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十二月月考语文(本试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堿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古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一词本意就是经世济民。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②“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就提出养民、富民、教民之说,富民就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因此,他力劝鲁哀公不要与民争利,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道家学派也高度重视富民,反对扰民争利。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强调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这些论述,体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③“养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又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灾害、抗灾救荒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代中国,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虫被称为“五害”。帮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职责。《管子》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古代中国历来重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形成了独特的荒政制度。常平仓就是官府为储粮备荒、平稳粮价而设的粮仓。这些粮仓在丰年购粮储存,避免谷贱伤农;在灾年则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救荒赈灾,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 世影响深远。此外,“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中“养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即发生灾害时,官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④民本经济观还有具体的理想蓝图。《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描绘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蓝图。孟子一生推崇仁政,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古人的这些论述,体现了民本经济观“富民”“养民”的理想蓝图。其中,《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⑤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民本经济观,与民休养生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践行民本经济政策的结果。(叶坦、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济”一词古今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它与政治密不可分。B.从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古代各派学说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民本经济观几乎都有所体现。C.抵御灾害和备荒赈济是古代官府之职责,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之“养民”的具体体现。D.发生灾害时,采用“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可促进就业,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尚书》中有关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是为了印证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含义。B.文章呈现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有关“富民”内容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理解。C.文章第③段详细阐述“养民”的内容,是对第②段中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这使得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具体论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颇有启发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让百姓治“恒产”,还为富民提供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这是对孔子富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B.古代独特的荒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C.孟子推崇仁政并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这些论述是民本经济观之理想蓝图的具 体体现。D.《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这在当时非常难得。【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古代各派学说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民本经济观几乎都有所体现”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可见都有所体现的是“富民”思想,而不是整个民本经济观。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是对第②段中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表述有误。第②段论述的是“富民”思想,第③段论述的是“养民”思想,这两段内容是并列关系,不是对前段的再次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还为富民提供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说法错误。第二段原文“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此处只是提供了产权制度保障,并非已有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B.“有助于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这一话题。另外,据原文信息,荒政制度是为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而治理社会的范围要大得多。D.“《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无中生有,文中第四段只提到“《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文中并无“《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的内容。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2年3月1日,冬残奥会开幕前夕,一本聚焦残疾人体育主题的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重磅发布。本书主要内容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地方报告三个 部分。总报告全面回顾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百年发展史。专题报告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参赛进展情况。专题报告以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康复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教育为主题,分析了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地方报告介绍了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4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十三五”时期,上述4个地区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业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法规制度不断健全。《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有助于推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形成扶残助残氛围。(摘编自王晓慧《<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来了!》)材料二:残疾人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优先推进体育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配置无障碍的设施设备。投资建设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体育活动。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健身服务。残疾人运动员在东京残奥会上表现“神勇”,实现金牌数和奖牌数五连冠。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彰显了中国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展现了中国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显著成就,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成就出彩人生,实现人生梦想。残疾人挑战极限、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材料三: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历史性突破,夺得中国冬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队此前五次参加冬残奥会收获的唯一一枚奖牌。时隔四年后,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决赛中8:3力挫瑞典队,在家门口卫冕成功。这一次,他们的夺金不再是一枝独秀。中国体育代表团已夺得18金18银23铜共59枚奖牌,各项数据均为全部参赛国家(地区)中最高。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6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为给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各地因地制宜举办冬季残疾人体育活动,迷你滑雪、旱地滑雪、滑冰、冰撬、雪橇等新颖有趣的大众冰雪运动项目深受残疾人喜爱。北京冬残奥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得到切实保护的状况。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说:“经济和社会 发展了,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条件去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又非常自强不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成功。”(摘编自马锴、刘博《怒放之下有深耕——从北京冬残奥会看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将提升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使社会开始关注残疾人体育活动。B.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许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体育活动。C.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一方面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D.给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中国连续举办了“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各地也纷纷举办冬季残疾人体育运动。6.材料三提到“北京冬残奥会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答案】4.D5.A6.①国家战略支持:残疾人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实施,残疾人体育活动广泛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②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规制度保障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③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不断提高,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了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错。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专题报告以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康复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教育为主题,分析了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专题报告”,不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选项张冠李戴。B.由材料三“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历史性突破,夺得中国冬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队此前五次参加冬残奥会收获的唯一一枚奖牌”可知,“我们残疾人运动员实现了金牌数和奖牌数五连冠”不是平昌冬残奥会的成绩。C.因果倒置,制定法规在前,然后才有体育场所的设施改造,最后才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与体育。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将提升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使社会开始关注残疾人体育活动”错误,材料一“有助于推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形成扶残助残氛围”是说“有助于推进……”“有助于提升……”,说明“关注”早就开始,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国家战略支持:结合材料二“残疾人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越来越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体育活动”“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健身服务”概括出,残疾人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助残工程”的实施,残疾人体育活动广泛进入社区和残疾人家庭。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结合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优先推进体育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配置无障碍的设施设备”概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规制度保障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良好的社会氛围:结合材料一“《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有助于推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形成扶残助残氛围”和材料二“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越来越多残疾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成就出彩人生,实现人生梦想”概括出: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不断提高,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了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百合花茹志鹃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进展顺利。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正是我的通讯员老乡。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一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有删改)文本二:致樟榕二兄书冯庭楷①樟、榕二兄: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逢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皋落镇与我见面了。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么样呢?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的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记得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日军讨伐大捷,八路大部溃散,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哭泣。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离别之情,一言难尽。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请即来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姊妹等的详情。遥祝阖家老幼安康弟庭楷四月廿五号(旧历三月廿三) (有删改)【注】冯庭楷:山西人。1946年9月在山东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牺牲,年仅23岁。这封家书写于1946年4月25日。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关于“月亮很明”一句的描写,既点明了战斗的持续时间长,也暗示出情节即将出现的发展变化。B.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透过“我”的眼睛,新媳妇的形象不断变得丰富立体,鲜活感人。C.文本二中冯庭楷安慰自己的母亲不必为了外界的谣言难过,不要哭泣,因为这些谣言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D.通过对两位革命战士形象的展现,两则文本向我们传递出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精神的伟大。8.文本一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两则文本虽同样表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精神,但文体不同,一为小说,一为书信,试分析两则文本在艺术特色上的差异。【答案】7.C8.①小通讯员拯救战友,这是革命战友间不畏牺牲的人性之美。②新媳妇帮助小通讯员擦拭身子,不再忸怩羞涩,这是军民间互助人性之美。③担架员们不肯离开,担心小通讯员的情况,这是关心战友的人性之美。④“我”积极救助伤员,这是“我”身上救助战友的人性之美。9.①文本一是小说,为虚构文本;文本二是书信作品,真实不虚构。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鲜明的形象;文本二以自述等为基础,记录了冯庭楷的真实经历和想法。③文本一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语言平实简洁。【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因为这些谣言不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有误,原文“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哭泣”,让母亲不要哭泣,是因为冯庭楷觉得自己即使牺牲也是为人民战死,是值得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 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小通讯员拯救战友,这是革命战友间不畏牺牲的人性之美。“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新媳妇帮助小通讯员擦拭身子,不再忸怩羞涩,这是军民间互助人性之美。“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担架员们不肯离开,担心小通讯员的情况,这是关心战友的人性之美。“我猛然醒悟,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我”积极救助伤员,这是“我”身上救助战友的人性之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差异一:文体不同,文本内容的真实性不同。《百合花》是小说,小说虚构故事,塑造人物,描写环境,营造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故事文本和价值意义。《致樟榕二兄书》是书信体的纪实性作品,讲究事件、人物等都是真实存在世界中的,不虚构。差异二: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百合花》里“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环境描写;“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给他拭着身子”等是行为动作描写;“是我的——”语言描写。小说主要塑造人物形象,并且通过场景、细节和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让人物生动可感,通过人物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致樟榕二兄书》是书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皋落镇与我见面了”“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等内容以自述等为基础,记录了作者真实经历;“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伤惨”“离别之情,一言难尽”等直抒胸臆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差异三: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百合花》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等描写性语言营造出小说艺术特有的意蕴氛围;“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两个“啊”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新媳妇内心的悲痛和哀伤,总结为小说语言以描述性为主,生动形象。《致樟榕二兄书》语言平实简洁,“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的淌了下来”“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等书信语言自然,用自己的话说,基本没有描写等内容,直白的说出事情和自己的想法。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陈:“淮南戍兵少,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假臣兵数万,复江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又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掎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江南主亦不用。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称疾固辞。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讽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至是,彬等入辞,帝诫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B.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C.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D.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南主称疾固辞”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意义不同。B.“讽”有“用婉言指责或规劝”以及“造谣、中伤”之意,文中指前者,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意义相同。 C.《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与“孔子师郯子”中的“师”意思相同。D.《过秦论》中“倔起阡陌之中”,其中东西为阡,南北为陌。这里可以译作“田野”。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未被采纳。B.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偷偷的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采纳。C.曹彬讨伐江南之前,宋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姓自愿归顺。D.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其为违命侯。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答案】10.B11.D12.B13.(1)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地应和他,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2)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等到南汉灭亡,李煜非常害怕,就上表乞求废掉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从善”作“遣”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C;“时唐主事中国”,“中国”作“事”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坚决/坚固地势。两句的“固”意义不同。句意:李煜称病,坚决推辞不去入朝。/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B.两句中的“讽”都是“用婉言指责或规劝”的意思。句意:委婉地规劝江南主入朝。/邹忌委婉地劝谏齐王接受臣下进谏。C.两句中的“师”都是“把……当作老师”的意思。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D.“东西为阡,南北为陌”错误,应为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错误。由原文“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可知,林仁肇是向江南主建议自己假装凭借宣州、歙州反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回声似的,像影子一样;“赢”,担着;“山东”,崤山以东;“亡”,使……灭亡,消灭。(2)“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奈何”,为什么;“见”,被。参考译文:太祖开宝四年,南唐主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见,太祖赏赐李从善府邸,把他留在京城。南唐主亲笔上疏请求遣送从善回国,太祖下诏书安抚李煜,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当时唐主侍奉中原,虽然对外显露畏惧臣服,对内实则修整军备。等到南汉灭亡,李煜非常害怕,就上表乞求废掉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之前,唐主李煜赠送给赵普五万银钱,赵普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太祖说:“这不能够不接受,不过要用书信回复他。”赵普拒绝,太祖说道:“大国的气量,不能够自己削弱自己,应当(接受钱财)让他们不要揣测(我们的意图)。”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上奏:“淮南驻守的军队数量很少,宋朝已经灭了蜀国,如今又攻取岭南,军队远道而来十分疲乏。希望能借给我数万兵马,收复江北故土。”江南主没有采纳。林仁肇又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以后一定会成为宋朝的助力。我请求假装依靠宣州、歙州反叛,陛下公开讨伐我,我将去向吴越请求军队,到那里就偷偷地进攻他们,吴越就能够被攻取。”江南主仍然没有采纳。太祖忌惮林仁肇的威名,贿赂他的侍从,偷走了林仁肇的画像挂在房间中,邀请江南使者来观看,说:“林仁肇即将投降,先拿着这幅画作为信物。”使者回去,告诉了江南主。江南主不知道这是反间计,用鸩毒杀害了林仁肇。七年九月,太祖想讨伐江南却没有理由,于是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李煜称病,坚决推辞不去入朝。李穆说:“入不入朝,国主自己决定就好。但宋朝兵器精锐,恐怕不容易抵挡。应当仔细地考虑,不要留下遗憾。”江南主没有听从。而是派遣使者请求册封。太祖没有答允,命令梁迥再次出使,委婉地规劝江南主入朝,江南主没有答复。太祖于是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这时,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 “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了宋,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九年正月,曹彬俘获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太祖亲至明德门,因为李煜曾经侍奉宋朝,命令不要用露布宣告,只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城楼下等待判决。最终下诏释放他,并封其为违命侯。(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B.颔联“云遮寺”“柳拂桥”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承接了首联,做到虚实结合。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15.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一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答案】14.B15.①前两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阳光和煦,积雪消融,芳草青葱,马声洪亮,眼前春风杨柳的青弋江和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景色美丽,而离人忧愁,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②颈联采用对比手法。写友人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但自己的心情却像飘摇的旗帜一样,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凸显了自己的寂寞惆怅。③尾联直抒胸臆。说两人同到宣州,却不能一同回京,独身回去的诗人会在良辰佳日倍感寂寞,将寂寥之情推向高潮。【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颔联‘云遮寺’‘柳拂桥’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错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景色优美。“清弋江村柳拂桥”,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为后面的寂寥做了铺垫。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用友人的春风得意对比自己的寂寞惆怅。尾联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故国逢春一寂寥”,直接抒发了惜别之情,同时将作者的寂寥惆怅之情推向了高潮。(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寡人之于国也》中,用对比手法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说,螃蟹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身条件,却连一个容身小洞也掘不好,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秦论》第五段逐层分析各方面的力量对比,其中武器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师说》中把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表明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③.(蟹)六跪而二螯④.用心躁也⑤.锄櫌棘矜⑥.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⑦.小学而大遗⑧.吾未见其明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彘”“涂”“莩”“螯”“躁”“櫌棘矜”“铦”“戟”。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一词早在殷周时期已频繁使用。早期“君子”概念虽然多半专指社会特定人群,但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此倡导,为此后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的形成发展,植入了胚胎基因,奠定了品质基础。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数千年________的历史长河中,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关于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解说和阐发,不仅在________的历代典籍里俯拾即是数不胜数,而且数千年来一直以托物言志的方式浸润和渗透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不仅君子和君子文化在器物、植物以及动物、饮食等方面均有充分的表现,而且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数千年绵延传承下来,传得________、传得影响深远、传得深入人心,直至今天仍活在老百姓的口头和心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等,类似这些至今活跃于人们口头的民谚俗语,涉及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足以说明君子文化常常以“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方式,________地熏陶和浸染我们日常生活。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跋涉前行浩如烟海有目共睹耳濡目染B踽踽独行汗牛充栋众所周知耳濡目染C.跋涉前行浩如烟海众所周知润物无声D.踽踽独行汗牛充栋有目共睹润物无声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在器物、植物以及动物、饮食等方面君子和君子文化均有充分的表现,而且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绵延数千年传承下来。B.君子和君子文化不仅在器物、植物以及动物、饮食等方面均有充分的表现,而且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绵延数千年传承下来。C.不仅君子和君子文化在器物、植物以及动物、饮食等方面均有充分的表现,而且作为深厚的一种文化积淀,数千年绵延传承下来。D.君子和君子文化不仅在器物、植物以及动物、饮食等方面均有充分的表现,而且作为深厚的一种文化积淀,绵延数千年传承下来。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句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B.她的作文在“培文杯”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C.“古意”本身,就包含着创新,包含着不可重复的个性。D.塞住耳朵去偷院子里的钟,这个法子太“巧妙”了。【答案】17.C18.B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跋涉前行”,形容前进的旅途非常艰难。“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本处形容历史的发展飞铲艰难,而不是强调孤独,所以选用“跋涉前行”。“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极多。本处强调历代典籍的丰富,所以选用“浩如烟海”。“有目共睹”,形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本处强调调君子和君子文化传承下来,从而大家都知道,所以选用“众所周知”。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润物无声:指有大胸怀者,做了贡献而不张扬,默默奉献。本处说君子和君子文化常常不自觉地熏陶和浸染我们日常生活,所以选用“润物无声”。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处语病:一,“不仅君子和君子文化”语序不当,前后句的主语都是“君子和君子文化”,所以“不仅”应放在“君子和君子文化”之后;“数千年绵延传承下来”语序不当,“数千年”应做“绵延”的补语,而不是状语,所以将“数千年”放到“绵延”之后。完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B。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君子”中引号表示强调。A.“生的欢喜”中引号表示强调;B.“培文杯”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古意”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巧妙”中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衣服甚至智能皮肤、智能肌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以“可穿戴”为特征,以“健康”为目的。它们不仅可以监测心率、血氧、血压等生理指标,②,如心理压力、情绪指征、疲劳程度等。通过对一系列身体数据的运算处理,它们可以发挥风险评估与健康预警功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健康隐患。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可穿戴健康设备的健康管理水平日甚一日。③,让广大用户甚为不满。用户什么时候喝酒,什么时候失眠,什么时候运动……这些私人信息被无端披露在互联网,而且真的会有好事之人来研究数据,广大用户只想说一句:“干卿甚事!”20.文中加点的四个“甚”字,可以用“胜”字来替换的是哪一处?请简要说明理由。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日甚一日。此处的“甚”是“超过”的意思,词性为动词,与“胜”的超过之意相同。21.①可穿戴健康设备种类多样②还可监测精神指标③但监测数据的大量外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的“甚”与“至”组合在一起,表示更进一步。第二处的“甚”是“超过”的意思,词性为动词,与“胜”的超过之意相同。第三处的“甚”,意思是“很”,词性为副词。第四处的“甚”,意思是“什么”,词性为疑问代词。故“日甚一日”的“甚”字,可以用“胜”字来替换。【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第二段文字可知,本文段陈述的主体对象是“可穿戴健康设备”,根据后文举例可见其种类很多,加之在文首,应该是一个总领句。故此处可填“可穿戴健康设备种类多样”。第二空,根据前文“不仅”,后边应该关联递进,用“还”“更”“而且”等,从“监测生理指标”的提示,应该考虑“监测……指标”,其中省略号里的内容由后文“心理压力、情绪指征、疲劳程度”等,推知应为“精神”。故此处可填“还可监测精神指标”。第三空,根据“甚为不满”推知语意前后形成转折,根据“用户什么时候喝酒,什么时候失眠,什么时候运动……这些私人信息被无端披露在互联网”的内容,推知此处陈述的内容应是监测的“数据”被泄露了。故此处可填“但监测数据的大量外泄”。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心有明镜高悬,眼有星辰大海你是否曾囿于你自己的小世界里,内耗挣扎,难见天日?或是踏遍人山人海,却最终流离失所,寻不到灵魂的归处?身为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我们也常常陷入以上的困境中。为了摆脱困境,我们也应如漫画中一般,既要反思、内省自身的特点,也要留心、体悟窗外的世界,心有明镜高悬,眼有星辰大海。明镜高悬,使我们内心澄澈,思路明晰。我们的人生只有充分内省,才能活出深刻与清醒。“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而若是在我们心中挂上一扇明镜,方能识得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古今中外,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心中往往装着“内省”的明镜:苏格拉底的深邃哲思,大都是由“人应清醒地认识你自己”生发出来;曾子的崇高品德,则往往由“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修炼而成;曾国藩的战功赫赫,也少不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端坐静思……正是有了深刻的内省,他们的人格才趋于完善。反观当今许多青年,他们或是沉溺于纸醉金迷,或是抱怨世事不公,却始终忘了回归自我,认清自己的本心。他们的心灵并不是缺少明镜,而是在不断的蹉跎与彷徨中给明镜蒙上了一层阴霾,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向内发掘自我,需要的是不断自省反思,擦拭心灵明镜;向外探索世界,则需努力拓宽视野,展望星辰大海。如果说内省决定了我们思维的深度,那么眼界则决定了我们思想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隅天地,更不能闭门造车,而应打开内心的窗户,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杨振宁一样走在世界前沿,但至少我们能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换一个角度观察世界;也许我们做不到如詹青云一般口若悬河,但至少我们能吸收她的思想精华,体悟其中的奥妙……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与眼界一同提升的还有你的修养和格局,以及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打开心灵之窗,一个别样精彩的世界将会呈现在你眼前。缺少眼界,我们的心灵终究限于一隅;缺少内省,我们的人生终究流于浮华。因此,我们需要一面心灵之镜,更需要一扇眼界之窗。青春是最亮眼的底色,而我认为这便是青春最好的模样:明镜高悬在心,奔赴星辰大海!透窗看世界,借镜明己身一个房间中有一个窗子和一面镜子,窗户旁写着“看到外面的世界”,镜子旁写着“看到自己”。试问房中之人,究竟是透窗外景,还是借镜子来照自己?若是二者选其一,必将忽视另外一个重要意义,顾此失彼。所以,二者兼顾,相得益彰,方能打开眼界明见己身。只顾“看窗外”,便容易对己“失明”。《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致庶人,是亦皆以修生之本”,不关注自己,只注重身外的人和物,就犹如《伤仲永》中只知卖弄才能,却没能关注到自身才华流逝的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亦如六召诸侯们的秦始皇,心中装着千秋万载的宏图伟业却不能修己治之仁德,致使秦国三世而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只沉迷于外界,连最基本的“修身”都做不到,难免让自己的憧憬与想象沦为没有依靠的空中阁楼。只有打好地基才能撑起万丈高楼。只顾“照自己”,便容易对外“失智”。坐井观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在笑话井底之蛙的无知时,却没有想到其实我们身边的“井底之蛙”大有人在。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只知自思却不从外界学习的局限。人的智慧终是有限,所以想要打开眼界,学习并获得更多知识,见识,必然要“向窗外看看”,在广博的世界中得到更多仅依靠自己难以得到的,不至于落得孤陋寡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地只读圣贤书”,在当今社会早已是行不通,不能看外面的人也免不得被鄙陋的学识与狭窄的见识所束缚。透窗看世界,开格局;照镜看自己,明己身。镜中照后自知美丑,开眼界后打开格局。我们青年一辈,虽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却可以“透过窗子”多看看世界,多读读书本,打开自己的眼界,进而拓宽自己的格局。但同时,我们也须秉承一颗自省的心,带好一面“镜子”,不时照照自己,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不至于妄自菲薄不至于夜郎自大。透窗开眼界,借鉴明己身。镜子与窗子本就密不可分,也都必不可少。谨记“窗子”与“镜子”,不做“失明”与“失智”之人,应是每个人的必修一课。行已有耻,止于至善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当科技的双手接过无数的工作,当竞争的压力笼罩住湛蓝的天空,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王少华笔下有这样一幅漫画,或许能给我们答案。它的布局很简单,一人、一窗、一镜子。窗子意味着看向外面的世界,镜子则意味着照见自己。要实现自我发展,一则在镜,行己有耻,镜内是待雕的璞玉,是不完美的自己。照照镜子,自我审视,纠正缺点,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二则在窗,止于至善,窗外是绵延的山海,是熙攘的人群,打开窗户,我们才能发现其它人的长处,不断追求“至善”的境界,实现自我进步。发展自我,需以照镜为基础,审慎慎独,行己有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而以己为镜,可以正自我。我们将自己的特点行为移接到一个“不存在的人”身上,以第三人称视角做出评价,制定改变计划。不得体不恰当的活不说,不应该的事不做,秉弃陋习实现自我发展。从“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到“礼义廉耻,耻为尤要”的顾炎武,从“照镜”以警枕戒贪睡的司马光到闭门思过改变顽劣的万斯同,都在照镜中成功发展了自己。惟以己为镜,不断修正,才能在前行中自我发展。发展自我,需以开窗为升华,从善向贤,止于至善。甘于待在井底的青蛙,认为井底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他早已关上了自己的窗。在井底,他可能生活得游刃有余,但倘若有一天,他不得不涉身外界,习惯潮湿的双脚会干裂出血,井里的捕食技巧将寸步难行。人间骄阳正好,风过林梢,一切美好都在奋力歌唱,春光里,它俨然成了苦情的悲剧。还仅仅停留在方寸校园的我们,不正像那只被局限的青蛙吗?西方的富兰克林从一位住破茅屋的老前辈身上学到了他谦逊的人生准则,我国的绘画大家徐悲鸿从老农的口中学到了为艺术家所不知的雌雄麻鸭尾的差异。打开窗子看看外界,学习他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要用心去体会,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每一次“开窗”都是独特的体验,也是绝佳的学习机会。“至善”永无尽头,只有在不断地前行中,我们才能更有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照过镜子审视自己的人更有自信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看过窗外风景的人也更有动力照镜子改变自己,行己有耻让我们更有能力去追逐至善,至善路上的见闻也将让我们不断丰富“耻”的内涵,不断实现自我发展。时代向前,我辈向上。身处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我们既要“照镜”也要“开窗”,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唯有如此,方能乘流击汰,天堑变通途。镜映自我,窗向世界我们青少年正散发青春之勃勃生机,生命正由纤细树苗向参天大树蜕变。自然界中植物如何生长?一看品种,小草才有纤细轻盈,大树方能参天耸立;二看环境,既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亦有黄山险恶出奇松。植物生长受自身和外界共同作用,人亦是如此。我认为,青年发展应关注于一镜一窗。 镜子和窗户是人生前进的参照。镜,映照自我,是对自身的认识与关注;窗,面向外界,是对宏大世界的发现和感触。镜映自我,窗向外界,内有镜,外有窗,二者为鉴,方明发展之方向。照镜子,不仅认识自我,还能挖掘自我。认识自我是羽生结弦面对4A的不断追求,是鲁迅对救过济世毅然的弃笔从文,也是苏炳添对世界体坛的有力冲击。尽管他们都曾遭受外界质疑,有人觉得羽生结弦的自不量力,有人肯定近代中国谁也无力回天,亦有人质疑苏炳添年近三十。但他们能泰然处之,下定决心向前进发,恰是因为他们能以镜照自我,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带来无尽动力,让他们有信心、有机会去挑战成功,挖掘和释放自身的全部潜力。镜映自我,是挖掘自身,掌握自己生长的节奏与方向。打开窗户,面向大千世界,不必拘于自我,世界有其光和暗,像是蛇群守护的宝藏。世界有美丽待探索,令人享受这一过程。西方有海伦凯勒,中国有江梦南,二者各有身体上的先天不足,但他们从未浪费时间哀叹,只是不断摸索,激发心中的爱并努力认识这个世界。而当外界混沌黑暗,屈原吟道:“举世皆浊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外界亦可映照自身,外界愈黑暗,他就愈不愿沉沦,最后身投汨罗江,留一身清白。无论外界让人向往抑或是令人沉沦,它都向人展现一个无限可能的宏大世界,让人寻得自己的前进方向。无镜则沉沦于外界,无窗则受固于自我,新时代青年还应不受束缚,有萤火与鸿月争光之凌云壮志。孔子照过镜子,也打开窗户,他充分认识到“仁”的无法实现,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礼乐崩坏的大时代推行“仁”,试图恢复礼制,以一己之力对抗时代洪流,纵使失败,亦留一颗儒家之“仁”心于天下。海子也曾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尽管他的精神饱受风霜,但仍有对世界的热爱,就算他最终无法忍受而卧轨自杀,他还是那个我们心中的海子。无论是镜还是窗,本质上都是认知上的加深,向上生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人生漫漫,每个结点都有亿万片玻璃,映射各个方向,镜子照出自我,窗户映向世界,它们一些闪闪发光吸人眼球,一些内蕴阴暗令人生厌,一些静静躺地平庸无奇。它们共同于镜面中幻化出我们的世界,有历历过往,也有茫茫前程。青少年正处发展的重要结点,以镜映自我,窗向外界,从中认定更好的自己,明白发展方向,竭尽所能生长,方能拥有无限可能。以世界为窗,成自知之明大千纷繁世界,因不了解自己和世界而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不了解自己的优秀,却将人生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的女孩;不了解自己能力只身探险未知,最后被困险境的少年;甚至那些不了解自己的需求盲目跟潮买网红同款的年轻人……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懵懂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哀叹。值得反思的是,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或许还没来得及好好认识自己和世界就被卷入时代的浪潮之中。若想纵浪大化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自知的镜子和世界的窗户缺一不可。自知是一面明镜,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像因见识局限恃才放旷的井底之蛙和迷失在众说纷纭中丧失自我的过河小马,我们只有通过清楚地把握好自己的站位,才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洞察这个世界。邹忌自知美貌不如徐公,才能清醒地观察周遭;汉高祖自知能力不及项羽,才能更好地广揽世界人杰;樊锦诗作为“敦煌女儿”自知宿命,才能发掘一个瑰丽文博的匠心世界……他们都通过对自我的不断探索,拨开外界的重重疑雾,破浪前行。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也是一样,知进退,懂不足,取长短,方能过出一个清醒而独特的人生。世界是一扇窗户,拓宽我们的自知。世界透过思想筑建起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结合当下把握前进方向。陈藩少年目睹东汉乱政,定下大志扫除天下,“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是他对自己今后的笃定把握;成长在“夕日欲颓国将不国”的年代的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对自己铮铮誓言;亲历兰考人民穷苦生活的焦裕禄,带领兰考一步步走向全面小康的富足社会是他对自己生命的深刻认知。由此,践行自知,绝不仅仅是探索自己便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还需要与世界建立起双向联系,为未来的人生乃至世界增添砖瓦。运用好自知的镜子和外界的窗户,善良的女孩可以看到自己的潜力,不被禁锢在他人的光环之下,而能成就一个闪亮的自己;勇敢的少年可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外界的风险,把握更多探险未知的机会;冲动的消费者可以正确定位自己的需求,不被外界的推销所诱惑,有针对性地买需要的产品。以世界为窗,成自知之明,我们方能以清醒的自知看世界风起云涌、波云诡谲,展少年之盛气,迎无限之朝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漫画呈现了一个人站在一扇打开的窗户和一面镜子前的画面,漫画提示语简单地阐释了窗与镜的实际功能而并未对此进行肯定或否定。窗的作用是“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沟通的渠道,是将人与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外面的世界”可以包括人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人通过“窗”,了解他人,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接触外界的事、景、物、情、理,从而超越自我,拥有开阔的视野(知识视野、心灵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从而收获心灵感悟和境界提升。“镜”的作用是“照”人,是一个人由表及里、由外而内认识自己的工具,既通过镜子看自己的外表美丑,也进一步观照、认识、反思、省察、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勇于提升、不断完善自我。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则是镜。通过窗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能看见自己的污点。考生要注意题目中“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 的身份意识,应谈出青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思考。因此,考生可以从“窗”与“镜”两方面进行把握,谈当代青年要有“窗子”也要有“镜子”,既要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要正确认识、反思自己;也可以谈当代青年要拥有“窗子”而不只是“镜子”,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只顾着看自己,封闭自己;还可以谈当代青年不要只看到“窗子”而忽略“镜子”,不能只看到并轻信、盲从于外面的世界,而忽略自我,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关注。如选择将“敞开‘窗户’,观览世界”作为论点,可以先从正面肯定重视自我、善于省身的积极意义;再进一步论述于此基础上更应重视拓展视野、开阔心胸、观览世界;接下来从反面论述假如一个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肯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外界信息、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然后结合材料,联系当下实际,谈当代青年应如何才能保持开放接纳的心态;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立意:1.通晓世界,审视自我。2.善于内省,不断反思。3.开拓视野,努力探索。4.眼界决定高度,自省丈量长度。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10:01:07
页数:24
价格:¥2
大小:1.4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