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辽宁省丹东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辽宁省丹东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上)六校高二12月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完全无关。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佣书”。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俄罗斯性格(苏联)阿·托尔斯泰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伏笔。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两人对于儿子归来的不同态度,母亲心情复杂,父亲则反应平淡。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8.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4分)9.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之伐北匈奴也,使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超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汉章帝建初)元年,诏征还班超。超将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 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已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汉和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八月,超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九月,卒。(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注:文中“部善”“疏勒”“龟兹”“于阗”“尉头”“安息”均为古西域国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B.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C.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D.会天大风/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司马,旧时官名的“假”字有代理、非正式之意,假司马即代理司马、非正式的司马。B.卿曹,是“君等”“你们”的意思。卿,古代也用于表示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C.纳子为质,质即质子,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外交使节,多为王子等出身贵族之人。D.大家,古时可用来尊称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班超妹妹的丈夫姓曹,故她被称为“曹大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鄯善王广原来对待班超恭敬有礼,但后来突然疏远,班超敏锐地洞察出是北匈奴使者的到来致使鄯善王广改变了态度。B.班超向随从们仔细分析形势,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提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化险为夷,使出使取得成功。 C.匈奴使者被杀一事震惊整个鄯善国,班超借机告知汉朝的国威与恩德,鄯善王广叩头谢罪,表示臣服汉朝,不再有二心。D.疏勒国两城归降龟兹,并且和尉头国连兵,班超逮捕斩杀了叛变者,还打败了尉头国,使疏勒国恢复了安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2)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14.班超为什么“久在绝域”,最后才回到中原地区?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①注:《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强”,“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16.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托付,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了“,”的措施,以达到其愚民的目的。(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自2010年第一次执行任务以来,共参与301次救援任务。恶劣天气下,于惊涛骇浪之中解救遇险者;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①,宋寅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与死神较量。令宋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任务发生在2016年12月。那是她担任机长以来,救人人数最多也是最难的一次。2016年12月,有一艘渔船起火,船上有10人被困。宋寅带队执行任务时却收到新消息:因海浪过大,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等靠近搜救目标时,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大风中的救生员像秋千一样越荡越高,随时会碰触到着火船只的障碍物导致生命危险。②之际,宋寅和团队默契配合,不断选择合适的作业位置,以最快的速度将10名受困人员全部救起。无论是大雾笼罩的凌晨,还是风雨交加的深夜,宋寅和她的团队都需要克服恶劣天气和各种③的困难,飞向险境完成搜救任务。从事这样的高危工作,经常需要直面生死,有没有恐惧或退缩的瞬间?“来不及害怕,海上搜救飞行需要快速高效。如果按秒来计算的话我已经承担且规避了1100万次可能发生的风险。”宋寅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概括出此次救援面临的5点困难,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5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黏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约有500种。在它们的生活史中,①,另一段时间是植物性的。黏菌的大多数种类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的地方,多在腐木、落叶或其他湿润的有机物上。只有几个种寄生在经济植物上,危害寄主。这些魔幻小精灵身材娇小玲珑、体态多样,却因为太小(只有1-2毫米)不容易被人发现,所以它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走进大众的视线。在微距离镜头下,黏菌的形状与形象也是多元。②,有黄绿色、巧克力色、姜黄色、橘色、白色、黑色等,形状各异,有鹿角状、长绒球状、珊瑚状、黏球状、长条状、杯状、半个柠檬状,灯泡状等。它们既奇葩又好看,生物学家把这一“四不像”生物,直接归到了原生生物界,单列一门。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2.请根据文段内容的提示,为“黏菌”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群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女子形象,并常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句来表现她们的品质特点。如薛宝钗咏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林黛玉葬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史湘云咏白海棠:“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红楼群芳虽然都凋零了,但她们的优秀品质却千古流芳。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青年最应该拥有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完全无关”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可知,说法过于绝对。2.BB.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合理的。3.DA.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关。B.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D.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故选D4.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每点2分,共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从内容来看,材料一节选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可见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应该是韩愈影响力存在的背景。从论述思路来看,材料一由文学传播以口头为主到“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再到“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接下来是“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最后写到“《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从结尾句子来看,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铺垫作用,符合写作的结构布局安排。从时间记录的顺序来看,材料一由“夏商直到春秋时期” ,再到西汉,进而唐宋,自然先综合而言再截取重点,即先说明宋代印刷术发展情况进而再写韩愈影响力,印刷的繁荣使韩愈作品得以大量留下并传承,符合时代变迁思路以及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5.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筛选并概括相关信息即可。宋代“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宋人“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启示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宋人“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启示我们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这些启示我们,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B.“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为“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故选B。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C.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父亲并没有料想到回来的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他没有太大反应。故选C。8.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好处:①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②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叙述视角说明2分,好处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小说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小说结尾说“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德略莫夫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家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也就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自由、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总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结合,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9.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每点2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 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分析,小说主人公德略莫夫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却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德略莫夫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高贵品质。由“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分析,俄国人面对德国的入侵,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这都表现了俄国人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结合“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分析,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10.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正赶上刮大风,班超于是就顺风放火,(营帐)前后鼓声齐鸣,喊声震天,匈奴众人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官兵杀死北匈奴使者及随从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吏兵”做“斩其使……”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虏众”是“惊乱”的主语,“虏众”中间不能断开,应为“顺风纵火,前后鼓噪”,排除选项D。故选A。 1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指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的外交使节”错误。质子,指作抵押的人质,不是外交使节。故选C。12.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将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比喻为虎穴”分析错误。“虎穴”不是比喻他们当时的危险处境,而是比喻匈奴使者的住地。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果让鄯善王逮捕我们送交匈奴,那我们的尸骨就会永远被豺狼吞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赋分点:“收”,逮捕;“骸骨长为豺狼食矣”,被动句,“为”表被动;“长”,永远;“奈何”,怎么办。每点1分)(2)班超回来,向窦固禀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细报告班超的功劳,并请求另行选派使者出使西域。(“白”,禀告;“具”,详细地;“功效”,功劳;“更”,另行。每点1分)14.①当时边疆尚不稳定;②班超想要实现原来的志向;③西域民众多相挽留;④朝廷没有及时召回。(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由原文“疏勒两城已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可知,这时疏勒已有两城归降了龟兹,并与尉头国联合兵力。班超逮捕斩杀叛变者,击败了尉头国,杀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复安定了。由此可知,当时边疆尚不稳定;由原文“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还疏勒”可知,班超也想完成他原来的志向,于是更改路线回到疏勒。由此可知,班超想要实现原来的志向;由原文“超还至于阗,王候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可知,班超在归途中经过于阗,王侯以下的人都哭号着说:“我们依赖汉朝使者,就像依赖父母一样,您确实不能离开啊!”他们相互抱住班超的马脚,使他无法前行。由此可知,西域民众多相挽留;由原文“朝廷久之未报,超妹曹大家上书,帝感其言,乃征超还”可知,奏书呈上,朝廷久不答复,班超妹妹曹大家上书,皇帝被班昭的奏书感动,于是征召班超回国。由此可知,朝廷没有及时召回。 参考译文:(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讨伐北匈奴,派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鄯善王广用十分周到的贵宾礼仪待班超,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疏远怠慢班超等人。班超说:“这一定是有北匈奴的使者来到,(而鄯善王)犹豫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会看到事情没发生时的迹象,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于是他召来侍胡,假装已知实情,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如今在哪里呢?”侍胡惊慌地说:“已经来了三天,距离此地三十里。”班超就把侍胡禁闭起来,把自己带来的三十六个官员全都会集起来,与他们一起饮酒,饮到酣畅之时,趁机激怒大家说:“你们与我都在绝远荒域,现在北匈奴使者才来了几天,鄯善王广对我们的礼敬立即停止了,如果让鄯善王逮捕我们送交匈奴,那我们的尸骨就会永远被豺狼吞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官员都说:“现在我们身处危亡境地,愿跟从司马您同生共死。”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的计策,只有乘夜用火攻匈奴使者,使对方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马,他们一定非常震惊恐惧,这样便可将他们一网打尽。消灭了北匈奴使者,那么鄯善人就会胆战心惊,我们的事情就会办成也可以建立大功。”刚入夜,班超就率领官兵奔向北匈奴使者的营帐。正赶上刮大风,班超于是就顺风放火,(营帐)前后鼓声齐鸣,喊声震天,匈奴众人惊慌失措,班超亲手格杀三人,手下官兵杀死北匈奴使者及随从共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第二天,班超叫来鄯善王广,拿出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全国震恐。班超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告诉鄯善王,让他从今以后,不要再跟北匈奴交往。广叩头,“我愿归属汉朝,没有二心”,于是把王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向窦固禀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细报告班超的功劳,并请求另行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说:“像班超这样的官员,为什么不派遣,却另选他人呢?现任命班超为军司马,命他完成先前的功业。”(汉章帝建初)元年,皇帝下诏召回班超。班超将要动身返回,疏勒全国忧虑恐慌;疏勒都尉黎弇说:“汉朝使者抛弃了我们,我们必定再次被龟兹灭亡,实在不忍心看汉朝使者离去。”于是拔刀刎颈自杀。班超在归途中经过于阗,王侯以下的人都哭号着说:“我们依赖汉朝使者,就像依赖父母一样,您确实不能离开啊!” 他们相互抱住班超的马脚,使他无法前行。班超也想完成他原来的志向,于是更改路线回到疏勒。这时疏勒已有两城归降了龟兹,并与尉头国联合兵力。班超逮捕斩杀叛变者,击败了尉头国,杀了六百多人,疏勒又恢复安定了。(汉和帝永元)十四年,班超久在绝远荒域,因年老思念故土,上书请求回国,奏书说:“我不敢企望回到酒泉郡,只愿能活着进入玉门关。现在我恭敬地派遣我的儿子班勇随同安息国的进贡使者入塞,趁我尚在人世,让班勇能亲眼见到中原的风土。”奏书呈上,朝廷久不答复,班超妹妹曹大家上书,皇帝被班昭的奏书感动,于是征召班超回国。八月,班超到了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九月,班超去世。15.C“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16.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评分标准:每点2分)17.(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8.①迎难而上(挺身而出)②千钧一发③难以预料(突如其来)(评分标准:一空一分)【解析】第一空,文中写“在船舶着火、碰撞等危急时刻”,是要表达不畏艰险、顽强工作的精神。据此可以填入“迎难而上”或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某种较大的责任或冒较大的风险)。第二空,此处是表达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可以使用“千钧一发”。千钧一发: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第三空,此处是形容当时情况无法预料,或者情况突然,出乎预料。可以填入“难以预料”或“突如其来”。难以预料:很难预先想到。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S.①受困人员多;②偏离坐标远;③气象条件差;④直升机油量有限;⑤烟雾增大。(评分标准:一点一分) 【解析】从“船上有10人被困”可知当时受困人员多;从“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可知当时气象条件差;从“着火渔船的新位置与任务书上的坐标差了20多海里”可知,当时偏离坐标远;从“由于直升机所载油量有限,这意味着现场救援时间将大大缩短”可知,直升机油量有限;从“着火船只的烟雾又使救援难度再次增大”可知,当时的救援场景中烟雾增大。20.①比喻。②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救生员在大风中越荡越高的危险状态,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评分标准:一点一分)【解析】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将“大风中的救生员”比喻为“秋千”,本体是“大风中的救生员”,喻体是“秋千”,比喻词是“像”。“大风中的救生员”剧烈飘荡,越荡越高,这与“秋千”具有相似性,因此构成了比喻。运用这一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当时救生员所处的危险状态,突出了救援时的艰难,赞扬了救生员冒着生命危险救援的英勇行为。这一比喻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现了当时的场景。21.①一段时间是动物性的(关键词:一段时间,动物性)②其色彩斑斓(意思相近即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黏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可知,黏菌既具有动物性也具有植物性的特点,后文是说它的“植物性”,此处应解说它的“动物性”,且依据后文“另一段时间是植物性的”句式,故可填写“一段时间是动物性的”;第②空,前句写黏菌的形状,此处根据“有黄绿色、巧克力色、姜黄色、橘色、白色、黑色等”可知,写的是黏菌的色彩,且色彩丰富,故可填写“其色彩斑斓”之类的句子;22.黏菌是一类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地方的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色彩斑斓、体态多样的微小生物。评分标准:下定义格式准确“黏菌是……生物”1分,修饰语“ 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的地方”“体态多样”“色彩斑斓”“微小”共4分,少一个扣1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表述形式。应采用“……是……”的格式,找到被定义对象的种概念和属概念。首先要确定主干句“黏菌是……微小生物”,然后把其分类、特点“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生于森林中阴暗和潮湿的地方”“体态多样”“色彩斑斓”“不容易被人发现”等信息作为修饰语放入主干句中,充当“微小生物”的定语,整合即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要求。23.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直言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常常借助人物所做的诗句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第二部分列举薛宝钗咏柳絮、林黛玉葬花、史湘云咏菊的诗句。根据材料提供的诗歌内容,可概括出三个人物的四种品质。①薛宝钗写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实际上是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体现了其性格是:善借外力,成就自我,志向高远,不惧困难勇往直前。②林黛玉的这句诗是其高洁品质的象征。在压抑的现实里,她宁愿像花朵一样维持自己的高洁,即使死去,也要清清白白。体现了其性格是:高洁傲岸,人格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③史湘云的诗句中“蘅芷阶通”一联──这里隐寓史湘云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人不能孤芳自赏,而要随俗随众。作者写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则“也宜墙角也宜盆”的隐义是说她无论是在史家绮罗丛中受到娇养,还是投靠贾府寄人篱下,都能处处顺合环境,随地而宜。这也就是她性格豪爽洒脱的根据。体现了其性格是:真名士自风流,有傲气也有豪气,豁达乐观,潇洒恣意。题目有明确的写作要求“你认为以上哪种品质是当下青年最应该拥有的”,所以考生应明确选择一种品质,并适当联系比较另外几个女性的品质,以突出“最”的涵义。写作时要结合材料谈谈自己对新时代青年形象的思考。比如写薛宝钗的品质是当下青年最应该拥有的,可以先从阅读《红楼梦》的感想入题,通过对比谈谈对《红楼梦》女性形象的看法,接着详细分析薛宝钗的品质为何是当代青年最应该拥有的,如“善借外力,成就自我”“志向高远,不惧困难勇往直前” 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最后联系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总结自己的看法。立意:1.智者借力上青云(宝钗)2.纵展青云之志(宝钗)3.豁达人生更出彩(史湘云)4.人淡如菊,心素至简(史湘云)5.洁身自好,不染流俗(林黛玉)6.洁来洁去,永葆初心(林黛玉)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辽宁省丹东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9:30:17
页数:20
价格:¥2
大小:74.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