不少见过当年部队出关时样子的群众大声嚷 嚷着:“我的娘呀,连这铁皮转辘车(坦克)都有了,还从没见过这么阔气的土八路!”结合下图可知,此时()解放军入关A.渡江战役即将打响B.华北解放指日可待C.平津战役陷入胶着D.政协会议筹备就绪【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解放军入关”,并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23日,百万大军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打响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等名城,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B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向国民党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最终,解放军占领南京、上海、杭州和武汉等大城市,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政协会议筹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并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A.推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C.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D.有力地配合了抗美援朝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依据材料时间“1950年”,结合所 学可知,从1950年国家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对地主进行有限制的打击,并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的政策,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推动土地改革的进程,B项正确;三大改造开始于1956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与抗美援朝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发出“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该现象的出现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B.说明新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体现了“奉献爱国、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五计划”“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发出‘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口号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该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建国初期“奉献爱国、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排除A项;建国初期,新中国没有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底,排除C项。故选D项。2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A.标志我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C.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D.使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均衡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题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涉及的地区是西南、西北,涉及的内容是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西部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C项正确;三线建设只是一定程度上改变工业 布局,难以标志着我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不是通过三线建设,而是通过一套组合措施实现的,如自力更生、抗美援朝、“一边倒”政策、工业化等等,排除B项;三线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工业布局,但不会完全实现国民经济的的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3.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党政机构以精简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初步展开。下表为1982年国务院各部委精简机构及减少人员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该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前改革后部、委及直属机构(个数)9841机关人员(正制部长、主任)人数减少67%平均年龄(岁)6458大学文化程度占比37%52%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C.落实了政企分开的改革原则D.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党政机构以精简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信息是国务院各部委精简机构及减少人员,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B项;“政企分开”是国企改革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24.改革开放前,我国几乎所有产品的定价权和调价权都掌握在政府物价管理部门,许多商品价格几十年不变。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价格改革,到1986年各类商品实行浮动价和市场价的比重,农副产品已达65%,工业消费品达55%,生产资料也达到40%。这一改变()A.体现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C.反映出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逐渐增强D.旨在拓展对外开放的合作领域【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价格改革,到1986年各类商品实行浮动价和市场价的比重,农副产品已达65%,工业消费品达55%,生产资料也达到40%。”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企业自主权扩大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并非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逐渐增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这一改变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对外开放的合作领域,且此说法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5.《人类简史》中写道: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为生,并不会特别干预动植物的生长情形。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以期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这一变化()A.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B.说明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C.使人类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D.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为生”“距今约1万年前……以期得到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可知,人类自从进入农业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D项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刚刚进入农业社会,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排除B项;富足幸福的生活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26.在中世纪的西欧,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11世纪后,封臣的军役义务普遍以纳“盾牌钱”代替,后来“盾牌钱”亦渐取消。从14世纪起,英法国王须向骑士支付军晌以获取支持。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欧()A.封建王权普遍衰落B.封君封臣制度逐渐瓦解C.封建庄园制度崩溃D.封建主丧失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14世纪起,英法国王须向骑士支付军晌以获取支持”可知,西欧的军役义务由义务变为国王要支付军饷,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逐渐瓦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权的普遍衰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7.15世纪西欧精英意识萌发,产生了新的“成功”标准:在任何领域,不论是学术、思想、艺术,还是政治、军事、商业,只要善于审时度势、勇于创造进取,就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 自己手中,这样的人就堪称伟大,值得崇拜。这反映了()A.功利主义已成为主流价值观B.精英教育的盛行C.经济发展导致个人主义盛行D.人文主义的兴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勇于创造进取,就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人就堪称伟大,值得崇拜”,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即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D项正确;功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材料没有体现功利主义,排除A项;材料中指的是“只要善于审时度势、勇于创造进取,就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仅是精英,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个人主义只是关注个人自身,C项概念混淆,排除C项。故选D项。28.下图为1870、1913年英、法、美、日四国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百分比示意图(单位:%),其中,乙国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日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后来居上,尤其是美国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乙是美国,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29.19世纪后期,随着拉美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人了高潮。许多拉美国家的铁路网呈扇形通往面向欧洲的港口,而本国各地之间的交通却非常落后,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拉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B.拉美地区工业发展迅速 C.拉美地区经济依附于欧洲D.拉美外贸处于出超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随着拉美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人了高潮。许多拉美国家的铁路网呈扇形通往面向欧洲的港口,而本国各地之间的交通却非常落后。”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把拉美地区沦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更好地进行殖民,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人了高潮,服务了列强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而本国交通地区却异常落后,可见拉美地区经济依附于欧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如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拉美地区工业发展迅速,若发展迅速,国内交通运输业不会废除落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拉美外贸出口大于进口,排除D项。故选C项。30.下表反映了1966}1980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变动的情况(单位:%)。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项目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工业产值8.68.57.44.4农业产值2.23.92.51.7居民人均实际收入3.65.9443.4A.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苏联解体导致经济发展困难C.苏联改革已突破计划经济体制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从1966-1880年,苏联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A项正确;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苏联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未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苏联改革未突破计划经 济体制,排除C项;材料表明苏联各项经济指标均大幅下滑,未显示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31.1919年,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并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威尔逊总统在战后说:“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据此可知,一战后()A.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B.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C.国际格局发生彻底改变D.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战后的债权国,并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及所学知识可得,一战之后,美国的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在世界上的争霸的野心越来越强烈,D项正确;一战后美国的势力并不是全世界第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欧洲的中心地位没有丧失,英法地位仍然很高,排除B项;“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32.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不断向外扩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国力下降。美国自从越南脱身后,处境有所改善。同时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日渐壮大。这可用于说明()A.两极格局不复存在B.经济全球化出现了逆转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D.世界格局面临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和美国的国力有所下降,同时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体现出传统政治秩序遭到冲击,传统国际关系面临重大调整,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的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国际格局仍为两极格局,A选项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和美国的国力有所下降,西欧、日本等国家崛起,并未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逆转,B选项错误,排除B项;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国际力量的变化,并未体现出中美关系的发展,C选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国家疆域观,其思想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三代。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莫定了基础。与西方实体的民族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家疆域模式更多地表现出对一统理念的追求,而一统理念的边界又似乎是模糊不清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国家理念中是以中心来划定边缘的,中心的意识要强于边缘的概念而政权的承接性与管治的范围则表达了对“中心”的正统性的崇拜与认可,成为疆域变迁合法性的基础。近代以来,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冲击下,中国也试图以民族国家解释中国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历史表述国家一统的历史这是因为在世界主流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民族国家体系成为世界范围内主流合法的国家建构形式——摘编自王超《疆域历史与历史疆域》材料二民族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以建立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面目而出现的同时民族主义的危害性,特别是民族主义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的联系,早在民族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已显露二当时,一种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扩张的野心已在革命的法国开始出现。对自由主义原则的背离和对本民族利益的过分夸大,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强加于其他民族而无视他们意愿和权利的趋向滋长起来拿破仑在鼓励和推进被征服地区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同时,也把法兰西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推向了顶峰……这表明民族主义已经与武力结合在一起,预示着欧洲列强在将要到来的帝国主义时期的民族利益纷争中所采取的政策。——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疆域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思想起源早;追求“大一统”;边界模糊不清;具有“中心”意识;经历了近代化的历程(或发展走向近代化)。历史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或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增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或救亡图存);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2)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专制王权的强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觉醒。历史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新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极端的民族主义则会导致极端排外与极端种族主义,甚至引发侵略与战争。【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其思想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三代”,得出思想起源早;依据材料“中国的国家疆域模式更多地表现出对一统理念的追求,而一统理念的边界又似乎是模糊不清的”,得出追求“大一统”;边界模糊不清;依据材料“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国家理念中是以中心来划定边缘的”,得出具有“中心”意识;依据材料“近代以来,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冲击下”,得出经历了近代化的历程(或发展走向近代化)。历史作用: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或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从民族认同角度分析,得出增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从救亡图存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或救亡图存);从世界发展潮流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2)背景:依据材料“民族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一种民族优越感和民族扩张的野心已在革命的法国开始出现”,得出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专制王权的强化;依据材料“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依据材料“以建立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面目而出现的同时民族主义的危害性”,得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觉醒。历史影响:依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权、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得出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依据材料“这表明民族主义已经与武力结合在一起,预示着欧洲列强在将要到来的帝国主义时期的民族利益纷争中所采取的政策。”,得出民族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新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极端的民族主义则会导致极端排外与极端种族主义,甚至引发侵略与战争。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立法时间法律内容1802年《工厂法》规定车间卫生条件、童工工作时限等 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院内救济和强迫劳动1842年《矿井法》改善矿工恶劣的劳动条件1847年《十小时工作法》对工人每天最长劳动时间进行限制1848年《公共卫生法》对社会的卫生进行国家管理——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上述材料是对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立法的统计。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以“社会治理”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治理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提升。19世纪初期至上半期,英国继续进行工业革命并即将完成。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如工作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阶级斗争和争取下,资产阶级被迫做出让步,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行治理,这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稳定,有助于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提升资产阶级治理国家的能力,有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因此,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治理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提升。【解析】【详解】由材料图表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立法主要维护的是工人的利益,因此,可以得到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治理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提升;论述:结合工业革命开展的时间、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例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治理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提升。19世纪初期至上半期,英国继续进行工业革命并即将完成。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诸如工作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阶级斗争和争取下,资产阶级被迫做出让步,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行治理,这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稳定,有助于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提升资产阶级治理国家的能力,有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因此,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治理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提升。35.八二宪法见证了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1978年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当时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1982年宪法的起草、制定,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文件为重要依据。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不仅在宪法修改委员会内充分发扬了民主,多次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而且多次广泛地征询了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的意见,多次广泛征求了党外人士、各类专家的意见,并发动、组织亿万群众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也非常注意收集各国的全套法典,当时仅宪法就收集了35个国家的。我国是个大国,人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此,1982年宪法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各种不同情况,没有一刀切如关于劳动权,宪法草案最初只作了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摘编自刘荣刚《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指出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地位。【答案】(1)背景:1978年宪法已经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革”结束,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后需要调整法律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顺利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三点)(2)特点: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民主性),广泛征询意见;借鉴外国的修宪经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三点)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或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由材料“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可知,“文革”结束,国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由材料“此后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1978年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当时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可知,1978年宪法已经不适应国家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需要调整法律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由材料“1982年宪法的起草、制定,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文件为重要依据”可知,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顺利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由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还有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小问2详解】特点:由材料“1982年宪法的起草、制定,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文件为重要依据”可知,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体现了党的领导;由材料“在宪法制定过程中,不仅在宪法修改委员会内充分发扬了民主,多次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而且多次广泛地征询了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的意见,多次广泛征求了党外人士、各类专家的意见,并发动、组织亿万群众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也非常注意收集各国的全套法典,当时仅宪法就收集了35个国家的”可知,1982年宪法制定的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询意见,同时也广泛借鉴外国的修宪经验;由材料“我国是个大国,人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因此,1982年宪法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了各种不同情况,没有一刀切”可知,1982年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地位:由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31 22:36: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365.9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