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教版选修五课件7.《哦,香雪》:穿越复杂的单纯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0

2/40

3/40

4/40

剩余3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 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7《哦,香雪》:穿越复杂的单纯 必备知识·素养基础 为什么许多读者会心疼和怀念香雪那样一个连什么叫受骗都不知道的少女?为什么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还是那么爱看电影里慢跑的火车上发生的那些缠绵或者惊险的故事?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怀旧,而是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的速度时,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有位我尊敬的老作家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想,即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也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影,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这梦想路途的长远和艰难也就是文学得以存在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梦想使我们不断出发,而路上的欢乐一定比目的地之后的满足更加结实。 作者介绍铁凝,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她的小说大多描写中国北方大平原上的人物活动。她总结自己的创作说:“对我来说,不变的是对人的生存、心灵的关注,是对生活不疲倦的体贴和更深刻的理解。”“女性是我永远的主题。”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无雨之城》《大浴女》等,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棉花垛》《对面》等,短篇小说《第十二夜》等,中短篇小说集《午后悬崖》,散文集《草戒指》等。现有《铁凝文集》5卷。 背景解读铁凝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段落:早期创作、单纯澄明期、迷离混茫期和单纯混茫期。单纯澄明期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哦,香雪》的问世,标志着这个时期的到来。作者不再追求大的时间跨度、复杂的情节和多彩的故事,而是追求一种简洁和单纯,在一个看似平常的事件和不大的境界中深入开拓下去,发掘出那跃动的心灵。《哦,香雪》是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但是,香雪们对台儿沟车站的一分钟停车的热望,却灵动地体现着人们对现实变革与物质文明的渴望之情。这种颇有力度的思想感情,既是一种时代情感,又是一种美好的人类情感。 这种人类情感的个性化表现,便是铁凝创作的艺术特色之一。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铁凝首先寄托情感于“客观的符号”,即客观的题材内容,以找到自我的情感和人类的情感的交切点、重合点、结合点。铁凝如何寻找交切点呢?在中长篇中,铁凝的做法是写自己,写自己熟悉的家人、亲人、友人,通过自己熟悉的人在爱情、亲情的个人情感中寻找着人类情感,如《玫瑰门》;短篇中则采取另一方法,通过捕捉“生命长河中短暂而的确存在的瞬间”,即在历史的瞬间中捕捉历史的永恒,如《哦,香雪》,即使故事在当年的发生地也已经成为过去,但仍牵动着读者的心。(摘编自崔志远《探寻“人类情感”的心灵艺术——铁凝小说创作综论》) 词语近义词辨析1.跋山涉水·风尘仆仆 2.抱残守缺·墨守成规 词语释义1.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2.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3.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4.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5.无所顾忌: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提示: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关键能力·素养培优 发表于1982年的短篇小说《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小说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摆脱山村封闭落后贫穷面貌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1.如何理解“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对应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提示】结合句子含意、修辞手法和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答案】“被感动得颤栗”在这里既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2.文章中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对应考点】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情节的作用。【提示】要注意到香雪心理活动的层次,结合情节作用分析原因。【答案】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的贫穷落后,展望它的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之所以写得这么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3.写香雪从前用的是木制的铅笔盒,但受到同学的嘲笑后,她就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哒”地合得严严实实。这是表明她爱慕虚荣吗?【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品主题。【提示】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然后从文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不是。首先,那个铅笔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猛然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淳朴的香雪。其次,香雪认为“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并想着要“赶快下去,赶快回家,第二天赶快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这都是为了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用词的精练与传神课文第一段文字首先介绍了台儿沟的闭塞,作者用一句话生动形象地作了概括:“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褶皱”一词突显出台儿沟位于大山中的深处,其闭塞落后的程度不可想象。又如:“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挽住”一词,将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在横线处填上一个精练而意义深刻的语句作为结尾。十多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数千座房屋,遭遇火灾的人们返回家园时,有不少家庭陆续发现了自家饱受大火摧残而留存下来的瓷器。这个发现让大家惊讶不已:如此易碎的物品,竟然能在这场凶猛无情的大火中幸存下来。 灾难后学校重新开学的第一天,当地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带给他的学生们一样东西——一个丝毫没有受损的花瓶,这是教授家中唯一残留的物件。他问学生:“为什么我的房子都烧成了灰烬,而唯独这个小小的花瓶却能留下来?”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最后,教授抑制不住激动,自己回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就通过了烈火的考验。 考点透视小说阅读之语言语言是小说的血肉,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表现自己感情的重要载体。小说语言通常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作家的叙述语言。通常小说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形象化和动作化的特点。而作者的语言各具特色,像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自然平实等。 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常见的题目类型有:(1)某一词语或是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2)小说人物的语言有何特色;(3)小说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是小说的语言是否准确(或“简练”“生动”“形象”等)。在解答具体问题时,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思考: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小说语言的特点,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这就需要了解不同作家叙述用语的特点和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其次,抓住关键词或是关键句,结合文意去理解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充分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进而分析这个词语或是句子所具有的表现力。最后,选用恰当的语句组织答案。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地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不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地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冯三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 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了一辈子。(节选自《虚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认为喊他们“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答案】D【解析】A.“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原文是“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木叉”等名字不正经。B.“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错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C.“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错误,文中并没有透露出这个信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C.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D.“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答案】D【解析】“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错误,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3.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得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4.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答案】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很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④抒情性强。小说语言弱化叙事性,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或观点,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18 11:05:01 页数:40
价格:¥3 大小:403.50 KB
文章作者:U-34438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