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重庆市渝东九校联盟高2025届高一(上)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预测难度系数:0.6)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巨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材料二: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我们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硏“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 。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淡定、执着内敛的人生,更细致入微更高更远的工作,都要在安静中坚守工匠精神,这证明了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B.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有出神入化技艺的工匠,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这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C.跟着师傅修业,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并开创自己新境界,也能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可见“守破离”的重要意义。D.齐白石认为,“向我学习的人可能会成功,仅仅模仿我是没有出路的”。只要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就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炉火纯青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难补天赋不足。B.现实生活中,快节奏是常态,而一些想静下来、慢一点、走稳点的,却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C.匠心之道“离”很重要,要想达到“离”的境界,工艺技术必须不断创新,文中麦克林托克的例子足以证明。D.匠心之道的“守破离”中,“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观点的一项是()A.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风霜雨雪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饥饿贫寒没有扑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B.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公差也要“执拗”返工。C.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钣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D.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4.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5.“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新形势下,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C3.A4.共同点:两则材料开头都写了名人小故事。作用:①引出论述的话题。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观点。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①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不受外物诱惑;②要刻苦学习,能者为师,坚守不懈;③要深入思考,精益求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只要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就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错误,应是只有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才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选项对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难补天赋不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也就是说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天赋不足。B.“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表述错误,与原文不符,材料一第七段“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说明是看似“慢”,实际上却发生了质变,是可以赶上的。D.“‘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于文无据,材料二中第二段“守,以理想为基……破,以思考为底……离,以创新为核”,只说“守”是基础,先学会守,才有后续内容,并没有说“守”是关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论证了“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的精神。B.李峰的5微米的公差也要“执拗”返工,论证工匠的精益求精精神。C.“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论证卓越的创造精神。D.“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论证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故选A。【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1)共同点:两则材料都写了名人的故事作为开篇。材料一第一段写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师傅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材料二写了草婴翻译《战争与和平》用了6年时间使用六道工序,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居住闹市数十年但每日坚持绘画并进行创新而终有成就。(2)作用:①都引出了下文论述的话题。材料一用王津师傅的事例引出了下文对工匠精神的叙述;材料二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了下文对匠心之道的叙述。②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材料一王津师傅的事例,论证了甘于寂寞、坚守如一的工匠精神;材料二写了草婴、贺友直的事例,论证了匠心之道的“守,以理想为基;破,以思考为底;离,以创新为核”。③文章开头就写故事,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想要更深入了解故事中人物为什么能做到这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如何践行工匠精神,从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和第四段“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可总结出要践行工匠精神,就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不受外物诱惑。从第三段“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可以总结出,践行工匠精神,就要刻苦学习,能者为师,坚守不懈。从材料一第六段“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可以总结出,践行工匠精神,要深入思考,精益求精,在“慢”中求快。(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雾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 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有事吗?”我问。“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什么要求,提吧。”“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板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周小波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澄清事实真相。B.“他似乎要说点什么”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周小波希望家人能够得到组织的照顾。C.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D.周小波提出给母亲看病的请求,这是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雾”,富有象征意义,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B.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使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C.“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D.小说以雾开头,以雾结尾,中间多次写雾,所以雾是这篇文章线索。8.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人们认为周小波是英雄,而周小波自己却写下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英雄的理解。【答案】6.B7.D8.①妈妈生癌没钱看病,哑巴哥哥在家种地,说明他农家子弟,出身贫苦。②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说明他性格拘谨腼腆。③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说明他孝顺。④自述打仗不会怕,说明他勇敢。⑤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说明他纯朴。⑥被错加荣誉后执着地予以澄清,说明他诚实。9.① 英雄不仅是行动上的勇敢无畏、不惧牺牲,更在于内心和思想的坦率真诚,容不得半点虚假。②人们认为周小波第一个滚雷的勇敢无畏、不怕牺牲是英雄;③而周小波亲自澄清真相,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坦率真诚也同样是英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可以推断出周小波希望家人能够得到组织的照顾”理解错误,根据后文“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可知,“他似乎要说点什么”是周小波想说自己不是滚雷英雄,而不是希望家人能够得到组织的照顾。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所以雾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分析错误,小说的线索是给周小波报请军功,授予他“滚雷英雄”荣誉称号。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原文“‘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说明他是农家子弟,出身贫苦。从原文“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师政委问候他时他“目光拘谨”;“‘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可知,他向组织提要求时“涨红了脸,垂下了头”,“慌张”,说明他性格拘谨腼腆。③根据原文“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可知,周小波上战场前还想着给妈妈治病,说明他孝顺。④“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自述打仗不会怕,说明他勇敢。⑤根据原文“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可知,周小波提要求时觉得自己的要求太高,说明他纯朴。⑥根据原文“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可知,周小波被错加荣誉后执着地予以澄清,说明他诚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对英雄的理解”其实就是思考什么样的人是“英雄”。“人们认为周小波是英雄”是因为“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而现在十八岁的他伤势严重,“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正躺在战地救护所的白色钢丝床上等待死亡的来临。可见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就是像周小波这样勇敢无畏、不惧牺牲的人。而当周小波写下“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的时候,他还算不算英雄?他身上还有没有“英雄”的品质?文章多次写到周小波眼里的“雾”,当他终于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的时候,“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这表明他的内心没有遗憾了,他可以很坦诚的离开这个世界。周小波可以不讲出事情的真相,那么他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的母亲有可能得到救治,他的哥哥有可能得到照顾,“英雄”的身份带给他和他的家人的好处太多了,为什么他要讲真话?是因为他是一个淳朴、真实、真诚、干净的人。有时候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对自我内心的崇高要求,比任何现实的行动都更难。从这个角度讲,周小波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英雄的理解”:英雄不仅是行动上的勇敢无畏、不惧牺牲,更在于内心和思想的坦率真诚,容不得半点虚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①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旅人绝迹。路荒且长,庵在万山坳中,适当其半,可饭可宿。初二日,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翌日,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②所望。 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B.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C.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D.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一样,表示月。B.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但后来也可以泛指黑夜。C.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D.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B.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C.“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D.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2)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14.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一文中评价:“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天台山在徐霞客的笔下有什么特点。【答案】10.D11.A12.B13.(1)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份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2)只是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 14.①山路曲折而难行;②山上天气阴晴多变;③木石秀丽,草荒山幽,景色多样而新异;④宗教文化气息浓郁,寺庵较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路”为“有歧”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天色渐霁”为主谓结构,而“天台”是“向”的宾语,所以“天色”应与前面“天台”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一样,表示月”理解错误。原文“癸丑之三月晦”是说“癸丑年三月三十日”,明显指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是六十甲子纪年法,同样指年。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细致地描述了国清寺……等处秀丽的风景”理解错误。文中关于国清寺只提到两处,分别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和“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寺”,由此可知,文章并没有描写国清寺的风景。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念”,惦念;“霁”,雨过天晴;“盖”,表下面说的话带推测性。(2)“但”,只,只是;“下”,动词,向下流;“为……所”,表被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依据原文“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等内容可知,天台山山高路滑,不能骑马而行,只能步行前进,并且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由此可知,天台山山路曲折并且难行。依据原文“初二日,雨始止”“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等内容可知,天台山有时接连下雨,大多时候是晚上雨后转晴,由此可知,天台山山上天气阴晴多变。 依据原文“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等内容可知,天台山风景极美,木石秀丽,草荒山幽,景色多样而新异。依据原文在作者登向天台山的途中遇到了“筋竹庵”“清国寺”“弥陀庵”“天封寺”“华顶庵”等寺庙,由此可见天台山宗教文化气息浓郁,寺庵较多。参考译文: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煌山,于是停宿于旅舍。四月初一日,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清国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桩。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山路荒僻而幽长,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初二日,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份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欢得无法再入睡。第二天,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策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到达太白堂,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于是只好重新往上走,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水潇徊,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光采焕发,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景,使观赏愿望得到很大的满足。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 ,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受到石门的约束,势头非常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有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只是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16.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答案】15.B16.(1)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2)动静结合。“竹禽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分别从形、声角度”错误,颔联用“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晴云、初日,二者都是从“形”的角度描摹的,并未涉及“声”。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竹篱短”“沙水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当年北魏拓跋焘南侵后建的行宫如今竟然有普通老百姓把它当作社日祭祀之地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忘却了战败受辱历史的心疼与无奈之情。(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一夜飞度镜湖月③.佛狸祠下④.一片神鸦社鼓⑤.东船西舫悄无言⑥.唯见江心秋月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度、佛狸祠、社、舫、悄、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地震,甘宇和同事罗勇没有选择第一时间逃生,而是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河水漫过大坝冲毁下游村庄,救了几百人。当天晚上,甘宇和罗勇一起守在电站里等待救援。由于湾东水电站两边都是山,有山体滑坡的危险,第二天,甘宇和罗勇决定往外逃生。中途与其他同事取得联系,得知水电站附近就有两支救援队伍,由于甘宇体力不支,罗勇先行返回水电站。罗勇依靠找到的打火机,点燃柴火后被救援人员发现,救援力量千方百计寻找甘宇,也未能找到。9月21 日甘宇获救,找到他的村民表示,之前听说救援人员在搜寻甘宇,自己熟悉地形,便徒步寻找,最终发现了躺在树林中的甘宇:“他状态还可以,看到我大哭了一场。”甘宇说:“遇见好人了。”他双手布满伤痕,一边缓慢进食一边告诉老乡:“你就说找到甘宇了,我叫甘宇。”甘宇获救后,人们才得知,甘宇多日来一直靠吃野果喝水顽强地生存着。从地图上看,发现甘宇的猛虎岗距离泸定湾东水电站大概有20公里路程,但甘宇走过的肯定不止20公里,其间还要面对余震不断、地质灾害频发、缺少饮水和食物的困境,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挑战了野外生存的极限。18.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四个关键词。19.甘宇获救,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请就材料中的人物事件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100字。【答案】18.救人逃生获救好人19.面对艰难险阻,甘宇、罗永放弃生的希望坚持逆行拉闸泄洪,村民不顾震后山路危险坚持搜救。他们是常人眼中的“小人物”,没有伟业丰功,亦无豪言壮语,但他们却以一己之身、平凡之躯,谱写了好人救助好人的生命壮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提取关键词语的能力。概括事件:“甘宇和同事罗勇没有选择第一时间逃生,而是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河水漫过大坝冲毁下游村庄,救了几百人”,甘宇、罗勇冒着生命危险拉闸泄洪救人;“第二天,甘宇和罗勇决定往外逃生”,救人后往外逃生;“罗勇先行返回水电站。罗勇依靠找到的打火机,点燃柴火后被救援人员发现,救援力量千方百计寻找甘宇,也未能找到”罗勇得救,甘宇被困;“村民表示,之前听说救援人员在搜寻甘宇……最终发现了躺在树林中的甘宇”,各方搜救,最终甘宇获救;甘宇说:“遇见好人了。”救人者被救者都是“好人”。就此可提取出:救人、逃生、获救,好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评论的能力。材料主体事件就是救人、逃生、获救,好人救人又被好人救。评论时首先要关照事件背景——地震中,危险重重;具体事件,冒着生命危险,逆行拉闸泄洪救人;搜救的村民也是不顾震后山路危险坚持搜救;事件结果,好人救了好人。由此抽象出精神意义:舍己救人,好人有好报,生命的顽强与执着……或者关注他们的身份的共同点“普通人”,再结合他们的事迹,提炼出平凡与伟大的这里。据此整合答案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________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________,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________,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礼治秩序”。这是以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中国文化。“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20.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B.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才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C.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才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D.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唯一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22.请结合文段内容,给“礼治秩序”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五风十雨 安身立命 一视同仁21.B22.礼治秩序是指在熟人社会中,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管理的社会管理秩序。【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逢上……就有好收成” 可知,是指碰上天气好,风调雨顺的日子,故可填写“五风十雨”“风调雨顺”等词。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风调雨顺:指风雨及时适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第二空,语境“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是说农民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可用“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指的是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第三空,语境是说不是对所有成员都同等看待,而是有分别,故可填“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彼此,贵贱高低,使用对象是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三:一为语序不当,“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多项定语语序排列不当,应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二为成分残缺,“在世界文化史上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偏正短语,不构成完整句子,陈述的主语是“中国文化”,应改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三是不合逻辑,“中国文化”与“公认为”之间是被动关系,在“公认为”前加上“才被”。只有B项修改正确。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其格式一般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同时要注意多项定语的顺序和字数要求。根据语段“‘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可知,“礼治秩序”的属概念为“社会管理秩序”,由此可知,其基本格式为:礼治秩序是……的社会管理秩序。根据文段“《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可以提炼关键信息,即“礼治秩序”的基本特点为:“熟人社会”“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 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综合以上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礼治秩序是指在熟人社会中,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管理的社会管理秩序。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李大钊:“青年者,国之魂也。”席慕蓉:“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上述材料,给了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一道任务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引用李大钊的话,以“国之魂”来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永远是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材料二引用席慕蓉的话,劝勉青年珍惜韶华,不负青春。材料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话,号召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综合来看,作为时代青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是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而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每一代青年都要珍惜韶华,珍惜机遇,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不负盛世,跑出奋斗圆梦的“加速度”,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的光芒,让青春在复兴强国的伟业中燃烧。行文思路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生逢盛世,青年当有为。接下来分层展开展开论述,第一点,应当胸怀天下,把自己的青春力量和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第二点,应当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把握时代的机遇,与时代共舞,做时代的弄潮儿。第三点,新征程上应当敢于担当,勇于吃苦,攻坚克难,奋勇向前。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发光发热,找到生命的意义。 立意:1.激扬青春力量,争做有为青年。2.青年有为,国家盛昌。3.以青春之朝气,创青春之国家。4.让青春的光热汇聚复兴之火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0:56: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0.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