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主,形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超出形式的意味。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的思想。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话题。至唐代,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璺(wei,指诗文或谈论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嵘提出“滋味说”,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 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醋,而是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好诗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好的艺术能给人持续的美感享受,就像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摘编自朱良志《形式之外》,有删改)材料二: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再拿相片和图画来说明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呢?因为相片上一形一影,件件都是真实的,而且应有尽有,毫发无遗。我们看相片,种种形影好像钉子把我们的想象力都钉死了。所以相片只能抄写现实界,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就不然。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去“复”。图画就只举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这里有一个问题会发生。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艺术作品中,具体“可见”,我们称之为“象”;“象”里隐含着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象外之象”。B.中国美学认为象外之象决定象的意义,是美的本源。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重心在于象外之趣,含蓄蕴藉。C.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好的艺术作品是有“滋味”的,而且还有“余味”,给人以持续的美感享受。 D.朱光潜认为相片上一形一影都是真实,欣赏者的想象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其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锦瑟》整首诗满是惘然之情,既写出了人生的幻,又写出了人生的叹,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B.引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C.苏轼和司空图认为美在具体的形式之外,形式是美的支撑,是创造美的质料,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D.音乐、绘画诗歌等中国艺术都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3.下列描写音乐的诗句最能印证“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的一项是()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C.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D.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4.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断。请结合材料二对这句话加以解释。5.学弟学妹们学完诗歌单元后想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如何使这首“秋天”的诗多一些“诗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答案】1.B2.D3.C4.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要创造理想世界;要“和自然逼真”,窥出自然的精髓;要有言外之意,让人玩味不已。5.①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②要在描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③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错误。由原文“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可知,原文说的是“有形之象是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原文并不认为“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 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含蓄而不晦涩,深藏而不显现”错误。由原文“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可知,原文的表述是“惟有象外之趣,才能使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B.“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三隅反’”错误,引用孔子这句教育名言是为了说明相片和图画的区别。C.“但在形式之中难以找到美”错误。由原文“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可知,原文的意思是“美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出自杜牧的《泊秦淮》,以史为鉴,表现辛辣的讽刺,抒发无限的感慨。B.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句是诗人夸张地描绘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C.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D.出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写的是“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这是听众在听绝妙的音乐时感受到的滋味,并非余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结合“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可知,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由原文“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可知,要创造理想世界。 结合“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可知,要“和自然逼真”,窥出自然的精髓。结合“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可知,要有言外之意,让人玩味不已。【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可知,要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结合“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可知,要在描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结合“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可知,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二)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雪的回忆穆木天(一)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居在上海,每年固然都冒过几次严寒,可是,总觉得像是没有冬天似的。至少,在江南,冬天是令人不感兴趣的。雪地冰天,没出过山海关的人,总不会尝过那种风味罢。一片皑白,山上,原野上,树木上,房屋上,都是雪。你想象一下好啦,在铅灰色的天空之下,皑白的地面,是如何地一望无边呀。一望是洁白的,是平滑的。雪!雪夜!雪所笼罩着的平原,雪在上边飞飘着的大野,广漠地,寂静地,在展开着。在雪中,散布着稀稀的人家,好像人们都是鼾睡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儿时,我叹美着这种雪的世界。现在这种雪的世界,又在我的想象中重现出来了。过去的一幕一幕,荡漾地,在我的眼前渡了过去。 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二)雪!潆潆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这一年冬天,我们的院子里,好像比往常热闹得多了。我们是住在里边的小院里,外边是一个大的院子。现在,马嘶声,人的往来声,车声,唱歌声,打油的锤声,在外边的院子里交响着。颓废的破大院,顿时,呈出了新兴的气象。父亲是忙忙碌碌的,从站上跑到家里,从家又跑到站上。一车一车的黄豆,每天,被运进来又被运出去。据说父亲在站上是做“老客”。一个先生,是麻脸的,教我读书。可是,有时,他也去帮父亲去打大豆的麻包。外院里,是好几辆车在卸载装载,人,往来如梭地,工作着。雪霏霏地下着。麻脸先生,划着苏州码子,记着豆包的分量。雪霏霏地下着。秃尾巴狗在院里跑着,飞快地,在雪里轻轻地留下了爪印。外院的东院是仓子,是马厩,是油房。人往来地运豆子。鸽子,咕噜咕噜地叫着,啄着豆子吃。各个人都在忙着。晚上,工作完了,父亲同麻脸先生总是谈着行情,商量着“作存”好还是“作空”好。我呢,总是跑到油房里去。那里,是又暖烘,又热闹。马拉着油碾子,转着。豆子被压扁,从碾盘上落到下边槽子里,出了一种香的油气。同着碾子的人打了招呼,进了去。顺着窄路,走到里边的房子里,则又是一个世界了。油匠们欢天喜地地,笑谈着。我是欢喜他们的,他们也欢喜我。我上了高高的垫着厚板的炕上,坐着,躺着,看着他们在作工,一只手操起了大油匠刘金城所爱看的《小八义》。我看着他们怎么蒸豆批,怎么打包,怎么上柞,怎么锤打。那是非常地有趣味的。扬着锤子梆梆地打着,当时,令我想到呼延庆打擂。而等待着油倾盆如注地淌下来,随后,打开洋草的包皮,新鲜的豆饼出了柞,我是感到无限满足的。有时,我是抓一块碎豆饼吃的。卸了油垛,油匠们又是讲起张家姑娘长和李家媳妇短来了。听够了,我则看我的《小八义》,很晚的才回到房中睡觉。潆潆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三)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大地上好像披了丧衣。这一座古城,像是包围在雪的沉默中了。这是我离开吉林城的那个冬季。因为当时感到那也许是一个永别,所以,那一年的雪,在我以为,是最值得怀恋的。从卧室听着外边往来的车,咯吱咯吱地,压踏在雪上,是如何令人愁恼呀!在黎明,在暗夜,我,不眠地,倾听着风雪交加中的响动,是如何地孤独寂寥呀!我曾在雪后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晴日踏着雪,访过那些城外的村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在北山上建了白白的水塔,在松花江上架上了钢铁的江桥。可是,北山麓上,仍然是 小的草房在杂沓着,江桥边上,依然是山东哥们在卖花生米。农村社会没落了。好些商店,也是一个挨着一个地关上了门。夜间,不寝时,听着外边的声籁,我总是翻来覆去地,想着。吉敦、吉海接轨的问题,农村破产的情状,南满铁路陆续地在开会的消息,是不绝地在我脑子里萦回着。有时,关灯独坐,望着街道上的灯光照在白雪上,颜色惨白的,四外,死一般地,寂静着,感到是会有“死”要降到这座古城上边似的。在被雪所包围着的沉默中,无为地,生活着,心中是极度地空虚的。有时,如雪落在城上似地,泪是落在我的心上了。雪停了,又是一个广大无边的白色的宇宙。我们,三四个人,在围炉杂谈之后,决定了到江南野外里跑一跑。天低着,四外,是空廓,寂寥。白色、铅色的线与面,构成了整个的水墨画一般的宇宙。赶柴车的,走着。拾粪的孩子,走着。农夫们,时时,在过路。但都是漠不相关似的。我们,在田间的道上,巡回地,走着。有时,脚步声引出来几声狗吠。但,我们走开,狗吠也随着止住了。有江桥如长蛇似地跨在江上,像我们的血一天一天地被它吸去。江北岸的满铁公所,好像越发高傲地在俯瞰松花江。它那种姿态,令人感到,是战胜者在示威。天主堂的钟声哀婉地震响着。是招人赴晚祷呢,还是古城将死的吊钟呢?声音,是凄怆而轻脆的。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包在雪中的古城,吐出来死的唏嘘了。(四)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现在,故乡里,还是依然地下着大雪罢。可是,我呢,则是飘零到大江南。和我同样地流离到各处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哟。可是,他们同我同样,也怕会看不见故乡的美丽的雪景了罢。在故乡呢,大概山川还是依然存在罢!有人从东北来,告诉我东北的农村的荒废。在故乡的大野里,在白雪的围抱中,我仿佛看见了到处是死亡,到处都是饥饿。在白雪上,洒着鲜红的血,是抗日义勇军的,是老百姓的。我只是茫然地想象着那种猩红的血,洒在洁白的雪上,在山上,在平原上,在河滨上,洒在一切的上边。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有删改)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题,作者由眼前的雪怀忆起故乡,用优美的文笔描写山海关以外的雪景,把一个辽阔、纯净的雪世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B.作者在第二部分营造的那个淳朴、和谐的农村图景与后半部分作者眼中的那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时局的凄惨,也表现了时光的易逝。 C.散文后半部分笔锋突变,雪在我眼里成了“丧衣”“死亡”“饥饿”,我的情感也由“愁恼”到“空虚”再到“茫然”,笔调一步步低沉,情感也一步步沉重。D.本文是对雪的怀忆,是对故乡的怀忆,更是对故乡今昔变化的一种感叹和抒怀。在这种感叹和抒怀中表现出压抑的痛楚,以及对侵略者的谴责。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叙述、描写细腻生动,抒情真挚感人,议论振聋发聩。B.文章第二部分,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叙写童年雪夜热闹的往事,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情的温暖与美好。C.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在描写江桥和满铁公所时,运用了比喻和比拟手法,将自己对时局的一腔悲愤蕴含其中。D.作者擅长意境营造,将平静舒缓的琐事描写及对故乡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的叙说置于皑皑白雪的情境中,情深切切。8.分析“雪”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9.本文作者穆木天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散文是诗化的散文,请结合全文分析。【答案】6.B7.A8.①“雪”反复出现,串联了全文,为所有的人物活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提供了背景。②“雪”反复出现,成为思念故乡、怀念童年、慨叹现实的情感载体。③“雪”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冷寂、萧瑟的意境,让沉重的悲叹更深切浓郁。9.①作者选用了核心意象“雪”,赋予其浓郁的象征意味,营造了诗歌一般的唯美意境。②全文多用短句,如“天低着,四外;是空廓,寂寥”,充满了诗的韵律。③作者不断使用反复的手法,如“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使文章具有一咏三叹的回环之美。④情感丰富而含蓄,抒情意味浓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也表现了时光的易逝”错。第二部分前半部分作者营造的淳朴和谐的农村图景与后半部分作者眼中的那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形成对比,反衬出时局的凄惨,并没有表现时光易逝。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文章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议论振聋发聩”错,文章主要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并没有鲜明的议论性的语句,更谈不上“振聋发 聩”。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1)在结构上,“雪”反复出现,串联了全文,为所有的人物活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提供了背景。第(一)部分开篇“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点题,作者由眼前的雪怀忆起故乡来;由第(二)部分“雪!潆潆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雪霏霏地下着。麻脸先生,划着苏州码子,记着豆包的分量。雪霏霏地下着。秃尾巴狗在院里跑着,飞快地,在雪里轻轻地留下了爪印……”,第(三)部分“从卧室听着外边往来的车,咯吱咯吱地,压踏在雪上,是如何令人愁恼呀!在黎明,在暗夜,我,不眠地,倾听着风雪交加中的响动,是如何地孤独寂寥呀!我曾在雪后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晴日踏着雪,访过那些城外的村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在被雪所包围着的沉默中,无为地,生活着,心中是极度地空虚的。有时,如雪落在城上似地,泪是落在我的心上了”“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包在雪中的古城,吐出来死的唏嘘了”,第(四)部分“现在,故乡里,还是依然地下着大雪罢。可是,我呢,则是飘零到大江南。和我同样地流离到各处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哟。可是,他们同我同样,也怕会看不见故乡的美丽的雪景了罢”分析,“雪”反复出现,串联了全文,为所有的人物活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提供了背景。(2)在情感抒发上,“雪”反复出现,成为思念故乡、怀念童年、慨叹现实的情感载体。“雪!潆潆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这一年冬天,我们的院子里,好像比往常热闹得多了。……颓废的破大院,顿时,呈出了新兴的气象”“雪霏霏地下着……我呢,总是跑到油房里去。那里,是又暖烘,又热闹。马拉着油碾子,转着。豆子被压扁,从碾盘上落到下边槽子里,出了一种香的油气。同着碾子的人打了招呼,进了去。顺着窄路,走到里边的房子里,则又是一个世界了……我上了高高的垫着厚板的炕上,坐着,躺着,看着他们在作工,一只手操起了大油匠刘金城所爱看的《小八义》。我看着他们怎么蒸豆批,怎么打包,怎么上柞,怎么锤打。……听够了,我则看我的《小八义》,很晚的才回到房中睡觉。潆潆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我曾在雪后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晴日踏着雪,访过那些城外的村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现在,故乡里,还是依然地下着大雪罢。……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分析,“雪”成为“我”思念故乡、怀念童年、慨叹现实的情感载体。(3)在意境的营造上,“雪”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冷寂、萧瑟的意境,让沉重的悲叹更深切浓郁。作者笔下的“雪”是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我”的天真无邪、东北 大哥的豪爽开朗,还是老祖母的安静祥和、油匠们的忙里偷闲,都是在雪的场景中发生的,他们与“雪”是息息相关,呼吸与共的:即使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的伤神与落泪也是因雪而发、因雪而感的。同时作者在前一部分营造的那个与世隔绝,不受尘俗干扰的淳朴、恬静、和谐的农村图景与后半部分作者眼中的那个由于帝国主义的践踏而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前后的对比更反衬出时局的凄惨与悲哀,让读者沉重的悲叹更深切浓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1)由“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大地上好像披了丧衣。这一座古城,像是包围在雪的沉默中了”“在黎明,在暗夜,我,不眠地,倾听着风雪交加中的响动,是如何地孤独寂寥呀!我曾在雪后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晴日踏着雪,访过那些城外的村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望着街道上的灯光照在白雪上,颜色惨白的,四外,死一般地,寂静着,感到是会有‘死’要降到这座古城上边似的。在被雪所包围着的沉默中,无为地,生活着,心中是极度地空虚的。有时,如雪落在城上似地,泪是落在我的心上了”“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包在雪中的古城,吐出来死的唏嘘了”“在白雪的围抱中,我仿佛看见了到处是死亡,到处都是饥饿。在白雪上,洒着鲜红的血,是抗日义勇军的,是老百姓的”可知:作者选用了核心意象“雪”,赋予其浓郁的象征意味,营造了诗歌一般的唯美意境。(2)由“一片皑白,山上,原野上,树木上,房屋上,都是雪”“雪在上边飞飘着的大野,广漠地,寂静地,在展开着”“马嘶声,人的往来声,车声,唱歌声,打油的锤声,在外边的院子里交响着。颓废的破大院,顿时,呈出了新兴的气象”“天低着,四外;是空廓,寂寥”“赶柴车的,走着。拾粪的孩子,走着。农夫们,时时,在过路。但都是漠不相关似的”“我们,在田间的道上,巡回地,走着。有时,脚步声引出来几声狗吠。但,我们走开,狗吠也随着止住了”可知:全文多用短句,充满了诗的韵律。(3)由“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雪!潆潆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潆潆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棉絮”可知:作者不断使用反复的手法,如使文章具有一咏三叹的回环之美。(4)有“在故乡的大野里,在白雪的围抱中,我仿佛看见了到处是死亡,到处都是饥饿。在白雪上,洒着鲜红的血,是抗日义勇军的,是老百姓的。我只是茫然地想象着那种猩红的血,洒在洁白的雪上,在山上,在平原上,在河滨上,洒在一切的上边”“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可知,情感丰富而含蓄,抒情意味浓郁。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跬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徵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覆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B.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C.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D.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为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历史上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B.“遽进而言”的“遽”是“急忙匆忙”的意思,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思相同。C.“人主”指一国之主,也作“人君”,如《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D.“陆氏抗表”的“抗”是“抗拒、拒绝”的意思,和《答司马谏议书》中“欲出力助上 以抗之”的“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仁基的女儿是个容貌美丽的佳人,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将之留在后宫作为嫔妃,唐太宗于是将她聘为充华,发布了诏书。B.魏徵在进言时先表明帝王作为百姓的父母应当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然后指出唐太宗让郑氏之女入宫是有欠考虑的。C.大臣们劝说唐太宗继续册封郑女,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要顺从帝王旨意;陆氏极力撇清关系的行为,却让唐太宗觉得疑惑。D.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这正反映出唐太宗自己的话仍旧不足以真正取信于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2)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14.文章结尾说“时莫不称叹”,时人“称叹”的具体内容有哪些?【答案】10.B11.D12.D13.(1)现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之前已经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2)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14.①魏徵善于进谏(直谏),②唐太宗善于纳谏(承认错误、改正),③魏徵与唐太宗对人性的洞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得到辛处俭的妻子,稍稍蒙受宠爱。辛处俭当时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就下令将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常怀恐惧之心,经常担心不能保全头颅。“处俭”,是“时为太子舍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D;“常恐不全首领”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遽”:急忙、匆忙。句意:急忙进宫见太宗说。/“遽”:急忙、匆忙。句意:急忙扑过去捉它。可见,两处的“遽”意思相同。 C.正确。“人主”指一国之主,也作“人君”。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D.“意思相同”错误。“抗”:呈上。句意:陆氏也上表。/“抗”:抵制。句意: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可见,两处的“抗”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错误。从“外人意见,或当如此”可知,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许”,许配;“取”,通“娶”,聘娶;“顾问”,询问;“岂……乎”,“难道……吗”。(2)“适”,许配;“显然”,确切;“状”,证据;“既”,已经;“中止”,中途停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可知,魏徵善于进谏(直谏);从“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承认错误、改正);从“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所以反覆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可知,魏徵与唐太宗对人性的洞察。参考译文:贞观二年,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年方十六七岁,是个容貌美丽的绝代佳人,当时没有谁比得上她。文德皇后访寻到后,请求留在后宫,作为妃嫔,太宗聘此女,封为充华。诏书已发,但册封的使者尚未出发。魏徵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陆家,就急忙进宫见太宗说:“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抚爱百姓,应当以百姓的忧虑为忧,以百姓的欢乐为乐。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所以君主住楼台亭榭,就想到百姓应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着美味佳肴,就想到百姓应该没有饥寒交迫的担忧;眷顾妃嫔之时,就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国君的处常之道。现今郑氏的女儿, 很久以前已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我听说的虽然还不十分准确,但深恐它会损害圣上的美德,事情不敢隐瞒。君王的一举一动,都一定要记录下来,我所希望的是陛下特别留神思考。”太宗听了魏徵的话,非常吃惊,亲自写诏书答复他,深深地自我责备,于是停止派遣册封的使者,下令将郑氏女送还给她的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说:“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此外,陆氏也上表说:“我的父亲陆康在时,与郑家有交往,有时互相馈赠资财,当初没有婚姻交涉约为亲戚。”并说:“外人不知道实际情况,妄自有这样的传说。”大臣们又劝太宗娶郑氏女。太宗于是很狐疑,就问魏徵说:“群臣或许是顺从旨意,陆氏为何过于这样分辩?”魏徵说:“依我考虑,陆氏的本意可以知道,他把陛下等同于太上皇。”太宗说:“为什么呢?”魏徵说:“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得到辛处俭的妻子,稍稍蒙受宠爱。辛处俭当时任太子舍人,太上皇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就下令将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常怀恐惧之心,经常担心不能保全头颅。陆爽认为陛下现在虽然宽容了他,但担心以后暗加谴责贬官,所以再三自我表白,本意就在这里,不值得奇怪。”太宗笑着说:“外边人的想法或许是这样。然而我所说的话,没有能够使人一定相信。”于是发出诏书说:“现在听说郑家的女儿,过去已接受别人礼聘,先前发出诏书的时候,对此事没有详细审查,这是我的不对,也是有关官署的过失。授充华的诏册应停止执行。”当时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感叹!(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晨风行南朝梁·沈满愿理楫令舟人,停舻息旅薄河津。念君劬劳冒风尘,临路挥袂泪沾巾。飙流劲润逝若飞,山高帆急绝音徽①。留子句句独言归,中心茕茕将依谁。风弥叶落永难索,神往形返情错漠。循带②易缓愁难却,心之忧矣颇销铄。【注】①音徽;指琴或乐曲,代指音讯。②循带;循环围腰的衣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写一女子清晨时分渡口送舟洒泪挥别场景,笔调哀伤而怨怅。B.“念君”一句言说路上风尘劳苦,须多加保重,传达出女子的牵挂之情。C.“逝若飞”将轻快心情与行舟速度融为一体,“绝音徽”表达孤独无依。D.本诗细腻地刻画了女子送行和别后的心理情态,语言自然,表达灵活。16.诗歌的后六句如何从“形”“神”两方面表现女子的伤感? 【答案】15.C16.①形:踽踽独行,衣带易缓,形容消瘦。②神:心随船去;心中痛苦自己无所依靠;心中的忧愁无法排遣。【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轻快心情”错误。“逝若飞”是女子抱怨船行速度之快,瞬间跌进孤独无靠的渊薮,暗喻现实的严峻冷酷,并无“轻快之心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中心茕茕将依谁”中“茕茕”指孤孤单单,无所依靠,写出了女子内心孤单,自己无所依靠的痛苦之情。“神往形返情错漠”中“神往”指女子的心神随着船儿离开,“形返”指船儿走后自己独自在岸边走来走去。“循带易缓愁难却”中“循带易缓”指的是循环围腰的衣带容易松缓,“愁难却”指的是内心的忧愁无法排遣。“心之忧矣颇销铄”写到内心的忧愁无法排遣而形容消瘦。所以后六句写到女子踽踽独行于岸边,因忧愁而衣带易缓,形容消瘦。内心随着船儿离开,内心孤单无所依靠的痛苦之情,内心的痛苦无法排遣。(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一句“____”及《归去来兮辞》中一句“____”使用“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回归田园的渴望。(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3)白居易《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中“蓬莱”是古代传说中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一座“瀛洲”也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鸟倦飞而知还③.为国以礼④.其言不让⑤.海客谈瀛洲⑥.烟涛微茫信难求(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羁、倦、瀛洲、涛。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近年来,文化日渐昌明,国学也再度升温。实现国学于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时下谈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学和儒家,而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儒家与不同流派之间的关联以及各自的理论意义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历史悠久,对国学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应从时间维度上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还应从空间维度上审视不同区域的“域差”与互动。如此这般,方能触摸国学完整而客观的图景。当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融合正在成为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路径与方法时下的国学专业人才,有必要熔古铸今,以跨学科视阈合理有序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国学既要、代代守护,也要与时偕行观照当下。可喜的是,中国人的不少思维方式,有适应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之处。跨学科交流,乃至跨文明交流,对促进国学研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坚持交流互鉴,是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世界的必由之路但交流互鉴必须是双向的交流的前提,须摒弃“”“唯我独尊”的自我封闭心态;交流的过程,是寻求共通之处,互相;交流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提高,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是国学研究的一大成果。18.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组词语是()A.虽然薪火相传夜郎自大取长补短B.虽然一脉相承抱残守缺互通有无C.显然继往开来狂妄自大互通有无D.显然薪火相传抱残守缺取长补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D19.对国学的进一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分别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和不同区域的“域差”与互动。20.交流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这是国学研究的一大成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显然”,(形)清楚明白;容易看出来或觉得。语境为“不能局限于儒学和儒家”的观点,用“显然”更合适。 第二空:“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语境为“代代守护”,用“薪火相传”更合适。第三空:“抱残守缺”抱着残缺破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含贬义。“夜郎自大”,原指国土很小的夜郎国王自以为大,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狂妄自大”,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语境为“‘唯我独尊’的自我封闭态”,用“抱残守缺”更合适。第四空:“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互通有无”,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语境为“交流的过程,是寻求共通之处”“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用“取长补短”更合适。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本题要求改为单句,原句“不仅应从时间维度上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还应从空间维度上审视不同区域的‘域差’与互动”是复句,可以把“从时间维度上”和“从空间维度上”独立出来作状语,可改为“应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和“审视不同区域的‘域差’与互动”可以用“分别”这样的词连接,即:分别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和不同区域的“域差”与互动。最后改为:对国学的进一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分别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和不同区域的“域差”与互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提高”中“提高”与“文明”搭配不当,可改为“发展”;同时“互相交融”与“共同发展”具有递进的关系,中间宜用顿号,改为: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结构混乱,“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是国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句式混乱,“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应该是前句“交流的结果,是……”的宾语,这里用做下一句的主语,导致前句缺少宾语,可以改为: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这是国学研究的一大成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轻人更坦诚,也更主动,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在地震洪灾和疫情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参与的身影,听到他们讲述的故事,他们甚至并不讳言,这是“社会资历”。而对70后和更早时代的人来说,更熟悉的观念是“①”。我们小时候写的作文里面,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自己主动做好事,受帮扶的对象表示感谢,非要问我们的名字,我们会自豪地挺起胸膛,说一声“我叫雷锋”或者“我叫红领巾”。个人做好事,最终要淡化个人色彩,强调一种集体身份。而2008年后,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是,②虽然捐款也有匿名选项,但是更多人会选择亮出自己的名字。③,而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在更深层意义上,这是我们追求“健全人格”所作出的努力。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个人”,取决于我们一路走来做了哪些事,投身于怎样的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理解很多人把自己照片、名字弄进海报里的做法:公益就要亮出来,这与爱慕虚荣无关,因为公共性,本身就需要人们投入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资本”的发育,增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互信。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他们甚至并不讳言,这是“社会资历”。B.我们会自豪地挺起胸膛,说一声“我叫雷锋”或者“我叫红领巾”。C.在更深层意义上,这是我们追求“健全人格”所作出的努力。D.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资本”的发育,增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互信。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做好事不留名②人们做好事是要留名的③这不是爱慕虚荣【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特定称谓;B.表直接引用;C.表特定称谓;D.表特定称谓。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此处是比较70后和当下年轻人对“做好事”的观念的差异,年轻人并不讳言这是“社会资历”,而70后的观念则是“做好事不留名”;第二空,此处是说过去做好事不留名,淡化个人色彩的观念自2008年后悄然改变,也就是人们开始认可做好事留名,后面“ 虽然捐款也有匿名选项,但是更多人会选择亮出自己的名字”也印证了这一点,可写:人们做好事是要留名的;第三空,此处是对做好事留名现象的评价,后文有“而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可知这里应用“不是”照应,内容上应是对做好事留名带有贬义的看法,可写:这不是爱慕虚荣。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清退16名本科生的决定。这些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够修完相应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超过20学分。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这16名学生挂科非常多。针对本次人大清退16名本科生的事情,网友们的争议非常大。有网友觉得,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仅仅因为考试不及格就开除这么多本科生,草率了,要给这些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有网友惊呼:现在的大学也不好混了啊!也有网友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该为自己沉迷网络或经常睡懒觉等行为负责,如果自甘堕落,就应该被清退,给所有学生敲响警钟。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评价?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热点事件,即中国人大清退16名本科生;第二部分是网友对此事件态度,有质疑者,认为仅因为考试不及格就清退太过草率,应给改过的机会,有认可者,认为大学生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自甘堕落。材料包含着三层意思:被“清退”的学生是咎由自取,学校的做法是对的;第二层,时代在发展变化,必须顺潮流而动,必须与时俱进。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了。第三层,不思进取的青年是自甘堕落、是对自己、家庭、社会的不负责,应该受到惩戒。而惩戒不是根本,教育、挽救才是根本,希望这些青年悬崖勒马,不要让更大的悲剧发生,更大的代价出现。由此可知,考生立意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谈论学习的时候可以谈大学不是人生追求上进的终点,也就不是人生学习的休止地,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即将步入大学的考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还可以谈学习对自我角色的建构、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让我们不被时代抛弃;还可以上升到社会、国家的角度谈学习的意义;当然也可以从心理动因等方面分析当今大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其找到学习的动力,即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这一事件,指出不同人的不同评价,以此引出自己对此的态度,此处可以使用对比转折式,如“而我认为……”;接着结合当下大学生学习的状态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然后指出解决的办法;最后联系当代现实,明确当代青年如何才能应对将来的竞争,发出呼吁。立意:1.上大学岂可“混日子”?2.学习没有休止符。3.要学有所成,谨防“危险毕业”。4.不要让大学成为学习的终点站。5.赢了高考,怎能输了大学?6.拒绝颓废,肩负使命。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0:51:12
页数:20
价格:¥3
大小:51.8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