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宜宾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另一部分则受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尽量得到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美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这些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形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点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是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须怡情养性,而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我们通常把自己忙碌于平凡的生活中,行色匆匆,世间一切美好可能只局限于肤浅的 认知上,甚至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就剑走偏锋,将低俗、无底线等言谈举止当作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还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自诩是“世外高人”。但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却比我们一般人要更准确、真挚、敏锐地把握住世间的美。我们“见”不着的美,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真正的美,还能说得出其中玄妙。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带来“源头活水”,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甄别美丑,引人向上。(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材料二: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王国维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摘编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向善、爱美的天性,力求使人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 而获得完美的生活。B.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和柏拉图的观念是相同的,认为善与美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C.真正的诗人能发现平常人看不到的美,读者可以借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从而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D.西周已经将礼乐纳入教育之中,“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以达到民风淳朴、国泰民安的效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中运用喻证法,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论证失去美育,将造成人们畸形发展,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B.王夫之“日生日成”说,肯定人可以通过后天养性提高人格修养,这和中国现代美育观倡导的观念有相通处。C.朱熹《诗集传序》中描述西周时期诗乐盛行,民风井然,说明西周时统治者最早意识到了美育对百姓教化的作用。D.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有很高的价值,并没有过时。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美育”阐释正确的一项是()A.美育涵盖美和善,其目的是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是实现德育的工具,地位仅次于德育。B.美育离不开情感教育,必须通过动之以情来实施,其效果是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身心愉悦。C.美育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活动来改变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从而培养具有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的人。D.美育是借助艺术等手段,通过打动人们的情感、滋润人们的心田,从而达到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一种活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如今,在所谓“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的驱使下,一些人为了出名,为了牟利,故意以低俗的、肮脏的言论和行为博眼球。你如何看待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材料中的美育观来谈谈你的建议。【答案】1.B2.B3.D4.①材料一,首先阐述教育的内涵,强调教育的三个类别——智育、德育、美育对于人的成长同等重要,缺一不可;②第二、三段,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证明美感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段列举柏拉图和卢梭的观点并加以批驳,指出否定美感教育是错误的;第三段用《论语》和柏拉图的观点来证明论 证美感教育的重要性。③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并接受美感教育。5.①我不赞同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美育是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的。(摆态度)②这种“审丑”本身是与现代美育观背道而驰的,以“丑”来博眼球,以“丑”来获得名利的,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说本质)③我们要提倡正确的美育观,从个人而言,加强美育,甄别美丑,塑造美好心灵,塑造完整且崇高的人格;从国家来说,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和柏拉图的观念是相同的”错,文中说的是“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点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是相同的”,可见,只是在“道德方面”是相同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论证失去美育,将造成人们畸形发展,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错。文中举例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情感和理性都需要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帮助人们成为完整的人。C.“朱熹《诗集传序》中描述西周时期诗乐盛行,民风井然,说明西周时统治者最早意识到了美育对百姓教化的作用”错,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最早倡导美育的是西周时期;D.“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有很高的价值,并没有过时”错,提出“四育”观点的是王国维。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是实现德育的工具”错误。“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美育与德育处于平等地位,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实现德育的工具和方法。B.“其效果是情感上得到满足”错误。“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所以,美育达到的效果不局限于情感活动的活跃,其实际的审美效 应也并不单纯表现为情感的满足;C.它夸大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诚然是美育最重要的方面,但除艺术外,美育还包括对自然和社会审美现象的鉴赏。同时,“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决不单纯是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技能。所以,艺术教育不同于美育,更不能替代美育。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4段。第1段,由关键句“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可知,主要阐述了教育的内涵以及三个类别——智育、德育、美育,并强调它们对人类成长的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第2段,由“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素天真的腐化剂”“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下去,便是一种损耗”可知,列举柏拉图和卢梭的观点并加以批驳,指出否定美感教育是错误的。第3段,由“美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这些都属于美感教育”“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点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是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可知,本段运用《论语》和柏拉图的观点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论证美感教育的重要性。第4段,由“我们通常把自己忙碌于平凡的生活中,行色匆匆,世间一切美好可能只局限于肤浅的认知上,甚至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还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自诩是‘世外高人’”“但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却比我们一般人要更准确、真挚、敏锐地把握住世间的美”可知,联系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的肤浅的认知,指出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却比我们一般人要更准确、真挚、敏锐地把握住世间的美,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并接受美感教育。【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摆正自己的观点。“一些人为了出名,为了牟利,故意以低俗的、肮脏的言论和行为博眼球”实质上是“嫌生活烦闷无聊,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就剑走偏锋,将低俗、无底线等言谈举止当作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还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自 诩是‘世外高人’”,是与现代美育观背道而驰的,以“丑”来博眼球,以“丑”来获得名利的,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对于美的认识是肤浅的,故对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要说“不”。“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须怡情养性,而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即美育是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的。由“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可概括为:我们要提倡正确的美育观,从个人而言,加强美育,甄别美丑,塑造美好心灵,塑造完整且崇高的人格;由“王国维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可概括为:从国家来说,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年关庞滟进腊月门的小北风脾气见长,一天比一天厉害。老陈如同经了霜冻的老白菜,一天比一天发蔫。自从老伴前年去世后,他害怕过年了。老伴在时,儿子闺女还回家过年。看着影儿,听到声儿,心里也舒坦。两个孩子从小就惧他,像老鼠见猫。他对闺女不待见,总觉得替别人家养了媳妇,怎么算都是亏了;稀罕儿子却不对脾气,俩人见面就吵。不管怎么吵,他还是疼儿子——没黑没白地土里刨、水里捞,挣来的钱都拿去培养儿子了。争气的儿子给他脸上贴了金,却忙得没时间回来看他,经常寄回一些食品和用品。他见人就显摆:看看这贵重东西,多好啊!都是我那当官的儿子孝敬老子的。去年,他早早给儿子闺女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年货都预备好了。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都没露面。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书记,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囤积的山货;闺女说,过年忙着卖菜生意,等过了十五再回。他怕村里人笑话他是空巢老人。一个人坐了最慢的火车,晃晃悠悠来到儿子的城市。他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躺到初五才踏上回村的路。望着城市喧嚣的烟火,他想到了野地里遗留的候鸟,身体里流窜着冬天的风。临走前,他买了满满一兜子糖果,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回到村里,老陈一脸张灯结彩,逢人就散烟、发糖,喜气洋洋地说,在儿子家过的年,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城里人放的礼炮那个好看呦,欢天喜地闹腾个没完呀。村里人都夸他养了个好儿子,这让他憋屈的心敞亮起来。 今年。老陈提前两个月给儿女打电话预约过年。儿子声音嘶哑,说了句“爸,我在山里忙工作呢,到时再说啊”,电话断了。他气得直骂:不孝子,不就当个小官吗,脾气长得还上天啦,老子话都不听了?闺女拖着哭腔说:爸,年关忙啊,过了初十再抓个时候回去,多补一些钱给爸。他气得火冒三丈——我不差钱啊,都给我回来!年三十这天。他把屋子烧得暖烘烘的,把老伴的照片擦得亮亮的,盼着两个孩子能回家过年。一个月前,他又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儿子必须回家过年,告诉闺女,卖菜的钱别计较,爸都补给你。日头过了中天。一趟趟闯进北风里的老陈,连儿子闺女的影儿都没瞅见。他压住火,打儿子手机老不在服务区,给儿媳打过去,软了声音说:我说啊,你们都回家过年吧!再忙,也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再回去啊。儿媳在那头抱怨:回家?过年?你儿子是人家山沟老百姓的儿子,天天忙扶贫,家都不回了……儿媳哭了,哭得老陈心里猫抓一样疼。老陈望着一屋子年货唉声叹气,找来一辆车赶往小镇的闺女家。这一路,他想起对闺女的种种不好,一颗心像掉进冰水里,难受得心慌气短。找到闺女时,还在市场卖菜。姑爷坐在轮椅上,弯腰替买主刮鳞剖鱼。两个七八岁的娃,鼻涕拖得老长,用冻红的小手摘着烂菜叶子,帮忙理顺捆扎。老陈颤抖着声音呼唤了好几遍,一家人陌生地望着他,如在梦里。闺女结婚后,他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场景他做梦都没想到。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晚饭后,出去放烟花。老陈看着热闹的街景,热闹的人群,想到空荡荡的房子,想到忙碌的儿子,他低下头去,偷着抹眼睛。爸,我又啥做错了吗?打我骂我都行,您别这样,我心里难受啊!闺女哽咽地说,从小到大,我都不争气,还嫁了个穷人。孩子爸半夜去拉菜,翻车把腿砸断了,没敢告诉您,也不敢回家过年。您放心,他的腿天暖时就能好了。闺女啊,是爸爸错了,你没错。你们需要爸爸时,我没做好。现在你们不需要了,我偏要做爸爸,都怪我不好。不管穷富,一起过年就好!老陈的眼泪又冒了出来。大年初一的饺子在锅里翻着浪花。老陈贴着窗玻璃往外瞧,好像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揉揉眼睛再看又没有了,他转身叹息。随着敲门声,儿子扑进来,激动地喊着:“爸,过年好!是山区的乡亲们一锹一锹铲通了山路上的雪,把我送到火车站,说啥也要让我回家,让我代他们给您拜年!”老陈一迭声地答应着:“过年好,过年好!乡亲们,大家伙儿都过年好啊!”说着说着,老陈竟有点哽噎了,满脸笑容像凝固了一样。(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陈见人就显摆儿子买的东西,体现了他的自我安慰和虚荣心的极大满足。B.儿子一心忙于山区扶贫,过年都不愿回家,老陈对此做法还是能够理解的。C.老陈骂儿子是不孝子,要补女儿的卖菜钱,表现了他对过个团圆年的渴盼。D.儿子大年初一回到家,带来山区乡亲们的祝福,让老陈圆了团圆年的愿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经了霜冻的老白菜”比喻老陈,并且说他一天比一天发蔫,说明老陈在老伴去世后孤独的生活境遇。B.小说叙写老陈孤独地在候车室里过了年,回家时买了一兜子糖果散给大家的情节,表现了老陈内心的无奈与凄凉。C.老陈往闺女家赶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对闺女的不好,难受得心慌气短,这种情况一直到最后儿子来家过年才有改变。D.老陈在菜市场与闺女一家人见面的场面描写,与文章开头对闺女的不待见相照应,也表明闺女一家生活的不易。8.内心独白,是人物在内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说:“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为文而已。”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为老陈设计两处内心独白。9.有人说老陈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人认为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同意哪种说法,结合内容说明你的理由。【答案】6.B7.C8.示例:第一处:“别人家都是一家团圆,只有我这个老头子孤单受罪啊!”第二处:“闺女啊,爸爸以前对你不好,现在却要你来照顾我,惭愧啊!”9.示例一:主人公是老陈。①小说中的“年关”指过年对于老陈来说是一道关口,每年都要盼着儿子、女儿回家过年,但他的愿望往往会落空。②小说从头至尾都是以老陈的视角展开叙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都是通过老陈的视角观察叙述,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③小说表现了对时下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反思。老陈对儿子、女儿回家过年的渴望,与儿子、女儿自己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他孤独生活的现状,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示例二:主人公是老陈的儿子和女儿。①小说中的“年关”对于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来说是关口,儿子要为工作忙碌,女儿要为生活忙碌,他们却不能陪老父亲过年。②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是老陈生活的寄托,小说虽然以老陈的视角来叙事,但更多的篇幅是在表现儿子和女儿的生活情景,老陈只起到线索的作用,只是情节推动者。③小说的主题主要为了表现新时代的年轻人为了“大家”“小家”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老陈的儿子和女儿正是这群年轻人的代表。【解析】 【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过年都不愿回家”错误,由原文“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书记,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囤积的山货”可知,是儿子忙得没时间回家,而不是“不愿回家”;“能够理解”也不妥,由原文“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他气得直骂:不孝子,不就当个小官吗,脾气长得还上天啦,老子话都不听了”可知,老陈对此做法不能理解。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这种情况一直到最后儿子来家过年才有改变”错误。由原文“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可知,在儿子回家过年前他的心已经被暖化了,说明这种情况在儿子回来前就改变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并进行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而他自己却“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可见,此处要表达他孤单一人时人人团圆的景象的感受:别人都一家团圆,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凄凉。第二处,老陈从前对女儿不好,只偏心儿子。如今无法在儿子处得到家人“团圆”的慰藉,便只能来找女儿,而女儿丝毫不记恨,还体贴入微,这让老陈感到十分愧疚,他内心有对女儿的忏悔,故此处流泪是因为内心有从前对女儿不好,如今却要女儿照顾自己的愧疚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开放式作答,如认为老陈是主人公,可从文章全文以老陈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串联起来,他是文章的线索;文章标题是“年关”,内容围绕着老陈每年过年都盼望儿女回家团圆,却难以如愿,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来写,“进腊月门的小北风脾气见长,一天比一天厉害。老陈如同经了霜冻的老白菜,一天比一天发蔫。自从老伴前年去世后,他害怕过年了”“老伴在时,儿子闺女还回家过年。看着影儿,听到声儿,心里也舒坦”以老陈为主人公,切合标题。文章的主旨表达是通过老陈想和家人团圆却很难如愿,只能自己努力去接近儿子、女儿,“去年,他早早给儿子闺女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 年货都预备好了。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都没露面。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书记,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囤积的山货;闺女说,过年忙着卖菜生意,等过了十五再回”,“他怕村里人笑话他是空巢老人。一个人坐了最慢的火车,晃晃悠悠来到儿子的城市。他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躺到初五才踏上回村的路……临走前,他买了满满一兜子糖果,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展现出空巢老人与儿女工作、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他晚年孤独的现状,展现空巢老人的生活与精神境况,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如认为主人公是儿女,可反过来理解,“年关”对儿女来说是一道关口,无法顺应老人的期待而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无法陪伴老人,“找到闺女时,还在市场卖菜。姑爷坐在轮椅上,弯腰替买主刮鳞剖鱼。两个七八岁的娃,鼻涕拖得老长,用冻红的小手摘着烂菜叶子,帮忙理顺捆扎。老陈颤抖着声音呼唤了好几遍,一家人陌生地望着他,如在梦里。闺女结婚后,他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场景他做梦都没想到”;文中老陈是线索人物,但主要串联起的是儿子扶贫工作、女儿为生活忙碌的生活情景,其主要目的不仅是展现老陈的孤独,更展现了年青一代生活的现状,让人不是只局限于谴责儿女的不孝,“闺女哽咽地说,从小到大,我都不争气,还嫁了个穷人。孩子爸半夜去拉菜,翻车把腿砸断了,没敢告诉您,也不敢回家过年。您放心,他的腿天暖时就能好了”,而是深入思索当今社会年轻人们的生活状况等现实问题。从主旨来说,女儿和儿子一个为了生活,“闺女拖着哭腔说:爸,年关忙啊,过了初十再抓个时候回去,多补一些钱给爸”,一个为了工作,“儿子声音嘶哑,说了句‘爸,我在山里忙工作呢,到时再说啊’”。“扶贫”更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他们两人具有代表性,“儿媳在那头抱怨:回家?过年?你儿子是人家山沟老百姓的儿子,天天忙扶贫,家都不回了……儿媳哭了,哭得老陈心里猫抓一样疼”,分别表现出年轻人为了“小家”和“大家”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深化了文章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B.“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C.“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D.“崩殂”,古代帝王死曰“崩”或“殂”。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推荐的贤良,都是“先帝简拔,众议推举”的,体现了他做事的公正性。B.作者提及先帝痛恨那些奸佞不分的人,意在告诫后主要牢牢铭记先帝的遗志。C.“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反映了诸葛亮对“陛下”的无能的无奈。D.为保证出师后蜀国的稳定,作者对宫中、营中的人事作了安排,考虑周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4.选文最后一段中写到“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答案】10.C11.A12.C13.(1)如今天下一分为三,蜀汉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2)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14.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过在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在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于内”是“不懈”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于外”是“忘身”的后置状语,中间也不能断开,“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形成是对称结构,“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者”后断开,排除BD。“先帝之殊遇”是定中结构,共同作“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写这封信是在秋天”错,“秋”指朝代所处的阶段、时期,并非自然的季节。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反映了诸葛亮对‘陛下’的无能的无奈”错,“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是诸葛亮劝勉“陛下”要信任和重用良臣,是对后主的忠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三分”,一分为三;“疲弊”,处境艰难;“诚”,实在;“秋”,时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判断句。(2)“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愿陛下亲之信之”意思是,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之”指的是“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再结合前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可知,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参考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在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在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 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书愤宋·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16.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答案】15.D16.①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 ②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③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消极情绪”错误。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为何而“愤”,需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关键诗句理解。首先分析题目“书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愤”;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再分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宗父”“岳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据此分析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赞扬周公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李白不愿屈己侍奉权贵的激愤。(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新婚燕尔、意气风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周公吐哺②.天下归心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⑤.小乔初嫁了⑥.雄姿英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哺”“事”“初”。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百年前,河南三门峡市仰韶村遗址的挖掘,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一百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初的一把小小洛阳铲,到现在三星堆遗址的玻璃“考古舱”,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考古发掘,同时更好完成文物保护工作。考古不再是曾经的冷门学科,而是自带流量、屡屡出圈。近年来,《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广受好评、三星堆考古直播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圈粉”无数……这些创新形式,不仅让考古成功走入了大众视野,也激发了人们对考古的兴趣和热情。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就读考古专业,考古人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考古精神()。这些考古工作者将秉承以甘于奉献、知行合一、重在田野为精神,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者,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的中华文明。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生生不息助力一脉相承绚丽多彩B.源远流长助力薪火相传绚丽多彩C.生生不息助推薪火相传多姿多彩D.源远流长助推一脉相承多姿多彩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考古工作者将秉承知行合一、甘于奉献、重在田野的精神,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者B.这些考古工作者将秉承以知行合一、甘于奉献、重在田野为精神,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者C.这些考古工作者将秉承知行合一、重在田野、甘于奉献的精神,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者D.这些考古工作者将秉承以知行合一、重在田野、甘于奉献为精神,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者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B19.C20.①构成:由三个句式相似,意义相连的句子构成。② 表达效果:内容集中,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气势,有助于强调考古的创新形式,激发了人们对考古的兴趣和热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源远流长:指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语境与“博大精深”一起修饰“中华文明”,侧重强调其历史悠久,应选“源远流长”;助力:侧重提供帮助;助推:侧重向前推进。语境侧重现代科技手段对考古发掘的帮助,应选“助力”;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语境修饰“考古精神”,侧重精神的传承,应选“一脉相承”;绚丽多姿:指是各种各样色彩灿烂美丽、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语境修饰“中华文明”,应选“绚丽多彩”。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秉承以……为精神”句式杂糅,去掉“以”“为”,排除BD;“知行合一、甘于奉献、重在田野”语序不当,“知行合一、重在田野”重在实践方面,“甘于奉献”重在精神方面,应改为“知行合一、重在田野、甘于奉献”,排除A。全部改对的是C项。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先看构成:“《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广受好评”“三星堆考古直播频上热搜”“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圈粉’无数”,这三个句子结构一致,都是主谓式表达;且内容上都是强调“创新形式”,构成了排比句。再看效果,“这些创新形式,不仅让考古成功走入了大众视野,也激发了人们对考古的兴趣和热情”,采用排比形式有助于强调考古的创新形式,激发了人们对考古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广受好评”“频上热搜”“‘圈粉’无数”的表达内容集中,形式整齐,简洁有力,节奏鲜明,增强气势,读来朗朗上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①。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但②,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它是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孔子曾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不足,让孔子苦于难以捕捉历史真实。今天我们记录下网络语言,③。千百年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当今的生活点滴、心曲衷肠,网络语言,或许会提供一个极好的视角。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就是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B.也就是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C.也就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D.也就是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A22.①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②网络用语很多不知作者;③或许也是在补充文献。【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前文“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可知,此处用的是主动语态,所以填入句子也应是主动语态,据此排除C、D两项。同时,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说“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后说“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据此排除B项。A项修改最正确。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下文“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可知,网络语言主要来自民间的无意识创作,是自下而上的形成的语言。据此①中可以填入“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这样的内容。第二空,从前文“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和后文“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可知,② 中所填入的句子是说网络用语一般没有出处和确定的作者,据此可以填入“网络用语很多不知作者”这样的内容。第三空,从前文“文献不足,让孔子苦于难以捕捉历史真实”可知,③中所填句子应是与网络语言的文献价值有关,而再联系后文“千百年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当今的生活点滴、心曲衷肠,网络语言,或许会提供一个极好的视角”可知,所填入句子应是说网络语言也许可以给文献以补充。故③中可填入“或许也是在补充文献”这样的内容。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时移世易,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依然在生活中时时出现。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乡土”与现代现代中国白话文学发轫之初,文学巨匠鲁迅就开创了乡土写作的题材领域,他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长久地引发着人们对于乡土中国的批判性思考。在鲁迅等一批现代启蒙作家笔下,乡土中国是凋敝的,乡土中国的民众是麻木的。但是在沈从文等一批京派作家笔下,乡土社会成为了保留人性的自由本真状态的唯一场所,沈从文是借乡土表达了他对于现代性文明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于乡土中国本真状态的向往。但沈从文也在借助乡土中国表达自己对于西方性现代性的批判与对于纯粹乡土文明的礼赞时,发出浩叹:“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二字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城市相对富裕的现代的物质文明与乡村相对匮乏的物质文明,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使得众多的乡下人看到了摆脱自身物质贫困的曙光。于是,新世纪以来,进城打工成为了众多乡下人摆脱贫困的第一选择,而这样的一种生活形态的变化,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面貌。都市现代性文明不仅对进入城市的乡下人的观念、思想进行重构,而且,在迅速扩张的都市现代性文明的压迫之下,整个乡村也开始被纳入现代性文明的轨道,但是这也意味 着乡土传统文明的断裂以及乡土伦理道德的溃败。显然,都市现代性文明的扩张对于乡土文明来说意味着多重意义:它可能意味着物质的富裕以及以某种现代文明消除愚昧,但是也可能同时意味着传统文明的断裂,以及传统素朴但是纯洁的乡土伦理观念在唯实唯利的现代观念的压力下的溃败。当代中国现代性文明扩张带来了乡土社会的物质的丰裕以及现代文明精神的生成。但是,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性文明对于传统乡土文明是一种极端的全面否定的姿态。这样的姿态导致了传统乡土伦理道德在现代性唯实唯利的风气下节节溃退,乡土社会不再具有乡土气息,而成了都市现代性社会的翻版。而这种乡土社会“乡土”的缺失也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命题:在我们国家大力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在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如何保持我们的优秀的传统——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淳朴的乡村道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助新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中的《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的最后一小节,给我们引出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材料根据现代社会的变化,对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变化做出了区别。而根据材料最后一句话,可知大部分现代社会的人的观念,是尊新贬旧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乡土”不是现当代文中常见的故乡、传统或精神家园的意思,现代社会也不是指经济、科技方面。本题要求比较的是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风气)。两者差别的根源由“陌生人”一词点出。《乡土本色》提出:中国乡村人口依附于耕地而少流动,世代聚村而居。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现代社会在《乡土本色》中没有展开论述,但比较乡土社会就可以知道,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强,接触的以陌生人为多。而在此基础上,写作任务提出“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依然在生活中时时出现。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就要求我们对“旧”是否值得保留,是否还有价值,新是否全然都是正确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毫无疑问,乡土社会中一些思想陈旧、规矩繁琐的乡规和子承父业、熟人关系的人际关系确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也会对我们的现代生活和时代发展带来阻碍。这是应该被摒弃的。但传统乡土社会中那些善良淳朴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的规范却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发扬。而对于现代文化中的新思潮、新行为,我们应当承认它顺应时代的必然性,但也不能因为追求“快”而丢失了心中最基本的那些东西。立意:1.理性看待“土气”。2.守住“乡土”之心,顺应时代之变。3.让乡土风气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22 09:20:05 页数:19
价格:¥1 大小:52.4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