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三峡名校联盟2022年秋季联考高2024届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是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很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的问题。(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材料二:关于“修辞立其诚”的内涵有多种解说,尚无定论,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简而言之,就是怀真诚之心,发出来自心灵的声音,讲真话。小说家卡佛说,写作或其他的艺术创作都不仅仅是自我表述,它是一种交流。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在他拿起笔,以文字发声,诚挚而坚韧地与外围交流时,他便从个体的孤立中走出,与外围发生了碰撞、融合或抗衡。总之,作者与生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能不说,再个体的文字,也是有意义的,而这已足够。那些源自心灵的文字,其实已在日积月累中,自觉不自觉地与生活发生关联,并参与良性生活的构建。生活承载的时代感严峻地摆在每个作者面前,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涉及文字的担当性。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和常识》中这样说道:有时,在事物的进程中,当时间的溪水变成一股混沌之流,历史的洪荒漫过我们的地窖,认真的人们总要在作家、国家和宇宙之间寻找内在关系,而作家自己也开始为他们的职责忧心忡忡。他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作家拿起笔时,都会出于本能地进行有关生活、命运、环境、时代、精神等等的思考。这些东西看似芜杂又虚妄,却构成了作家的第12页共12页 创作资源和作品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因其具有芜杂又虚妄的特性,作家内心才会有困惑、痛苦和挣扎。真正的作家会为文字只停止于表象描摹而不安,从而在对命运处境作深邃思考上不断努力并清晰地将其呈现出来。从这层意义上讲,说真话,发出心灵的声音,实际上就是充分表现心灵探索的深度,构建灵魂的高度,并发散情感的温度,书写出时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可能性。我们处在历史绵长、文化驳杂、物质与精神越来越背离的时代,可以说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形势相当严峻。这当然是限制,但也恰恰是机遇。它在砥砺作家真诚面对,“修辞立其诚”,创作出具有担当的文字,收获大情怀大境界。(摘编自朱朝敏《修辞立其诚》)材料三:古人讲“修辞立其诚”。写作首先要诚恳、诚实、真诚、坦诚地对待读者,讲真话,不讲假话。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讲的是真心话就合乎道德?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假话不能说,真话不全说。”季先生的这一思想,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说话,更适用于写作,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无论写文学作品还是写各种论著,都不同于写日记,都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更不是个人内心思想自然主义的宣泄和展示。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看,势必会对读者产生影响。由于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感受和见解有正误之分,欲望和念头有正邪之分,心境和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果写作的人只注重讲真话,不考虑影响作用和社会效果,心里想啥就写啥,把内心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宣泄出来,文坛就会乱象丛生。现在有的人写文学作品,把内心中贪婪、淫秽的肮脏思想,都借用艺术形式来展露和渲染,严重地玷污了圣洁的文学园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写作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凡是写出来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当能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滋养、启迪、保健和导向的作用;凡是写作之人,都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写作时,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要慎重考虑社会需求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力求为读者提供营养丰富、健康洁净的精神食粮。这就决定了,写作讲真话,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理性思考,对什么话该写、什么话不该写,进行慎重的辨别、选择和取舍。(摘编自李贵富、王长存《也说“写作讲真话”》)1.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的“真”与古代的“诚”一脉相承,无论古今,求真求诚都是发言著论应该秉承的一个原则。B.当创作者用文字与外界交流时,文字就与生活发生了关联,尽管这可能并非出于创作者的自觉。C.文字不能仅仅描摹表象,还要能清晰地呈现对命运处境的深邃思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D.纳博科夫的相关论述,从文学对时代能否担当和担当多少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文字的担当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下时代中问题和机遇并存,创作者只要真诚面对生活,勇于担当责任,就能收获大情怀大境界。B.文学虽不是理论命题,但若想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也要符合名实一致原则。C.写作不同于写日记,不是纯粹个人的自言自语,创作者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免带来负面影响。D.创作者要立足实际,对写作内容进行辨别取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读者服务的意识。第12页共12页 3.结合材料内容,下面表述不符合材料一“三个一致”内涵的一项是(3分)A.“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在接触外物的时候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B.“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我们说话时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基础,不可曲解经义迎合世俗,否则就背离了真理。C.“小说和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以假的形式说真话。”文学创作既需要虚构,也需要说真话,虚构与说真话之间并不矛盾。D.“爱真理,忠实地生活。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所谓“讲真话”不过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3分)5.参加援助2020年武汉抗疫的杨医生,打算撰写一本自传性质的武汉抗疫回忆录。请结合这几则材料,给杨医生提三条写作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锁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孩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孩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于是双双关进了监牢。这个孩子的伙伴是钳工,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孩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孩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孩子的情形。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产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法庭上问他承认不承认那些粗地毯是他的,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滚他娘的吧,这些粗地毯。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还有风湿病。”第12页共12页 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和开导一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事情。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升堂!”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拔出来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原本由他父亲送到一个卷烟厂里去做学徒,在那里过了五年。今年厂主和工人们发生纠纷以后,他被厂主辞退,始终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铺里碰见那个跟他一样的钳工,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凡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他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孩子,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牢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于对健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让他交结那些跟他同样软弱而且在生活里迷失方向的人,然后由国库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自从他像个小野兽似的在城里住下,过学徒的生活,剃光了头发为以免生虱子,而且给师傅们跑街买东西的时候起,有心怜悯他的人却始终一个也没出现过。刚好相反,自从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抑无非是‘谁会骗人,谁会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之类的话。“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堆房,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节选自《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出版,有删节)文本二: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第12页共12页 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语言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的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它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节选自《小说与重复》,有删节,作者:J·希利斯·米勒)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明白孩子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作者列出粗地毯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孩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从而突出惩罚的不合理。C.小说描述那个孩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孩子不是“危险人物”外,可能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孩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D.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比喻、夸张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形象。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这一人称和视角。B.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文本一中就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C.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D.《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谓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检察官们审讯这个孩子,马斯洛娃等的刑事案件,是依照法律办案的。8.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4分)9.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分别从语言、人物、情节等角度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以戏为诚直。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或第12页共12页 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后敏坐事系狱,众人忧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琬纳其言,乃上疏。由是琬遂还住涪。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节选自《三国志·蜀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B.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C.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D.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弟,即表弟,亦通称为姑舅兄弟。“内弟”则指自己的弟弟或堂兄弟。B.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还有迁、擢、陟、改、黜等。C.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管地方军政的官吏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D.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琬为政务实,不做表面文章。做广都县长时,刘备突然来访,见蒋琬诸事不理,又喝得大醉,大怒,要问罪斩杀。幸有诸葛亮为他求情,免了重罪。B.蒋琬遇事沉着冷静,从容有度。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人心惶惶,蒋琬面无喜忧之色,神情举止一如平常,这不仅安抚了人心,同时也在百官当中树立了威望。C.蒋琬为人心胸宽广,心地无私。督农杨敏曾诋毁蒋琬,有人告诉蒋琬,蒋琬却不追究。待杨敏因事获罪,众人又认为他必死无疑,但蒋琬心无偏见,杨敏得以免除重罪。D.蒋琬行军打仗善纳忠言。诸葛亮曾多次出兵北伐均未建功,蒋琬欲改水路进攻,后来听从建议,搁置了这个计划。最后如诸葛亮一样病死涪县,壮志未酬身先死,不能不令人叹息。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4分)(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14.蒋琬放弃水路北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予以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第12页共12页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D.最后四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16.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2)《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所谓好学,除了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再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对《国风》《小雅》作出了评价,并表明《离骚》兼有二者的特点。(4)陆游《书愤》中“,”两句,采用列锦手法,将名词有序排列,使意象两两相对,简洁而巧妙地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①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②,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③。“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立秋之后,陕西人也开始了秋冬季的食品进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羊肉泡馍古称为“羊羹”。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饿的我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羊肉具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的功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演变,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的秋令美食。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第12页共12页 ①②③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2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 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202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巴厘岛G20峰会上倡议“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这与去年罗马G20峰会上习总书记主张“加强协调,促进复苏”一脉相承。②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也是对西方甚嚣尘上的以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文化冲突论的回击。③“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丧钟为谁而鸣》)这是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以上材料引发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行文能彰显较为缜密的逻辑和思考的理性;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三峡名校联盟2022年秋季联考高2024届第12页共12页 语文参考答案1.D(纳博科夫的论述围绕文字的担当性从原因、内容及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没有触及担当多少的问题)2.B(A项,“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原文表达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复杂多变,不能把内心所有的东西统统宣泄出来,而不是说不能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D项,颠倒了前后两者的关系)3.C(C项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要做到虚构与说真话的统一,与材料一中“三个一致”论述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4.①首段从“修辞立其诚”说起,借用季羡林的名言,引出本文写作时不能只讲真话的基本论点;②然后论述写作不能只讲真话的原因以及只讲真话的危害;③最后立足于写作目的,提出写作者讲真话时应持有的原则。(3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5.①要坚持真实性。做到所写内容与自己抗疫的亲身经历一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②要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用文字展现自己及大众的抗疫精神,激发国民的抗疫斗志。③真诚面对读者的同时,对抗疫时的复杂情绪慎重地辨别、选择和取舍。(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不结合材料内容和题目提供的具体语境最多得3分)6.D【解析】D.“夸张的手法”错。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当像描写和比喻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孩子的形象,但文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7.B【解析】A.“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错。作者叙述事件时运用了内心独白、对话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没有运用第一人称,而且运用的是“全知视角”。C.“浪漫主义”错。作品虽然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但文章体现不出作者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D。“依照法律办案”不对。全文描述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征罚,有罪的其赫留朵夫消遥法外,坐在陪宙团席上宙判他人,讽刺了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现实,强化了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嘴脸。8.①对比一: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繁琐。讽刺这种审讯荒唐可笑。②对比二:两位证人,一位可怜孩子,一位嫌案子麻烦,都没有证明判孩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要孩子受“最重的惩罚”。讽刺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③对比三: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④对比四:孩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们却认为犯人“较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离的危险人物”。讽刺副检察官们的愚蠢、自大。(每点1分,答到4点,即为满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比一:“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孩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管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却极其繁琐,作者讽刺了这种审讯的荒唐可笑的行为。对比二:“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新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目是招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两位证人,一位可怜孩子,一位嫌案子麻烦,都没有证明判孩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要孩子受“最重的惩罚”,文章讽刺了检察官一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的丑恶嘴脸。对比三:“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第12页共12页 ……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几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蘋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无罪的孩子在接受审讯、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逍遥法外、坐在陪宙团席上宙判他人。文章讽刺了当时社会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社会现实。对比四:“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丰草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钳工在候宙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孩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音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孩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们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离的危险人物”,文章讽刺了副检察官们的愚蠢、自大的性格特点。9.(1)语言:十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2)语言: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嘴脸。(3)语言: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真相。(4)人物:马斯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社会不是个例。(5)情节: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判。(6)主题:马斯路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马斯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每个角度2分,答到3点得6分)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语言上的作用:(1)“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文章很多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2)“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文章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的嘴脸。(3)“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的真相。人物上的作用:“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因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法庭的人”“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马斯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社会是普遍现象。情节上的作用:“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主题上的作用:第12页共12页 文章开篇写“(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那三个衣领绣花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马斯路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马斯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给人以警醒。10.C划线句意为: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求说:“蒋琬有治理社稷之才,他的才干不只是管理一个百里的小县城。他的政策以安民为本,不以做表面文章为先,希望主公能好好加以考察。”“民”作“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重”修饰“加”,此处不宜断开,排除B。故选C。11.A“内弟”是指妻子的弟弟。12.D“最后如诸葛亮一样病死涪县”表述有误,故选D。13.(1)蒋琬认为过去诸葛亮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时运艰难,最终没有成功,不如顺水东下。(“以为”,认为;“数”,多次,屡次;“竟”,最终;“克”,成功。)(2)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智谋、有勇力的人也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忽微:微小的事;“于忽微积”句式;智勇;有智慧、有勇力的人;于:被)14.①适逢他旧病接连发作,没有能及时实行。②众人议论,都认为如果不能迅速获胜,返回的路十分艰难,这不是长久之计。解析:找到原文“蒋琬放弃水路北伐”的地方,在最后一段,从“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琬纳其言,乃上疏”可知,首先是他个人身体原因,适逢旧病接连发作,没有能及时实行。其次是外在原因,众人议论如果不能迅速获胜,返回的路十分艰难,这不是长久之计。故而他采纳了这些谏言,不再准备从水路进行北伐。参考译文: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二十岁时跟表弟泉陵人刘敏一同出名。蒋现以州中书佐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担任广都县县长。刘备曾经在外出游玩时,突然来到广都县,看到蒋现对各项事务都没有理睬,当时又喝得大醉,刘备很生气,就要将他问罪斩杀。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求说:“蒋琬有治理社稷之才,他的才干不只是管理一个百里的小县城。他的政策以安民为本,不以做表面文章为先,希望主公能好好加以考察。”刘备向来敬重诸葛亮,就没有给蒋琬治罪,只是在仓促间罢免了他的官职而已。建兴元年,丞相诸葛亮开建府衙,征召蒋琬为东曹掾。蒋琬被推举为茂才,他坚决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等人,诸葛亮在教令中回复说:“想到您离乡背井,为百姓奔走,众人内心不安,又不能让远近之人了解您的心意,所以应该显示出您的功劳来,表示这样的选拔是清廉和贵重的。”蒋琬升为参军。诸葛亮去世后,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不久又加官行都护,让他持符节,兼任益州刺史,升任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为安阳亭侯。当时元帅刚去世,远近的人都非常担忧。蒋琬出类拔萃,处于百官之上,既没有悲戚的神情,又没有欢悦的神色举止,神态一如往常,所以众人都渐渐佩服他。东曹掾杨戏向来性情简单,蒋琬和他谈论,他有时也不回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构陷他说:“您和杨戏讲话,而他不回答,杨戏对上级怠慢,不也太过分了吗?”蒋琬(却)认为杨戏诚实正直。又有督农杨敏曾经诽谤蒋琬,有人将这件事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去追究治理杨敏的过失,蒋琬说:“我确实比不上前人,不需要追究。”后来杨敏因事被收押下狱,众人都担心他一定会被处死,但蒋琬心中没有成见,所以杨敏得以免于重罪。蒋琬的好恶都符合道义,大都如此。蒋琬认为过去诸葛亮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时运艰难,最终没有成功,不如顺水东下。于是就制作了很多战船,想要从汉水、沔水地区攻打魏朝的魏兴、上庸一带。适逢他旧病接连发作,没有能及时实行。而众人议论都认为如果不能迅速获胜,返回的路十分艰难,这不是长久之计。蒋琬接受大家的意见,并上书后主。蒋琬于是返回,驻守涪县。后因病情加重,(延熙)九年去世,谥号为恭。15.AA.“经过千里跋涉”错误,“迢迢”是“远远的”意思,这里是说远远地看到华山上的仙姬明星、玉女。并非指“路途遥远”,诗人是通过想象登上莲花山,无“千里跋涉”的意思。故选A。16.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17.(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3)《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第12页共12页 (4)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18.①闻名遐迩②络绎不绝③垂涎欲滴(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亦可酌情给分)19.D(D项和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上长桥比喻为卧波长龙。A项使用了借代、对偶的修辞手法,这里用“丝竹”指代繁复的音乐。“案牍”指案头的公文,此处指代政务。B项使用了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这里把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C项使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20.参考示例: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古称“羊羹”的羊肉泡馍是陕西人立秋之后最具特色的进补食品。(4分,改后符合要求即可给满分)21.(6分)①却是各种“手机病” ②眼科最令人担忧 ③手机是把“双刃剑”22.(3分)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严重的会使患者得眼底黄斑病。(3分,原句中有3处语病:“发生”与“病”搭配不当;“使”与“造成”句式杂糅;递进语序不当,应是“损伤”在前,“得眼底黄斑病”在后,“得眼底黄斑病”更严重。)(其他修改方法无语病、不改变原意也可给满分)23.【理解材料】材①包含倡议、主张。倡议“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针对当下世界经济运行脉络不太畅通,不利于(疫情、贸易壁垒等因素引发世界经济低迷情况下)经济“复苏”而言,是富有现实性的提议,对于当前西方主张经济“脱钩”,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脱钩”,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意义;而“加强协调,促进复苏”的主张中,“协调”也是达成“畅通”的重要策略、手段(可供思考“怎么办”之用),其目的是“复苏”,繁荣世界经济。材②名言中,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应“各美其美”;对其他民族文化传统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态度,也是消除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不“畅通”现象的出路。它暗示了当下全球经济不“畅通”的深层原因:文化或文明冲突观念影响下“零和思维”、“中国威胁论”作祟。“大同”本是《礼记·礼运》中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此指各民族尊重、弘扬各自文化传统,并包容、尊重、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构建的多元、多彩的和谐世界。材③名言出自《丧钟为谁而鸣》,表明人与人、国与国存在普遍的联系,应构成有机的整体。如果逆全球化潮流而动,执意于“脱钩”“撕裂”,那么,经济复苏、世界繁荣的步伐就会迟滞,甚至“它(丧钟)就为你敲响”。此外,三则材料或明或暗地指向时代问题——国际政治中的“孤立主义”、经济运行中的“脱钩”现象。时代的暗流中不乏种种谬论和诸多担忧,行文时自然会涉及论敌(还可虚拟论敌)。而要驳斥谬论,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以廓清视界,破除壁垒,就需要学生拥有较为广阔的视野(全球视野、文化视野)和比较深入的思考。因此,此次作文属于宏大叙事类作文。【分析关系】三则材料为异质性材料,彼此存在互补关系,其内在逻辑联系为:一、①是观点,③是①的理论依据(原因)之一,②是怎么办(态度、策略);立意:畅通,应是时代的主旋律;让地球成为畅通和谐的村落;密不可分是畅通的最好理由……二、②是观点,③是②的理论依据(原因)之一,①是针对当前“脱钩”现象怎么办(策略、出路);立意:美美与共,天下方能畅通;在相互欣赏中畅通……三、③是观点,①②分别是经济、文化上的策略、出路。立意:不可自我封闭(孤芳自赏);“小国寡民”只是迷梦;切勿错过外面的风景……以上三种逻辑联系,实际上也涉及立意中三个不同的侧重点。把握了材料或观点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准确立意;再注重分析、推理,作文才会避免“论点+论据”这一简单拼凑模式(理解、诠释性作文“怪胎”)的出现。切记:(1)思维是作文第一要义(而非语言的华美、论据的堆砌),分析、推理(含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2)论据并不等同于论证,分析、推理正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粘合剂。第12页共1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0:01:11 页数:12
价格:¥2 大小:50.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