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学情检测试卷(一模)(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年级学情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距今4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这说明当时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B.存在地域文化交流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D.各地迈入国家阶段2.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老子曰:“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两人的主张都强调A.维护奴隶主统治B.健全礼与道的体系C.重视自身的修养D.恢复宗法分封体制3.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A.体现外儒内法B.强调天人感应C.彰显黄老治国 D.突出天时地利4.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河阳地区受灾,朝廷开常平仓、省仓进行赈济,但因赈济钱粮不足,“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这A.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C.开创了防灾的制度体系D.化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5.明末,荷兰派遣战船人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A.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B.经济实力不断增强C.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D.海军实力仍居前列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B.渗透强烈的忧患意识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7.表1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学习A.方向由西方转向日本B.领域由自然科技转向社会科学C.主题由器物转向制度D.目标由求强求富转向文化革新8.图1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提出的具体时期应 是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O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反对把中国社会造成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O它在经济上是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图1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全民族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9.“文化山呀文化山,过去登山比上天难,今朝有了共产党,带领我们高峰攀,工人上了文化山,能到月宫开矿产,农民上了文化山,火星上头去种棉······,一穷二白来改变,天堂就在眼面前。”这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歌说明A.文学艺术事业欣欣向荣B.民众对国家建设充满信心C.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显著D.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10.表2是1978-1982年登封县全县销售“大件”的情况统计。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表2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缝纫机(架)11901200173514012188手表(块)793900189546657455自行车(辆)17841772179926923429A.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B.商品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农村改革推动社会大幅变迁11.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一处港口遗址发掘出大量古风时代的希腊陶器,类似陶器也曾出现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腊殖民地。这说明 A.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B.希腊手工业技术领先C.海洋文明冲击农耕世界D.地中海文明多元一体12.1609年荷兰的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主张海洋应自由利用;1635年英国的塞尔登发表《海洋封闭论》,则认为英国君主有权占有四周的海洋。这反映出当时A.海外殖民竞争激烈B.自由市场初步形成C.英国荷兰势均力敌D.商业联系日益紧密13.有学者认为,1750年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催生了瓦特改进蒸汽机。作者意在强调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源于A.工人要求提高待遇B.企业追求更高利润C.政府平抑市场物价D.国家解决就业问题1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A.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B.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C.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D.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15.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将条约开放给所有国家签署。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据此可知A.冷战对峙格局出现松动B.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C.美苏英推动核威胁加剧D.中法外交政策存在共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后期中央财税问题材料一是岁(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廊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材料二图2唐朝地方建制与财政划分(810年)-据[英]崔瑞德《剑侨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朝的中央财税征收状况进行解读。(13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与“和”《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延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闵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据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8分)(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6分)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共早期的五四纪念话语五月四日这一天要当做一个纪念日,因为在那一天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但不要把它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而是要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据李大钊《中国学生界的MayDay》等,《晨报》1921年5月4、5日今天是学生加入政治运动之纪念日,也是学生整顿政风的纪念日。因为政治不澄清,使我们不能不牺牲求学之精神,而来干涉政治。现在学生应该做的事有二种:(一)组织民众,以为达到大革命之工具;(二)对现政局立于弹劾的地位。-据李大钊《昨日之五四纪念大会》,《晨报》1923年5月5日这是中国全国学生对于帝国主义行总攻击的纪念日,亦即是被压迫的民众向压迫的国家抗争自由的纪念日。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底一大转机,是 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据《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等,1924年5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发端”,也是“世界革命潮流在中国的波纹”,“其价值足与“二七”“五卅'并美”,应“继续五四精神”,“统一并坚固学生的团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与残民媚外的军阀”。-据张太雷《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等,1925-1926年对中共早期五四纪念活动中话语主题的演进进行评述。(14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的中国形象材料一法国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直接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正如艾田蒲所说,“对欧洲来说,有中国茶叶、中国园林······神圣的孔子,还有成千上百的影响······”。伏尔泰在其作品里一再重塑中国“开明皇帝”的形象,深刻影响了当时法国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中国形象在整个欧洲发生彻底变化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访中国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在西方的视野里成为一个愚昧落后、保守顽固、不思变革的形象。到了19世纪,中国人在法国作家笔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黯淡,被扭曲、被模式化为一个“劣等种族”。-摘编自韩梅《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材料二自1920年起,一些英国文学家、哲学思想家踏上中国土地,掀起新一轮中国热。他们热衷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寻觅与西方现代性相对的快乐达观的人生态度。思想家罗素带着寻找人类精神新希望的理想在中国游历10个月,在他看来,虽然中国的政治经济落后于西方,但文化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西方发达国家。-摘编自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材料三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的方式。西方有关中国的想象中,有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但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的中国形象”的理解。(14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3-14 22:05:02 页数:9
价格:¥3 大小:2.38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