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统测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强基联盟12月统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摘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有删改)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摘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B.逻辑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D.逻辑有效性理论因逻辑和论证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也会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 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B.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既受到逻辑的制约,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C.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而不能用常理来衡量的,如果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对于诗人和诗歌反而往往产生错误的判断。D.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人们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B.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C.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宋·苏轼《江城子》)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5.作者认为,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有理即合乎逻辑事理。文中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请你将这个三段论推理完整表达出来。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A3.A4.①比喻论证,如“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③事例论证,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5.①.大前提: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②.小前提:离人泪是液体。③.结论: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因为加入一些描述性语句而丧失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以偏概全。原文是“从公 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与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本就存在于他的大脑中”错误。原文材料一“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无理而妙”指的是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A.《诗经·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以叙述为主,是现实主义诗歌,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B.用“流霜”比喻月色的皎洁,用“汀上白沙看不见”创设了江天一派澄明的画面,语言看似不合逻辑,但有别样的表达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C.夸张仿佛不合逻辑,但从时间上极言人生短暂,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D.是诗人悼亡之作,将之前的生活场景放置到妻子回来的梦境之中,梦境与过往的现实交叉,匠心独运,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比喻论证,如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证定理与建立逻辑理论的关系时,“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将“定理”比喻为“基石”,将“有效逻辑理论”的建立比喻为“精美的大厦”的建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②引用论证,如材料二第二段“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引用刘勰的言论论证“夸张”的无理而妙的效果;“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引用严羽的言论论证“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 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诗人的语言更是如此;“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引用鲁迅的话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这些名家言论的引用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③事例论证,材料二第三段“《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运用《西厢记》中的句子论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以及“无理而妙”中依然包含深邃的逻辑基础。举例论证使论证的观点更为生动具体,直观有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以及推理的能力。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推理判断。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即三段论推理包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再结合材料二“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分析:“‘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中,一个一般性原则是“所有的液体,都是可以用之染物的”,这是“大前提”;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液体”,这是“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是“离人泪是可用之染物的”,这是“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一个牧羊人共进午餐[意大利]卡尔维诺这是我们父亲的一个错误,是他那些惯犯错误中的一个。他让那个从小山村里来的男孩来替我们看羊。男孩到的那天,他想请那孩子和我们同桌吃饭。我们的父亲不明白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不明白在一间像我们家这样的饭厅和他们那些烟熏石头房子之间的差别,我们家的饭厅里尽是雕饰家具、深色图案的地毯,还有花饰瓷砖,而他们房子的地面只是夯实的土地,烟囱帽上披着用报纸做成的满是苍蝇的花彩饰带。他进来了,我在读报纸。我抬起眼睛,他在饭厅正中,手很沉,下巴抵着胸膛,但眼光固执地望着前方。是个几乎跟我一般年纪的牧羊人,头发浓密而僵硬,脸部轮廓曲成弧形:额头,眼眶,下颌骨。他穿着件大兵风格的深色衬衫,纽扣强迫般地一直扣到喉结,里面歪七扭八地穿着件破衣裳,就好像关节粗大的双手就要流出来一般,一双硕大迟缓的 鞋子,在亮堂堂的地板上蹭着。“这是我儿子奎因托,”我父亲说,“在上高中。”我起身,试图做出一个微笑的表情,我伸出的手碰到了他的手,很快我们就松开了,互不相看。我父亲已经开始说我了,一些对谁都无关紧要的事情,还说我差多久就能结束学业,说一次我们去那个孩子老家打猎时我打死的一只睡鼠;每当我觉得他说的话不对时,就耸耸肩,说:“我?才不是呢!”牧羊人一直没说话,也没动,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见:他不时朝一面墙、一张帘子迅速望上一眼,就好像一头在寻找笼子里一缕光的野兽。我母亲进来了,她个子很高,穿着黑衣服,衣边上有些花边,顺滑的白发间是不动声色的分缝。“啊,这就是我们的小牧羊人,”她说,“你一路过来还好吧?”小伙子没起身,也没答话,眼光抬到我母亲身上,那眼光中含着不信任与不理解。我是全心全意地站在他一边:反对我母亲那种温情而优越的语调,她用来称他的那个主人般语气的“你”字;她本可以像我们父亲那样说方言的!但她却用着标准的意大利语,一种冷冰冰的意大利语,就像一堵大理石的墙体,横在可怜的牧羊人面前。正准备上汤时,我外婆坐在轮椅上出现了,她被我可怜的姐妹克里斯蒂娜推着。我外婆用那族长式的平静点了点头:“好孩子乔瓦尼诺,我们希望你别让羊逃走掉,唔!”我姐妹克里斯蒂娜,半藏在轮椅椅背后,在不多的访客中,能看出来谁是受到极度重视的,胆战心惊地探出脸来,喃喃道了一句:“非常高兴认识你。”然后把手伸给年轻人,而他只是重重地擦了一下她的手。我可怜的姐妹克里斯蒂娜,从她那方面来说,迷惑也不少,就像每次看到新面孔时,她就会走到饭厅中央,永远相扣的双手收在披肩下,披肩衬出她畸形的肩膀,清浅而惊愕的双眼望向窗户玻璃,早老的几绺灰发把头发划成一道一道的,面容被久居在家的怠倦搞得很难看,她说:“海里有艘小船,我看见它了。两个水手划呀,划呀。然后这船经过了一座房子的屋顶后,就再没人看到它了。”现在我希望客人能立刻意识到我姐妹的悲伤境况。我发现,牧羊人在听我姐妹说话时,并没有表现出那种不知所措的不适,相反,似乎这才让他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也许他终于找到属于他概念中的什么东西了,一处我们的世界和他世界间的交汇点。我想起在山里的农舍间,常常会碰上一些疯子,他们能在门槛上的团团苍蝇里坐上好几个小时,说着哀怨的谵语,使乡下的夜晚忧伤起来。也许我们家的这个不幸,他能理解,是因为他老家的人对这种不幸相当熟悉,正是这不幸才使他靠近了我们,而不是我父亲的古怪友善,不是女人们母亲式的呵护姿态,也不是我的生涩孤立。我兄弟照常来晚了,大家都已经拿起勺子了。他进来后,在我父亲给他解释事情的经过和介绍他之前,扫一眼就全明白了。“我儿子马可,学的是公证员。”而我兄弟已经坐下吃饭了,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谁都不看,冷冷的眼镜黑得好像穿不透一样,那悲伤的胡子光滑而僵硬。他怎么说都该跟大家打一声招呼,并为自己的晚到道歉,也许还该跟客人 微笑一下的,然而他是既没张嘴,也没皱一下无情的额头。现在我知道牧羊人身边有个极强大的同盟,这个同盟会用他石头般的缄默来保护他,会在那种不适的沉闷气氛中给他开辟一条出路,这条路只有他,马可,能创造得出来。牧羊人吃着,身子一直佝偻到汤盘上,吃得是稀里哗啦,动静很大。在这点上,我们三个男人都站在他那边,把浮华的礼节丢给女人。我对这个新联盟,对我们四人跟女人们的这种反抗很是满意:因为这样一来,牧羊人就不再孤单了。吃完水果后,我兄弟做了一个很大的举动来表示完成进餐:他掏出一小包烟,递给客人一根。他们把烟点上,没向任何人征求许可,而这,则是那顿饭中最完满的团结时刻。我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只要我还在念高中,我父母就不准我吸烟。我兄弟已经心满意足了:他站起来,抽了两口,从高处望了望我们,就像来时一样默不作声,转了个身,又默不作声地走了。有关牧羊人小伙子的思绪整晚都在追随我们。我们在吊灯缓和的灯光中安静地吃着晚饭,摆脱不掉那个他现在正一个人待在我们地上农舍里的想法。他现在一定已经喝完被加过热的饭盆里的汤了,然后几乎是在黑暗中,早已躺在了麦秆上,从下面会传来山羊们挤动、碰撞,还有在齿间磨草的声音。牧羊人会出去,面海的方向有点雾气,空气潮湿着。一小股泉水在寂静之中谨慎地打着呼噜。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饮着水,尽管不渴。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但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选自《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这是我们父亲的一个错误”,写出了父亲的友善相约却造成了牧羊人的尴尬与孤立,流露出“我”的惋惜之情。B.文中姐妹的悲惨境况使得牧羊人与这个家真正靠近,间接地写出了牧羊人曾经的不幸生活。C.“而这,则是那顿饭中最完满的团结时刻”,表明本来互相充满了怀疑的三个人此时已结盟,达成了心灵互通的默契。D.文中画横线句中“同盟”是指“我兄弟”,因为“牧羊人”与“我兄弟”都冷漠孤独,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讲述“我”的一次难忘的进餐经历,表达了处于不同文明世界的人们在心灵上无法真正沟通的主旨。B.本文着意于牧羊少年的手的描绘,如“手很沉”“我伸出的手碰到了他的手”“而他只是重重地擦了一下她的手”,这些细节流露出牧羊人身处陌生环境中窘迫不安的心情。C.“就好像一头在寻找笼子里一缕光的野兽”,这一比喻中“笼子”一词暗示了牧羊人生 活的小山村封闭落后的环境特征。D.评论者认为“艰难的意义”一直是卡尔维诺小说永恒的特点,本文同样表达了作者这一创作理念:个人对于世界,对于与世界的关系的犹疑,一切都是艰难的。8.赏析结尾段的艺术表达效果。9.卡尔维诺称:“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减少沉重感”的。【答案】6.D7.C8.①结尾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心理描写)为牧羊人创设了一个朦胧灵动,安宁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图景,表现牧羊人自然独立的生命状态。②结尾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牧羊人在农舍活动、朝面海的方向走去等内容,展现牧羊人保有自己独有的充盈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③结尾间接表达出“我”对自由自在环境的向往,传达人与人之间隔阂本来就难以消除,这种客观性有点类似于鲁迅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升华了主旨。④语言清新自然,轻盈舒缓,使小说具有一种抒情意味。9.①“孤独”是跨越了不同阶级、不同文明的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重重隔阂和交流的种种障碍,这是一个沉重的主题,而作者想通过艺术手法减少沉重感。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来表现;选材上,写了日常的一餐,牧羊人也是常有的形象。③叙事艺术方面,运用“我”第一人称,亲历事件,具有现实感;以孩子视角观照生活,带有天真懵懂又敏锐/敏感的叙述腔调。④从语言上体现减少沉重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惋惜之情”表述不确切,结合“我们的父亲不明白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不明白……而他们房子的地面只是夯实的土地,烟囱帽上披着用报纸做成的满是苍蝇的花彩饰带”可知,此处应有不满之意。B.“真正靠近”错误,原文只是说“也许他终于找到属于他概念中的什么东西了,一处我们的世界和他世界间的交汇点”,注意是“也许”,是“交汇点”,没有真正靠近。C.“表明本来互相充满了怀疑的三个人此时已结盟”错误,过度解读,他们只是在“抽烟”这件事上想法一致,没有结盟。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笼子’一词暗示了牧羊人生活的小山村封闭落后的环境特征”错。“笼子”是比喻令人压抑的陌生环境。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尾写“他现在一定已经喝完被加过热的饭盆里的汤了……牧羊人会出去……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但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从“他现在一定……”“牧羊人会出去……”等语句可知,这是作者想象的牧羊人的生活情景,是虚写。“从下面会传来山羊们挤动、碰撞,还有在齿间磨草的声音”“面海的方向有点雾气,空气潮湿着”“一小股泉水在寂静之中谨慎地打着呼噜”“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这些描写为牧羊人创设了一个朦胧灵动,安宁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图景;“然后几乎是在黑暗中,早已躺在了麦秆上”“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饮着水,尽管不渴”“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表现牧羊人自然独立的生命状态。“躺在了麦秆上”“牧羊人会出去,面海的方向有点雾气,空气潮湿着”“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饮着水”“他在空中挥了挥胳膊,并没碰到它们”,结尾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写牧羊人在农舍的活动、朝面海的方向走去等内容,展现牧羊人保有自己独有的充盈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我”和牧羊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我”的家富裕奢华,“我”在上高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牧羊人很穷很不幸,但结尾这段富有诗意的想象却间接表达出“我”对自由自在环境的向往;其实这只是“我”的浪漫想象而已,牧羊人真实的生活恐怕不是这么美好迷人,这样的结尾传达人与人之间隔阂本来就难以消除,这种客观性有点类似于鲁迅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升华了主旨。“一小股泉水在寂静之中谨慎地打着呼噜”“牧羊人沿着被覆满野生常春藤的路走过去”“萤火虫时隐时现,就像有厚厚实实的一大群”,这些语言清新自然,轻盈舒缓,使小说具有一种抒情意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探究审美意蕴的能力。扣住“减少沉重感”分析。文章表现的主题是“沉重”的,牧羊人来到一个不属于他的家庭作客,人与人之间总像是隔着一层障壁,无法互相理解,无法正常交流、沟通。其实“孤独”是跨越了不同阶级、不同文明的普遍存在,人与人之间存在重重隔阂和交流的种种障碍,这是一个沉重的主 题,而作者想通过艺术手法减少沉重感。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来表现。文章描写“我”父亲把那个从小山村里来的替我们看羊的男孩带到家里来作客,然后写了我们家里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写了“我”的感受,通过“作客”这一小小事件,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截面来展现主题;从选材上看,写了日常的一餐,写父亲把“我”以及家人介绍给他,写他的表现;牧羊人也是常有的形象,如“他在饭厅正中,手很沉,下巴抵着胸膛……纽扣强迫般地一直扣到喉结,里面歪七扭八地穿着件破衣裳,就好像关节粗大的双手就要流出来一般,一双硕大迟缓的鞋子,在亮堂堂的地板上蹭着”。从叙事艺术方面看,小说运用“我”第一人称来写,写“我”的感受,如“牧羊人一直没说话,也没动,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见:他不时朝一面墙、一张帘子迅速望上一眼,就好像一头在寻找笼子里一缕光的野兽”,使读者好像亲历事件,具有现实感;“我”还是一个高中生,小说以孩子视角观照生活,带有天真懵懂又敏锐/敏感的叙述腔调,如“我”敏感地觉察到母亲说话的强调和他的窘迫和尴尬“她本可以像我们父亲那样说方言的!但她却用着标准的意大利语,一种冷冰冰的意大利语,就像一堵大理石的墙体,横在可怜的牧羊人面前”。从语言上看,“牧羊人吃着,身子一直佝偻到汤盘上,吃得是稀里哗啦,动静很大。在这点上,我们三个男人都站在他那边,把浮华的礼节丢给女人。我对这个新联盟,对我们四人跟女人们的这种反抗很是满意:因为这样一来,牧羊人就不再孤单了”,这样的描写减少沉重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 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B.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C.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D.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民”意为亲近安抚民众,与《大学之道》“在亲民”的政治目的完全一样。B.“性”与“道”,文中可以互相解释,指君王治国的本质性规律与方法。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D.“毫末”与“明不足以察秋毫”的“秋毫”意思相近,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认为治理国家而迷信龟卜占筮、依恃大国或赏罚失当等做法,都是治国邪术,法治大敌。B.选文(二)“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可以体现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 C.选文(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要注重积累,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观点一致。D.选文(一)善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证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选文(二)善用比喻、对比方法,揭示圣人治民之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14.在治国理政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不同的理念,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答案】10.D11.A12.C13.(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14.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彰明法度,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法明则忠臣劝”与“罚必则邪臣止”句式一致,内容相对,结构对称,应在中间断开,排除AB。“正道”作“隐”的宾语,二者构成动宾关系,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政治目的完全一样”说法错误。两者的政治目的不同,选文(一)政治目的是“明法度”,《大学之道》政治目的是“明明德”。B.“性”与“道”,文中可以互相解释,指君王治国的本质性规律与方法。如“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的意思是: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性”与“道”在文中可以互相解释。C.“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 项工作。其中的“众望”的意思为“众人的信任、希望”,与“民望”的“民众心生怨恨”的意思不同。D.“明不足以察秋毫”的意思为:眼力再好也无法看到细微的事物。其中“秋毫”本意是指鸟兽新长的细毛,此处代指细微的事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意思为: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毫末”指细小的萌芽。两者意思相近。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要注重积累,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观点一致”分析错误。选文(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是为了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阐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两者观点不一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劝”,鼓励;“则”,那么;“虽”,即使。(2)“民”,一般人,普通人;“几”,接近;“慎”,审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选文(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可知,韩非子认为彰明法度在治国理政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而从选文(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等可知,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参考译文:(一)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 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邢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邢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埋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二)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春景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注]张志烈《苏词二首系年略考》认为此词是苏轼罢定州任、谪知英州、启程南下时的寄托之作,是他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离开定州、南行途中触景而发的。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残花败落、燕子低飞、柳絮乱飞、芳草萋萋的暮春景象,营造出凄清伤感的氛围。B.下片写佳人之“佳”,只见秋千影,但闻欢笑声,惹墙外行人驻足,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C.全词既写了自然景物,又写了墙里墙外之人,而后者与自然之景构成了特殊奇妙的暮春景观。D.苏轼词以豪放著称,但他的不少婉约词也很精妙,本词与《江城子·记梦》都属于后者。16.本词在表达的丰富思想情感意蕴中具有多重矛盾,试结合词句加以赏析。【答案】15.A16.①情与情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极为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又如,下片“多情却被无情恼”作结,写出了“多情”之人满怀思绪,“无情”之人却全无所觉,是情与情的矛盾。②情与理的矛盾。如人人皆知世间美好的事物不仅在眼前,“天涯何处无芳草”,然而却仍不免感时伤逝,无法摆脱情感的桎梏,这是情与理的矛盾。又如佳人洒下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徒叹奈何;明知情思不能被人理解,却依然不免烦恼顿生,这是情与理的矛盾。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例如“天涯”一句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未来的乐观旷达之思,可是在现实中,词人却屡遭迁谪,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如“佳人”能听其声闻其笑,然而却终不能见,体现与“美人”不能遇合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营造出凄清伤感的氛围”理解错误,上片为时令背景。上片暮春景象残花飘零与青杏初生,燕子低飞与春水盈盈,柳绵飞尽与芳草染遍天涯,句句一笔两道,写出自然的生长气息。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飞,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并非一味凄清感伤。故选A。【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感情极为低沉。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天涯何处无芳草”,又表现得颇为乐观,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是情与情的矛盾。人人皆知世间美好的事物不仅在眼前,“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却仍不免感时伤逝,无法摆脱情感的桎梏,这是情与理的矛盾。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风波。“天涯何处无芳草”意思是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这一句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未来的乐观旷达之思,可是在现实中,词人却屡遭迁谪,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佳人”能听其声闻其笑,然而却终不能见,体现与“美人”不能遇合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有什么用。(2)《大学之道》中,论述“修身”与“正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而不仁②.如礼何③.欲修其身者④.先正其心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修”“已”“望”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论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长征,_____________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还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它们都展现着中华山河壮美,凝聚着_____________、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几大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地域广阔,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也_____________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发展历史来看,大江大河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如长江流域拥有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不同文化形态_____________,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长江文化。在湖南,“半条被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在广西,湘江战役悲壮辉煌;在贵州,遵义会议改变了历史……跨越大半个中国,超过2000处长征文物散布在沿线15个省区市的广袤的国土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更好地发掘、保护和建设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对讲好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意义深远。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需要现象级的符号来承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激发文化认同,展现文化自信,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通过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识,编织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国家符号体系和传播体系,有助于推动文明互鉴,提升国内外对中华文化整体认知和系统了解。18.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蜿蜒起伏自强不息穿通兼容并包B.连绵不断自强不息串联兼收并蓄C.连绵不断坚持不懈穿通兼容并包D.蜿蜒起伏坚持不懈串联兼收并蓄19.请赏析两处画波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横线句子至少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订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B19.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江大河”喻为“一线”,将各种文化形态喻为“珠”,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大江大河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三个介宾短语与主谓短语构成”的相同句型,排列在一起,使语言表达富有气势,同时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的经典文化典故,充分展现了长征故事与长征精神的广泛性与多样性。20.①.“通过……”②.改为:删去“通过”③.“编织……”④.改为:“构建”【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蜿蜒起伏”: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强调高低不平。“连绵不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强调距离远或者长。语境中修饰万里长城,强调其长,所以应填“连绵不断”。“自强不息”:息,停止。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一般形容一个人内在精神品质。“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一般用作做某事或某项工作一直不松懈。语境中用来指“精神文化内核”之中的一个,所以应填“自强不息”。“串联”:一个一个地联系;贯穿连接;串通联络。“穿通”:贯通;疏通。语境是强调“几大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涉及“文化遗产”,也联系着“地域文化”,所以应填“串联”。“兼收并蓄”:指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强调指兼容性大。“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强调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语境中强调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相互融合,多元共生,所以应填“兼收并蓄”。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句子中,“大江大河”是本体,“一线”是喻体;“各种文化形态”是本体,“珠”是喻体,所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说明了从发展历史来看,大江大河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言简意赅,生动形象。②“在湖南,……”“在广西,……”“在贵州,……”三个句型相同,即“介宾短语与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型,构成排比句式。作用:排比句式本身就能够增强语势,富有气势,联系本句,不难看出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的经典文化典故,充分展现了长征故事与长征精神的广泛性与多样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语病主要有两个:一是介词滥用。将“通过”删掉;二是搭配不当。将“编织”改为“构建”与“体系”搭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风萧萧,变色后的叶子很快会随风飞舞,最后落叶归根。通常来说,叶片在秋季脱落可以让植物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和水分的流失。叶子在脱落前,除了叶绿素,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也会发生降解。这些降解后的物质仍很有“营养”,会被植物体重新吸收。随后,叶 柄基部的一些细胞会发生细胞壁的降解,从而①。在外力的作用下,叶片②。我们常见的、发生季节性叶片衰老和脱落的植物,被称为落叶植物,它们大多生长于温带和寒带地区,如松科的落叶松属植物、悬铃木科的三球悬铃木等。另一类植物,被称为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不同,其叶片衰老过程是不同步的,在一个时间段内仅有部分叶子发生衰老和脱落,如经冬不凋的松属植物以及位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大多数多年生植物。还有一类特殊的植物,③,它们虽然生长在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落叶和新叶生长,这类植物如桑科榕属的黄葛树等。2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段文字材料,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20个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落叶可使植物减少能量和水分流失。22.①.使细胞分离②.就会发生脱落了③.被称为半落叶或半常绿植物【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文段是总分的结构,阐述植物落叶的原因及作用。开头第一段提出观点“叶片在秋季脱落可以让植物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和水分的流失”,后三段加以阐释并举例说明。落叶植物,常绿植物,半落叶或半常绿植物,都是如此。故文段中心句为第一段的“叶片在秋季脱落可以让植物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和水分的流失”,据此可概括出“落叶可使植物减少能量和水分流失”。【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叶柄基部的一些细胞会发生细胞壁的降解”分析可知,这是要使细胞脱离母体,故填“使细胞分离”;第二空,文段说的是叶子的脱落,当叶柄细胞已经分离,在外力作用下,自然就会脱落,故填“就会发生脱落了”;第三空,此处相对“被称为落叶植物”和“被称为常绿植物”,是“被称为……植物”,再结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落叶和新叶生长”,可理解为“半落叶半常绿”,故填“被称为半落叶或半常绿植物”。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尼采曾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杉本博司则在《直到长出青苔》中有过比喻:“这一生依靠着倒映于视网膜上映出的虚像,人类不断地测量着世界和自己的距离。”青年人观照世界,拓展视野,难免有局限,需要在探索世界中突破自我,去拥抱更广大的舞台和更光明的愿景。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看”不仅仅指向动作本身,还包含着“收集”“理解”“思考”等含义。这里的眼睛不仅是作为空间的眼光所及,还要延伸到另外的一些感知的功能上,包括能给人的意识带来感受的任意一种感官。而眼光所及,也是指的所能感知的范围。杉本博司的比喻中也有所说明,人就是通过“看”来获取关于世界的信息。但是人难免有着认知局限。总会有人因为自己知道不少的知识而自鸣得意,却不知道自己所知的东西就如同一个圆圈里面的内容,而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是圆圈之外的无限空间。我们每一个人,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我们只是在自己所看到的狭小范围里,进行一本正经的推理、分析、判断和评价,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自以为认识了真相。其实不然,我们只是活在一个狭小的牢笼里,受困于其中。而这个牢笼围墙之外的广阔世界和无限天地,我们无法目睹,无法企及,无法掌握。所以,唯有正视自身的局限,才能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才能更加准确更加清楚地给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定位:唯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不断汲取外界的营养,才能更加谦卑更加不懈地在追求真理和无限的道路上求知探索。写作时,可以首先开门见山地指出人往往存在眼界和能力的局限性,然后由此指出“突破自我”的重要性。而对于如何才能突破自我,则可以借助材料找到相关讯息,对自己来说,可以考虑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因为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若只知墨守成规,在旧事物和旧眼光上过于固执,那我们迟早会落后于时代。因此,突破自我,首先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说,还可以通过借鉴他人之长来突破自我。对此,则可通过比较借鉴与不借鉴的不同结果来进行举例说明。最后,则可对全文进行思想升华,说明这种完善自身的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比优异的最终结果更显难能可贵。 立意:1.鉴人所长,补己之短,突破自我。2.突破自我局限,跟上时代步伐。3.突破自我的努力比突破自我的成功更重要。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0:01:10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3.2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