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及反思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教学重难点]1.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2.学习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视频导入,激趣质疑1.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播放视频)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个爷爷是谁吗?那这个小女孩又是谁呢?带着这些疑问,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十六年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课文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什么?(他就是——李大钊)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性文章。这节课我们就走近李大钊同志,看看这位革命志士给他的女儿留下了哪些回忆。4.课前大家收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8 二、人物介绍,历史背景作者简介:李星华(1911-1979)李大钊的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人物简介: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历史背景: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知识链接: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2.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词语: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袍子含糊皮靴执行过度(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3)重点正音:幼稚(zhì)含糊(hu)严峻(jùn)僻静(pì)魔(mó)鬼袍(páo)子皮靴(xuē)(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8 3.书写指导(1)“僻”字三部分都要写窄,中间部分稍短,右部“辛”的第二横稍长。(2)“瞅”字的“目”要窄;“秋”笔画注意穿插迎让,捺舒展。(3)“魔”字“广”的撇长而舒展;“鬼”笔画较多不要拥挤。(4)“执”字右部“丸”的横折弯钩不要写成了横折折钩。4.词语解释。(1)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2)含糊: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3)僻静:(地方)偏僻清静。(4)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5)纷乱:混乱;杂乱。(6)沉着:镇定,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7)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审时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2.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除开头外)?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①那年春天;②才过了两天;③4月6日的早晨;④十几天过去了;⑤28日黄昏⑥第二天)——时间顺序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梳理课文脉络,并将表格补充完整。(课件出示表格)段落叙述顺序具体事情2—7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坚持留在北京8—18被捕时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被捕19—29被审时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沉着、镇定30—33被害后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8 4.结合刚才的表格内容,请你再读读课文,你对哪些地方有了新的理解?还有没有你很想了解,但课文中没有写的内容呢?预设1:我想知道阎振三后来怎么样了。预设2:李大钊被捕前有机会离开北京,为什么他不离开呢?预设3: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过渡:同学们课下可以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五、课堂小结,随堂演练1.作者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审时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2.熟读课文。3.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一、复习旧知,引入内容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课件出示)《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作者采用________的手法,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叙述李大钊的被害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二、品读课文,探究质疑1.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8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点拨: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2.“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点拨:1927年,起到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3.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峻表现在哪些方面?(1)李大钊烧掉文件和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抓。4.作者重点回忆了哪几个方面?(1)被捕前(2)被捕时(3)法庭上(4)被害后三、品词析句,感悟形象1.体味人物动作和语言,学习“被捕前”。(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7自然段,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做上记号,和同桌说一说。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李大钊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为革命事业奔波。)②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动作描写,体现了当时局势严重,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李大钊忠于党的事业。)③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局势紧张,写出李大钊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和对待工作的严肃认真。)(2)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父亲是如何做的?④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8 (从这段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拒绝亲友的劝离,表现出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坚持斗争,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2.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过渡:对于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中国人来说,李大钊是个伟大的革命者。读一读“被捕时”的部分,思考:被捕时李大钊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1)请大家自由读第8-1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做上记号。①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预料,从容不迫。)过渡:从李大钊被捕时的过程看,敌人是心虚的,残暴的,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②“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③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粗暴的吼声”“一群魔鬼”写出了敌人的凶残。)过渡:敌人如此来势汹汹,父亲是怎么做的呢?④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点拨:敌人的兴师动众和父亲的不屑一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体会到父亲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3.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审时”。(1)请大家自由读第19—29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李大钊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李大钊神态的句子。过渡:“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提示: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从“乱蓬蓬”看出李大钊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面色“平静”,“慈祥”一词更是写出了李大钊对亲人那深切的爱。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8 ②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③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从这句语言描写中感受到李大钊对妻子和孩子的爱,这恰恰说明李大钊是一位优秀的战士,是一个合格的父亲。)4.体会人物悲痛,学习“被害后”。请大家自由读第30—33自然段,在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将表格补充完整。人物表现情感舅老爷哭着从街上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悲痛欲绝怀念父亲憎恨敌人“我”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小结:得知李大钊被害后,全家人无比的悲痛,从课文中舅老爷、作者以及母亲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四、合作探究,写法迁移1.对比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课件出示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2.首尾呼应:指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的。好处: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常见的照应方法有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五、深化主题,课堂小结1.学生齐读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课件出示)8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当然,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先辈。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六、读写迁移,拓展延伸1.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2.推荐阅读革命题材的小说,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等,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3.小练笔:李大钊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他,你想说点什么?课下查阅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板书设计11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局势严峻工作紧张忠于革命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被审时→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倒叙写法前后照应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9 12:30:01 页数:8
价格:¥1 大小:35.1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