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树德中学高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思想上很有独特见解的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也颇有创新,其中之一就是革新了题材。在先前的民歌中,民间的歌手也曾歌咏过农耕生活,但远不充分,大约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没有必要多唱,还不如多唱唱爱情。《诗经》中还有一首著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汉乐府中竟举不出类似的名篇来。陶渊明却以一个隐士的身份大写田园的风光和生活,也咏叹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辛苦,给予人们很多审美的享受,从此以后田园就成了诗歌中的热门题材,唐诗中即有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陶渊明又改造了传统的赠答诗,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古老题材的艺术容量。赠答诗古已有之,建安以来更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颇有流于一味应酬,把彼此的具体关系讲得太多太琐碎,又有或作无聊之吹捧者,可以用于社交,等于请客送礼,完全失去文学价值。又有为人代作的情形(例如贾谧赠陆机的诗是潘岳代作的),也使诗歌丧失个性,成为一种秘书式的作业。陶渊明写了不少赠答诗,他一般不去多写彼此关系的细节,而以抒发自己的情愫和感慨为主,成为抒情诗中的一大模式。赠答在他只是一枚钉子,各种内容都可以挂在下面。例如他的《赠羊长史》《别殷晋安》等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名篇,而绝非只是交游考述的插图。赠答诗的写法在陶渊明手中获得极大的解放,他的家世、生活、思想、感情、政见等等都生动地反映或流露在这里。咏史诗自东汉的班固以来,形成了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和人物敷衍为诗歌的传统,而自西晋左思以来,又新辟了借咏史来咏怀的抒情诗写作新路径。陶渊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左右开弓,两手都很硬,甚至在同一组诗中,也兼用这样两种手法,而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陶渊明又成功地实行了玄言诗的革新。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诗坛上最流行的是玄言诗,笔者在一篇旧作中写道:“到东晋,玄学在社会上士大夫阶层中广泛流行,懂得一点玄理并拿来装点门面的人多了,能够就玄学哲理进行一对一的辩论亦即所谓‘清谈’的人多了,哲学思辨的平均水平则不免大为下降;此时绝大部分名士并不研究玄学而只是运用玄学,或者简直是在享受玄学,借玄言以自炫。而正在玄学水平并无提高更无突破的时候,玄言诗却大为膨胀繁荣起来。参与某一运动之人数的增加,历来会促使它平均水准的下降,二三流的文人在这当中往往会起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玄言诗可以说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玄言诗初探》)晋朝的玄言诗后来大量地被时间所淘汰。 陶渊明也写过传统的玄言诗,如《形影神》,但已大有改造,其中的思想不是从书本上抄来,而是自己从生活中体会提炼出来的,只是形式上还保持着传统的面貌。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则取消全诗都作玄言的格局,改为在常见的叙事抒情中有机地插入包含哲理的诗句,例如《归园田居》其三全诗写自己去为豆苗锄草,其中顺便说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自由,可以付出各种代价。高级的真理总是朴素的,而且来自生活。陶渊明改造了当年流行的玄言诗,结束了那种哲学讲义似的陈旧模式,直接从生活中提炼哲理,并且与诗中的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多有理趣,而无理障。这就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开启了新的门径,陶渊明很少写通篇玄言的诗,却把许多看似家常平淡的诗篇写得充满哲理,耐人寻味、深思。(摘编自顾农《陶渊明的文学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对诗歌题材的革新表现在为诗歌王国开辟田园领土,改造赠答诗和玄言诗三方面。B.赠答诗自建安以来最为繁荣,佳作不少,但后来主要因政治应酬原因,使其丧失了个性。C.文章中首次提出了东晋的“玄言诗乃是玄学得到普及以至变成一种时髦的产物”的观点。D.在同一组诗中,陶渊明能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人物入诗,还能借咏史来咏怀抒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对题材的革新,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证时有详有略。B.文章先交代赠答诗发展概况,再以大量详实的例证说明陶赠答诗的特点,对比鲜明。C.文章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引用、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观点突出,论说透彻。D.文章指出传统玄言诗和陶渊明玄言诗的不同,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学术立场鲜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最先开启对农事生活的歌咏,对唐代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派都有深远影响。B.研究陶渊明写的赠答诗,不仅能汲取写法知识,对了解其家世、思想、政见等也有参考价值。C.《饮酒(其五)》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有机插入哲理,与《归园田居(其三)》一样应是新玄言诗。D.艺术创作不能装腔作势,故作高深,以“玄”自炫,应学会从朴素的生活中凝练高级的真理。【答案】1.D2.B3.A【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A.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五段“咏史诗自东汉的班固以来,形成了以韵语形式将历史故事和人物敷衍为诗歌的传统,而自西晋左思以来,又新辟了借咏史来咏怀的抒情诗写作新路径。陶渊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左右开弓,两手都很硬,甚至在同一组诗中,也兼用这样两种手法,而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可知,陶渊明对咏史诗也有革新。B.“最为繁荣”“主要因政治应酬原因”都曲解文意,原文是“建安以来更为繁荣”,根据“后来颇有流于一味应酬,把彼此的具体关系讲得太多太琐碎,又有或作无聊之吹捧者,可以用于社交,等于请客送礼,完全失去文学价值。又有为人代作的情形”可知,没有说主要原因是“政治应酬”。C.“首次”错,这一观点在作者旧作《玄言诗初探》中就已提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B.“大量详实的例证”错,文中只有概括性简单例举。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A.“最先开启对农事生活的歌咏”错,从文中可知,在先前的民歌和《诗经》中都有对农事生活歌咏,只是不充分。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曾庆存:“我还没有登顶”邱晨辉即便是站在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是那个在科学高峰面前保持谦卑、依旧不愿停下探索脚步的“攀登者”。1月10日,当这位满头银丝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他和黄旭华,以及此前的屠呦呦、袁隆平、于敏等科学家一起,进入到我国科技领域终身荣誉行列。那一刻,第一次听说曾庆存的人,被这个名字背后一连串的科技成果、诸多头衔以及传奇经历所惊叹——曾庆存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他的一些原创性成果还被国际学者评价为“气象学理论化极重要的篇章”“构筑气象力学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他本人也被国际气象 学界公认为“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他的学术生涯也颇为传奇:1978年,43岁的曾庆存还是中国科学院一名助理研究员,但转眼就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两年后,45岁的他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曾庆存亲手书写长达80万字的《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30万字的《大气红外遥感原理》等大部头,让他“著作等身”;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五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及一项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等奖项,则让他“荣誉等身”。如今,再到他摘下这一次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有人说,“曾先生可算是登顶了吧!”曾庆存却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还没有登顶。对于这样的说法,和曾庆存共事多年的同事、学生一点也不意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思雄说,“曾先生对于科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到现在,他那句‘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都让身边的人记忆犹新。”曾庆存是广东农家穷孩子出身。按照他的描述: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双亲带着他和哥哥曾庆丰——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力耕垅亩,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小学三年级期末,老师给曾庆存写下了“天资聪颖,少年老成”的评语。小学没毕业,弟兄俩便参加了百里挑一的“跳考”,直接进入中学读书。后来,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该系安排一部分学生主修气象学专业时,他当即服从安排。“那一年,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我挨过饿,深有体会。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还会这样吗?”从此,他走上大气科学的研究之路。说起天气预报,人类最初是“凭经验”,比如古人看云识天——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和应用了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由此进入“科学时代”。后来,有科学家提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这是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难的,就是原始方程的算法。拿计算方面来说,原始方程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物理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要想“追上天气变化的速度”将其计算出来,实现真正的“预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曾庆存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终于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一试成功。他提出的,正是著名的“半隐式差分法”。那时,这个年仅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想到,他做出的这个成果,后来会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产物——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随即用于天气预报,至今仍在沿用。 此后,曾庆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高峰的攀登之旅:踏足全新的气象卫星领域,提出“最佳信息层”和反演方法,提出人工调控自然环境的理论方法、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控调度实用研究……(《中国青年报》2020.1.10有删改)4.下列对曾庆存人生经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庆存小学没毕业就“跳考”,直接进入中学读书。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服从安排主修气象学专业。B.曾庆存20多岁就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了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该成果至今仍被沿用。C.曾庆存43岁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助理研究员,但两年后,他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学部委员。D.曾庆存先生在85岁高龄时,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入到我国科技领域终身荣誉行列。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了曾庆存先生的科技成果、诸多头衔,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其传奇经历,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厚重。B.人类最初是“凭经验”来预报天气,进而依靠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后来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天气预报。C.曾庆存一开始提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并不被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他在几经失败后终于成功。D.曾庆存先生著作等身,荣誉等身,是享誉全球大气科学家,但却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一直努力攀登。6.曾庆存先生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C5.C6.敬畏科学(在科学面前保持谦卑);探索不止,奋斗不息;热爱、痴迷科学;天资聪颖,少年老成;关心国计民生,自己的发展与国家人民的需要相结合;不畏困难,勤勉普思。【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他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学部委员”错误。结合“两年后,45岁的他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分析,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曾庆存一开始提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错误。原文为“有科学家提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是曾庆存先生提出的。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85岁高龄的曾庆存,还是那个在科学高峰面前保持谦卑、依旧不愿停下探索脚步的‘攀登者’”“曾庆存却不止一次地说,还没有登顶,还没有登顶”分析,敬畏科学,探索不止,奋斗不息。结合“他的学术生涯也颇为传奇:1978年,43岁的曾庆存还是中国科学院一名助理研究员,但转眼就被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两年后,45岁的他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按照他的描述:小时候家贫如洗,拍壁无尘。双亲带着他和哥哥曾庆丰——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力耕垅亩,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小学三年级期末,老师给曾庆存写下了‘天资聪颖,少年老成’的评语”分析,他天资聪颖,少年老成。结合“曾先生对于科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到现在,他那句‘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都让身边的人记忆犹新”分析,他热爱、痴迷科学。结合“后来,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该系安排一部分学生主修气象学专业时,他当即服从安排”“那一年,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我挨过饿,深有体会。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还会这样吗?”“从此,他走上大气科学的研究之路”等分析,他关心国计民生,自己的发展与国家人民的需要相结合。结合“曾庆存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终于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一试成功”分析,他不畏困难,勤勉普思。【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 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紧急命令垦区的师政委当年还是个团长,姓林,当年,纵队司令员给林团长下达紧急命令:让他认下这个儿子。后来,林政委的儿子毕业于军事学院。林政委的儿子叫林晋苏,1941牟10月生于延安,幼儿期父母不在身边,他被安置在延安第二保育院。保育院里的小孩儿大多跟他的情况相似,胡宗南占据了撤空的延安,六岁的林晋苏由组织安排,寄养在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里,农户夫妻没有孩子,就把林晋苏当成自家的儿子。国民党军队闻知林晋苏的父母是共产党,就杀了农户夫妻。林晋苏侥幸逃生,开始寻找父母,流浪,讨饭,跟叫花子混在一起。“林晋苏”这名字中的“晋”“苏”二字,分别取自父母战斗的地方。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他的母亲在苏州。他边流浪边打听,以为两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后来,有个老叫花子告诉他,那是两个地方。他打算先去晋北寻找父亲,找到父亲后再找母亲。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苏州被叛徒出卖牺牲了,他对父母的形象,没有一点儿印象。流浪六个月,他走到了山西汾阳,撞上了打仗。他折回风陵渡,差一点儿走进战场。硝烟散去,他追上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刚打扫完战场,准备转移。林晋苏一眼认出军装,是他要找的解放军,找到了解放军部队,他便在部队里找父亲,像在一个家里捉迷藏。那是一个营长。营长给了他一个馒头。他还摘了营长的帽子,帽子太大,罩住了他大半个脑袋。一个小叫花子,竟然一点儿也不怕当兵的。营长问,他答,几个来回,营长笑了,说:“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部队接到命令,即将奔赴另 一场战斗,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司令员看着这个在“延安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小男孩儿又黑又瘦,衣衫褴褛,不忍透露他父母已经牺牲的实情。司令员给他洗浴、理发,将一套军装裁小给他穿,可是,他穿上了还是嫌大,仿佛又成了保育院里的小男孩儿。司令员考虑到这个烈士的后代寻找父亲的艰难曲折的遭遇,就想让那个营所在的团的林团长当他的父亲。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林团长以为司令员要给他布置战斗任务,可一听到叫他当个孩子的爸爸,立即反对说:“我连老婆还没有呢!”司令员:“这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一进门就看到了军装和身体不配套的林晋苏。司令员做了个“冲锋”的手势。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林晋苏似乎还不习惯,一个劲儿地躲避林团长亲昵的脸。司令员说:“你,来之前,就不知道刮刮胡子?”林团长说:“我准备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胜利了再刮掉胡子。”林晋苏伸出手,摸了摸林团长的胡子,仿佛嫌扎手,又缩了回去。林团长放下林晋苏,蹲下,与他面对面,一大一小,两个脑袋齐平。他说:“儿子,说句话,让我听听。”林晋苏终于开口,说:“爸,我要参加解放军!”林团长说:“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司令员说:“瞧你这当爹的样子,急个啥?先送小晋苏去解放区小学念书,你是个大老粗,也想叫儿子没文化?”林团长向司令员敬了个礼,转身对林晋苏说:“爸爸现在去打仗,你好好去学习。到时候,我去接你。”林晋苏举起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叙述了纵队司令员以紧急命令的方式让林团长认子的内容,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B.林晋苏找到解放军之前的生活经历,侧面表现了战斗的艰苦卓绝和他的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C.让林团长与林晋苏相认时司令员做的“冲锋”手势,带有军人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幽默 感。D.结尾写林晋苏敬军礼并说“爸爸,保证完成任务”,与第一段内容相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8.林团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9.林晋苏接受林团长为父亲这一情节具有合理性,小说在情节上做了哪些铺垫?【答案】7.B8.①作战勇猛。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②服从命令。接受司令员的紧急任务,认下了林晋苏这个儿子。③性格直爽。林晋苏说要参加解放军时,林团长马上说喜欢这个儿子。9.①六岁的林晋苏听说父亲在晋北。②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③认识他父亲的营长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④受营长影响,林晋苏认为爸爸是个英雄。⑤团长恰好也姓林。【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他的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错,林晋苏年龄还小,对革命队伍也没有什么了解,谈不上信仰问题,属于过度解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林团长是一员猛将,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可概括出“作战勇猛”。“这是命令,别跟我讨价还价。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林团长策马赶到纵队司令部……林团长抱起林晋苏,双手高高地托起,说:‘儿子,终于见到你了。’”可概括出:服从命令,接受司令员的紧急任务,认下了林晋苏这个儿子。“爸,我要参加解放军”“我喜欢这个儿子,我俩一起,骑上马,回部队”,林晋苏说要参加解放军时,林团长马上说喜欢这个儿子,由此可见其“性格直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概括情节的能力。“他偶然听大人说起他的父亲在晋北”,林团长部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支部队,地点相符。“寻找父亲的途中,他不知道,身在晋北的父亲已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所以认为林团长就是他的父亲。“‘我认识你爸爸。’营长也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认识他父亲的营长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牺牲,否则营长就会告诉他的。 “营长就把他送到团部,团部派人送他到师部,师部又派人送他到纵队司令部。他很自豪,心想父亲那么有名气,肯定是个英雄”,受营长影响,林晋苏认为爸爸是个英雄。而林晋苏在纵队司令部见到林团长,认为他一定也是个英雄。“你要是不姓林,还没有条件当爹呢!你现在就赶过来报到”,林团长恰好也姓林,姓氏符合。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B.“于是擢孝祥第一”中的“擢”是“提拔”的意思。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答案】10.B11.A12.A13.(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 任。”“不悦”的主语是“思退”,“入对”的主语是“孝祥”,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排除CD。“副”是动词,宾语是“陛下恢复之志”,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误,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B.正确。句意: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错误,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籍”,没收入官;“谷粟数万斛”,定语后置,几万斛粮食;“赖”,依靠;“济”,赈济。(2)“俄”,不久;“起”,含被动,被起用;“以威济之”,用威力辅助治理;“遂”,于是。参考译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 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已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张孝祥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注】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②居人下:指遭贬。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语言绮丽华美,韵味悠长。B.“忘言”二字,是指本来寻访常山道人的目的,就是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虽寻访不遇,但已从“溪花”中得到宁静、恬适的意趣,如此,即使见到道士,也会“忘言” 了。C.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烘托出道士的超尘雅洁。D.诗人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的惬意和心理的满足。15.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案】14.A15.“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语言绮丽华美”错,本诗语言自然清新。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出场作了铺垫。(3)《登高》中对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多愁的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云青青兮欲雨④.水澹澹兮生烟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衿、悠、兮、澹、作、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风音乐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孕育国风音乐的肥沃土壤。____国风音乐,某种程度上有如一条引人探究传统文化的蹊径。()。古典文学作品里的故事往往作为国风音乐的叙事背景,如《悟空》《哪吒》《济公》《嫦娥愿》等广受欢迎的作品,都脱胎于人们_________的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历史长河中多彩绚丽的宫廷音乐、意境深远的文人音乐、博大精深的民间音乐,以及经过大浪淘沙、_________而留存至今的经典民歌、曲艺、器乐等,也都_________新生代国风音乐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滋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关于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在于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华的当代发展另辟蹊径,又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的繁荣,从中汲取创新灵感。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风音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品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表达和审美意境的塑造尚有提升的空间。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谛听耳熟能详千锤百炼富于B.聆听耳熟能详千锤百炼赋予C.聆听耳濡目染精雕细琢富于D.谛听耳濡目染精雕细琢赋予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熟悉的传统曲调与音乐配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与言辞章句中的古代人物,都能在国风音乐中找到踪影B.熟悉的传统曲调与音乐配器,甚至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与言辞章句中的古代人物,都能在国风音乐中找到踪影C.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与言辞章句中的古代人物,熟悉的传统曲调与音乐配器,都能在国风音乐中找到踪影D.古典诗词中的意境与言辞章句中的古代人物,甚至熟悉的传统曲调与音乐配器,都能在国风音乐中找到踪影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关于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在于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另辟蹊径,又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从中汲取创新灵感。B.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在于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另辟蹊径,又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的繁荣,从中汲取创新灵感。C.关于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在于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另辟蹊径,又从 中汲取创新灵感,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D.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在于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另辟蹊径,又从中汲取创新灵感,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答案】17.B18.C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谛听:仔细地听。聆听: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语境指认真欣赏国风音乐,选用“聆听”。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指对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由于经常听而很熟悉,应选用“耳熟能详”。千锤百炼:1.比喻经过艰苦的斗争和长时期的锻炼;2.比喻对诗文字句做多次精心修改。精雕细琢:直译是指对玉器详细地进行雕琢,后来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语境指民间音乐经过时间的锻炼而存留下来,应选用“千锤百炼”。富于:在某方面“富有”。赋予:交给;给予。语境是留存至今的经典民歌、曲艺、器乐给予新生代国风音乐创作者灵感和滋养,应选用“赋予”。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下文的具体阐释先说的“古典文学作品”对国风音乐的影响,后提的各类音乐的影响,而且二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强调谁更总要。故此处“古典诗词”相关内容应在前,和音乐相关的内容应在后,且二者为并列关系。排除ABD。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处语病:一是“关于国风音乐现象的可喜之处”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去掉“关于”;二是“丰富……的繁荣”成分赘余,可以去掉“的繁荣”;三是“又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从中汲取创新灵感”语序不当,应先“从中汲取创新灵感”,再“丰富了当代文艺舞台”。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严冬之下,有人热衷“低温养生”,尝试冬泳、洗冷水澡等。专家表示,所谓的“ 低温养生”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下低温对人体的调节。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①特别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或患心脑血管疾病、怕冷体质的人,一味的追求低温,易导致感冒、冻伤等不适症状。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②,低温能减少高温烹饪时致癌物出现的几率,又能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的养分,低温烹饪应以细火烹煮为佳,注意适当低温烹调。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夜间休息的时间正好是③因此,每天应该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20.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21.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答案】20.①反而损害健康②比如饮食方面③“低温养生”的好时机21.①低温养生不能人为降温②不要过多高温烹饪(适当低温烹调)③按时休息,不要熬夜【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可知,此处应表达这种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所以可填“反而损害健康”。第二空,根据前句“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可知,此处应该列举好的习惯;再结合后文可知,这是强调饮食方面的养生,所以可填“比如饮食方面”。第三空,前文说“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又说“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所以“夜间休息的时间”正好是养生的好机会,可填:“低温养生”的好时机。【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第一段,先提出对“低温养生”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再指出人为降温对健康的危害,据此可概括出“低温养生不能人为降温”。第二段,提出一个饮食方面的低温习惯,指出“注意适当低温烹调”。第三段,“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每天应该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强调的是“按时休息,不要熬夜”。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声音无处不在: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蝉鸣鸟语;生活中的歌声书声,笑声哭声、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批评;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其中,一定有某种声音让你难忘,它也许会让你想起一段往事,也许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也许会让你领悟到可贵的哲理……请你以“声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详略得当,真实可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声音坐在候机厅的贵宾室里,小姨感慨万千。窗外车水马龙,窗内静谧温馨,原本在别人看来遥不可及的生活,对小姨来说却是常态。眼前这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又让小姨耳边回响着那慈祥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说不定狗尾草就开出了喇叭花呢!”这个声音也把小姨的思绪拉回到多年前……小姨出生在一个小乡镇上,家里三个孩子全是女儿,小姨最小却又最聪明伶俐。上小学的时候,小姨的成绩是全班最好的,也是一条街上最好的,多少男孩子都难以望其项背。可是街上的那些大人们看着小姨,总是一边满眼羡慕一边又摇头叹息说:“学习这么好的娃儿,可惜是个丫头!要是个小子,那将来可不得了!”话里话外的意思是,一个女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这样的声音听多了,小姨原本总是泛着光的眼睛渐渐地黯淡了,原本上翘的嘴角也耷拉下来了。慢慢,小姨似乎也接受了这种传统思想的熏陶,不再一门心思捧着书读了。但是小姨骨子里还是喜欢与书相关的东西,放学后不是约着小伙伴一起玩耍,而是总去帮隔壁王奶奶剥花生。因为王奶奶过去是大户人家的姑娘,见多识广,也看过很多古戏,会讲好多历史的、传说的、神话的故事。小姨一边剥着花生,一边听王奶奶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乐此不疲,以致连吃饭都要家里人再三催促,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一次,王奶奶给小姨讲花木兰从军,讲穆桂英挂帅,小姨听得特别入神,满眼里都是向往。讲完故事,王奶奶轻声叹息说:“人人都说好女不如儿郎,可是你看花木兰和穆桂英,那不是做到了多少儿郎都做不到的事吗?”“哎!这世上的事谁说得清呢?说不定狗尾草就开出了喇叭花呢!”这句话声音虽轻,却振聋发聩,瞬间点亮了小姨眼中的光,她欣喜地抬起头,冲着王奶奶高兴地笑了。打那以后,小姨眼睛里的光又亮了,嘴角也开始上扬了。她不再理会大人们的惋惜声,一门心思地钻到书本中。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小姨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那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的声音特别响,小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但是成绩一向优异的小姨却有自己的短板和瓶颈,那就是数学非常弱,简直就是她的阿喀琉斯之踵。高二期中考试,小姨的数学只考了59分,严重影响了整体成绩,她陷入了绝望和迷茫之中。躺在床上,疲惫的小姨在恍惚之中仿佛又和王奶奶一起剥着花生,“说不定狗尾草就开出了喇叭花呢”,王奶奶的声音又清晰地在耳边响起,那晚小姨睡得特别好。于是,小姨决定做一株能开喇叭花的狗尾草。她刻苦攻读,高考时数学考了122分,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参加工作后,又一路披荆斩棘,做到了国企的老总。窗外飞机落地了,仿佛裹挟着王奶奶的声音冲击着小姨的耳膜:“说不定狗尾草就开出了喇叭花呢!”是啊,小姨欣慰地想:狗尾草终于开出了喇叭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话题作文题。材料首先强调“声音无处不在”:在大自然里,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在心灵深处。然后指出一些声音的特殊性:勾起你的回忆,引起你的想象,启发你的思索。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声音”,正是文章的话题。从材料的第一句话可知,声音不仅无处不在,而且种类繁多。它是大自然中的万籁;它是生活中、社会上,学习中、工作上,亲人间、师生间、同事间等等发出的各类声响和话语;它是藏在心灵深处的渴盼、愿望和呼唤:它可以是一切有声无声的声响和语言。而在一切声音中,一定有一些声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声音对个人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它可能与曾经的某段记忆相关联,能瞬间打开尘封的记忆;它可能唤醒了熟悉的感觉,触发我们由此及彼的联想,或者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它可能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催人奋发向上;它可能一语中的,振聋发聩,警醒人迷途知返;它可能和煦温暖,感人肺腑,令人热泪盈眶;它可能言简意赅、旨意深远,让人顿悟哲理。这些声音之所以令人难忘,就在于它对个人特殊的意义、价值和作用。文体是记叙文。“声音”的意义和价值是文章要凸显的重点,可以选择两三件事来写,运用动作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表现“声音”对人物的影响或改变,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声音”在不同时间段对人物的价值或意义。叙述人称上,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均可。立意:1.鸟鸣山涧,安定心神,宁静内心。2.批评的声音,弥足珍贵,令人难忘。3.一声安慰,和煦温暖,刻骨铭心。4.遵从心灵的呼唤,不犹豫,不盲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0:56:03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3.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