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一线上教学质量评估(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50分,时间为150分钟。2.客观题填涂到智学网相应位置。3.主观题需写在答题卡上,并拍照上传至智学网相应题目位置,拍照时需竖屏拍照,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每小题3分,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峥嵘帐幕碾轧罅.隙(xià)混混.沌沌(hún)B.麻痹仓惶桑树颠倔.强(juè)炽.热(chì)C.狼藉造诣雷厉风行熨帖(yù)似.的(shì)D.国萃坐落暗淡坍圮.(qǐ)蓊蓊.郁郁(wěng)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情不自禁.地朝着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B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C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D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挥斥方遒。②一曲动听的歌谣,一句熟悉的方言,一道可口的菜肴,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总能将___他乡游子的神思带到千里之外的故乡。③店庆期间,凡购物满100元者,本店将______价值30元的礼品券一张。④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老师。A.意气作客赠送雷厉风行B.意气做客赠送叱咤风云C.义气做客惠赠雷厉风行D.义气作客惠赠叱咤风云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分)A.①枉用相存.存:存在②何时可掇.掇:拾取③少无适.俗韵适:合适④羁.鸟恋旧林羁:约束B.①虚室.有余闲虚室:静室②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③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④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因为C.①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②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天空..③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④失向来.之烟霞向来:一向D.①摧眉.折腰事权贵摧眉:低眉②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树木..③故国.神游故国:旧国都④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穷苦...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封.狼居胥(登山祭天)②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③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尖)④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1 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将要)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逐渐)⑦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⑧枉用相存.(问候、探望).⑨使快.弹数曲(畅快)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枯萎、凋零)A.②③⑦⑨⑩B.①②⑥⑨⑩C.①②⑥⑧⑨D.①②③⑧⑨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可怪也欤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B.①而耻学于.师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C.①惑而.不从师②择师而.教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顺风而.呼D.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7.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拘于时②蚓无爪牙之利③渺渺兮予怀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余始循以入⑥崖限当道者⑦而今安在哉⑧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⑨句读之不知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B.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⑨⑧C.①④⑩②⑥③⑤⑦⑧⑨D.①⑩②⑥③④⑤⑦⑧⑨8.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着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的是道理啊,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也没有十步远;劣马跳跃十次(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茫然地漂浮在江面上。)⑤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细微悠长,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⑦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探访名山。)A.①④⑤⑦B.①②④⑤C.②③⑥⑦D.①③④⑥9.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10分)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2 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材料二: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之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3 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材料三: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B.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C.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B.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12.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4分)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20分)(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二)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三)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煕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颜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14.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B.文中“未尝稍降辞色”的“稍”与“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登泰山记》)中的“稍”意义相同。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 花。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已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额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四、(17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8~19小题。(9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联都写了八月十五的月夜,表现的却是诗人今昔身处两地的不同感受。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C.尾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写月亮,“清光”依旧而人却因官场失意无人理会。D.全诗表达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感情基调与三年前创作的《琵琶行》相似。19.同样是写月,《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本诗相比,作用有什么不同?(6分)(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2)《短歌行》中作者以乌鸦代指人才,通过“,”两句,表现了战乱中人才奔波,寻找明主的情景。(3)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两句,表达了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又何必天天厮守在一起的爱情观。(5)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五、(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16分)采薇(鲁迅)伯夷和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首阳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的看着叔齐道:“苦……粗……”叔齐抖抖的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然而还在想,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记得在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莱。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鲜的!”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7 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您吃饭吗?”她问。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薇。”伯夷说。“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女人冷笑了一下,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消息传到村子,轰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8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玩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和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薇菜的丰富做法,做汤、做羹等,写出了伯夷和叔齐艰难生活中的一些诗意,赋予采薇审美意义。B.文章多处描写了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的“吃”,将这二人从传统道德的神坛上拉下,还原了他们作为凡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窘境。C.小说中那些讨论伯夷叔齐死因的村里人,和《祝福》中特意找祥林嫂听她讲故事的女人们一样,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D.文章结尾,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张开“大口”,“拼命”吃鹿肉的场景,这是村民们在自我安慰,找到让自己轻松的理由。2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首阳山的秀丽幽静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和叔齐二人此时的愉悦心情,又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B.“挣扎的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运用比喻,描写了叔齐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心情。C.鲁迅善用闲笔,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比如“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这里暗含了鲁迅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态度。D.文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从正面肯定了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和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道义。2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分)9 24.鲁迅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在创作上对历史神话等故事进行深刻的创新。《采薇》这篇小说的“新”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六、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种声音、一个物件,……学习中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文学形象……,都能让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甚至涌起惊涛骇浪。让你思接千载,感慨万千;催你奋进,促你升华……请回味你的成长旅途中那些曾经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的情景,以“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10 高一线上教学质量评估答案(语文)一、(27分)1.答案:C解析:A.混混.沌沌(hùn)B.仓皇倔.强(jué)D.国粹坍圮.(pǐ)2.答案:B解析:A情不自禁,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比喻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此处应该用“不由自主”;C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意思是替别人着想。此处应该用“身临其境”;D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此处应该用“鬼斧神工”。3.答案:A解析:意气: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有这种气概或感情。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在这里强调的是寄居他乡,应用“作客”。赠送: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商店送给购物者礼品券,所以用“赠送”;雷厉风行: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多指将帅或左右时局者的威风气势。此处指钟扬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果断、坚决、严格,所以应用“雷厉风行”。4.答案:A解析:A.①存:问候、探望③适:适应B.④因:依据C.向来:原来D.②落木:落叶③故国:赤壁古战场④潦倒:衰颓,失意5.答案:C解析:③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⑦薄言采之(无实意)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极)6.答案:D解析:A.①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②副词,表强调语气;③代词,他的;④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B.①介词,向;介词,②从;介词,③对于;④介词,比C.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递进;④连词,表修饰D.①指示代词,这,这些;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答案:B解析:①⑩被动句②⑥定语后置③主谓倒装④状语后置⑤省略句⑦⑨宾语前置⑧判断句8.答案:D解析: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着酒与歌,人生短促能有多少呢?)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跳跃一次,也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④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9.答案:D解析:“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二、(10分)10.答案:C解析:A.“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错误,曲解文意,由文中“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家国情怀”对中国人而言有它的特殊性而不是“独有的”。B.“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中说“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并不是说二者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表现为灾难来临时地球人带着地球逃跑,不抛弃地球,而《乡土中国》中作者对家国情怀做出了理论分析。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可知,应是“共通的意识”而不是“共同的意识”,改变了句义。故选C。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11.答案:B解析:B.“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可知,是“不太需要”而不是“不需要”。12.(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解析:“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中用“每根柴”比喻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1 即“团体格局”,是西洋的格局;“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中用“一圈圈的波纹”比喻每个人的影响力所推及发生的联系,即“差序格局”,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格局。因此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由文中“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知,作者认为西方格局的特点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中国格局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一个是清楚的,一个是发生联系的,因而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由文中“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和“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可知,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由文中“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可知,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来分析中国人不太有法律观念和公共观念。三、(20分)13.答案:A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吠噬”与“狂走”是“数州之犬”发出的动作,排除BD;“累日”表示时间,意思是好几天;“至无雪”意思是到没有雪的时候,也是表示时间的一个词;排除C。14.答案:B解析:两个“稍”意思不一样。文中的“稍”是稍微的意思。15.答案:B16.①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要点:“以是”“暇”“挈挈”)②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要点:被动句,师、目、道)17.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一)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给别人当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当今时代,没听说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好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責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二)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2 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三)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一带,河、洛两地的读书人都集结在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转告与他一起跟随程颢学习的人。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頤,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着眼睛坐着休息,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四、(17分)(一)18.答案:B解析:“‘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思乡的孤苦”错。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的心情,“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故选:B。19.(1)《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月的作用是侧面烘托,用环境描写间接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音乐的迷人魅力。(2分)(2)本诗中,关于月的描写主要在后半部分“东南见月几回圆”“今夜清光似往年”,此外,本诗前四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月,却分别写了今昔望月的不同场景。这首诗中,关于月的描写全都贯穿在过去身在京城赏月的欢畅与今日独在偏僻异乡赏月的低落心情中进行强烈对比,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此时此刻失意落寞的心情。而这昔之乐与今之苦、昔之欢与今之忧的鲜明比照,全是因为遭遇贬谪引起的,所以这里诗人想表达的是诗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4分)20.答案:(1)怅寥廓(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3)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5)取之无禁注:本小题8分,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五、(16分)21.答案:A解析:“一些诗意”“审美意义”错误,主要为了表现他们作为凡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窘境,没有诗意和审美。22.答案:D解析:D.“正面肯定了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和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道义”错误,鲁迅在小说中并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戏谑的口吻,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表现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理性思考。23.答案:①对女子言论震惊;②对自己行为羞愧。解析:结合“女人冷笑了一下,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可知,划线句中“到了末一句”指的是那女子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女子的话是讽刺他们“不食周粟”的说法;“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运用比喻,将女子的话比作“大霹雳”,可见女子这句话在二人心中引发的震动之大;再根据语境“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可知,女子的言论让伯夷叔齐的心里感到羞愧,为自己吃“周薇”而羞愧。24.答案:①故事情节新。在原有史料故事的基础上,借助作者的想象,增添了史料中没有的情节。②叙事手法新。本文用戏谑的叙述腔调,改变了讲述历史的庄重风格。③故事主题新。本文不再囿于传统的对伯夷叔齐大义的赞美,表现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理性思考。解析:从故事情节看,传统的史料故事是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作者在本文加进些新的情节,如“他记得在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3 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等,介绍伯夷叔齐“菜”的丰富做法,薇并没有让兄弟俩营养不良,至少能将就活下去,促成他们死亡的,是一个叫阿金的女人这些情节想象丰富,使故事增添了新意,增加了可读性。从叙述手法看,改变了史料叙述的庄重与严肃,改用戏谑的叙述口吻,伯夷叔齐不再是史料记载中神圣的形象,在作者笔下变得风趣幽默,耐人寻味,貌似无厘头,其实很有新意。从主题看,《采薇》体现了鲁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古代忠臣形象的全新价值判断。通过对历史人物伯夷与叔齐的“故事新编”,鲁迅对“骨气”“忠诚”的定义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鲁迅在小说中赋予故事全新的主题,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的眼光剥落了伯夷、叔齐神圣的外衣,并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戏谑的口吻,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表现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理性思考。六、(60分)25.【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青春的心灵是敏感的”交代写作主体的情感基调,也呼应了题目中的“我”,说明所写的应是“我”的青春的心灵。“生活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则是题目中的“你”,这给出了写作的内容,说明写作选择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写人,可以实写,写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写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也可以虚写,写历史上的某位名人,写读书的感悟、思想的升华。写物,可以是某个物件,也可以是某篇作品。而材料最后一部分“心湖泛起涟漪”“感慨”“奋进”“升华”就是“拨动心弦”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这也是写作的主题,所以“拨动”应是内心真挚情感的一次充溢,是个人思想认识的一次升华。试题要求回味我们的成长旅途中那些曾经让自己的心灵有所触动的情景,并对此写一篇记叙文。题目明确规定“拨动”的是“我”的“心弦”,这个“我””就是写作者本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以“人”和“物”为媒介拓展引入,具体叙述这个媒介“拨动了我的心弦”的具体过程,如某个人无私的行为让“我”很震惊,从而发生了很大的思想转变。这里记叙的事件要相对详细,并有起伏波澜;最后可突出“拨动心弦”后的感受。这里要注意人生的感悟相对要具体,而不能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参考例文】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乡间的风光总是别具一格的。不同于城市的喧嚣,家乡的村子里总是溢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拨动了我的心弦。已经是暮日,大山环抱的村子像与世隔绝一般,给人以最独特的沉静,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已经冒起了炊烟。我坐在屋前的平地上,望着几缕缥缈的炊烟,近距离地体味这人间烟火气,觉得真不枉回家一趟。“你家有酱油不,我家的不够用了。”忽然,耳边传来一声纯朴敦厚的乡音,其中还带着点憨厚的不好意思。我回过神来,抬头望着眼前皮肤黝黑、一脸质朴笑容的壮实大汉,忙笑道:“有有有,这就给您拿。”我根本不认识他,说没有一点害怕和戒备是骗人的。于是,我急急跑到厨房,询问正在忙碌的奶奶:“奶奶,外头有个伯伯来借酱油呢!”奶奶没有半点犹豫,十分爽快地把酱油递给我,“去吧,刚好就要做好了,快回来吃饭啊!”奶奶居然不问来人是谁!我揣着惊讶,连忙把酱油送给门外那位伯伯。不知如何称呼,也无法将自己的疑惑说出口,我只好带着笑意把酱油递过去,他一边接过酱油一边说:“你是你奶奶家的小孙子吧?以前没常见过呢!”他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我是对门的,很快就把酱油还回来啊!”他转身迈开步子,笑着向 我挥手。或许是他的朴实诚恳,让我瞬间放下了戒备,我用生疏的乡音说道:“不急!不急的!”话音未落,他却已经走远,接着我看到那间屋子的炊烟陡然又升起……晚饭之际,那位伯伯过来亲手把酱油还给奶奶,两人寒暄几句过后他便急急地走了。母亲好奇地问他是谁,奶奶才带着笑意道:“村头搬进来的,两夫妻,带着一个娃子,”她顿了顿,叹了口气,“他老婆啊,身体落了病,人不太好了。”夜晚,炊烟早已消散无踪,天上已经布满繁星,像他明亮乐观的眼睛,柔柔地抚摸着我的心灵。原本以为自己见多识广,不会轻易被什么打动。可是他那眼中的乐观和坚强,那笑里的质朴与温暖,居然充满磁力,拨动了我的心弦。邻里之间互通有无,亲密无间,不问来处,不管去时,虽各居其家,却又互相关怀,不吝帮衬,毫无隔阂,毫无芥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种温暖舒服而又毫不做作的邻里之情,更像充满了魔力,触动了我那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不惊不喜的心灵。今夜,好梦将伴我入眠,因为这份邻里乡情已经拨动了我的心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9:45:02 页数:15
价格:¥2 大小:92.0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