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2021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2年1月2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官,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 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材料二: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B.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C.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D.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C.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 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异乡①(美)海明威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回美国。”“结婚了吗?”“没有,但很想。”“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为什么,少校先生?”“别叫我少校先生。”“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 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很多伤兵因战功获得勋章,“我”获得勋章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B.文中的对话描写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简洁凝练传神,使得行文节奏更舒缓。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他对我的不耐烦。D.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能按时上医院,这看似矛盾的叙述,正好体现了他内心对康复的期待和康复遥遥无期的绝望之间的冲突。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的首段点明故事发生在秋季,下着雪,伴着冷风,一幅灰蒙蒙、凄冷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环境的冷与人物内心的冷达成一致。B.小说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冰山原则”风格,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写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控诉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与痛苦。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深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却依旧淡然处之。D.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叙述,直接而生动地记录人物的话语,从而客观地介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8.“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战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在异乡”的理解。(6分)9.有人说海明威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硬汉精神”,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少校身上有哪些“硬汉精神”。(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将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姓,是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总称,上古有八大姓;氏,是同一姓的不同分支的名称,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B.韶音,史称舜乐,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孔子入齐,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世佳话。C.六艺,本文中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与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D.服,本指衣服,引申为丧服,文中指为孔子服丧,古代服阙、服除皆指服丧期满。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年少有名,德才为人称道。幼年时就爱玩礼仪类游戏,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聘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年长后学音乐同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B.孔子为官有道,治理效果卓著。他做管理粮仓和牲畜的小官能恪尽职守;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欲效仿;做大司寇参与国政三个月,鲁人路不拾遗。 C.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始终积极入世。离开鲁国十四年间虽然经常陷入窘境,犹如丧家之犬,然而却一直没有退却,坚定不移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D.孔子晚年归鲁,潜心整理典籍。有感于周王朝礼崩乐坏而整理《书传》《礼记》,删减编定《诗经》并配乐歌唱,整理《易》卦辞,作《春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4分)(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4分)14.孔子晚年著书立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1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宗开始宠幸伶人,不思治国,导致一人作乱,天下响应。(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3)凄伤是《李凭箜篌引》的主色调,从总体描写音乐效果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读出。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人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李凭箜篌引》中也有类似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悼柔石》一诗中,鲁迅感慨在反动统治者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时代,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最后以写景作结,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深刻悼念柔石等革命友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人作诗,善用“空”字。除了“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天空”之 意;还有“___________”(高适《燕歌行》),“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首钢园区内,前往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陶瓷艺术馆的人们①。顺应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要求和时代审美潮流的发展,体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中国智造”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因“无缝对接”的“国潮”是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与新时代潮流文化交融的产物。近年来,围绕“国潮”打造的优秀文艺节目也不断涌现,依靠三维、5G+AR等现代科技将传统文化与未来想象相结合,通过幽默诙谐的创作手法,“唤醒”历史文物,让“橱窗中的历史”走向“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的历史”,演绎出与年轻群体个性特征相契合的IP,尽可能地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使之变得②。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胡钰表示:“‘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其彰显的不仅是年轻人对国潮消费品的认可,更是涵养在骨子里的那份文化自信。当前许多“老字号”③,主动去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老”与“新”的结合让传统文化与国货品牌实现了融合创新,既助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筑就出无限生机与新的活力,也做到了品牌自身的革新重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二)名著解析II(6分)21.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这样评价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的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请你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合鲁迅评价的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内容,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真”。字数不少于70字。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汉语盘点年度国内字”活动近日在京揭晓,该活动已连续举办17年,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经网友推荐和语料库大数据提取,“稳”字从汉语的汪洋大海中浮出水面,成为“2022年度国内字”,定格下了我们的年度记忆,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盼。2022年走过风风雨雨,我们迎难而上、稳步向前。稳,体现在经济要稳中求进,社会要长期稳定,改革要蹄急步稳,发展要行稳致远,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年中国际战事云谲波诡,我们要从容应对;年末国内疫情冲击肆虐,我们更要用平 稳的心态迎接挑战。“眼前形式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沉稳从容,方可制胜于千里之外。请结合上述材料,以“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自身的反思、对社会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1、C  .“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可见原文的意思是“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选项曲解文意。  2.D  “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故选D。 3.C   A.“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就会……”错误,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 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能力。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  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可概括第一点答案: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据此可概括第二点答案。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第三点答案。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为第四点答案。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我’感到很伤心”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可知,原文只是说“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并没有说“‘我’感到很伤心”。B.“使得行文节奏更舒缓”错误,简短的对话应是加快行文节奏。C.“表现出他对我的不耐烦”错误。此时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并不是对我的不耐烦。 7.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写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错误。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而是通过探寻伤残军人的内心世界去揭露战争的残酷。 8.①身为美国兵的“我”,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是一个“异乡人”。②对于亲历战争的意大利伤病员来说,米兰远离战场,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给九死一生的军人们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得他们永远也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是一个精神的“异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文中第一段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米兰,从文中“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可以知道我是美国人,身为美国兵的“我”,在战火纷飞的意大利,是一个“异乡人”。从文章开头“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可以知道,战争已经远离米兰,华灯初上,看橱窗很惬意,从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伤员,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生死的伤员,这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是“异乡”。“我”每天去医院治疗,期待着好起来的那一天,是“在异乡”的深层义,预示着和平。文中写到“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下文还提到了很多的伤员,因为战争,有人死掉了,有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恢复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因为战争,或孤独、或痛苦、或绝望。战争给九死一生的军人们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得他们永远也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是一个精神的“异乡”。  9.①苦难中的幽默是一种硬汉精神。他理性又诙谐,生活中他是个很理性的人,在身体受到重创残疾后却能幽默地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这种理性与诙谐是一种乐观的精神,也是一种硬汉精神。②深厚的爱中表现硬汉精神。他深爱着他的妻子,但不轻易显露出来,直到最后才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对妻子爱得深沉,这是一种深厚的爱,也是一种硬汉精神。③表面挑剔实则关心透露硬汉精神。他明明关心“我”,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语法,却骂我是大笨蛋,这种表面挑剔实则关心的行为,也是硬汉精神的体现。④顽强的生存意志也是硬汉精神。他在遭受身体、精神、爱情创伤后仍坚强地生存下去,热爱生命,这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也是一种不屈的硬汉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他理性又诙谐,生活中他是个很理性的人。结合“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可知,他在检查的时候,一边对我眨眼睛一边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在身体受到重创残疾后却能幽默地说“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这种理性与诙谐是一种乐观的精神,也是一种硬汉精神。结合“‘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可知,最后他失声痛哭,泪流满面,但是他又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昂然而去。他深爱着他的妻子,但不轻易显露出来,直到最后才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对妻子爱得深沉,这是一种深厚的爱,也是一种硬汉精神。结合“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可知,他明明关心“我”,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语法,却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这种表面挑剔实则关心的行为,也是硬汉精神的体现。战争给九死一生的军人们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使得他永远也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状态,而年轻的妻子只病了几天就死了。他在遭受身体、精神、爱情创伤后仍坚强地生存下去,热爱生命,这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也是一种不屈的硬汉精神。(3点满分)10.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他们双方发动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够行动,断绝了粮食。随从人员都饿病了,没有一人能起来。“发徒役”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不得”修饰“行”,为偏正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11、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乐》六部经书。12、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聘请为自己儿子的老师”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并没有说被鲁国大夫聘请。 13.(1)单于认为苏武气节豪壮,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2)前往移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安家的孔子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往从冢而家弟子及鲁人”;“家”,名词作动词,安家;“因”,于是。) 14.①孔子要把残缺的《诗》《书》补全,让它们流传下来;②孔子编辑《诗》,用于礼义教化;③孔子喜欢《易》,因此给其中的篇章做了序;④孔子想要让自己的学说流传后世,于是作了《春秋》。(3点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可知,孔子要把残缺的《诗》《书》补全,让它们流传下来;结合“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知,孔子编辑《诗》,用于礼义教化;结合“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可知,孔子喜欢《易》,因此给其中的篇章做了序;结合“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可知,孔子想要让自己的学说流传后世,于是作了《春秋》。【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于鲁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在幼年时玩游戏,常常摆设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重将要死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如今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难道他不就是贤达的人吗?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长大后,孔子曾经做过季孙氏家的小官,管理仓库,出入的东西都称量公平;曾经做过管理畜牧的小官,养的牲畜肥壮繁多。鲁国动乱,孔子就到了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韶》乐,学习它,三个月连肉味都尝不出来,齐国人都称赞他。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各地都来效法治理之法。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国政务,参与国家政事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最终不能任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孔子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魑想杀孔子,就砍倒了那棵大树。孔子只得离开。有弟子说:“应该快速离开!”孔子说:“上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魑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来到郑国,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然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现今楚国是个大国,前来聘请孔子,那么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发动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够行动,断绝了粮食。随从人员都饿病了,没有一人能起来,孔子却讲诵诗、弹琴唱歌不停止。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个年头才返回到鲁国。孔子的时代,周王朝已经衰弱,礼崩乐坏,《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依次编订《书传》,所以《书传》《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掉重复的,选出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孔子都配乐歌唱它。孔子晚年喜爱《周易》,给《彖》《系》《象》《说卦》《文言》等卦辞做了序文。孔子说:“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用什么东西留给后世呢?”他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前往移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安家的孔子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没断绝。15.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16.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17.(1)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4)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5)空里流霜不觉飞/皎皎空中孤月轮    征人蓟北空回首18、①络绎不绝;②触手可及;③推陈出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是说前往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陶瓷艺术馆的人们连续不断,可用“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前后相连、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②处,语境形容优秀文艺节目贴近现实生活,可用“触手可及”。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③处,语境指“老字号”让老品牌焕发新活力,革新重生,可用“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现。19、 “国潮”是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与新时代潮流文化交融的产物。它顺应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要求,顺应时代审美潮流的发展,体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体现“中国智造”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因“无缝对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主干部分,单独成句:“国潮”是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与新时代潮流文化交融的产物。然后把“国潮”的定语提取出来,拆分为几个分句:在“顺应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要求”前加上主语“它”;在“时代审美潮流的发展”前加上谓语“顺应”;“体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单独成句;在“‘中国智造’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因‘无缝对接’”前加上谓语“体现”。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序即可。20、 “老”与“新”的结合让传统文化与国货品牌实现了融合创新,既做到了品牌自身的革新重生,也助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创造出无限生机与新的活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筑就出无限生机与新的活力”动宾不搭配,把“筑就”改为“创造”;二是语序不当,“既……也……”所关联的分句语序颠倒,应先说“做到了品牌自身的革新重生”。21 .【示例】薛宝钗,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稳重,识大体顾大局。在大家有困难时,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即使对赵姨娘母子,也能够一视同仁。但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滴翠亭扑蝶,偷听了小红与坠儿密谈,便使用“金蝉脱壳”之计,“嫁祸”黛玉。人物形象丰富复杂,是“真”的人物。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1:20:10 页数:12
价格:¥2 大小:44.1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