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1
2
/21
剩余1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四川省叙州区一中高2023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胞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 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朱光潜认为,要所见的境界成为诗的境界,“见”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的‘见’必为直觉。”从克罗齐的观点得知,“见”所生的“觉”有两种,一为“知觉”,一为“直觉”。知觉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也就是“名理的知”。正如我们观察一个人,假使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学生”“他是某某的儿子”等等,那么见到的便是名理的知觉;如果看到的仅仅是他自身的形象,比如他的笑容、他眼睛里的光芒等等,如同在凝视一幅人物画,无形中割断他的社会关系,这时所见的就是“直觉”了。直觉见出诗的境界,因此诗的境界中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朱光潜认为思考和联想对于诗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思考和联想是直觉前的一种准备和酝酿。在经过思索和联想后,思路于瞬间豁然开朗、畅通无阻。境界通常是突然显现于这种灵感来临的一刹那,使人顿时心怀澄明、别无旁骛。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但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进行,这一点在“见”时犹为重要。“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 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在思考和联想时,决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而在此后的凝神观照阶段,必须忘却外在一切,聚集所有的意识将诗的内容看成具体的形象从而烘托出生动的情境,整个人才能投入到当中去。“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切所见物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尤其是当“见”为直觉时。B.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二者相契。C.人与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D.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时存在,也绝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故欣赏与创造其实没有本质区别。D.若诗人作诗时没有在直觉之前进行思考和联想,就难以捕捉一刹那灵感,从而生成诗歌的境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论述的一项是()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二十四桥仍,波心荡、冷月无声。【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一切所见物的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错。原文是“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可见应是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B.“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错。原文是“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可见“每首诗”应为“每个诗的境界”;C.“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错。原文是“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 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差别,但并无高下之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故欣赏与创造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错,原文是“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可见欣赏与创造是“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没有本质区别。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可见“意象”是构成诗的境界的首要条件。B.“蚕丛”与“鱼凫”是用典,并非材料中所说的“意象”。因而此句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的论述。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霞”,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类诗句。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气象和天文是混为一谈的。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记载不但继续增加,而且记录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在各时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区域,总特别被重视,如东汉时代的河南,唐朝的关中,南宋时代的两浙,气候记载特别详尽。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但若加以适当的处理和选择,仍 可作为很有价值的资料。(摘编自竺可祯《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材料二: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天文学是研究地球外的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各天体自身内部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而引起的天体变化,天文学把地球也看作是天体的一份子。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由于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天气变化。天文和气象既然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是否就没有关系呢?天气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大气的内因引起的,但也有外因的作用,影响天气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的作用,除了引起地球上四季气候变化外,太阳上的活动还对地球上的天气有着影响。除了太阳以外,还有一些天体对地球上的天气变化有影响。有人认为,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除了产生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外,还会引起地球大气的潮汐,影响大气环流。我们晚上看到的流星,对天气变化也有影响。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气预报经验,有些天气预报的农谚就是根据天文因素编来的。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摘编自《天文和气象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材料三: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我们每天白天看到的太阳,晚上看到的星空,目之所及都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在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谱线就是在太阳的光谱和其他天体当中观测到的。正是为了理解天文当中所观测到的这些现象,我们才建立了物理学理论。而且科学家们还认识到这些理论不仅适用于天上,也适用于地球。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因为发现的各种规律,才发展出了今天的各种技术。所以有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通常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技术研发出来,交给企业界,他们再做成各种仪器放到卫星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技术能够得到应用,有些技术却不能,有些技术还可能为未来的科学项目服务。但是,也许今天来说仅仅是为科学项目服务的这些技术,很多年之后就真的进入我们的日常。不过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的初衷其实很单纯,就是为了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只不过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 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惕碚院士就提出“慧眼”这个项目,但当时由于经济、技术能力都不够,国家没有能力建造天文卫星。一直到了最近几年,科研人员才把“慧眼”研制出来。这个项目2017年发射,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对黑洞的观测,比如发现了离黑洞非常近的几乎以光速运动的相对论喷流,只不过它是怎么产生的目前并不清楚。慧眼卫星不仅仅能看黑洞和中子星,它还观测太阳的爆发,来自地球的伽马射线的爆发,引力波爆发的时候产生的伽马射线,以及来自宇宙的、非常遥远的伽马射线暴。(摘编自张双南《天文学,离我们最近又最远的科学,它有什么用?》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认为气象和天文是一回事,实质上,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两门相关但不相同的学科。B.西汉以后,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C.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较多,最重要的一个外因是太阳上的活动,它时刻影响着地球天气。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的技术,有些能够直接应用,有些要多年后才应用于生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气象谣谚流传至今,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B.对人们来说,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人们更容易接受,对人们的影响也更大。C.天文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在阴雨天气,天文望远镜无法使用,可见,离开了气象学的支撑,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D.20世纪90年代,李惕暗院士提出“慧眼”项目,直到近几年才研制出来,这表明实现前瞻性的科学思想,需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长期发展。6.天文学研究成果有哪些用处?请简要说明。【答案】4.B5.D6.①对气象学有帮助。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②建立物理学理论。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③延伸各项新技术。如今天Wi-Fi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对特殊气候的记载特别详尽”“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错误。原文是“从西汉以后,关于特殊的气候……这类记录详略很不一致”。可见并非都“特别详尽”;“要从这类记录中来断定东汉到明清1800年气候变迁是有好多问题的”可见并未体现“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但由于缺少科学基础,研究无法向前推进,也不是可信的结论”错误。原文说“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没有选项说的意思。B.“天文学深奥奇妙,遥不可及”错误,材料三是“大家认为离我们最远的天文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可见并非“遥不可及”;“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有误,材料二说“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材料三有“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样的天文学规律来指导……为什么动物和人的区别这么大,因为动物没有天文学家”,可见文中并未说“气象学……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反而是天文学对人们来说更重要。C.“可见,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有误,原文材料二只是说“天文观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如在阴雨天,望远镜就无法使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天文研究工作”并不代表“离开了气象学,天文研究工作就难以开展”,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弄清了这些天文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可以用来改进长期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可见: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气象学有帮助。材料三“科学所用的物理规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等,都来自天文学的研究”,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物理学理论。材料三“科研人员研发一个技术……最后可能延伸出对技术的各种影响。比如Wi-Fi技术,是天文学家为了射电望远镜所开发出来的技术;网页技术,是粒子物理学家为了交流方便所开发出来的技术”,如今天Wi-Fi技术、网页技术等改变了日常生活,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可见:可以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延伸各项新技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泽冯至子胥心里的仇恨像一块顽石似的在压着他,越转越累,忽然倒在地上,醒来全身是汗,四肢感到酸痛。睁开眼睛,太阳已经向西移动了许多,四寸的小人仿佛还在灌木丛中出没,定睛一看,有一个短发的年青的野人在那里采撷什么。等到他赤裸的脚从树丛里迈出来时,他的前襟向上兜起,显然是兜着一些可怜的东西。子胥欠起身,望着他向自己走近,嘴里还哼哼着简单的歌词。他走到子胥身边,用惊讶的眼光打量了子胥一番。自言自语:“这一带草泽上,除却光彩的雉鸡、驯顺的麋鹿点缀长昼外,不常看见一个人影,你这外乡人全身灰尘,你是从哪里来的,要往哪里去呢?”子胥听他的口音里也带着郢城的土音,再看他的面容清瘦,眼光锐利,举止也文雅,不像是从没有教化的野人。子胥并不回答,只是反问他:“你这青年,为什么把头发剪短,离开南方的故乡。尽日在荒野里驰驱呢?”“还是与雉鸡麋鹿同群,比与人周旋舒适得多呀!——我十几岁的时候,就遭逢楚国的变乱,眼看着今天还是一个声势赫赫的国王,率着举国之众东征西讨,明天就流离失所。死在野人的家里。后来我入了国学读书,又看着他们的宫殿日日增高,但是纯洁的山川被这些人糟蹋得一天比一天减色。我懒得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们来往了,我剪短了头发,和结婚不久的妻离开了郢城,来到这人迹罕至的林泽。年成好时,吃得也好些,年成坏时,就采些藜实回家碾成粉煮羹吃。高兴时也把这些东西,”——他用手指着他兜内的藜实——“分给雉鸡麋鹿。在这中间我却体会了许多道理。……你,看你的服装,一定是从有许多人的地方来,往有许多人的地方去。今天你经过这里,就不会有一些从未有过的感想吗?”“我心里有父母的仇,兄弟的仇。这些仇恨是从人那里得来的,我还要向人那里抛去。在这里我只觉得空虚,我的仇恨没有地方发泄,我怎能向雉鸡麋鹿吐露我的仇恨呢?”“但愿雉鸡麋鹿能够消融了你的仇恨。”“仇恨只能在得来的地方消融。”两人的谈话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又共同感到有能够融会贯通的地方,无形中彼此有些依恋。最后那青年说:“今天,你能不能暂时把仇恨和匆忙放在一边,在我的茅屋里过一个清闲的夜呢?”子胥也觉得今天的路程实在也有些渺茫,倒不如就近休息一下。他问——“贵姓尊名呢?” “我在这里,名姓有什么用呢。当我剪短了头发,伴着年少的妻,走出郢城,往这里来时,一路上的人不知为什么称我作楚狂。”子胥和他并着肩,缓缓地往草泽中间走去,子胥也真像是暂时忘却了仇恨。听懂了那狂人所唱的(几十年后仲尼也听过的)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翻来覆去的歌声,在子胥的心里搅起波纹,最后一句,更使他沉吟不置。一个扬着头唱着,一个低着头想着,转眼间,一座茅屋已经在远远的林边出现了。再走一小程,对面草径上走来一个绿衣的少妇,她一看见丈夫就喊:“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呢?”“今天采了许多藜实,还接来一位贵客。”少妇迎上来,又转回身,伴着两个男子走到茅屋前。楚狂忽然在屋门前看见了两行新驶过的车轮的痕迹,发了一怔:“我们这人迹罕至的门前,今天怎么会有车轮的痕迹呢?”“方才有一个官员,匆匆地从这里驶过,说是要赶路程,投奔宿处。”他的妻回答。“幸亏我在外边多延迟了一些时间,不然又会找出什么麻烦来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把门推开,子胥在屋里坐下。小茅屋坐东向西,门打开后,满屋都是阳光。子胥望着对面疏疏落落的几棵乔木,在这清闲洒脱的境界里,把他仇恨的重担也真像件行李似的放在一边。那少妇已经在茅檐下堆起一堆松球,提着罐子到外边取水去了;那青年把松球燃起,刹那间满屋松香,使人想到浓郁的松林在正午时候,太阳一蒸发,无边无际是神圣的香气。这对青年夫妇的生活,是子胥梦也梦想不到的,他心里有些羡慕,但他还是爱惜他自己艰苦的命运。二人在他面前走来走去劳作着,他不由地起了许多念头:你们这样洁身自好,可是来日方长,这里就会容你们终老吗?有多少地方,雉鸡已经躲藏起来,麋鹿也敛了行迹,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被开辟成畋猎的场所,到那时有多少声势赫赫的人要到这里来,你们还要跑到哪里去呢?将来就不会有人把你当作某种贱民来驱使吗?你们尽可以内心里保持高洁,鹓雏不与鸱鸮争食,——我却要把鸱鸮射死……子胥想到这里,看眼前只是一片美好的梦境,终会幻灭的;自己的担子就是一瞬间也放不下来了。他想,明天一破晓,就要离开这里,看情形,郑国一定不远了。(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 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林泽》为第二节。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狂因楚国的变乱和政治的黑暗而离开郢城,他不愿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们来往,便来到人迹罕至的林泽。B.楚狂认为子胥若隐居在山林中,是能够消融仇恨的,但子胥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只有报仇才能雪恨。C.文章在刻画楚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外貌和语言等描写手法,人物形象突出,让人印象深刻。D.子胥有些羡慕楚狂夫妇在林泽中简单美好的生活,但又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担忧,这是一种杞人忧天。8.楚狂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9.进入林泽中,子胥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答案】7.D8.①楚狂是一个不满于世道、佯狂避世的隐士形象,他品行高洁,性格豁达。②楚狂心境清闲洒脱,与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形成对比。③楚狂的闲适自由使子胥的思想有所转变,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推动了情节发展。9.①子胥进入林泽时,心里填塞着深重的仇恨。②和楚狂交谈,在草泽中缓步行走,子胥暂时忘却了仇恨。③在楚狂小茅屋清闲洒脱的境界里,子胥暂时放下了仇恨。④羡慕楚狂夫妇的生活,同时为他们的将来担忧。⑤子胥想到眼前美好的梦境终会幻灭,心中又充满了深重的仇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D.“这是一种杞人忧天”分析错误,依据原文“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被开辟成畋猎的场所,到那时有多少声势赫赫的人要到这里来,你们还要跑到哪里去呢?将来就不会有人把你当作某种贱民来驱使吗”可知,因为当时楚国动荡不安,林泽很可能有一天会被开辟成畋猎的场所,所以不是“杞人忧天”。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作用的能力。形象:依据原文“但是纯洁的山川被这些人糟蹋得一天比一天减色。我懒得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们来往了,我剪短了头发,和结婚不久的妻离开了郢城,来到这人迹罕至的林泽”可知,楚狂是一个不满于世道,面对黑暗的现实,佯狂避世的隐士形象;依据原文“但愿雉鸡麋鹿能够消融了你的仇恨”可知,他性格豁达,选择在林泽中简单美好的生活;依据原文 “你们尽可以内心里保持高洁,鹓雏不与鸱鸮争食”可知,他品行高洁。作用:(1)在人物形象上,依据原文二人的对话“我心里有父母的仇,兄弟的仇。这些仇恨是从人那里得来的,我还要向人那里抛去。在这里我只觉得空虚,我的仇恨没有地方发泄,我怎能向雉鸡麋鹿吐露我的仇恨呢?”“但愿雉鸡麋鹿能够消融了你的仇恨”“仇恨只能在得来的地方消融”可知,一个性格豁达,选择在林泽中简单美好的生活,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形成鲜明的对比。(2)在情节结构上,依据原文“两人的谈话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又共同感到有能够融会贯通的地方,无形中彼此有些依恋。最后那青年说:‘今天,你能不能暂时把仇恨和匆忙放在一边,在我的茅屋里过一个清闲的夜呢?’”可知,楚狂的闲适生活和心境清闲洒脱自由使子胥的思想有所转变,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的安适,推动了情节发展。【9题详解】本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依据原文“子胥心里的仇恨像一块顽石似的在压着他,越转越累,忽然倒在地上,醒来全身是汗,四肢感到酸痛”可知,子胥进入林泽时,心里填塞着深重的仇恨;(2)依据原文“子胥和他并着肩,缓缓地往草泽中间走去,子胥也真像是暂时忘却了仇恨。听懂了那狂人所唱的(几十年后仲尼也听过的)歌”可知,和楚狂交谈,在草泽中缓步行走,子胥暂时忘却了仇恨;(3)依据原文“子胥望着对面疏疏落落的几棵乔木,在这清闲洒脱的境界里,把他仇恨的重担也真像件行李似的放在一边”可知,在楚狂小茅屋清闲洒脱的境界里,子胥暂时放下了仇恨;(4)依据原文“可是来日方长,这里就会容你们终老吗?有多少地方,雉鸡已经躲藏起来,麋鹿也敛了行迹,说不定有一天这里会被开辟成畋猎的场所,到那时有多少声势赫赫的人要到这里来,你们还要跑到哪里去呢?将来就不会有人把你当作某种贱民来驱使吗”可知,子胥有些羡慕楚狂夫妇在林泽中简单美好的生活,但又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担忧;(5)依据原文“子胥想到这里,看眼前只是一片美好的梦境,终会幻灭的;自己的担子就是一瞬间也放不下来了”可知,子胥想到眼前美好的梦境终会幻灭,心中又充满了深重的仇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文正公集》叙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 乡先生。轼从旁窥观,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以争天下。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节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有删改)【注】韩、范、富、欧阳: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B.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C.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D.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即序,苏轼的祖父名苏序,古人遇到尊亲名字不直接写出,这里讳用序字,改序为叙。B.总角,古时女孩子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少女为“总角”,《诗经》中有“总角之宴”。C.仲,排行第二,古代以伯、仲、叔、季为兄弟间长幼的排列次序,文中“仲子”即“次子”。 D.孝悌,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进入乡校之后,从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从那时起就在心底记住了他们。B.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得到欧阳修、韩琦、富弼的赏识推荐,此时范仲淹已经离世,苏轼和他的三个儿子同朝为官,相见如故。C.苏轼提及伊尹、姜太公、诸葛亮等功业卓著的历史人物,表明范仲淹跟他们一样,很早就具有心忧天下、安定国家的雄才大略。D.范仲淹曾经向朝廷呈送万言书,后来由担任将领晋升为执政,一生建功立业,著述丰富,在诗赋、文章等方面皆有造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2)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答案】10.D11.B12.B13.(1)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2)(范仲淹)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上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嘉祐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能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则范公殁”中“范公”是主语,“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在后面断开,排除AC。“曰”是“流涕”之后的又一动作,前后宜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时女孩子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少女为‘总角’”错误,“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童年为“总角”。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B.“苏轼参加进士考试,得到欧阳修、韩琦、富弼赏识推荐”错误,结合原文“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应是苏轼考中进士之后,才被欧阳修赏识推荐,后来通过欧阳修认识了韩琦、富弼。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见高帝于汉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汉中见高帝”;“短长”,短处和长处、优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画”,谋划。(2)“虽”,即使;“弄翰”,执笔、玩弄文辞;“率然”,随意、顺着本性。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还是小孩就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问先生。先生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能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杰出人才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的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能够写出它来。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和他们交往,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集中挂名,从而使自己成为范公最后的门生,难道不也是向来的愿望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原本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所定的计策,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国家形势,争夺天下。这难道是听取别人的口头传授,尝试着进行而侥幸成功的吗?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时,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现在范公文集有二十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文章一百六十五篇。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不得不这样的。(范公)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 上面。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③。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注]①三山:辛弃疾在瓢泉闲居近十年,此时被起用,为官三山。②老头皮:宋真宗召隐士杨朴作诗,杨朴提及妻子的送别诗中有“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将他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③鹧鸪啼: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回忆在瓢泉隐居时的生活,作者沉醉于饮酒赋诗,非常逍遥快活。B.上阕结尾“蓦地”一句化用典故,写出作者闲居将近十年又被起用的心情。C.作者因为年迈体弱,无力关心政事,所以闲来无聊时在窗下学习鹧鸪啼叫。D.本词多用口语,风格清新自然,下笔看似随意,实则寓庄于谐,意蕴深厚。15.请从“戏作”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4.D15.词题“戏作”,词从回忆开篇,以瓢泉生涯耽酒吟诗、快活逍遥,反衬官场不得自由,命运难卜。“蓦地”句写出词人闲居将近十年又被起用的失望心情。下片借学鹧鸪啼叫,杜鹃啼叫,表明自己虽被起用,但因政见、理想都不得实行而归向田园山水的悲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风格清新自然”错。全词风格活泼风趣,畅达幽默,富调侃嘲谑之趣,寓无奈悲愤之情。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以过去和现在作对比。首句“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从回忆开篇,回忆在瓢泉隐居的快乐,可耽于酒,有兴吟诗,何等逍遥快活,反衬官场不得自由,命运难卜。“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词人以调侃的口吻,生辣脆俏地表明自己到任后的失望。“捉将”“断送”“老头皮”之词,辛辣、俏皮,借用典故,把自己当初不得已而出仕的 后悔写透了。下片“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写自己现在被“断送”情形,写出了一种衰颓、散漫无聊的样子:只不过绕屋而行,还须人扶,人扶且走不动,只好在窗下无聊,为解闷而学习鹧鸪啼叫,居然“学得”了。词人外示闲散,而内藏悲愤。他暗用鸟语言怀: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他是以此寄寓不仅抗金复土的事业被阻挠而行不得,而且即在福建提刑任上,也还多处受到掣肘,寸步难行,表明词人政见、理想均不得实现的悲愤。尾句“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句,继续用鸟语言怀。鹧鸪已说了“行不得”,杜鹃再来劝他“不如归”。这就将他因寸步难行而归心复起的心思,写得活泼风趣,将悲愤打入幽默之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曾主张皇上要善用咨询之道,如在《出师表》讲“宫中之事,事无大小,________,然后施行”,如此行为的价值在于“裨补阙漏,_________”。(2)保护好名人遗迹,至少能慰藉那些追慕英雄者的心,让他们少一些“千古江山,________,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江东去,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的感喟(苏轼《赤壁赋》)。(3)《师说》中,韩愈指出择师不应受身份高低贵贱和年龄长幼的影响,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从正面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答案】①.悉以咨之②.有所广益③.英雄无觅④.浪淘尽⑤.道之所存⑥.师之所存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咨、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植物真能听见音乐吗?20世纪60年代,女中音歌唱家雷塔拉克的一项研究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关注。雷塔拉克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让自然达到和谐,①;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她②,分别将它们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大约几周之后她发现,“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枯黄的叶子,而被植物“听”的古典音乐生机勃物,绿意盎然。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这个实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不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③:实验前,没有比较这些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林数量、 种类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雷塔拉克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到目前为止,在科学上,我们目前仍然认为植物是不具备听力的。对于动物来说,声音是周围环境变化的即时信息,动物可以根据声音判断出环境中是否存在危险,从而决定是躲避还是战斗;而植物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做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请结合第二段内容,以“植物”为开头,运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概述“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不超过50个字。【答案】17.①促进植物的生长②选了几株不同种类植物③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18.几周之后她发现,“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叶子枯黄,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19.植物几乎不能移动,且对声音这种表示周围环境变化的无用信息无法做出即时反应,所以才不做出反应。【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此处为照应句,与“而嘈杂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相对,故可填写“促进植物的生长”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处是说雷塔拉克对音乐是否影响植物生长做了试验,故可填写“选了几株不同种类植物”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为转折句,与“这个实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表意相反,故可填写“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之类的句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大约”与“几周”重复,都表示概数,删去“大约”。二是语序不当。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植物生长状态差,“枯黄的叶子”改为“叶子枯黄”; 三是不合逻辑。“而被植物‘听’的古典音乐生机勃物”不合逻辑,应是“‘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概括“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然后分析因、果,最后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组织答案。结合“植物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做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分析可知,“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是:植物几乎不能移动,对声音这种表示周围环境变化的无用信息无法做出即时反应。“果”是“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最后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组织答案即可。(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歌的魅力之所以①,因为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淘汰的结果。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因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从不试图揪过耳朵来把你训斤一顿,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白璧无瑕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没有吓人之心,也没有取宠之意;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②;它不想博得一时癫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脚下跪倒一群乞讨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要在③中去体味。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贴着山走,沿着水流,顺着天游信着天游;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而不是喉咙的集市。几十几百年前可能也有流行歌曲,有很多也那么旋风似的东南西北地刮过,因其不是发源于心因而也就不能留驻于心,早已被人淡忘。民歌不管是异时的还是异域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几个“平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答案】20.①长久不衰②自命不凡③天长地久21.使用间隔反复修辞,强调突出流行民歌唱的都是真挚感人的,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由后文“民歌之所以广泛流传”可知此处强调经久不衰,应用“长久不衰”之类的成语。长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期到成年期之间的时期的精神特征;青年人的活力或朝气这些古老故事的诱人力经久不衰。由上文“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可知应该填自以为是之类的近义词,可用“自命不凡”。自命不凡:是指自以为很了不起,自以为比别人高明。由“它的意蕴是生命的整个过程”“体味”可知语境强调长长久久,可用“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修辞并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运用了四个“平常”,形容普通,一般,不特别。属于反复修辞里的间隔反复,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结合“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这样”中“这样”一词理解,说明流行歌曲的起源与上文民歌相近,“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贴着心走沿着心流”,可见真诚素朴的特点和发自内心的真实。再结合后文“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灵的作为”“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分析得出:源于生活发自内心,最稀松常见普通平凡,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难以忘怀,具有真诚素朴的美。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应把握好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关系。既要让‘钱袋’鼓起来,也要让脑袋富起来。”材料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则是发挥社会力量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这三种分配制度的协调十分重要。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可以通过制度、法律等各方面配套支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时,邓小平同志也不断强调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提醒人们“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上述材料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其中的一则或几则,围绕话题“富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让精神富裕成为每个人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质生活的富裕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生活的富裕则不好界定不好衡量,但却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事实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精神生活的富裕更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树立明礼知耻的文明意识。2021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物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本应在精神上也富有起来。但遗憾的是,这方面我们做的还有欠缺。从集体哄抢到景区泡脚,从高铁占座到公交“动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更应该内外兼修、明礼知耻、自尊自爱,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二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避免小富即安的守成心态。伴随着我国不断崛起的步伐,很多家庭摆脱了贫困,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可是一些家庭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开始丢掉勤俭持家的作风,而且不注重家风建设,对子女予取予求,生活奢侈。正所谓“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我们总是自满于眼前取得的成绩,就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村委会每年都组织年轻人到贵州的山村体验生活,培养年轻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始终保持进取心态。三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涵养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人自古就有胸怀天下苍生的情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善人”在路上设食物救济饥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提出了许多延续至今的重要慈善理念,如悲田、福田思想;宋代,出现“义庄”,最早由范仲淹创立;明末民间慈善组织之中以同善会最突出。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我们应涵养精神,让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早在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制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框架。现在前半段所“允许”的过程已经做得很好,应该转向“共同富裕”的后半段。让精神富裕成为每个人的追求,每个中国人都应提高认识、胸怀大局、感恩国家,先富主动带后富、帮后富,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这,也是一种 精神层面的富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题目共给了三则材料,所含共同话题是“富裕”,又各有侧重。第一则材料强调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要齐头并进,不可偏废。第二则材料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其中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注重点不同,分别是“效率”“公平”和“共同富裕”。材料三强调的是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前者要带动后者。写作时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论点,如“不忘初心,共同富裕”;然后从我们打脱贫攻坚战,努力奔小康,追求物质富裕,到现在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转为共同富裕;接着可以论述共同富裕的内涵,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富”,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最后论述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比如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等,更主要的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立意:1.先富带动后富,通向共同富裕。2.协调三种分配,走向共同富裕。3.让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齐飞。4.发展慈善事业,实现社会和谐。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9:50:15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4.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