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周时期,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周襄王接受晋侯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周简王时期,晋国的大夫与周王室争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在晋侯的支持下,周王室获田。据此可知,当时A.奴隶社会土地经营方式确立B.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制度缺失D.天子与诸侯经济关系紧密2.汉高祖推行了“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赋税政策;汉文帝即位之后,“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减轻刑罚,化行天下。可见,与秦朝相比,汉初统治集团A.施政方针出现重大调整B.注重政治经济制度创新C.追求盛世的恢宏与壮美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姓名出身官职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契丹人太尉兼侍中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彦升大食人翰林学士上表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A.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4.1270年,忽必烈将国内商税定为“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到1289年,腹里商税增为二十万锭,江南商税增为二十五万锭。元武宗更是直言:“海道里官粮交运将大都里来的,(是)最打紧的勾当。”这侧面反映出元朝时A.海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B.全国性道路网初步形成C.南方经济占有重要地位D.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5.徐光启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学科,便决定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他与传教士熊三拔翻译《泰西水法》,一边翻译,一边制器。该书雕版之前,其中一些工具已经在农田中开始运用了。徐光启的译书活动A.蕴含着“经世致用”思想B.旨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C.彰显了“工商皆本”观念D.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6.和约签订之后,洋人南返。切身感受西方“舰炮”的湘淮军将领有着仿效西方军事建设的冲动,清政府面对强敌,主张“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寻求挽救危机之策。这些认识A.引发了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D.反映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7.1901年,清廷颁行上谕,在科举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把各国政、治、艺、学、策的考试场次放在测试四书义、五经义之前。1902年各省乡试之后,中央负责考试的官员对于各地乡试所出题目的评价是:太旧不能,太新又不可。湖北未免太新,山西又不堪入目。这可以用来说明A.近代中国新旧社会嬗变的艰难B.政府改革自救的坚定立场C.科举改革将育人选材合于一途D.西学在中国传播潜滋暗长8.20世纪30年代,在江西流传着一首民歌,其部分歌词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B.抗日民主政权赢得民众支持C.在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D.主张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9.第三次长沙会战中,20万民众将新墙镇至长乐街的公路、桥梁彻底破坏, 将田地放水成一片沼泽。当地的各党政派别以及宪、警人员和民间团体都积极地投身到保卫战中,与军人一起打击日军,最终会战取得胜利。据此可知,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抗敌策略发生重大变化B.盟军对中国战场的协助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了联合D.全民族力量的团结抗战10.下图为四川攀枝花某主题博物馆的展品(部分)。这些展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C.旨在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D.以民用工业为建设重点11.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拥有城市的管理权,然而随着商人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商人与封建领主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日益增多。商人联合技术经验日益丰富且财富有所增加但被封建领主奴役的手工业者,共同追求城市自治。可见,中世纪城市自治实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复兴与繁荣B.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C.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壮大D.庄园经济的日益发展12.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13.美国北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如果奴役他人,是罪恶的,因此坚决反对奴隶制的推行。相对应,南方种植园主们认为,一个州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是州本身的权利,如果北方人执意干预,就是侵犯了南方各州的自由。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美国A.启蒙运动理念深入人心B.致力于追求政治自由 C.联邦制度弊端日益暴露D.内战爆发具有必然性14.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的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A.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B.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C.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D.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5.1983年,美国颁布法案明确声明:有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知识,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对于在对外关系中促进国家利益以及对于审慎处理国内事务,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和利用有关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知识,取决于国家力量的支持。美国此举旨在A.开启“和平演变”战略B.强化对苏联的遏制C.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D.缓和美苏两国关系二、非选择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北方人民普遍喜食麦粟,而南方则以稻米为主食。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使得对麦类需求加剧,引起麦价的增长。同时,政府对租种土地的佃户,只征收秋季收获的禾稻田赋,而夏季小麦的收成,全归佃户。这推进了当时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华南某些地区几乎全部种植柑橘与甘蔗,口粮解决全部依赖与商贩的交换。农业的生产模式在宋朝得以确立,后世虽有调整,但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辽与金相继统治的北方地区,华北在农业上已趋于成熟,而辽宁已是“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的景象。——摘编自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6分)(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出现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 一九一二年暑假中,我寄居在湘乡驻省中学学生宿舍,实行自学。每天到三里之外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世界真正大呀,世界既大,人就很多,每一个活人都要生活,既要过物质生活,还要过文化生活。据我看,一般人的生活应该是过得幸福的,但我在韶山、湘潭和长沙见到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痛苦的,缺衣少食,挨冻受饿,目不识丁,做一世的文盲,还常常被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勒索压迫,被卖被杀。为什么广大人民的生活过得这样痛苦呢?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不会变成幸福的生活。因此,我总觉得我们青年的责任极其重大。我想到这里,就下定这样的决心: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所以这回在湖南省立图书馆的半年自学是我读书历史中值得纪念的半年。——毛泽东自述《我的半年自学经历》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时代与责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曼彻斯特学派是英国经济政策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团体,主要由工商业者组成。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工业生产急剧增长。但贵族地主却反对完全的贸易自由,矛盾聚集在谷物法的存废问题上。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拥有了选举权的工商业者以废除谷物法、争取自由贸易为口号,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曼彻斯特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心,并为反谷物法者赢得了“曼彻斯特学派”的称号。在这一学派的宣传与努力之下,英国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并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时代的到来。——摘编自郭继兰《曼彻斯特学派与英国经济自由主义》材料二 20世纪之前的自由竞争有利于精英阶层的利益,但不利于作为草根阶层的工人阶级,有效率但不够公平。20世纪40年代以来,因为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的影响,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计划;利用货币、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努力建立“福利国家”。英国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特征,形成一种混合市场经济。英国的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但是,进入70年代,面对着“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失灵。进入80年代,英国减少政府开支,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摘编自高新伟《英国的混合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学派”产生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的国家干预政策。(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给你的启示。(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67年,奕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30岁以下的科举正途仕人入学,这一问题很快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翁同龢在日记中详记了同文馆之争的传闻,称增设之议是“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未同而言,斯文将丧”。但是,随着时代发展, 翁同龢知道仅凭民族精神与爱国感情不能解决中国贫弱的现状。1885年,他更是直接提出加强近代海军的主张,并称洋务为“第一急务”。19世纪90年代后期,翁同龢深感“彼合纵谋我,我为鱼肉”,故此他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成为了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联系的桥梁。可以说翁同龢点燃了年轻皇帝变法的心灯,但是,当翁同龢看了《新学伪经考》后,“惊诧不已”,甚至他因见了《孔子改制考》一书而对康有为大为厌恶。——摘编自吴才兴等《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翁同龢政治改革思想的演变过程。(6分)【命题:河北启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45分。1.B 【解析】材料体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经济困难,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井田制被破坏,这表明,当时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井田制正逐步瓦解,新的土地制度尚未确立,故排除A项。周朝权力和财产的分配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主旨是天子的权力日益受到诸侯的冲击,而非二者关系紧密,故排除D项。2.A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初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与秦的暴政相比有所变化,故A项正确。汉初主要改变的是施政策略,而非制度创新,汉初基本沿袭了秦制,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故排除D项。3.D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在唐政府中担任重要的文武官员,可见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点,故D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是在元明清时期,故排除A项。因俗而治的特点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与外重内轻的局面无关,故排除C项。4.C 【解析】从江南商税的急速增加到元武宗对于海道运输的重视,可知南方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海道里官粮”是指长途海运航线,这条航线的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故排除A项。全国性的道路交通网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故排除B项。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故排除D项。5.A 【解析】翻译《几何原本》,是因为徐光启发现了数学的基础作用。《泰西水法》的翻译更是一边制器,一边翻译,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 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属于夸大了徐光启活动的贡献,故排除D项。6.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与和约的签订,清王朝与湘淮军将领的认识发生重大变化,这为洋务运动的展开提供了契机,故C项正确。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发生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材料与之无关,故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清政府统治阶层对于民族危机的认识,无法展现国人的认识,故排除D项。7.A 【解析】由材料可见,面对冲击,科举制的改革增加了对西方政治与文化内容的考试,推行过程中有的地方官员积极响应,有的地方官员消极对待,而部分中央官员则是求稳的态度,这些状况体现了近代中国新旧社会嬗变的艰难,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政府改革的不彻底性,故排除B项。科举是选官制度而非育人制度,改革之后,这一状况没有改变,故排除C项。西学东渐在明清时期已经有所发展,故排除D项。8.C 【解析】根据材料中“自带干粮”“革命”“访贫农”,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展现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故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革命根据地,与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政权无关,故排除B、D项。9.D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各社会团体、党派与民众和军人一起保卫长沙,故D项正确。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抗敌策略就逐步发生了重大变化,而长沙会战的胜利与国民党抗敌策略的调整无关,故排除A项。这一时刻的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无法在战场上协助中国,故排除B项。C项表述内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10.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该博物馆是纪念“三线”建设的主题博物馆,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经济困难时期不吻合,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1.A 【解析】由材料可见,商人与手工业者随着财富的增加,日益追求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方民主传统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庄园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材料展现的内容逻辑不对应,故排除D项。12.A 【解析】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故排除D项。13.D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美国南北双方在西部建州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尤其尖锐,故D项正确。南方为维护奴隶制对启蒙思想进行了曲解,无法体现启蒙思想的理念深入人心,故排除A项。美国追求的是政治的彼此制衡,而非政治自由,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南方对联邦制的破坏,而非展现联邦制的弊端,故排除C项。 14.C 【解析】在一战的冲击之下,中东欧出现了新兴民族国家,苏联建立了新型政治国家,英国注重福利国家的建设,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一战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排除D项。15.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鼓励加强对苏联与东欧知识的研究,目的是出于本国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实现,故B项正确。“和平演变”一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A项。注重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公众号:高中试卷君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2分)(1)土地开垦与粮食的亩产量都获得发展;稻、麦在南方广泛种植;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在辽金统治下,边疆地区的农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2)补充表现: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2分)原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政府政策的支持;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带来大量劳动力以及技术;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劳动积极性较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解析】(1)根据材料“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南宋时期,北人南迁,使得对麦类需求加剧”“当时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华南某些地区几乎全部种植柑橘与甘蔗,口粮解决全部依赖与商贩的交换”“辽宁已是‘州平地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的景象”,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解读即可。(2)补充一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即可。17.(13分)论题: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革命道路的探索阐述:1927年,面对国民党右派夺取革命政权,屠杀共产党员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同时,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始终坚持群众道路,在时代的潮流中体现着自身的责任与担当。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回忆青年时代自学的经历为切入点,考查孩子们对于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家国情怀的培养。18.(18分)(1)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832年议会改革,工商业者拥有了更多的权益;自由主义思想的诞生;这一学派的宣传和努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每点2分,共6分)不足: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同时不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无法解决经济“滞胀”问题。(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3)政策应该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经济政策调整应该照顾多方利益;应该注意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拥有了选举权的工商业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相对应的答案。(2)根据材料二中英国采取的措施回答对应的积极作用即可;根据“进入70年代,面对着‘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失灵”,可知其不足。其中积极作用6分,不足为2分。(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调整政策的过程中去借鉴经验,吸取教训。19.(12分)(1)过程:洋务运动初期,反对洋务运动的进行,认为凭借中国传统礼仪与文化足以解决中国问题;19世纪80年代,提倡洋务,并且认识到强化海军建设的重要性;19世纪90年代后期,支持维新变法,但是对于变法的理论基础心存芥蒂。(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2)第一次演变:中法战争,中国海军作战不利;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第二次演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对于变法维新思想的宣传;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解析】(1)根据材料“增设之议是‘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他更是直接提出加强近代海军的主张,并称洋务为‘第一急务’”“他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成为了光绪帝与维新派之间联系的桥梁”“他因见了《孔子改制考》一书而对康有为大为厌恶”,可以总结翁同龢思想演变的过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21 08:24:07 页数:10
价格:¥3 大小:1.9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