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摸底联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摸底联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6
2
/6
剩余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年“江南十校”高一分科诊断摸底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00分,历史考试总时间为75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下图是甲骨文中“国”的初体,本义是邦国,原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左边是疆域,右边是“戈”,表示用武力守卫疆域。字形像持武器(戈)守卫城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B.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C.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2.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A.尊神敬天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D.天人合一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如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等。这些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断交融。这一态势反映出()A.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产生B.传统文化呈多元一体格局C.诸侯争霸孕育百家争鸣D.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4.学者柏杨说:变法是人类智慧所能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以下历史事件与上述文字最贴切的是()A.秦国商鞅变法B.西周国人暴动C.新朝王莽改制D.后周世宗改革5.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 代传统科技()A.比较注重对经验的总结B.缺乏创新和逻辑C.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D.与农业息息相关6.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A.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B.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7.唐朝三省因分工不同,中书、门下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出现“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情况,影响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致使政事常被贻误。为解决这一问题,唐朝实行()A.六部制B.政事堂制度C.科举制D.内外朝制度8.汉唐时期,对内陆边疆地区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接隶属于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实行了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C.强化了元朝君主专制统治D.体现了边疆内地管理一体化9.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D.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10.清代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11.宋代广泛流行买扑制,由私人通过类似现代流行的招标竞标方式,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物后,承包或承买官府的酒坊、矿山、田地、商税场、盐井、河渡等在特定时空内的经营权。由此可推断,当时()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重农抑商政策趋向瓦解C.官民共利成为社会共识D.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12.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B.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C.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13.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经历过高水平的均衡陷阱与“内卷化”,即社会模式或文化模式在达 到某一发展阶段后,便会停滞不前或无法转换为另一高级演化形态,从而引发社会转型前盛世浮影下的潜在危机。”下列哪一时期最符合该学者的描述()A.“万邦”时代B.春秋战国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14.清前期设立台湾缺、烟瘴缺、沿边缺、苗疆缺等“边缺”,由当地督抚就近拣选“熟悉风土”的官员,在提请吏部后调补地方各缺,且俸满后可不拘泥于辈分和资历,遇缺“即加优升”。这一举措()A.顺应了清朝边疆民族自治的需求B.解决了吏部选拔官员的弊端C.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15.“它是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中国的第一次侵略战争。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以下关于“这场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开始步入近代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列强加紧资本输出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6.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一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此运动为()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17.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向英、美、俄、法等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A.南方各省灵活配合清廷B.清廷与东南督抚矛盾不可调和C.中外关系发生根本改变D.中央权威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18.19世纪70年代初,针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时任陕甘总督的某大臣主张:“欲杜俄人狡谋,必先定回部(南疆);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清政府接受该主张并任命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该大臣是()A.邓世昌B.左宗棠C.刘永福D.李鸿章19.下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对漫画理解准确的是() A.是研究古代中国漫画历史的第一手史料B.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C.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D.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结果的预判20.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由“天下共主”单方面施恩,而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清政府的这一观念()A.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B.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C.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21.“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出头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畬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突出反映了()A.社会转型的艰难性B.仁人志士的进步性C.列强侵略的严重性D.闭关锁国的保守性2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出“三宝”说。“上宝”即上帝,“中宝”即现代科技,“下宝”才是中国传统文艺。这一观点()A.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B.有悖于传统礼教社会的价值观念C.深刻影响《海国图志》的思想D.是农民阶级革命实践的必然结果23.梁启超说:“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炎武、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很多话,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象(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这是因为()A.他们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反对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社会主题2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25.上海租界在近现代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下列对上海租界的称谓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是()A.文明的窗口B.冒险家的乐园C.外人居留地D.夷场二、非选择题:共50分,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6.(15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 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价值取向。(9分)27.(23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赵天麟奏议:“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政治稳定)之形矣”。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怀柔、笼络的意思)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籓,执臣礼惟谨,亦所未见。——摘引自《历代名臣奏议》及《元史·地理志一》材料二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陈苏镇《<春秋>与“汉道”》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实行过哪些地方行政制度?(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9分)(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6分)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中国社会避免了继续“沉沦”。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2022年“江南十校”高一分科诊断摸底联考历史答案 1-5DCBAA6~10ABDCB11-15DCDCA16-20BDBCD21-25ABDCC26(15分)(1)不同:第一次为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为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一点2分,共6分)(2)价值:治国安邦的责任担当意识;施政为民的人文关怀精神;经世致用的理性务实学风;(一点3分,共9分,言之有理适当给分)27(23分)(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唐朝羁縻制度、元代行省制(一点2分,共8分)(2)原因:汉初经济凋敝国力有限,无力管控(经济);承袭秦制,历史惯性(政治);统治域内东西文化异制,从俗而治(文化);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无为而治(历史);(一点3分,共9分,任意三点即可)(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2分)启示: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兼顾不同民族利益;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创新国家治理方式;制度应随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变革创新(一点2分,共4分,要求言之有理,任意两点即可)28(12分)评分标准【答案示例,并非唯一】论题: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论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一步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即使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有内部新旧军阀统治的压迫和外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的“沉沦”一直在继续。同时,中国社会中反“沉沦”的因素也一直存在,从鸦片战争时爱国官兵的抵抗、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抗争。“沉沦”与“上升”彼此交融,直到最后新中国的成立,才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分科诊断摸底联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21 07:49:13
页数:6
价格:¥1
大小:352.6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