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语文试题2022.1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灾难虽巨大,但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四)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经过近百天艰苦努力,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从最高峰时的超万例实现清零,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患者。每一个生命奇迹,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所有的“重生”,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五)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材料二:当前,全国疫情仍然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国内还有一批中高风险区,防控任务艰巨繁重。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深刻认识到“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继续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是一场大考。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疫情蔓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最终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坚持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实践来看,正是因为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衡量一种病毒是否严重,将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一个重要指标。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远大于流感和此前的新冠病毒毒株,且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出现明显增强,对老年人和基础病人群仍具较大威胁。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 亿,老年人群体数量多,如果选择“躺平”,疫情蔓延开来势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其所带来的公共卫生风险难以估量。坚持动态清零,就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践行,也是巩固我国来之不易防控成果的最佳选择。应该看到,动态清零并不是追求完全零感染,而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到其他区域。这意味着,一方面我们不能放松防控,搞“一放了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过度防疫,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坚持动态清零,必须不断提高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水平。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的地方优化布局核酸采样点,设立电子地图,让群众方便查询和就近采样;有的地方根据流调结果,科学划定中高风险地区和管控风险人群;有的地方建立“1+N”群众诉求排忧解难平台专班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回应解决群众诉求……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防控工作才是真正有力度,也才会更有成效。与疫情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意志的比拼。当前,全球疫情仍起伏反复,我国外防输入压力不断增大。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科学规律、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摘编自仲音《“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动态清零”是疫情防控的总方针,是指当出现本土病例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快速扑灭疫情,防止向其他区域扩散。B.我国自2020年“武汉保卫战”开始,就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及“动态清零”的总方针。C.从2020年至今,我国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这也是“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具体体现。D.材料一“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都强调了抗疫战争中意志的重要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前形势下,经济稳定、人民平安、社会发展平稳健康,疫情防控有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B.限于我国现有条件,疫情反弹势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冲击,因此,坚持动态清零是十分必要的。C.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衡量病毒是否严重的重要指标,目前奥密克戎的传播力增强,它比以前的新冠病毒更严重。 D.相对于青年人来说,病毒免疫逃逸能力在老年人身上更强,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也是坚持“生命至上”的体现。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针对当前疫情点多、面广的特点及任务艰巨的形势提出观点,针对性强。B.第四段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用事实论据论证了“动态清零”的现实意义。C.文章用“放松防控”与“过度防疫”正反对比,强调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D.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强调毫不动摇地执行政策的态度,顺理成章。4.两则材料,材料一是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请比较两者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5.两则材料都围绕“抗疫”展开,但写作意图有明显差异,请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俘虏莫泊桑森林里除了雪花落到树上的声音外,没有一点响动。一个年轻妇人正用斧头在一块石头上面劈柴。她是瘦长的和健壮的,一个在森林长大的妇人,她的父亲和丈夫都是森林警察。房子里有人喊着:“今天晚上我们只有两个人,贝尔丁快进来,很可能普鲁士人和狼在附近。”她边劈柴边回答:“我就来,妈妈。”母亲,一个胆小怕事的老妇人,对她说:“我真不愿意你爸爸到外面去。两个女人,顶什么用?”她回答:“不见得,我一样可以打得死一只狼或者一个普鲁士人!”①她抬头望了望那支大型手枪。她丈夫参军去了,她和父母同住,因父亲不肯离开自己的住处搬到城里去。那座城市就是勒兑尔,那里的人是爱国的,以英勇自卫而著名。所以他们购置了枪炮,配备了民兵,每天操练,等候普鲁士人。于是,她家的房子设在那里做前哨站。父亲每周到城里去两回,为了把乡下的消息送给城里的人。父亲又到城里送消息去了,因为前两天有一个德国步兵小支队在他家里休息。父亲去城里的时候,总牵着他的猎狗,以防备树林中的狼,临行前吩咐他的妻女天黑要关门。她不害怕,母亲却总是害怕。这天傍晚,母亲比往常更加着急。“你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母亲说。“十一点以后,爸爸在指挥官那里吃饭。” 说完,她就去煮菜羹了,突然,就听见一阵模糊的响声。她说:“树林里有人,至少有七八个。”母亲更加害怕,结结巴巴地说:“你爸爸刚好不在家!”这时,一阵激烈的敲门声吓得她们发抖。一个凶恶声音喊着:“开门,否则,我就要打破它!”②她把那支大型手枪藏到口袋里,走过去问:“您是谁?”那人回答道:“我们是那天来过的队伍,在树林里迷路了。”她打开门,望见了六个普鲁士人。她说:“今天晚上,只有我和妈妈在家里。”那人回答:“我们只要你弄点东西给我们吃。”“请进来吧!”她说。他们进来了,满身都是雪,都很疲倦。她说:“请坐上吧!我去给你们做点菜羹。”那六个人很饥饿,③他们把枪和铁盔搁在角落里。母亲边纺纱,边慌张地望向那些兵。忽然,一道异样的声音让他们吃惊,德国中士一下跳起来,对着搁枪的角落走过去。她却做了个手势让他不动,微笑着说道:“这是狼呀!”那个不肯轻信的汉子定要去看,打开门,看见两只狼,拼命地逃回房间,一心等候那份菜羹出锅。母女俩看着他们饕餮地吃着菜羹。这时,他们口渴了,她就到地窖里去取点苹果酒。她在地窖里耽误了好些时间。地窖是一间有穹顶的小石屋,据说在法国大革命时代曾经做过监牢又做过避难之处。那里面有一条窄窄螺旋形的梯子,穿过梯子顶上的小洞就升到了厨房尽头的地面上,这小洞是用一块厚的四方木板盖住的。她走上来的时候,独自用狡猾的神气笑起来了,把那只装苹果酒的罐子交给了德国人。这些兵吃完了,都围着桌子打瞌睡。她向那中士说:“你们到炉子前面去睡吧。”母女俩上楼了。忽然,一声震耳的枪响,那些兵立刻都站起来了。枪声又响了两下,随后另外又是三下。她赤着脚走下楼来,神色慌张地说:“法国兵来了,至少有两百人光景。要是他们知道你们在这,他们就会来烧这所房子。赶紧到地窖里去躲吧,不要弄出响声;否则,我们都没命了。”那个中士回答道:“我很愿意,从哪儿走下去?” 她连忙托起了小洞上的那块厚的四方木板,六个人就跟着往下走,在最后一顶铁盔的尖子消失以后,她就盖上了那块沉重的榆木板,硬得像是一块铁。她用钥匙把那监狱式的锁簧旋了两转,于是她就开始笑起来。他们没有弄出一点声响,关在像是在一只坚固的箱子里,那只箱子只靠着一个嵌着几根铁条的矮气窗接受外面的空气。她重新燃起了炉火,重新把那只锅子挂在火上,重新炖着菜羹。她坐下等父亲。现在只有那座挂钟的摆,发出嘀嗒的声音。她不时望向挂钟,眼光里的焦躁像是说:“走得太慢了。”不久,她就觉得脚底下有人唧唧哝哝地说话。那些低而模糊的声音,穿过地窖传到她的耳朵里,那些兵渐渐猜着她的诡计了。中士就爬上了那座小梯子,举起拳头来打盖板。他愤怒地喊着:“开门!”她站起来走到盖板前说:“我不开!”中士生气了:“开门,否则,我就要打破它!”她笑起来了:“你打吧!”④中士用枪托来撞盖板。不过那盖板竟抵住了枪托的撞击。她听见他从梯子上下去了。随后,那些兵轮流走上梯子使劲来打,并且研究这盖板是如何关上的,但他们是徒劳的。父亲终于回来了,她把发生的事情告诉父亲,让父亲去城里找队伍。父亲带着猎狗又动身了。在焦急的等待中,她双手抱着脑袋静候,仿佛看见了他:队伍排好了,父亲站在前面,在夜色里向森林开拔。她打开了那扇通到外面的门,向夜色里侧起了耳朵细听。远处一阵狗吠传到她跟前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俘虏》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从“德国步兵小支队”“父亲出门总带着猎狗”等表述看,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B.小说开头描写森林里只听到“雪花落树上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冷清寂静的意境,为下文听到“树林里有人”做了铺垫。C.小说写贝尔丁的神气用“狡猾”一词,是贬词褒用;写普鲁士人猜出贝尔丁的用意用“诡计”一词,用法与“狡猾”不同。D.小说没有写普鲁士人作为侵略者对贝尔丁母女的凶狠残忍,看似不合情理,实则是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写照。7.关于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望枪的细节,承接上文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贝尔丁有枪防身的自信,与母亲的害怕形成了对比。 B.②处“贝尔丁把手枪藏到口袋”,③处“普鲁士人把枪搁在角落”,分别表现了他们不同处境下的警觉与放松。C.④处“用枪托撞盖板”,表现了普鲁士人想要冲出地窖的欲望,暗示了他们被俘虏的结局,侧面烘托了贝尔丁的形象。D.“枪”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同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鲨鱼、大海等物象一样,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8.本文通过情节的“加速”和“延宕”使叙事节奏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人物描写上具有英雄人物平凡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在贝尔丁身上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2小题,11分)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论语·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要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伐:夸耀(《《老子〉四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大学之道》)C.客得之,以说吴王以:凭借(《五石之瓠》)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之:助词,用于调整音节(《兼爱》)D.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为深远。君子:原先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对举。后泛指才德出众的人。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2)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 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材料二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节选自《墨子·非攻》)12.对材料二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B.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C.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D.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B.《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越的论辩艺术。C.《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杀掉自己想法,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D.《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义之辨。14.材料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苏轼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注】①熙宁六年(1073)立秋日,出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作此诗。②《诗经·大雅·云汉》首章云:“倬彼云汉。”写周宣王仰观天河,心惧旱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重堆案”写文牍之多、公事之繁,“一叶秋声”与诗题中祷雨的时间照应。B.山寺清幽,银白的月光如霜雪照进屋子,优美的琴筑之声如泉水流下台阶。C.古人往往因声律或表达需要颠倒语序,本诗颈联如此,“多情应笑我”亦如此。D.根据诗中内容可知,苏轼和周徐二令此行祷雨尚未见成效,旱情仍旧让人忧心。16.前人论此诗,前三联看似闲情,读到尾联方觉都与“悯农”之心有关。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积累与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一代代共产党人①、英勇斗争,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纯粹信仰和坚定信念闪耀后世。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千古绝唱,谢士炎“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的啼血字句,刘绍南“革命人,你杀不完。有朝一日,血要用血还”的慷慨壮歌……无一不是这种信仰信念的体现。忠诚与背叛的天平,能称量出一个人灵魂的分量;生死抉择的考验,能检验出一个人信念的真伪。正是因为具有② 的信仰信念,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捍卫了鲜红的党旗,用生命谱写出壮烈的乐章。一封封红色家书,字里行间闪耀着信仰之光、升腾着信念之火,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③,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逻辑知识题(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朽木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新木生叶,朽木生芝。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心不朽,木便永生;心不朽,人便可塑。21.下列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首先树靶子“朽木不可雕也”,接着驳斥这是“朽木”自暴自弃的理由,然后论证朽木的可雕之处。B.“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推理可得,如果朽木焕发了新的活力,那是因为它已化腐生肌。C.“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用类比推理展现了朽木的功用,具有说服力。D.“心不朽,木便永生;心不朽,人便可塑。”“不朽”“永生”在此处意思相同,符合逻辑的同一律。22.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如果朽木可雕,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不可救药之人了,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就不需要用极刑惩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朽木不可雕也。四、作文(60分)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①古人云:“修身,同道相益;事国,同心共济。”亦有人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两句都在强调“同”的重要作用,“同”是志同道合、同心同德,是成人成事、富民强国的重要保证。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是指每个人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够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智慧,是万事万物共存共生之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境界,历久弥新,永放光芒。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议论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②光,无处不在。它明亮而温暖,深邃而执着。自然之光普照万物,人性之光暖人心扉,思想之光照耀前路。我们需要光,追随光,努力成为光!在你的记忆中,可有光的印记?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2022.1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5题答案】【答案】1.B2.C3.C4.①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果这一事件,融入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以情感人,理在情中;②材料二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针对当前疫情,鲜明提出“‘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的观点,能以理服人。5.①材料一旨在表现生命至上价值追求,彰显科学防疫的理性思考,赞颂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提升人民信心;②材料二旨在联系当前疫情,强调“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引领大家正确认识防疫政策,并贯彻执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9题答案】【答案】6.A7.D8.①作者对贝尔丁母女听到激烈敲门声时的紧张、不断响起的枪声让普鲁士人警觉、父亲归来后商量对策等情节进行了加速叙写,一笔带过,强化了紧张之感;②作者对父亲进城送消息的两次等待、设计困住普鲁士人等情节进行了延宕叙写,延迟了普鲁士人成为俘虏这一结局的到来;③情节的“加速”和“延宕”使叙事节奏疾徐有致,张弛有度,扣人心弦,给人跌宕起伏之感。9.①贝尔丁是一个在森林长大的乡下妇女;②贝尔丁面对突然到来的六名普鲁士人从容镇定、勇敢机智,设计擒获了他们;③国难当头,农村妇女贝尔丁义不容辞,体现了一个普通女性对国家的热爱,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平凡人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基础(本题共2小题,11分)【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1)读《诗》,可以激发人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2)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2~14题答案】【答案】12.D13.C14.①“战”有正义之战,也有非正义之战;“攻”是侵略,是不正义的战争;②墨子反对对别的国家发动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但支持保家卫国的正义性防御性战争;③在思想意识上要分辨“义”与“不义”。(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B16.①尾联点出苏轼心忧百姓的心事,首联写从公务中脱身而“闲”,实则是为民祷雨;②颔联写久看月光,卧听泉声,不眠是因心忧旱灾;③颈联写自己历尽世路艰险,逐渐衰老,更显悯农之心尚存的可贵。(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鸿雁长飞光不度②.鱼龙潜跃水成文③.昆山玉碎凤凰叫④.芙蓉泣露香兰笑⑤.相顾无言⑥.惟有泪千行三、积累与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18~20题答案】【答案】18.前仆后继②坚如磐石③历久弥新19.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纯粹信仰和坚定信念闪耀后世。20.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意志坚定的革命精神。(答出比喻,分析合理也可)(二)逻辑知识题(本题共2小题,9分)【21~22题答案】 【答案】21.B22.①.如果朽木可雕,就不会有扶不起的阿斗了,对那些亡国之君我们也不用斥责了。②.如果朽木可雕,那么就不会有不成材的废柴了,我们也不用恨铁不成钢了。四、作文(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光我认为,最温馨的光,不是黄昏的夕照,也不是正午的炽烈光芒,而是那个早晨清爽的光芒。那一次,傍晚时分,我和爸爸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久而未回的老家。正是初秋的时候,天还没有黑,灰蒙蒙的天上,孤寂地挂着几颗小小的星星,散发着幽渺微弱的光芒。老屋子外的台阶上,绿色的青苔占领了整个楼体,走上去的时候我不禁一再地打量,破旧的扶手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让我想抚又不敢抚。随着有节奏的吱呀的声音,心底慢慢拾起了小时候那最美的记忆。我慢慢地爬上楼,楼下鹅黄色的灯光昏暗,如同渴睡人的眼。月亮升起来了,清澈的月光从阁楼里打开的窗户透进来,大片大片的银色斑点点缀在斑驳的墙面上,触动我的思绪万千。随手一摸,忽然摸到了小时候做小提灯,我把它轻放在月光下,四处寻找火柴,然后点燃小提灯。我提着凳四处张望,被我剪断了弦的小提灯,暴露在空气中的沙发中的弹簧,被我打碎后无处安置的花瓶碎片,小小的木梳子,一本老旧的《中国神话大全》。奥,找到了,奶奶年轻时的照片,当时我悄悄的藏起来了。当年奶奶的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是古朴雅致,其中的她笑容甜美,正值风华,的确美丽动人。笑容比阳光还暖,手里还握着一柄小团扇,我仿佛感受到了扇动的清风。多么纯净、自然,优雅的形象。奶奶曾经说过,年轻时的人哪一个都漂亮。我现在依然确信,青春是美丽的。我随意地坐在地板上,心想,我不在,奶奶依然把房间收拾的这么干净,一如我在的时候。爱真的无处不在。我把照片高高举在手里,仔细地端详着,看着看着,猛地一抬头,撞上了屋梁上悬挂的竹篮子,我护着头,不禁嘀咕起来,怎么还像小时候一样,总是撞头。又想起了妈妈心疼的抚摸。随意看向窗外,儿时的那条小河依然潺潺流淌,几条挂着彩灯的小船从河面上飞快地划过,把河水装点的色彩缤纷,一道道亮闪闪的流光。一切都如同小时候一样的美。我就在这个充满诸多回忆的小屋里徘徊、寻找、欣赏,沉浸其中,慢慢地忘记了时间,不知什么时候,自己怀抱着儿时的所有记忆睡着了……早上温暖的阳光把我叫醒。清晨的阳光清凉而温馨。我站起身来,拉开窗帘,阳光充满整个房间,一地明媚,把我的美好的记忆照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0:57: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41.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