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T8联考2023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生物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管,以备评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绿藻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糖类、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可用于提取蛋白质、叶绿素和核黄素等多种产品;螺旋藻(属于蓝细菌)含有特殊的藻蓝蛋白,具有抗癌、促进血细胞再生等功效。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绿藻和蓝细菌都能利用叶绿体中的色素进行光合作用C.螺旋藻合成藻蓝蛋白需要先转录再翻译D.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相同的【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详解】A、绿藻和螺旋藻都含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B、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不含叶绿体,B错误;C、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螺旋藻合成藻蓝蛋白可以边转录边翻译,C错误;D、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D正确。故选D。 2.细胞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分泌泡等,这些结构常常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区室”,这种区室化的现象在功能乃至发生上是彼此相互关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囊泡和核糖体不参与细胞内膜系统的形成B.细胞内区室化是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之一C.细胞内大量膜结构的存在,有利于细胞中生化反应的进行D.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A、囊泡具有膜结构,参与构成细胞内膜系统的形成,A错误;B、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故细胞内区室化是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之一,B正确;C、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细胞内大量膜相结构的存在,有利于细胞中生化反应的进行,C正确;D、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有利于细胞内膜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A。3.人的甲状腺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单层上皮细胞围成滤泡组成的。滤泡腔中胶质的主要成分是甲状腺球蛋白。滤泡上皮细胞从血浆中吸收碘离子和氨基酸,在胞内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前体(蛋白质),经加工后排到滤泡腔内贮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碘离子在滤泡上皮细胞中含量较高,因此滤泡上皮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碘离子B.碘离子与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甲状腺球蛋白前体C.胞内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前体经加工后通过胞吐排出细胞D.碘离子进入细胞能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答案】C 【解析】【分析】甲状腺球蛋白为分泌蛋白,在核糖体合成后到内质网及高尔基体加工并浓缩形成分泌颗粒,再以胞吐方式排放到腺泡腔内贮存。【详解】AD、I-在滤泡上皮细胞内的浓度高于血浆,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AD错误;B、I-不能与氨基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I-经过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作用而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内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B错误;C、在胞内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前体(蛋白质),经加工后排到滤泡腔内贮存,然后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C正确。故选C。4.人的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腺苷酸激酶,它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B.腺苷酸激酶可能是一种ATP合成酶C.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特殊的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D.腺苷酸激酶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7℃左右【答案】B【解析】【分析】ATP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结构简式A-P~P~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详解】A、ATP分子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正确;B、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可能是一种ATP水解酶,B错误;C、腺苷酸激酶促进ATP的水解,伴随着特殊的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伴随着特殊的化学键的形成,C正确;D、腺苷酸激酶位于人的线粒体中,最适温度可能在37℃左右,D正确。故选B。5.氰化物是致命速度最快的毒物之一,该物质在动物体内会阻断有氧呼吸中水的生成,同时也会使无氧呼吸强度增强。植物体存在一种特殊的酶,能抵抗氰化物对呼吸作用的干扰,但该酶会降低植物细胞呼吸作用中ATP的转化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氰化物在动物体内会阻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B.氰化物会使动物吸收的O2减少,产生的CO2增多,影响正常生命活动C.氰化物会使植物体内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更多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个阶段都会释放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发生在第三阶段,A错误;B、氰化物会阻断有氧呼吸中水的生成,减弱了有氧呼吸,使无氧呼吸强度增强,动物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不会导致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B错误;C、植物体存在一种特殊的酶,能抵抗氰化物对呼吸作用的干扰,但是该酶会使植物体内呼吸作用中ATP的转化率降低,所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更多的转化为热能,C正确;D、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会释放能量,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释放能量,第二阶段不会释放能量,D错误。故选C。6.为了研究某种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者做了以下相关实验:将长势相同的该植物幼苗分成若干组,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的7组不同温度下(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暗处理1h,再光照1h,测其干重变化,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2℃时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24小时恒温26℃条件下,只有光照时间超过4.8小时,该植物幼苗才能正常生长C.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当光照强度突然减小时,C5的量将会增加D.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4℃【答案】B【解析】【分析】暗处理1h前后的重量变化反映呼吸速率;光照1h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光 合速率-2×呼吸速率。【详解】A、32℃时,暗处理lh后的重量变化是-4mg,说明呼吸速率是4mg/h,光照1h后与暗处理前的变化是0mg,光合速率-2×呼吸速率=0,,此条件下光合速率是8mg/h,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数量关系为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A错误;B、据图中信息可知,26°C条件下呼吸速率是1mg/h,光照1h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光合速率-2×呼吸速率,故光合速率=3+2×1=5mg/h,设在光照强度适宜且恒定、一昼夜恒温26°℃条件下,至少需要光照X小时以上,该番茄幼苗才能正常生长,则有5X-1×24=0,可求出X=4.8h,B正确;C、当光照强度突然减小时,光反应减弱,产生的ATP和[H]减少,从而减弱了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5的生成速率减慢,但是二氧化碳固定形成的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不受影响,即C5的消耗速率不变,故C5的量减少,C错误;D、34℃时呼吸速率是2mg/h,光照1h后比案处理前减少了3mg,光照1h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光合速率-2×呼吸速率,说明此时光合速率为1mg/h,比32℃时的光合速率(8mg/h)低,34℃不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故选B。7.“家”的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下列关于一个家庭内不同个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老年人体内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B.成年人体内依然具有分化程度低的细胞C.新生儿体内的细胞不会死亡D.新生儿的诞生体现了生殖细胞的全能性【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人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但老年人体内的细胞并不都是处于衰老状态,A错误;B、成年人体内依然具有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分化程度很低,B正确; C、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体内也会有细胞的衰老、死亡,C错误;D、新生儿的诞生体现了受精卵的全能性,D错误。故选B。8.某动物(2n)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是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及基因的简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内发生了交叉互换B.②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③表示次级卵母细胞,此时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D.④将会产生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的卵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且着丝粒没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详解】A、由于图③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①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且其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B、图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C、由于图③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表示次级卵母细胞,此时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D、④通过分裂产生两个基因型相同的较大的卵细胞和较小的极体,或两个极体,D错误。故选C。9.在对照实验中,设置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即实验组与对照相比增加了某个变量处理(加法原理)或去掉了某个变量(减法原理)。下列实验中,采用“减法原理”的是()A.验证过氧化氢酶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B. 探究酸碱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C.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氧气的来源D.通过遮光处理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答案】D【解析】【分析】1、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详解】A、验证过氧化氢酶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组加入了过氧化氢酶,采用了“加法原理”,A错误;B、探究酸碱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人为的增加了不同的pH条件,采用了“加法原理”,B错误;C、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氧气的来源,人为增加了18O标记的水和CO2,采用了“加法原理”,C错误;D、萨克斯通过遮光处理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将对照部分遮光处理,利用了“减法原理”,D正确。故选C。10.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其身体的黑斑与白斑受常染色体上的B/b基因控制,幼体皮肤不透明和透明受E/e基因控制,已知当E/e中的某个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雄性胚胎致死。一对黑斑幼体皮肤不透明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F1)中黑斑个体与白斑个体的比例为3∶1,幼体皮肤不透明与透明个体的比例为2∶1。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亲本的基因型是BbZEZe、BbZEWB.让F1中白斑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白斑幼体皮肤透明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7C.控制该昆虫幼体皮肤透明与不透明的基因中,纯合会导致雄性胚胎致死的基因是ED.bbZeZe与BbZEW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答案】B【解析】【分析】伴性遗传: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详解】AC、由题可知,一对黑斑幼体皮肤不透明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F1)中幼体皮肤不透明与透明个体的比例为2:1,又当E/e 中的某个基因纯合时,会导致雄性胚胎致死,说明显性基因E纯合会导致雄性胚胎致死,E、e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关于E/e的基因型为ZEZe、ZEW;子代(F1)中黑斑个体与白斑个体的比例为3:1,又因为B/b位于常染色体上,说明亲本关于B/b的基因型均为Bb,黑斑为显性,综合分析,亲本的基因型为BbZEZe、BbZEW,AC正确,B、F1白斑个体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ZEZe,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1/2bbZEW、1/2bbZeW,让F1中白斑个体自由交配,子代关于B/b的基因型均为bb,可不考虑,已知基因型为ZEZE的胚胎致死,即子代中有1/2×1/4=1/8的胚胎致死,则子代中幼体皮肤透明雌性个体(ZeW)所占的比例为(1/2×1/4+1/2×1/4)/(1-1/8)=2/7,故子代中白斑幼体皮肤透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2/7,B错误;D、bbZeZe与BbZEW杂交,后代为BbZEZe(黑斑幼体皮肤不透明雄性):bbZEZe(白斑幼体皮肤不透明雄性):BbZeW(黑斑幼体皮肤透明雌性):bbZeW(白斑幼体皮肤透明雌性),即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D正确。故选B。11.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Ⅱ-1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对该家系分析错误的是(  )A.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图中患病个体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C.II-3再生儿子为患者的概率为1/2D.若III-5与相同基因型的女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3/4【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中Ⅲ-1个体患病,而Ⅱ-1正常且不含致病基因,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图中Ⅱ-5患病,而Ⅲ-7正常,可排除伴X显性遗传,因此该病为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所有患病个体均为杂合子,基因型相同,B错误;C、Ⅱ-3、Ⅱ-4基因型分别为Aa、aa,再生儿子为患者的概率为1/2,C正确;D、Ⅲ-5基因型为Aa,与相同基因型的女性Aa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3/4,D正确。故选B。12.枯草杆菌S型对噬菌体敏感,枯草杆菌R型对噬菌体不敏感,噬菌体能特异性地侵染S型菌。实验小组用三组培养基分别培养S型菌株、R型菌株和混合培养S型+R型菌株,一段时间后,向三组培养基中接入噬菌体。接入噬菌体后枯草杆菌的相对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S型菌能为噬菌体的增殖提供模板、原料和相关的酶B.混合培养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混合培养过程中,噬菌体能侵染被S型菌转化的R型枯草杆菌D.S型和R型枯草杆菌细胞膜上均含有能被噬菌体识别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噬菌体增殖过程中的模板由自身提供,A错误;B、噬菌体为病毒,枯草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都不含有染色体,混合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B错误;C、枯草杆菌S型对噬菌体敏感,噬菌体能特异性地侵染S型菌,使得S型菌裂解死亡,释放出遗传物质,混合培养过程中,S型菌的DNA会进入部分R型细菌中,从而使得转化为S型菌,因此混合培养过程中,噬菌体能侵染被S型菌转化的R型枯草杆菌,C正确;D、枯草杆菌R型对噬菌体不敏感,噬菌体能特异性地侵染S型菌,则R 型枯草杆菌细胞膜上不含有噬菌体识别的受体,D错误。故选C。13.端粒学说认为随细胞不断分裂,线性染色体的末端不断缩短,当缩短至染色体的临界长度时,细胞将失去活性而衰老死亡。研究发现,端粒缩短与DNA复制方式有关。如图为人体细胞内DNA复制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物质A是解旋酶,该过程可体现出DNA分子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B.由图可知线性染色体末端缩短可能是因为DNA复制完成后切除引物的部分无法修补C.端粒指染色体两端具有的DNA序列D.由图可知冈崎片段的延伸方向是5′端到3′端【答案】C【解析】【分析】DNA在复制的时候,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首先解开,形成了复制叉,而复制叉的形成则是由多种蛋白质和酶参与的较复杂的复制过程。特点:全保留复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两条模板链,模板链复制形成子链,然后两条模板链DNA彼此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两条模板链,模板链复制形成子链,然后两条模板链分别与新合成的子链组成子代DNA分子。最终,科学家证明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DNA双螺旋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单链组成,复制开始时,双链打开形成一个复制叉。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的DNA链。由于DNA分子中一条链的走向是5’→3’方向,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5’方向,而且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从5’→3’的方向合成。所以DNA 复制时,其中一条链是连续合成的,另外一条链是不连续合成的。【详解】A、A物质是解旋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打开氢键,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该过程可体现出DNA分子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A正确;B、DNA分子的复制是从5′端到3′的具方向复制,因而一条DNA分子的母链在复制时是不连续的,必须借助与引物的参与,而引物切除后无法修复,这可能是造成染色体末端缩短的原因,B正确;C、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一蛋白质复合体,称为端粒,C错误;D、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从5’→3’的方向合成,冈崎片段的延伸方向是5′端到3′端,D正确。故选C。14.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当DNA由于错配等原因导致基因出现损伤时,p53被激活,通过切除错配区域完成DNA的修复,同时抑制细胞周期;若DNA损伤较大,p53会诱发细胞凋亡。p53基因的突变与乳腺癌、肝癌和胃癌等许多癌症的发生有关。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当该基因被关闭时,细胞一定会处于癌变的状态B.p53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C.在切除DNA错配区域时,p53编码的蛋白质会作用于磷酸二酯键D.只有肝脏、乳腺和胃等组织容易发生DNA损伤【答案】C【解析】【分析】DNA发生损伤后,p53蛋白会和该DNA结合;此时细胞停止分裂,P53蛋白激活DNA修复酶;修复后的细胞再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详解】A、正常的细胞分裂活动也需要p53基因关闭,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故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突变的结果,A错误;B、由题意可知,p53被激活,启动损伤DNA的修复,同时抑制细胞周期,p53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B错误;C、DNA错配等带来的损伤会破坏双螺旋结构,在修复时需要作用于磷酸二酯键,故在切除DNA错配区域时,p53编码的蛋白质会作用于磷酸二酯键,C正确;D、DNA损伤可视为遗传物质的改变,机体各组织细胞在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后都有可能发生,并不是只发生在肝脏、乳腺和胃等组织部位,D错误。故选C。15.如图所示电子显微镜照片展示了真核细胞中的某种生命活动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与mRNA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同一场所B.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产物不同C该过程借助光学显微镜也可以观察到D.图示机制提高该生命活动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个信使RNA与多个核糖体组合在一起,使得少量的信使RNA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详解】A、图示过程是翻译在细胞质,mRNA的合成过程发生在细胞核,A错误;B、由于模板是相同的mRNA,则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产物相同,B错误;C、该过程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C错误;D、据图分析,1个信使RNA与多个核糖体组合在一起,提高了翻译的效率,D正确。故选D。16.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虫也可以发育成蜂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B.胞嘧啶甲基化不影响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C.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D.蜜蜂幼虫取食蜂王浆可能使5′甲基胞嘧啶去甲基化【答案】A 【解析】【分析】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这说明蜂王和工蜂的差别并不是由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而是由食物的差异造成的,是环境对表型的影响。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环境因素类似,也能改变蜜蜂的表型。【详解】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碱基对排列顺序没变,故遗传信息未发生改变,A错误;B、从图中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B正确;C、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去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C正确:D、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将不发育为蜂王,说明蜜蜂幼虫取食蜂王浆可能使5′甲基胞嘧啶去甲基化,D正确。故选A。17.甲、乙两种生物体中的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的两种变异,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发生的这两种变异都可以导致基因重组B.甲乙只是改变基因的位置,不改变个体的表现型C.甲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乙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甲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乙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答案】D【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 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详解】A、甲变异可以导致基因重组,乙变异导致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B、甲没有改变基因的位置,但可以改变个体的表现型,乙改变了基因的位置和个体的表现型,B错误;C、可遗传变异都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D、甲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乙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片段发生了断裂与结合,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正确。故选D。18.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C.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是该种群中不同个体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可推断基因型为Bb的雌性占该种群的24%【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C、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C错误;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2×60%×40%=48%,则雌性占1/2×48%=24%,D正确。故选D。19.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C.血红蛋白基因指导血红蛋白合成D.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答案】A【解析】 【分析】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实现信号的转换。【详解】A、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的外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B、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中,属于外界环境,B错误;C、血红蛋白基因指导血红蛋白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中,C错误;D、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为细胞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中,D错误。故选A20.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种液体分别为血液、淋巴液、组织液B.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甲液增多C.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丙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低于甲液D.甲液成分与乙液、丙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液为血浆,乙液为淋巴,丙液为组织液,1为血管,2为淋巴管,3为组织细胞。【详解】A、甲乙丙三种液体分别为血浆、淋巴液、组织液,A错误;B、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将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丙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C、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3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输到丙液,再运输到甲液体,所以丙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甲液,C错误;D、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似,但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个5小题,共60分。21.下图分别表示某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柱分别表示的是______,图②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______。(2)图1中I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II变化为IV的过程,形成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3)图1中I、II、III、IV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4)下图甲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_____。【答案】(1)①.染色体、染色单体②.BC(2)①.B②.精细胞(3)①.Ⅲ、Ⅳ②.Ⅰ(4)③【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2.题图分析:图①中a表示染色体数目、b表示染色单体数目、c表示DNA数目;Ⅰ可表示体细胞、精原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 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Ⅳ表示精细胞;图②中A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②B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②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图①中b有为0的时期,因而表示染色单体,根据b不为0时,染色单体数为染色体数的2倍,所以,a表示染色体,则c表示DNA;图②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B和C,因为B无同源染色体,C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小问2详解】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是染色体为2,染色单体和DNA都是4,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与图②中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相符;Ⅳ表示精细胞。【小问3详解】图①中Ⅲ、Ⅳ分别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精细胞,因此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Ⅲ、Ⅳ;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I,因为Ⅰ有可能是体细胞也有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小问4详解】与图甲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③,因为从染色体的颜色看,只有③与甲基本相同,有点不同的是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22.野生型果蝇为灰体,常见的隐性突变体有黄体(aa)、黑体(bb)和黑檀体(ee),其中基因e位于II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黄体、黑体及黑檀体四种纯合果蝇品系进行杂交实验(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实验一:野生型(♂)与黄体(♀)杂交,F1中黄体(♂)∶野生型(♀)=1∶1实验二:野生型与黑体杂交得F1,F1自由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3∶1实验三:黑檀体与黑体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相互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黑檀体=9∶3∶3(1)果蝇具有______(至少写出两点)的特点,因此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2)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说明基因A。a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填“常”或“X”或“Y”)。(3)若基因(a)和基因(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实验二F2中黑体果蝇的雌雄比例为______。(4)实验三中F2的表型只有三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5)果蝇的性别与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有关。下表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情况: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XX、XXYXY、XYYXXX或YY、YO(只有一条性染色体Y)XO(只有一条性染色体X)发育情况雌性,可育雄性,可育胚胎期致死雄性,不育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白眼雌果蝇(XbXb)和红眼雄果蝇(XBY)交配,后代会偶然同时出现了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请用遗传图解来解释这种现象(不考虑基因突变)。【答案】(1)繁殖快、子代数量多、易饲养、相对性状明显、染色体少容易观察(至少写出两点,合理即可)(2)X(3)1:1(4)基因型bbee果蝇会出现纯合致死(或双隐性纯合体致死)(5)【解析】【分析】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④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⑤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小问1详解】由于果蝇繁殖快、子代数量多、易饲养、相对性状明显、染色体少容易观察,所以科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一的结果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向后代传递的过程中与性别相关联,再结合亲子代的表现型可知,可知该性状的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3详解】由于a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a)和基因(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b位于常 染色体上,与性别没有关系,所以实验二F2中黑体果蝇的雌雄比例为1:1。【小问4详解】根据实验三:黑檀体与黑体杂交,F1全为野生型,F1相互交配,F2中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假设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代的基因型分别为黑檀体BBee、黑体bbEE,则F1基因型为BbEe,表现型全为野生型;若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相互交配,F2中有9B_E_、3B_ee、3bbE_、1bbee,由于F2中只有三种表现型,因此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纯合致死,因此F2中有9B_E_野生型、3B_ee黑檀体、3bbE_黑体,即性状分离比为野生型:黑体:黑檀体=3:1:1。若e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常染色体),b基因位于X染色体,eeXbY致死,则F2中有9E_XB_野生型、3eeXB_黑檀体、3E_Xb_黑体,也符合题意。【小问5详解】白眼雌果蝇(XbXb)和红眼雄果蝇(XBY)交配,后代会偶然出现白眼雌果蝇,同样的几率也出现了红眼雄果蝇,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大概率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即白眼雌果蝇减数分裂产生XbXb卵细胞的同时,必然存在有卵细胞没有性染色体,当其与雄性产生的含XB或Y的精子结合,则形成基因型为XbXbY的白眼雌果蝇和基因型为XbO的红眼雄果蝇。遗传图解如下:23.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图1是新冠病毒模式图,其刺突蛋白被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病毒包膜与宿主膜融合,病毒核衣壳蛋白和核酸一起进入宿主细胞完成感染过程。图2表示新冠病毒增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从结构上看,新冠病毒属于______生物。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会被新冠病毒感染,原因是______。(2)图2中,新冠病毒以______为模板,以宿主细胞提供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以______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病毒蛋白,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3)新冠病毒可通过______(变异类型)产生新毒株,而且新冠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非细胞②.不是所有细胞的细胞膜表面都有刺突蛋白的受体##新冠病毒的寄生具有特异性(2)①.-RNA②.+RNA(3)①.基因突变②.单链RNA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RNA(+RNA)中含有RNA聚合酶基因,先翻译形成RNA聚合酶,接着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多种病毒蛋白,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小问1详解】据图1结构可知,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结构的生物;新冠病毒的寄生具有特异性,该特异性是借助其与细胞膜表面的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实现的,故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会被新冠病毒感染。【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新冠病毒以-R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提供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以+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病毒蛋白,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小问3详解】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也无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故新冠病毒只能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毒株;由于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单链RNA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24.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产生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下图是生产实践中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A→D所示方向的育种方式与A→B→C方向所示的育种方式相比较,后者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_____。(2)过程B常用的方法为______,过程C和F经常采用的药剂为______,它的作用原理是______。(3)三倍体植株一般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原因是______。三倍体无籽西瓜的“无籽性状”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答案】(1)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①.花药离体培养②.秋水仙素③.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3)①.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紊乱②.属于【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杂交,B表示花药离体培养,C表示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D表示自交,E表示用射线或其他方式处理种子或幼苗,F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A→D→新品种,代表杂交育种;A→B→C→新品种,代表单倍体育种;E→新品种,代表诱变育种;F→新品种,代表多倍体育种。由G→J的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所涉及到的生物工程技术有DNA重组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小问1详解】图中A、D所示方向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A→B→C方向所示的育种方式为单倍体育种,两者相比较,后者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小问2详解】过程B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C、F是使染色体组加倍,经常采用的药剂为秋水仙素,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小问3详解】三倍体植株中的每一组同源染色体中含有三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形成是因为染色体变异,其“无籽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25.痛风是一种因血尿酸含量过高导致的晶体性关节炎,导致血尿酸含量过高的原因有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人体内的尿酸20%来源于食物,80%来源于细胞内核苷酸代谢分解,尿酸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进行。图甲为部分核苷酸代谢示意图,图乙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尿酸分泌和重吸收的调节示意图。注:图甲中①②为相应物质,虚线表示抑制,其余物质和酶未标出。图乙中UART1、ABCG2。OAT、NTP、GLUT9均为膜转运相关蛋白。(1)图甲中物质①②是构成______的基本单位。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特点是______(答出1点),请根据图甲过程说明患者由于缺乏磷酸核糖转移酶导致尿酸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2)图乙中在转运尿酸时需要消耗能量的膜转运蛋白是______(填图乙中膜转运蛋白的名称),根据图乙,可以设计一种______的药物用于治疗痛风。【答案】(1)①.RNA②.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交叉隔代遗传、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③.缺少磷酸核糖转移酶,导致次黄嘌呤和鸟嘌呤无法转化为相应核苷酸,最终导致尿酸增加(2)①.ABCG2②.抑制尿酸重吸收或促进尿酸分泌##抑制URAT1、OAT4和GLUT9功能的药物##促进ABCG2、NPT和OAT1功能的药物【解析】【分析】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交叉隔代遗传、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小问1详解】 图甲中①②分别表示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都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交叉隔代遗传、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以后只能传给女儿,患者由于缺乏磷酸核糖转移酶,导致次黄嘌呤和鸟嘌呤无法转化为相应核苷酸,最终导致尿酸增加。【小问2详解】ABCG2在转运尿酸时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由题意可知“痛风是一种因血尿酸含量过高导致的晶体性关节炎”,设计一种的药物用于治疗痛风,设计思路是抑制尿酸重吸收或促进尿酸分泌,因此可以设计抑制URAT1、OAT4和GLUT9功能的药物,促进ABCG2、NPT和OAT1功能的药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2-21 09:22:07 页数:23
价格:¥3 大小:1.1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