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肇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肇庆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5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 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B.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则生万物,儒、道两家主张虽说法不同但是在主张“和”与“和谐”这点上是完全一致的。C.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他把大海钓上来海明威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份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的,他就松手让钩索朝下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约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向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得时间够长了吗?“着啊!”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钩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竞蹦出水珠来。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航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约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样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约索。“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他在钓上这鱼以前,把草帽拉下。紧扣在脑瓜上,这时勒得他的脑门好痛。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小心不让扯动钓索,尽量朝船头爬去,伸手去取水瓶。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只顾熬下……——节选自《老人与海》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开头部分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鱼“个头不小”,不仅为下文这条鱼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也突出了老人捕鱼经验丰富的特点。B.文中多次提到地点,如“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朝西北方驶去”等,表明文中老人与环境存在某种内在矛盾。C.钓索“上面竞蹦出水珠来”细节中的“蹦”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索两头受力时瞬间绷紧的情形。D.“一桩好事……”一句中“好事”指老人将要钓到那条大鱼,“说破”一词则表现了老人没有信心把大鱼钓上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如“攥”“溜”“牵”等,塑造了一位捕鱼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渔夫形象。B.作者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条鱼的体型巨大、力大无穷、体力充沛等特点。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模式展开叙述,详尽、直接、客观地描述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所做、所想和所感。D.节选部分语言颇具特色,如风格简约、准确,重视语言的视觉、听觉上的表达效果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8.小说中多次出现“钓索”,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钓索”的用意。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可以尊称对方。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C.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特定语境下,也会有蔑视之意。D.封,古代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题,9分)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4.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均从“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同袍”“同泽”“同裳”,征战中的“三同”,揭示将士们互助团结、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C.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助团结,抗击西戎。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15.孔子对《诗经》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由此可见,《诗经》中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你认为《无衣》一诗体现出以上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14分)16.(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的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成语“石破天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说中国古诗词若无酒就会少很多味道,随着酒的出现,各种盛酒器或酒杯也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承载着诗人的诗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__________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__的时候。海明威说过,心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______的联系,()。莫言很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圧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__________。坚持写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其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盘根错节嗤之以鼻B.灯红酒绿江郎才尽千丝万缕敬而远之C.光怪陆离捉襟见肘千丝万缕嗤之以鼻D.光怪陆离江郎才尽盘根错节敬而远之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种痛苦记忆能否被超越并得到正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B.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C.这种痛苦记忆能否得到正视并被超越,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D.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种考验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B.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C.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D.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1题,共6分)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爱吃橘子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橘子吃多了,手脚甚至是全身的皮肤就会变黄,成了“小黄人”。甚至有些人会怀疑,①________?其实跟染色没什么关系。②________,是因为橘子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③________,人体就会摄入太多胡萝卜素,没有及时代谢掉,在血液中的含量过高,就会导致皮肤变黄,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也叫“橘黄症”。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人类文明的传承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后辈复制前辈”的后象征文化、“同代人相互学习”的互象征文化和“前辈需要向后辈学习”的前象征文化。简单说,后象征文化就是年青一代需要的只是向长華学习,“复制”老一辈的经验;互象征文化就是年轻人在同辈人中互相学习,成为彼此的榜样;前象征文化就是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面向未来。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C3.C4.①引证法。如引用名句“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笃”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评分细则:1点2分,论证方法正确1分,分析正确1分。)5.参考答案: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1分)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2分)“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便是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印证。儒家:比如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评分细则:人物正确1分,所举论据能够证明文本中观点2分。2个人物共6分。)6.D.表意不准确,“说破”是展现出了老人复杂的心理活动。7.A.选文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手法。8.①表达效果方面,由“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等可知,钓索作为渔民的必备工具,与老人形象、身份及海上捕鱼的场景相符,写出了渔民打鱼的日常生活气息体现了细节的真实。②人物形象方面,以钓索反映心理。由“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约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用双手使劲猛拉钩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等可知,老人借助钓索来捕鱼,根据钓索的变化来判断所钓之鱼的情况,同时也伴随着老人捕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期待、兴奋、谨慎、庆幸、担心恐惧又不甘心放弃的矛盾挣扎等一列心理。③情节方面,以钓索反映情节。由“两卷备用钓索”“三个四十英寸的卷儿可供备用”“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等,老人使用的钓索的长度的变化暗示出老人捕鱼的进程,推动者情节的发展。9.情节安排:①小说的情节是老人捕鱼的详细过程,但相对于小说深刻的主题来说,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2分)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钓到的大鱼在海中游走路线“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等,可以让读者想象之后的故事情节会是什么样的,会发生怎样惊险的事情,老人会租出怎样的选择。(2分)2表达效果:③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这条鱼究竟有多大等。同时“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不停地向大海游去”,大鱼游走的不确定性,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让人想象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2分)10.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客得之”句意完整,“客”作主语,“得”作谓语,“之”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大败越人”,“越人”作“大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参考答案:C。夫子:(1)古代对男子的尊称;(2)古代称大夫为“夫子”;(3)旧时妻称夫;(4)旧时称从事劳役的人。不含蔑视之意。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孟子善用夸张、对比”错误,孟子善用譬喻、对比,而非夸张。故选D。13.(1)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从事”,行事;“几成”,几近成功;“慎”,谨慎;“败事”,失败的事。(2)得分点:“端”,发端;“充”,充实;“若”,像;“然”,通“燃”,燃烧。14.C项,“不畏强敌”理解不正确,诗中并没有提到“强敌”,属于无中生有。15.①《无衣》一诗体现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明确社会价值,2分)②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抒写将土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内容,2分)③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艺术手法,2分)16.(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5)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6)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答案】17.B18.C19.A【答案】20.(1).是不是橘子被染色了(2).吃了橘子皮肤会变黄(3).如果经常吃很多橘子21.本则材料作文的主材料分成两个部分,首先,前半部分较为客观地介绍了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三种人类文明的传承模式,即“后辈复制前辈”的后象征文化、“同代人相互学习”的互象征文化和“前辈需要向后辈学习” 的前象征文化。因为以上三个概念虽有相关限定性的解释,但仍然显得过于学术,所以材料在后半部分对三种文明传承模式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以便考生更好地把握相关概念,并且能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引导性材料中,又设置了相关写作情境“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中”,就要求考生的感悟和思考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迅速而生发和展开的,即作文的基本写作主题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结合自身来谈以上三种文明传承模式的优劣。从材料所设置的语境来看,单选其中任意一种都不是很合适的,而应该综合考虑三种文明传承模式,体现思辨性,从而提出写作主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年轻人应该综合使用三种文明传承模式,既要向前辈学习,也要向同辈学习,还要认识到自身作为年轻人的“后发”优势,来发展自身,发展社会。21.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9:41:01 页数:10
价格:¥2 大小:69.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