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泸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2.有人把先秦诸子的思想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一股正气,平治天下。这些思想分别对应的是哪家学派()A.儒、法、道、墨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提倡顺应自 然、无为而治的道家学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指的是提倡法制的法家学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指的是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墨家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提倡仁爱追求道德修养的儒家学派,综上看得出正确排序为道、法、墨、儒,D项正确;儒、法、道、墨与题干中所述思想的排序有出入,排除A项;墨、儒、法、道不是题干中所述思想的排序,排除B项;法、儒、道、墨与题干中思想排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者的主张说明A.文学作品中的文本记录是最为准确B.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郡县制确保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稳固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的意思是: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郡县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材料“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的意思是:分封制废除,并不是一两天的时间,后面进行改革,实行郡县制。对比两则材料可知,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项正确;材料是讲郡县制,没有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记录,A项排除;郡县制有利于巩固政权,但是无法确保政权稳定,C项排除;题目设问是两者的主张说明什么,材料没有体现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D项排除。故B项正确。4.《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与纸相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因东汉蔡伦发明得名B.因原料价格昂贵而不易普及C.经由波斯再传往欧洲D.在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蔡伦的造纸术,根据所学可知纸张除了可以写字、印刷书籍,还可用在生活和工业中,在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影响最为久远,故选D;蔡伦是改进造纸术,A错误;据材料中可知原料廉价,B错误;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C错误。5.唐太宗末年,“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宰相名号创立并使用;唐中宗以后,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唐肃宗、唐德宗通过一系列手段基本解决了宰相 之间地位不平衡的问题。唐朝这些政策调整﹐旨在()A.实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B.有效发挥三省职能与作用C.解决中枢机构之间的矛盾D.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初期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即集体宰相制,到唐朝中后期取消尚书省特权,努力解决众宰相地位不平衡问题,唐朝调整宰相制度的宗旨在于,更有效地发挥三省的职能与作用,B项正确;实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目的在于将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相关中枢机构之间矛盾和差别,排除C项;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与“取消了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在西南地区的治理中中央委任官员与少数民族首领合作治理地方,这可知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开放边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拓展疆域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保甲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1840—1895年间,外国人在租界设立的现代工业包括缫丝、食品、药品、印刷、锯木、船舶修理及公共设施如电话、电报、水厂等产业。1895年后,在华外国工业企业以矿业最多,占48.44%;食品次之;纺织再次之;电力和自来水又次之。这一变化说明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B.西方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C.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1895年,外国人在租界设立的工业企业主要是为了便利对华商品输出;1895年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矿业、纺织等工业企业,旨在扩大对华资本输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国人在华企业的情况,并没有反映民族工业发 展的情况,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8.“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引起晚清中央权力下移D.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这场革命促使清廷开始向西方学习,涌现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批官僚,所以这场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汉族地主势力开始崛起,最终引起了晚清中央权力下移,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尚未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更没有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ABD项。故选C项。9.1872年,李鸿章同意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后,朱其昂为招募股本多方奔走,仍不能筹足资金。于是李鸿章从直隶炼饷局借款20万串(合银13万两),使得轮船招商局创办起来,到1877年发展成一支实力可观的商船队。这表明,官督商办()A.使清政府解决了财政危机B.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C.利于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72年,李鸿章同意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后,朱其昂为招募股本多方奔走,仍不能筹足资金。于是李鸿章从直隶炼饷局借款20万串(合银13万两),使得轮船招商局创办起来”可知,轮船招商局初创时,股本招募困难,李鸿章通过自己朝廷官员的身份,向直隶炼饷局借款成功,使得轮船招商局顺利创办,这表明官督商办的形式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使清政府解决了财政危机,夸大了官督商办的作用,排除A项;洋务运动学习的就是西方的器物,B项排除;利于国家经济职能的强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1871年,在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之前,日方以“条规”在日语中多指国内法律和政治规定为由希望改成“条约”。中方则认为“条规”属于“西例”,不适用于中日关系,双方由此产生了分歧。该“条约”的最终签订表明当时清政府A.对日本侵华野心已有警觉B.对日外交中一度占据优势C过度拘泥于外交用语形式D.纯熟运用外交准则捍卫主权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该‘条约’的最终签订”,可知从结果来看,最终还是遵循了清政府的意见,可知日本方面作了让步,所以清政府一度占据了优势,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不大熟悉国际条约惯例,引发了两则之间的争论,无法体现清政府对日本的警觉,排除A项;双方都存在纠结外交用语的行为,不能单方面认为中国过于拘泥形式,而且争论的重点并不是源于迂腐,排除C项;材料中中日两国关于条规条约称谓之争反映的是当时清政府在外交中对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有着一定的区分,并不是外交成熟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是1891年克虏伯公司驻华代表包尔宴请清廷官员的菜单。该图最能说明()A.洋务派侧重于军工制造B.晚清官员的不正之风C.近代中餐饮食走向世界D.德成功向华出售军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91年克虏伯公司驻华代表包尔宴请清廷官员的菜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菜单中多是鱼翅、羊肉等,菜肴奢侈,反映了晚清官员的不正之风,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工制造,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出售军火,排除D项。故选B项。12.近代中国城市中普遍盛行“文明结婚”,其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如新娘穿婚纱,新郎新娘互戴婚戒等。但中国传统婚礼中许多合理的或国情化的东西也被保留了下来。如婚礼地点不在教堂而在礼堂,婚礼主持人不用牧师而用师长、不拜上帝而拜父母等。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市民群体的日益壮大B.社会生活习俗变迁阻力重重C.中西方文明的对抗和融合D.民俗的融合与传承性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城市中,吸收并采纳了西方婚礼中的许多仪式或内容, 体现融合西方文明;同时保留传统婚礼中许多合理的或国情化的礼俗,说明传统习俗得到传承,D项正确;市民群体的日益壮大与商业发展有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阻碍社会习俗变迁的力量,得不出社会生活习俗变迁阻力重重和中西方文明的对抗,排除BC项。故选D项。1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B.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D.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关税保管权的变更使国民政府获得了对关税的支配权,这些税收可以由国民政府支配使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C项正确;由于当时的国情,中国无法改变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项;“全面接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本变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1940年颁布的《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规定,救亡室或俱乐部都由连队全体军人大会选举产生;救亡室或俱乐部干事会须每月向军人大会作一次工作报告。在军人大会上,每个军人都可以对有关本连队的各种生活问题提出建议。这一规定旨在()A.提高对日作战的力量B.创新军队民主形式C.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D.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时期,八路军加强了军内的民主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这一规定主要是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A项正确;创新军队民主形式是材料的内容和做法而非目的,排除B项;1927年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于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美两国运动员因为一次偶遇开启了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称为“乒乓外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了《上海联合公报》。这说明“乒乓外交”() A.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B.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步伐C.有利于改善中日两国的关系D.实现了美日关系的正常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代初,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在双方乒乓球队互访后不久,即发生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等大事,说明“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A项正确;早在1954年中国已经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走向了世界,排除B项;中美乒乓外交有利于改善中美而非中日两国关系,排除C项;中美“乒乓外交”与美日关系的正常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当然,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则材料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答案】(1)相同之处:都主张思想大一统。原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2)影响: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后期走向极端,弊端明显,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思想大一统的主张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相同之处:观察材料一、二,我们可以看到两则材料中“统一”的词汇频繁出现,因此两则材料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都主张思想大一统。第二个问题是分析统一思想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课本上所讲的秦始皇统一的原因,如春秋战国时期以及 秦朝末年战乱频繁,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频繁的战乱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也有所增强,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统一的思想理论迎合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2)影响:根据材料“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可分析得出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大一统的主张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独尊儒学后来走向极端,把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也有其显著的弊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可分析得出其后期走向极端,弊端明显,阻滞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十月革命前主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整合相关概念”,十月革命后则是在“误读与选择中建构新的意识形态”。有学者指出:“严格地说,早期译介阶段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译介阶段仅仅具有资料性的意义。”无论是关于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理论还是唯物史,“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早期译介阶段相比,不仅是一个量的区别,也是一个质的区别”。——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答案】(1)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 (答出三点即可)(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表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答出两点即可)(3)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译介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十月革命后建构起了新的意识形态;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译介仅具资料性的意义,十月革命后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才得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体西用”是在列强入侵的背景下提出的,具体背景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2)基本特点根据“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可知康有为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表现是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3)根据“十月革命前主要表现为‘以儒家思想整合相关概念’,十月革命后则是在‘误读与选择中建构新的意识形态’”、“早期译介阶段仅仅具有资料性的意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译介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十月革命后建构起了新的意识形态;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译介仅具资料性的意义,十月革命后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才得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8.“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建设对进一步改革开放,21世纪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汉代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1405年开始,朱棣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材料二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 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完成下列要求:(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综合所学知识,“一带一路”给咱普通百姓带来什么好处?【答案】(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汉代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利于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维系了中外交流。(2)对中国: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世界:有助于推进亚洲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可引领亚洲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好处:言之成理,均可得分。(回答到至少两点)【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经济上汉代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整体上看,古代丝绸之路维系了中外交流。(2)第一小问现实意义,材料二“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方面,主要是对内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外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世界方面,促进了区域间合作和经济发展。第二小问好处,如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海外购的价格降低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3 12:20:02 页数:10
价格:¥2 大小:159.5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