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高中名校2023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测评(开学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高中名校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测评历史试卷本试题共6页,20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时间:2023年2月2日上午10:30-11:45★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长方框中的“王占曰”三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通过占卜以示得到上天的指引。它表明商朝时()A.统治者宣扬“敬天保民”的观念B.占卜是商王的主要职责C.神灵崇拜影响政府的决策效率D.王权与神权紧密地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商朝的重大事务,都通过占卜决定,商王借此宣传王权神授的观念,体现出王权与神权地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敬天保民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神灵崇拜与政府决策效率的关系,排除B项;治理国家是商王的主要职责,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从轻耕重读到耕读并重,体现出农耕时代价值观演进,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由轻耕重读到耕读并重,并没有涉及到商业,排除A项;儒家的伦理正式符合中国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尚未产生,但当时已经出现从轻耕重读到耕读并重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3.南宋李嵩创作了多幅风俗画《货郎图》,其中一幅画面上的货郎肩挑杂货担,走街串巷,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A.小商贩成为宋代商贸主体B.南宋偏安阻隔了边境贸易C.宋代的民间贸易开始兴盛D.南宋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货郎们走街串巷,甚至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弥补了宋代商品流通的不足,D项正确;小商贩并非宋代商贸主体,排除A项;南宋偏安并没有阻隔边境贸易,且题干中的货郎在乡村进行贸易,并非边境地区,排除B项;民间贸易开始兴盛并非开始与宋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草市,排除C项。故选D项。4.“省”本意为宫禁,后来成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元朝以后,“省”渐渐转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的变化反映了()A.中央机构的日益完善B.中央集权的逐步削弱C.边疆管理的制度创新D.国家治理方式的变化【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省”的含义由宫禁到中央机构,再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反映了国家制度的变化,也就是国家治理方式发生变化,D项正确;元朝行省作为中央派出的地方机构,不能反映中央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省”的含义的变化不能反映边疆管理制度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5.随着江南地区市镇中“丝行”、“布庄”的发展,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B.长途贸易推动了商业资本集聚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工商皆本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长途贸易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工商皆本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6.《哈佛中国史》叙述:“而更广泛地说,与过去儿十年间积极地在边疆展示国威相比,这场战争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清帝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中国表露的脆弱所产生的权力真空,形成一股帝国主义的洪流袭击整个东亚,比此前更具破坏力。”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与过去十年间积极地在边疆展示国威相比”和“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清帝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中国表露的脆弱所产生的权力真空,形成一股帝国主义的洪流袭击整个东亚”等信息可知这场战争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场战争是指甲午战争,C项正确;题干中的战争为甲午战争,排除ABD项。故选C项。7.1911年11月,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是后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以下为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代表构成一览表。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议院议员人数同盟会成员(占比)有留学欧美和日本经历的(占比)49人38人(77.55%)40人(81.67%)A.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B.以限制袁世凯为主要目的C.融合了欧美政治体制特点D.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由《临时约法》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构成可知,同盟会成员和有留学欧美和日本经历占比高,说明参议院代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利益,D项正确;《临时约法》不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虽有蓝本,不足说明,排除A项;参议院代表构成不能反映目的,排除B项;参议院代表构成不能反映政体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8.《中国的1936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一书中叙述:说起1936年的中国,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大西北就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这两个政治事件的共同点是()A.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B.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C积聚了民族救亡力量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两个政治事件是指会宁会师和西安事变,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完成,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其共同点是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两者积聚了抗日救亡力量,C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A项;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排除B项;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为我国1953年的宣传画,下面的标语是“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这反映了当时() A.生产关系变革的探索B.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C.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D.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53年宣传画,“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而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1953年要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实施三大改造,所以这反映了当时我国开始探索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1953年开始实施三大改造,农业实施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者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和平改造,并未全行业推进合作化,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排除D项。故选A项。10.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铺开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排除A项;题干中的现象是国内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关联不大,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1. 伯里克利的政敌将修建大型公共建筑视为他个人意志的体现,抨击他挥霍无度,浪费公帑。民众也随声抱怨,认为开销过大。于是,伯里克利便称愿意自掏腰包修建公共建筑,但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民众闻之立即表示,他可以随意从国库中取钱修建公共建筑,不用吝啬钱财。由此可知()A.伯里克利成功挫败政敌B.雅典民众城邦意识强烈C.公共建筑项目走出危机D.雅典保留贵族政治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伯里克利便称愿意自掏腰包修建公共建筑,但要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民众闻之,立即表示他可以随意从国库中取钱修建公共建筑,不用吝啬钱财。”可以看出,雅典民众反对突出个人政治影响力,城邦集体意识强烈,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伯里克利和政敌斗争的最终结果,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公共建筑项目是否走出危机,排除C项;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材料也没有体现雅典保留贵族政治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12.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教会分成了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德意志和许多欧洲国家脱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而获得独立。由此可知,宗教改革()A.冲击了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秩序B.使王权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桎梏C.开启了德意志走向统一的进程D.使罗马教廷彻底丧失宗教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德国和许多欧洲国家脱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而获得独立”及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在宗教改革后王权实力壮大,冲击了传统的教权,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得以改变,A项正确;王权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神学的桎梏,B排除B项;宗教改革与德意志统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罗马教廷未丧失全部宗教权威,排除D。故选A项。1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有一个与几何学原则一样精确和明显的法律制度,可以毫不费力地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由此推断《拿破仑民法典》的制定()A.沉重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B.确立资本主义政权的合法性C.深受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D.标志着欧洲首部成文法诞生【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有一个与几何学原则一样精确和明显的法律制度,因此有一部美好的法典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影响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进而又影响了拿破仑的民法典,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自然科学对启蒙思想的影响,没有体现打击封建势力,排除A项;《拿破仑民法典》与资本主义政权的合法性没有关系,排除B项;欧洲首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排除D项。故选C项。14.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面临民主革命与改革的艰巨任务亟待完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A.印第安土著居民受历史文化传统束缚B.独立前殖民者实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遗毒C.该地区并未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冲击D.美英等国长期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面临民主革命与改革的艰巨任务亟待完成”及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前殖民者实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如专制统治和种植园经济等对拉丁美洲殖民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题干中整个拉丁美洲都面临相似情况,且印第安土著在拉丁美洲各国中所占比例极少,并非影响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拉丁美洲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冲击,排除C项;长期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英国在整个拉丁美洲的影响较小,排除D项。故选B项。15.东非肯尼亚从百年前开始种植茶叶,1963年独立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肯尼亚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历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这表明()A.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的色彩B.民族独立后其茶叶生产发展受阻C.多极化促进茶叶生产质的飞跃 D.茶叶生产大大提升了其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肯尼亚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被殖民期间引进茶叶,所以茶叶的引进带有殖民化色彩,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不能判断茶叶生产受阻,排除B项;从90年代开始茶叶种植全面发展并蓬勃繁荣,但无法表明与多极化有关,排除C项;茶叶的生产和出口并不能大大提升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6.二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这说明()A.战后美国对外扩张政策具有连续性B.以美元为中心的经济霸主地位的稳固C.军备竞赛导致了美国经济不堪重负D.美国对外援助改变了国际政治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反映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和援助数目不断扩大,且名目繁多,体现了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持续发展,具有连续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军备竞赛与美国经济的关系,排除C项;美国对外援助旨在维护美国的霸权和利益,没有改变国际政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17.【人口变化和国家治理】材料一中国历代户口统计表年代户数口数户均口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12233062595949784.87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4279634210078204.91恒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10677960564268565.29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2459840161638636.57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8907546460199565.17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7069565414197125.86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7417570162802542.19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13430322598489644.46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10654362598733055.62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9113630502079315.51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10621436606928565.71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17741672993533625.61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926991853414238675.45摘编自葛剑维《中国人口发展史》——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以前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说明从明朝到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封建政府人口统计数量与实际人口数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点:人口增长总体缓慢;人口数量起伏性大。(若答出:从西汉到元朝人口总数一直未达到六千万;大统一王朝经历稳定发展后人口总数较多,历经战乱后新兴的王朝其初期人口总数锐减等要点,可酌情赋分) 原因: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种植;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2)古代户籍管理难度较大,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社会动荡,基层治理体系遭到破坏;天灾人祸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按户籍征收赋役导致隐匿人口现象突出。【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表格中数据西汉时期人口约为六千万,元世祖时期人口约为六千万,人口增长总体缓慢;西汉时期人口约为六千万,但到东汉时期人口约为两千万,人口起伏较大,同时大一统王朝时期人口数较多,经历战乱后的新兴的王朝初期人口锐减。原因: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口的增加;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高产耐旱作物玉米、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人口增长;明清时期疆域的开拓增加了整体的耕地面积,有利于人口增长;清初取消了人口税,有利于人口增长。【小问2详解】因素: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在中国古代统计人口和实际人口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在疆域辽阔的中国很难获取准确的数据;同时社会动荡时期及天灾人祸,人民流离失所,基层治理体系遭到破坏,难以对实际人口进行准确统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中人头税是重要内容,这就导致为减少赋税出现的隐匿人口的现象。18.【外交关系与国家发展战略】材料一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这一广阔的市场。1921年3月,英国首先同苏俄签订贸易协定。1921年4月,列宁提出,“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1922年4月,在意大利举行的欧洲国家经济会议上,苏俄首次同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代表接触,但未达成任何协议。苏俄代表在会外与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两国同意在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建立反苏统一战线的企图。到1922年底,与苏俄订立贸易协定的已有十一个国家。——摘编自任众主编《世界通史纲要》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30 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专门论证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要全方位地站在苏联一边,即所谓的“一边倒”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就不远万里亲赴莫斯科,将他认为最能体现兄弟之情的大黄芽、白菜、萝卜、大葱和梨等中国北方的土特产作为斯大林70诞辰的贺礼。也是在这次访问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了,两国之间的“蜜月”关系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摘编自孔寒冰《中苏关系史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苏俄20世纪20年代初面临的相似背景,说明“一边倒”政策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的主要影响。【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政策的失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的广阔市场;列宁主张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调整苏俄对外政策;苏俄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2)相似背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敌视政策;都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都亟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都面临摆脱旧政权对外条约的束缚的问题;都陷入了国际外交孤立的困境。影响:与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冲破外交孤立;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顺利地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这一广阔的市场”可得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西欧各国迫切需要苏俄的广阔市场”;根据材料一中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政策的失败”;根据材料一中的“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和托拉斯之间的相互敌视,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苏俄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列宁主张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积极调整苏俄对外政策”。(2)相似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包围,直至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敌视政策,都陷入了国际外交孤立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都面临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都亟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都面临摆脱旧政权对外条约的束缚的问题”;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了,两国之间的‘蜜月’关系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苏签订同盟条约,顺利地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与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冲破外交孤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19.【“停战空地”与文化聚落】“停战空地”的角色及变化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德停战协议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空地的福煦元帅座车“2419D”号上签订。1921年至1922年,法国政府出台两项举措,让贡比涅森林中的空地和车厢进入公众视野。1921年4月,该车厢正式以贡比涅“停战车厢”命名。1922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正式命名“停战空地”并在其上树立起一座“阿尔萨斯-洛林人纪念碑”。1927年11月9日,一座展示停战车厢及其故事的主题博物馆诞生。从“停战车厢”、“停战空地”的命名,到“停战博物馆”的诞生,一个以缅怀、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聚落形成。1940年6月21日至22日,贡比涅森林内举行了第二次受降仪式,法国人1918年以来建立起的各类纪念建筑和设施,经受了剧烈的“命运转折”。对法国而言,这一历史聚落形成之初是全民复仇胜利的标志。到二战前,其主题已朝着追忆往事、缅怀逝者的方向演变。二战后,法国人仍无比珍视“停战空地”,他们不遗余力地探寻、搜集、修茸“停战车厢”的有关物件。1946年,“停战空地”的建筑相继在原地重建。1950年,复制的车厢重回贡比涅森林。随着法德和解及欧洲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针对“停战车厢”的纪念,更多反映着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反映着面对过往的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以上材料摘编自江天岳《贡比涅森林“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形成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停战空地”历史文化聚落的角色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 近代以来,法德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而展开激烈较量;法德围绕阿尔萨斯一洛林展开争夺;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停战协定,法国沉浸于对德复仇的喜悦中;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建立,维持一.段时期的和平局面,法国出现了追忆往事,缅怀逝者的氛围。(2)变化:二战前的“停战空地”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象征。认识: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在两极格局之下,反思和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走上了和解合作的道路。法德两国从战争、仇恨到和解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战争和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和平与合作才能共享繁荣。【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1922年11月11日,法国政府正式命名‘停战空地’并在其上树立起一座‘阿尔萨斯-洛林人纪念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德围绕阿尔萨斯一洛林展开争夺”;根据材料中的“一个以缅怀、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聚落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建立,维持一段时期的和平局面,法国出现了追忆往事,缅怀逝者的氛围”;根据材料中的“对法国而言,这一历史聚落形成之初是全民复仇胜利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停战协定,法国沉浸于对德复仇的喜悦中”;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近代以来,法德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而展开激烈较量”。(2)变化:根据材料中的“对法国而言,这一历史聚落形成之初是全民复仇胜利的标志……更多反映着人们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反映着面对过往的一种平和、包容、理性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由二战前的‘停战空地’是法德两国对抗与复仇的象征到二战后则成为法德和解与合作的象征”;认识:根据材料中的“随着法德和解及欧洲一体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理性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二战后法德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在两极格局之下,反思和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走上了和解合作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法德两国从战争、仇恨到和解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两国根本利益决定的;战争和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和平与合作才能共享繁荣”。20.【学党乐歌与时代主题】材料时间作者名称歌词内容(节选)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1902年李叔同《祖国歌》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谁与我鼓吹庆升平?1904年张之洞《学堂歌》庚子年,拳匪狂,北省兵火三次殃。湖北省,和约倡,长江人民享安康。派赔款,搜索忙,各省分派民与商。湖北省,免捐项,就将此款兴学堂。早兴学,民盼望,各省开办无定章。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我同学,生此方,切莫辜负好时光。1907年秋瑾《勉女权》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愿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侯,独去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1912年华航琛《共和国民》国民第一资格高,年纪无老小,讲求学问不辞劳,知识开通早。敦品励行重节操,道德真紧要。体育工夫深造,体健身强脑力好,共和程度一齐到,全球人称道。二十世纪我同胞,国民资格高。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时代主题。请选择某一时代主题或社会现象,结合学堂乐歌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说明充分。)【答案】[示例]时代主题:秋瑾《勉女权》中体现出了拯救民族危亡,追求思想解放与妇女解放的时代主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改良及革命潮流影响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及教育思潮逐渐传人,中国处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中。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促成大量新型学堂创办,一些知识分子注重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学堂乐歌来宣扬爱国救亡、男女平等等新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振奋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发挥了重要作用。 女革命家秋瑾也深受影响。通过学堂儿歌《勉女权》,秋瑾表达了“爱自由”、“男女平权”的心声,并决心做“国民女杰”,号召女性勇于追求自由,努力实现男女平等。之后的浙皖起义中,秋瑾英勇牺牲,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近代中国女革命家追求男女平等、献身革命的壮丽诗篇。清末民初之际,类似《勉女权》的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拯救民族危亡与男女平等时代主题,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时代特征的反映。说明:时代主题或社会现象的提炼不限于一首学堂乐歌,关键要做到主题与歌词的有机融合。从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和歌词角度,还可选取爱国救亡,奋发图强、歌颂革命,塑造新民,以及张之洞在庚子之变和清末新政自救背景下营造的湖北兴学堂、派留学的氛围等。【解析】【详解】根据设问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时代主题,要求选择某一主题或社会现象,结合学堂乐歌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作答过程中首先确定某一时代主题或社会现象,如《勉女权》中“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将追求思想解放与妇女解放同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在说明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相应主题,学堂乐歌中的内容如何体现了相应主题,以及对相应主题进行评价。可说明如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改良及革命潮流影响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及教育思潮逐渐传人,中国处于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中。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促成大量新型学堂创办,一些知识分子注重音乐教育的启蒙作用,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学堂乐歌来宣扬爱国救亡、男女平等等新思想,对于启发民智、振奋民族精神、挽救民族危亡发挥了重要作用。女革命家秋瑾也深受影响。通过学堂儿歌《勉女权》,秋瑾表达了“爱自由”、“男女平权”的心声,并决心做“国民女杰”,号召女性勇于追求自由,努力实现男女平等。之后的浙皖起义中,秋瑾英勇牺牲,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近代中国女革命家追求男女平等、献身革命的壮丽诗篇。清末民初之际,类似《勉女权》的学堂乐歌反映了鲜明的拯救民族危亡与男女平等时代主题,是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时代特征的反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25 12:30:02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1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