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3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东莞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种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自魏晋以来,我国古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太初”“太极”等条目,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材料二: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 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B.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C.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D. 《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D.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B.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D.《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分析材料二“议论的针对性”。(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碑匠崖张港“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先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砬子?”“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咋叫的碑匠崖呢?”“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撂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砬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白砬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砬子。”“‘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老三哪……’”“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砬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儿滑就掉地上了,砬子上只留个白点儿。”“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豆腐盘——’”“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白崖壁成了红崖壁。”“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怎么打炮,‘抗日’ 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錾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砬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拾?”“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砬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消灭小日本’。”“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日本’俩字不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儿炸个利索。”“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还得刻上字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中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当即决定备马备枪攻打白石镇,这说明团长对碑匠的信任。B.文本中团长、政委之所以争吵,是因为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又多,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又不得不打,却不知怎么打。C.文本中老人说,碑匠与石匠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碑匠能识文断字,一个碑匠,顶得上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D.文本中碑匠悬吊在石崖上,唱着二人转,刻着抗日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白石镇赢得机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别哭呀丫头”这处描写,一方面说明老人故事讲述得很生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场战斗中碑匠牺牲的惨烈。B.文中老人在讲述白石镇情节时,采用平叙方式详细叙述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C.小说中碑匠并未正面出场,而是借助老人的讲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让读者认识到碑匠鲜活的形象特征。D.小说主要写了抗联队伍中特殊的战士——碑匠。他们身上展现的高贵的品质,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8.怎样评价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在石碑和石崖上“錾字”或“想要刻字”的行为?(6分)9.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政于云梦,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穀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折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B.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C.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D.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寿,意思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也是此意。B.卜,即卜筮,占卜、算卦的意思。古人用蓍草占卦,叫做“卜”;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筮”。 C.笞刑,以竹、木板等拷打犯人臀部、背部或大腿的轻刑。始于战国时期,针对轻微犯罪而设,或作为减刑后的刑罚。D.不穀,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后来周室衰落,诸侯霸主也僭用了,齐桓公就是一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文王认为自己从离开襁褓就位列于诸侯,所以请求换一种刑法,不要执行鞭刑。B.楚文王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后,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都不回来。C.鲍叔希望桓公不要忘记自己逃亡在莒国、被囚禁在鲁国、喂牛住在车下情景。D.葆申在劝说完文王之后,便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2)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14.葆申认为楚文王应受鞭刑的原因是什么?直言劝谏的功效怎样?(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惜余春贺铸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注】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注】西曛:斜阳。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中“收”“约”二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不言春将尽,反言“急雨”“斜风”,遣词生动俏皮,饱含情感。B.“春归不解招游子”,“春归”本是自然现象,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但“无理”中却有“别趣”,表达委婉、深挚。C.“留恨城隅,关情纸尾”,写出当初与妻子的离别及日后的书信传情,一个“恨”字笼罩下阕,为理解全词提供契机。D.词作题材熟滥,却语意精辟,字句凝练,将写景、叙事、议论有机结合,质拙含蓄,给读者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启迪。 16.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在《赤壁赋》中写出了音乐这种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对有着独特品味的“那人”的苦苦追寻,“____________”一句则点明词人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那人”。(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写了这样的胜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①,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誉却②。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于后一类作家。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从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才开始得到各种桂冠,如“诗史”“集大成”“诗圣”。上述三种称号,尤其是后两种,可说是古代诗歌史上③的荣誉。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可见他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①。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② :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③,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1.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的一句话:书斋里的哲学家们一直在解释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去动手改变世界。杨万里有诗云:“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句话倡导文艺工作者走近人民走进生活去创作。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工作都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东莞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答案【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答案】B【解析】B.“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错,就材料而言,中国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解释学”理论,只有历代对经典的解释。故选B。2.【答案】A【解析】B.“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错,依据材料,作者强调的是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有助于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而非带来困扰。C.“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错,文中只是提到《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但并未对哪一种叙述注释更为精准作任何的分析评价。D.“研究意义不大”错,依据材料,作者确有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并未否定其对中国的“解释学”的创建的意义价值。就材料一内容而言,即使“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认识。故选A。3.【答案】B【解析】A.“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这体现了“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B.文人唱和是一人吟咏歌唱,另一人写诗相和的行为,并不是对经典的阐释。C.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D.《毛诗序》对《诗经》的注释,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故选B。4.【答案】①“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也体现了时代意义。②“目中有人”中“人”,即读者,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因此表达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表述严谨,用语准确。(每点2分,共4分。)5.【答案】①材料一里汤一介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并考虑了从传统经验的分析研究里探索对概念的选取和解释; ②材料二里汤一介在材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中国古代对经典注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解释方法和“中国解释学”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研究的重要意义;③两则材料呈现了汤一介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也初步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现了汤一介先生“中国解释学”探索过程研究的发展性。(①②点各1分,③点2分,共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答案】C【解析】C项“原因在于……”以偏概全,还有其他原因。故选C。7.【答案】B【解析】B项中“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错,是为了衬托碑匠。故选B。8.【答案】①小说中部队要碑匠在石碑上錾出文字是为了留给后人当作纪念。②小说中抗日战争期间几位碑匠多次在石壁上刻字是在积极抗日,彰显了碑匠们的爱国精神。③小说结尾处老人要求在碑匠崖上刻字,表明在当下也要传承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答案】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碑匠,而是通过一个老人的回忆,将碑匠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现实和回忆的交织中更有利于揭示和深化主题。②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故事,通过女记者与老人的问答讲述碑匠的经历,使叙事节奏紧凑情节集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小说从对“碑匠崖”的询问切入,引出碑匠的故事,入题新颖。④讲故事时设置悬念,营造紧张气氛,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注意力。⑤讲故事的语言风趣幽默,以口语和说书性的语言讲述紧张的抗日故事,行文张弛有度,极具感染力。(每点2分,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答案】C【解析】10.句意:臣下言谈尽情,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说者危”是主谓结构,“危”是形容词做谓语,其后断开,排除AD;“非贤者孰肯犯危”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危”是“犯”的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B。故选C。11.【答案】B【解析】B .“古人用蓍草占卦,叫做‘卜’;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筮’”错误。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草占卦叫做“筮”。故选B。12.【答案】C【解析】C.“希望桓公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错误。文中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故选C。13.(1)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危险了!(2)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功劳),是直言劝谏的功效。【解析】(1)“夫子”,您;“幸”,也许;“殆”,危险。每点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广大”,拓展广阔;“极言”,直言劝谏;“……者,……也……也”,判断句。每点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1)原因:楚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2)功效:①改正错误。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②楚国强大。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疆土广阔。(原因1分,功效2分。)参考译文:臣下言谈尽情,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离席对鲍叔再拜,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能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桓公是可以尽情进言的了。正因为可以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楚文王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就用它们到云梦泽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葆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葆,卦象吉利。如今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地的美女,纵情女色,一年不上朝听政。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位列于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您不接受鞭刑,这是我废弃了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您,不能获罪于先王。”文王说:“遵命。”于是葆申拉过席子,文王伏在上面。 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说:“同样是有了受鞭刑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让他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得疼痛又有什么用处?”葆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澡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葆申有什么罪?”于是改弦更张,召回葆申,杀了茹黄之狗,折了宛路之箭,打发了丹地的美女。后来楚国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使楚国疆土广阔到这种程度,这是葆申的力量,是直言劝谏的功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将写景、叙事、议论有机结合”错误。词中没有议论,应是抒情。故选D。16.【答案】词中主人公经历了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的变化。①上阕开头三句,写暮春时节,急雨收回春天,斜风拂掠水面,而江面上红花凋零,飘飘洒洒落满江面,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年年”句直接抒发了惜春之情。②“春归”句,写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会,春归时也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约游子结伴而还。借着怨春,委婉地表达了思归之情,体现了无理有情之妙。③下阕,先写与妻子离别及书信传情,接着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写夫妻老矣,却被关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用语质拙,却情思无限。(每点2分,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每空一分)(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3分)示例:①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②与日俱增(有增无已)③至高无上(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给分)19.(4分)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而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具有强烈感染力。(每点2分,共4分)20.(4分)示例1: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示例2: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21.【答案】B 【解析】原文“丹青”指“绘画”。A.指绚丽的色彩;B.指绘画;C.指史籍;D.指丹砂和青雘,可做颜料。故选B。22.【答案】①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②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③形似并不重要【解析】①处,前句说绘画“借用自然的形态”,后句应说绘画的目的,结合“人格化的图像”“表现出自己的精神”“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可知,目的是表达画家个人的精神和理想,据此应填: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②处,冒号提示这句话有总结作用,下文“一是”“二是”“三是”从三个方面具体解说“传神”的不同层次,此处应填: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③处,语境强调中国画的审美,下文“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强调“神似”的重要性,此处应评价“形似”,据此应填:形似并不重要。四、写作23.作文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9:36:11 页数:14
价格:¥3 大小:81.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