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油中学2021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B.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C.基因突变遗传信息一定改变D.根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引起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等特点。【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任何细胞中,A错误;B、若个体为显性纯合子,只发生一个显性基因突变为一个隐性基因,则表现型不变,B错误;C、基因突变改变DNA的碱基序列,所以遗传信息一定改变,C正确;D、根细胞不进行有性生殖,D错误。故选C。2.下列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的是()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子代个体C.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获得杂合四倍体D.基因型为DdRr(D、R基因独立遗传)的个体自交产生纯合双隐性后代【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重组主要包括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和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详解】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与基因重组无关,因为Aa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A错误;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的范畴,B错误;C、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获得杂合四倍体,该过程涉及染色体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基因型为DdRr的个体自交产生纯合双隐性后代,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减数分裂的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一般只能来自基因突变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染色体上部分片段的缺失必然导致细胞中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改变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增倍【答案】A【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会产生基因重组,且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原核细胞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一种。【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不会产生基因重组,且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原核细胞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一种,A正确;B、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C、若染色体上缺失的部分片段是基因部位,则改变基因的数目,不改变基因的种类,若染色体上缺失的部分片段是非基因部位,则不影响基因的种类和数目,C错误;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A。4.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中不含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染色体B.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未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D.人工诱导多倍体唯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是指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叫二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叫多倍体。【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而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B正确;C、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是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诱导使染色体数加倍,D错误。故选D。5.下列关于变异和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B.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不属于基因突变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所以它是不可遗传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分:(1)基因突变: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点”变,是一个基因件内部发生的变化,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2)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属于“段”变,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详解】A、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A错误;B、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C、三倍体植物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错误;D、发生在生物体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传给后代,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故选B。6.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原理和培育太空椒、杂交水稻的原理相同B.通过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小麦既能集合双亲的优点,又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品种D.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作物品种都是经花药离体培养得来的【答案】C【解析】【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1、杂交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原理:基因重组;2、诱变育种——方法: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原理;基因突变;3、单倍体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原理:染色体变异; 4、多倍体育种——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染色体变异。【详解】A、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原理和培育太空椒的原理相同,都是基因突变,而培育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B、通过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小麦能结合双亲的优点,但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优点,B错误;C、远缘杂交获得的子一代一般是不育的,经秋水仙素等诱导成可育的多倍体,从而培育出生物新品种类型,C正确;D、染色体组数为奇数的作物品种也可以通过杂交获得,如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D错误。故选C。7.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遗传病患者一定带有相关致病基因;②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③21三体综合征属于性染色体遗传病;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属于伴性遗传;⑤基因突变是单基因遗传病的根本原因;⑥遗传物质改变的一定是遗传病;⑦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⑧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⑨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A.五项B.四项C.三项D.二项【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①遗传病患者不一定带有相关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可能没有致病基因,①错误;②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②正确;③21三体综合征属于常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③错误;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属于伴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④正确;⑤单基因遗传病是一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⑤正确;⑥遗传物质改变的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基因重组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但不一定会患遗传病,⑥错误;⑦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⑦错误; ⑧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易会患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携带者表现正常,⑧错误;⑨不携带遗传病基因个体可能会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⑨错误。综上所述,②④⑤三项正确,C正确。故选C。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连续自交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B.生物多样性不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二倍体西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D.“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进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连续自交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C、二倍体西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交配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不育,故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超级细菌”的产生说明抗生素的滥用会对细菌起选择作用,D错误。故选A。【点睛】9.某小岛上的部分原种昆虫逐渐进化成新种的昆虫,对该生物进化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该原种昆虫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和变异都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共同进化的结果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所谓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答案】D【解析】 【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2、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D、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故选D。10.非洲草原上的鬣狗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它们会成群结队的猎捕食物,但有时会出现个别鬣狗在觅食时表现为求偶或其他与觅食无关的行为,此种行为一经出现,经常被群体攻击,这种现象属于进化稳定对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进化稳定对策有利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进化稳定对策不利于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发展C.进化稳定对策的发生有利于生物间的共同进化D.当出现环境的剧烈改变时,进化稳定对策将会被消弱【答案】C【解析】【分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同进化。2、是否发生进化的判断依据是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详解】A、题中动物表现出与觅食无关的行为时被群体攻击,不合群动物被攻击也是一种自然选择,进化稳定对策有利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正确;B、对不合群的动物攻击,会导致这一类动物的减少,不利于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发展,B正确;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叫共同进化,而进化稳定对策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对共同进化影响不大,C错误;D、当出现环境的剧烈改变时,物种由于要适应环境,进化稳定对策将会被削弱,D正确。故选C。1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抗体、血红蛋白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神经 递质和氨基酸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的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明确内环境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物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①错误;②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③正确;④激素、神经递质和氨基酸都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细胞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内环境保持稳态的情况下,机体就不会患病D.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唾液和组织液【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内的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详解】A、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B、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细胞内液中的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正确;C、内环境保持稳态的情况下,机体也可能患病,例如由于基因异常导致的遗传病,C错误;D、口腔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唾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B。13.下图1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的乙可能是血细胞或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B.如果图1中6过程受阻,则丙中的水分会增加C.图2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参与D.图2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分析题图2:①表示消化吸收,需要消化系统的参与;②表示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需要呼吸系统的参与;③表示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等参与;④表示氧气、营养等物质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等排出细胞;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详解】A、乙是血浆,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正确;B、如果6过程即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引起甲组织水肿,即甲组织液的水分会增加,B错误;C、①表示消化吸收,需要消化系统的参与;②表示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需要呼吸系统的参与;③表示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等参与,所有这些系统的完成都需要循环系统的参与,C正确;D、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代谢废物等排出细胞,D正确。故选B。14.兴奋的产生、传导是发生反射的前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手指接触到针尖引起的缩手反射中,兴奋是由指尖的感受器感受到疼痛而产生的B.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中,Na+大量进入突触后膜内C.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等)需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D.在反射弧中,兴奋以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这个过程不涉及任何能量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疼痛在大脑皮层产生,A错误;B、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中,钠离子通道开放,Na+ 大量进入突触后膜内,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B正确;C、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等)需经组织液运输作用于突触后膜而发挥作用,C错误;D、在反射孤中,兴奋以电流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这个过程中钠离子出神经细胞,钾离子进神经细胞依赖钠钾泵完成,需要消耗ATP,在神经纤维中兴奋的传递依靠电位差的改变来传递,因此这一过程中ATP释放的能量转换为电能,D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Na+外流使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C.神经递质在载体蛋白的协助下,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D.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K+通道打开,K+外流,维持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A错误;B、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B正确;C、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错误;D、在神经-肌肉突触中,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可作用于肌肉细胞,D错误;故选B。16.如图为神经元甲、乙形成突触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a点产生兴奋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B.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方向为甲→乙C.甲释放神经递质依赖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刺激b点,在a、c和d点处均可测到神经冲动【答案】C 【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电流流动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是相反的;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刺激a点产生兴奋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A正确;B、由图可知甲代表突触前神经元,乙为突触后神经元,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方向为甲→乙,B正确;C、甲释放神经递质依赖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而非选择透过性,C错误;D、神经冲动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也可通过突触向其他神经元传递,刺激b点,在a、c和d点处均可测到神经冲动,D正确。故选C。17.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一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局部神经纤维放大,正确的是()A.若甲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则效应器就是②处的肌肉B.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C.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情况,判断乙图中的b为未兴奋部位D.若图甲中切断③处,刺激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答案】B【解析】【分析】图甲是脊髓横切面的示意图,图示结构组成了一条反射弧,图乙是神经纤维的局部放大,结合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的特性,b区域发生了兴奋。【详解】A、效应器应该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A错误;B、神经纤维上兴奋位点内侧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两侧,即由b流向a、c,B正确;C、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b区域刚好相反,判断b发生了兴奋,C错误;D、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切断③处后不能发生反射,D错误。故选B。18.如图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示意图,①~④为神经递质的四个去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小体中信号的转换途径为电信号→化学信号B.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图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就会产生动作电位D.图中②、④分别表示神经递质被酶分解、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神经递质被酶分解,②表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被酶分解,③表示被胶质细胞摄取,④表示重新进入突触前膜。【详解】A、突触小体中信号的转换途径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局部电流刺激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A正确;B、细胞呼吸可产生能量,而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故抑制细胞呼吸会影响能量供应,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兴奋时会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D、据图分析,图中②表示神经递质被酶分解,④表示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D正确。故选C。19.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高能化合物B.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D.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答案】A【解析】【分析】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2、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并且通过体液运输。【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物质,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 B、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B正确;C、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可以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C正确;D、转录可以产生mRNA,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而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D正确。故选A。20.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而神经调节不存在分级调节B.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C.神经递质可以是有机物也可以是无机物D.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A、神经系统调节存在分级调节控制,例如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B、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B正确;C、神经递质种类较多,既可以是有机物(如甘氨酸),也可以是无机物(如NO),C正确;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呆小症,D正确。故选A。21.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都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要通过血液的运输,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D.以上四类物质都是有机物,在机体中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答案】B【解析】 【分析】激素是具有调节效应的有机物,酶具有催化功能,抗体可以特异性和抗原结合,发挥免疫作用,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发挥信息传递效应的物质。【详解】A、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能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细胞,A错误;B、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是能代谢的活细胞,一定可以产生酶,B正确;C、神经递质不通过血液运输,C错误;D、抗体不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22.如图①-③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B.②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C.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肌细胞D.三种方式中,③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一表示神经和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详解】A、图①为神经元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可表示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A错误;B、图②为突触类型,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B正确;C、图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不能作用于肌肉细胞,C错误;D、三种方式中,图①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图②是神经调节,图③是体液调节,其中图②神经调节的调节速度最快,D错误。故选B。23.下图为人体的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寒冷刺激使垂体后叶分泌的激素e减少,尿量增加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激素a、b、c、d的分泌均会增加C.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和内脏代谢活动增强D.下丘脑既有体温调节中枢,又有渗透压感受器【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详解】AB、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二者都能促进细胞代谢,使产热增加,因此寒冷时,a、b、c、d激素增加,使产热增加;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因为通过皮肤散失的水分减少,因此e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液增加,但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A错误;B正确;C、c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骨骼肌和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促进产热增加,C正确;D、下丘脑既有体温调节中枢,又有渗透压感受器,D正确。故选A。2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的含量会升高,增强动物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M的分泌属于体液调节B.N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含量升高是分级调节的结果D.下丘脑和垂体不是皮质醇的靶器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M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N),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从而增强细胞代谢,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详解】A、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M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故M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B、N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C、下丘脑分泌的M通过促进垂体分泌N进而调节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该过程属于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皮质醇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因此下丘脑和垂体也是皮质醇的靶器官,D错误。故选C。25.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C.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发育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等。【详解】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均属免疫器官,脊髓不是,A错误;B、胃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C、T细胞和B细胞都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发育成熟,C正确;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D错误。故选C。2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B.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B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D.HIV使感染者免疫功能完全丧失,易患恶性肿瘤【答案】A【解析】【分析】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JUY异物性,但也有例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2、吞噬细胞作用:吞噬细胞首先识别抗原,一方面发挥它们的吞噬和杀伤功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减少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另一方面向淋巴细胞输送和呈递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3、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自身癌变的细胞,A正确;B、吞噬细胞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如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B错误;C、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的呈递,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中,需要依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因此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D、HIV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T细胞,破坏T细胞,最后导致特异性免疫几乎完全丧失,但非特异性免疫还存在,D错误。故选A。27.少数人注射某些抗生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初次接触该抗生素后,就会出现过敏反应B.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C.在过敏反应中,抗生素作为抗原引起浆细胞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D.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答案】D【解析】【分析】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详解】A、机体初次接触该抗生素时,不会出现过敏反应,A错误;B、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B错误;C、在过敏反应中,抗生素作为抗原引起记忆细胞活化并分泌细胞因子,C错误;D、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D正确。故选D。28.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艾滋病能够在母婴之间传播,因此艾滋病属于遗传病B.可以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但不能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C.艾滋病患者在潜伏期、发病期都能产生抗HIV的抗体D.HIV侵染人体细胞时,其核酸和逆转录酶均要进入宿主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艾滋病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A错误;B、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可能会传染艾滋病,B正确;C、艾滋病患者在潜伏期、发病期都含有HIV,因而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IV的抗体,C正确;D、HIV侵染人体细胞时,其核酸(RNA)和逆转录酶均要进入宿主细胞,此后首先启动逆转录过程,因此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D正确。故选A。29.下图为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B.经过细胞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C.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物质③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图示过程体现了它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为吞噬细胞,②为在胸腺中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③为细胞膜上的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详解】A、由图可知: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A正确;B、细胞①吞噬细胞含有发达溶酶体,经过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B正确;C、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方式为胞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D、靶细胞与细胞②密切接触,依靠物质③,物质③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具有识别功能糖蛋白,D正确。故选C。30.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并在骨髓中成熟B.①、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受体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该免疫过程有B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人体体液免疫过程,①是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的阶段,②是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阶段,③是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阶段,④是当相同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⑤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详解】A、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A错误;B、①、②吞噬细胞吞噬呈递抗原要经过细胞的识别作用,与识别作用密切相关的是细胞膜上的糖被,体液免疫过程中⑤抗原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C、由分析可知,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错误;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的原因是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之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即④过程可迅速发生,D错误。 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31.已知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阴影部分是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自由组合B.1号染色体增加了部分片段,这种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C.若1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发生了缺失,则引起的变异为基因突变D.减数分裂时若图中的b基因与B基因互换位置,则引起的变异为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只考虑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考虑两对等位基因时,只有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定律。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的移接称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交叉互换称为基因重组。【详解】A、由于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1号染色体增加了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是可见的,B正确;C、若1号染色体上的b基因发生了缺失,则引起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改变,不是以基因单位的改变,C错误;D、减数分裂时若图中的b基因与B基因互换位置,属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C。32.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异常配子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相同C.②过程如果发生异花授粉,则可能产生三倍体植物D.该事实说明新物种的诞生不一定需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二倍体植株减数分裂异常形成的异常配子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自花授粉形成受精卵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发育形成四倍体。【详解】A、①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可能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也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染色体没有分开,A正确;B、异常配子的产生,若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则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不同,若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则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可能相同,B错误;C、②过程如果发生异花授粉,则该异常配子与二倍体植物产生的配子受精,可产生三倍体植物,C正确;D、题图显示: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异常配子受精,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该受精卵发育形成四倍体植物,可见,该事实说明新物种的诞生不一定需要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D正确。故选B。33.如图表示小麦育种模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表示育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育种方式①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连续自交是为了得到更多所需性状的纯种B.育种方式②③都包含秋水仙素处理,其中甲和乙均表示幼苗或萌发的种子C.育种方式①④可获得变异类型后代,均属于可遗传变异 D.育种方式①②③④⑤获得的后代,均会出现新的相对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几种育种方式,①为杂交育种,②为单倍体育种,③为多倍体育种,④⑤为诱变育种。【详解】A、育种方式①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比重,A错误;B、育种方式②是单倍体育种,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没有种子,B错误;C、育种方式①是杂交育种,④是诱变育种,二者可获得变异类型后代,且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D、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唯一方式,育种方式④⑤可能产生新的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C。34.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是大熊猫。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70%,b的基因频率为3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的概率为46.2%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30%【答案】B【解析】【分析】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详解】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所以大熊猫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其基因库,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题意可知,Bb=2×70%×30%=42%,BB=70%×70%=49%,所以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约为1/2×42%/(49%+42%)=23.1%,C错误;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个体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基因频率的平方,因雌雄比例1:1,则XbXb基因型频率为1/2×30%×30%=4.5%,同理雄性个体XbY 的基因型频率为1/2×30%=15%,D错误。故选B。35.下图表示痛觉产生过程的示意图,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神经递质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能够抑制A神经元的活动。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突触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B.神经元C释放的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与内啡肽竞争性结合阿片受体,使内啡肽失去作用D.长期使用吗啡易成瘾,原因是一旦突然停止使用,A神经元递质释放可能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突触结构决定了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A正确;B、神经元C释放的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能够抑制A神经元的活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C、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吗啡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从而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但内啡肽依然可以起作用,C错误;D、长期使用吗啡易成瘾,原因是一旦突然停止使用,A神经元递质释放可能增加,引起痛觉加重,进而成瘾,D正确。故选C。【点睛】36.图中实线表示某神 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正常曲线。虚线甲和乙分别表示经某种方式处理后,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异常曲线,则甲、乙对应的可能的处理方式分别是()A.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增加培养液中Na+含量B.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C.增加培养液中Na+含量,增加培养液中K+含量D.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增加培养液中K+含量【答案】B【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2、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详解】曲线甲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不变,其处理可能是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使K+外流增多,形成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曲线乙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峰值减小,其处理可能是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影响了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ACD错误。故选B。37.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表示下丘脑,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激素②促进激素③分泌的调节过程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C.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②分泌增加D.幼年时激素③过多会导致患呆小症【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解】A、题图分析,图示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③既能作用于a,也能作用于c,应该为甲状腺激素,则b为甲状腺,a为垂体,②为促甲状腺激素,c为下丘脑,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错误;B、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促进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属于激素调节,无神经调节,B错误;C、由于负反馈调节,血液中③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则垂体释放的②促甲状腺激素增加,C正确;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幼年时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即患呆小症,D错误。故选C。38.根据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甲处低于乙处D.如果器官为垂体,则寒冷时TRH浓度甲处高于乙处,TSH则相反【答案】C【解析】【分析】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TSH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TH为甲状 腺激素。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他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接触,但有此激素只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详解】A、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合成肝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血糖浓度会降低,血糖浓度甲处高于乙处,A正确;B、饥饿时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加强,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甲处低于乙处,B正确;C、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尿素随尿液排出,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尿素的浓度甲处高于乙处,C错误;D、寒冷时,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经过垂体会与垂体上的相关受体进行结合,TRH浓度甲处高于乙处;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经过甲状腺会与甲状腺上的相关受体进行结合,TSH浓度乙处高于甲处,D正确。故选C。39.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科学家认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从而使免疫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免疫赦免区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赦免基因表达可以启动赦免区的细胞凋亡,从而不产生排异反应C.妊娠的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D.可以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免疫赦免”是由赦免基因控制的,通过使用药物降低免疫系统的敏感程度。【详解】A、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有利于胚胎的存活,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从而不产生排异反应,B错误;C、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能够使子宫不排斥外来胚胎,对胚胎的发育是有利,C错误;D、用药物来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免疫赦免”,D错误。故选A。40.如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①—④ 等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的信息分子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①包括甲状腺激素,它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C.②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D.④是淋巴因子,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它们之间通过各种信息分子建立联系,①是某种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比如甲状腺激素,能够影响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详解】A、三大系统间均位于体内,它们之间联系的信息分子都属于内环境,A正确;B、①是某种激素,可以表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C、②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D、淋巴因子不是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D错误。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为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普及,进一步组织了滑雪表演、大众滑雪等活动,营造“懂滑雪、会滑雪、爱滑雪”全民参与的氛围。(1)人们在滑雪过程中,与甲状腺激素分泌有关的调节机制包括______(填两种机制),该机制也适用于体内性激素的分泌过程。滑雪结束后人们汗液分泌增多,此过程中的效应器是____。(2)北京冬奥会出现首例兴奋剂检测结果异常案例。正常情况下,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后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但吸食兴奋剂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不能回收多巴胺,导致大脑皮层处于持续兴奋状态,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3)人的情绪是由激发情绪的刺激传到大脑的情绪中枢后而产生的。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其介导的信号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_______通道打开,使离子内流,引起突触小泡的_________与突触前膜蛋白簇结合,5-羟色胺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释放到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与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________内流,实现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答案】(1)①.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②.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汗腺(2)多巴胺不能被回收,持续发挥作用(3)①.钙离子②.囊泡蛋白簇③.胞吐④.5-羟色胺受体⑤.钠离子【解析】【分析】该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钙离子通道打开,引发钙离子内流,钙离子促进5-羟色胺的囊泡运动向突触前膜并通过囊泡蛋白簇的作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5-羟色胺至突触间隙,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5-羟色胺受体后,引发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5-羟色胺发挥完作用后通过5-羟色胺载体回收进突触前膜内。【小问1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滑雪结束后人们汗液分泌增多,此过程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汗腺。【小问2详解】多巴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发挥完作用会被回收,吸食兴奋剂可卡因会使大脑皮层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可能是在毒品的作用下,多巴胺不能被回收,持续发挥作用。【小问3详解】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会促进突触小泡通过囊泡蛋白簇的作用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5-羟色胺至突触间隙,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5-羟色胺受体后,引发钠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点睛】 本题考察了神经调节相关结构和过程,要求学生熟记反射弧、突触等结构,难度适中。42.如图是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相关问题:(1)若该模型为人体内的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反射弧结构,则C结构的名称为___________,其中在B、D结构中兴奋以___________形式传导,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人体中只能由A向E单向传递。(2)若该模型为人体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当人受到寒冷等刺激时,B代表的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进而作用于靶器官C,该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C的原因是______。内分泌腺E分泌的激素能抑制A和C的活动,称之为_____调节。(3)若该图表示神经-体液调节水盐平衡,在此神经调节中,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感受器位于____;参与此体液调节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4)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表示抗原,C表示B淋巴细胞。C经D过程形成E细胞,E细胞能分泌物质_______,该物质的作用为_________。C除了能形成E细胞外,还能形成___细胞。【答案】(1)①.神经中枢②.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③.突触(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靶器官C的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③.反馈##负反馈(3)①.下丘脑②.抗利尿激素(4)①.抗体②.与A特异性结合,阻止抗原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粘附③.记忆(B)【解析】【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激素分级调节的枢纽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也会分泌相应的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从而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小问1详解】若该模型为人体内的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反射弧结构,结合反射弧的组成,可知C结构的名称为神经中枢,B、D为传入和传出神经,兴奋在二者中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由于反射弧中突触结构的存在,使得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小问2详解】若该模型为人体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当人受到寒冷等刺激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结合模型可知,B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C的原因是垂体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E代表甲状腺,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激素为抗利尿激素。【小问4详解】B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特定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E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免疫反应,抗体与抗原A特异性结合,阻止抗原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粘附。43.如下图是运动员在比赛前后体内由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血糖来源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激素a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图中下丘脑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2)由于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这是下丘脑通过激素b调节的结果,则激素b是______,尿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比赛结束后进入吹着冷气的休息室,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分泌激素d作用于_________和_________等主要器官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该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___调节。【答案】(1)①.肝糖原的分解②.非糖物质的转化③.胰岛A④.神经调节(2)①.抗利尿激素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①.肝脏②.骨骼肌③.分级调节【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小问1详解】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仍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此时血糖的补充途径来源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此时体内激素a(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图中下丘脑属于血糖调节中枢,其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神经调节。【小问2详解】运动员大量出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减少。【小问3详解】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主要是甲状腺,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激素d),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机体产热,因此肝脏、骨骼肌等主要器官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该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点睛】梳理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等相关知识,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作答。44.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1)图示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和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Ⅲ.若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答案】(1)染色体数目变异(2)①.XrY②.Y③.XRXr、XRXr(3)1/18(4)①.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型②.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③.子代表型全部为白眼④.无子代产生【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有:①看N前面的系数,系数是几就是几个染色体组。②看同种形态的染色体的条数,如果每种形态均为3条,即为3个染色体组,如果几乎每种形态都是两条,只有其中一条是三条(单条)的,则是三体(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别增添(缺失),仍为2个染色体组。【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XXY个体中多了一条X染色体,XO个体少了一条性染色体,XXX个体多了一个X染色体,OY个体少了一条性染色体,因此上述果蝇中染色体数目多出一条或者少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小问2详解】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为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两条或一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Xr或者Y单独移向一极,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Xr:2XrY:1XrXr:1Y。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小问3详解】aaXrXr与AAXRY,F1的基因型是AaXRXr、AaXrY,F2中灰身红眼(A_XR_)的概率是3/4×1/2=3/8,黑身白眼(aaXrXr和aaXrY)果蝇的概率是1/4×1/4+1/4×1/4=1/8,所以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F2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Xr或是2/3AaXRXr,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Y或是2/3AaXrY,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的概率是aa=2/3×2/3×1/4=1/9,子代中出现白眼的概率是XrXr+XrY=1/2,所以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小问4详解】分析题干可知,三种可能情况下,第一种情况,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若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则基因型没有变化还是XRY、第二种情况基因型为XrY、第三种情况基因型为XrO。因此,本实验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第一种情况,M应为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则为环境引起的表现型改变;第二种情况,M应为XrY,XrY与XrXr 杂交,若子代全部是白眼,则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表现型改变;第三种情况,M应为XrO,由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rO不育,因此M与XrXr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则为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导致的变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21 16:02:04 页数:32
价格:¥2 大小:1.4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