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二)试题(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上)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人们越来越认同,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引领少年儿童向美而行,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美育之“用”。器识为先,必崇德明理;文艺其从,更启智润心。美育绝非“无用”,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人格养成、灵魂塑造的高度认识美育、对待美育,才能超越应试或传授技能的局限,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不断优化美育环境。以美育人难以一蹴而就,必须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学校是美育的摇篮,有责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推广美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家庭的熏陶与化育,公共空间的艺术呈现,都能让美进入日常生活,使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共进,强化美育育人实效,在春风化雨中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就能助力广大少年儿童在成长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的人生,在未来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摘编自宁采《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材料二:美育与所有教育门类和学科均有联系,但与艺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湖到古希腊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美育思想达到高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康德认为,人具有理性 和感性两大思维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往往难以调和,因此他试图通过“审美判断力”这一特殊的心理能力加以弥合。基于这一思想,席勒提出人的“游戏冲动”作为纯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因此“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从而保持人所应有的完整性。受席勒等人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蔡元培曾谈道,“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并提出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如今,从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到美术馆、艺术馆里儿童的身影,无不显示着美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一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与其经济状况相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这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规模、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恰能反映这种困窘。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美育具有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B.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做少年儿童向美而行的引领者,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美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的。C.当前所说的美育之“用”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而是指美在人格养成、灵魂 塑造等非功利层面的意义。D.美育思想在西方历史悠久,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席勒在康德思想基础上提出的“游戏冲动”意义重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钱学森、陈从周、袁隆平等名家事例可以看出,他们对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最终取得卓越成就。B.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形成合力,且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C.美育在一个社会中的发展程度往往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当前伴随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迎来了实施美育的大好时机。D.个体因生活、经验等的不同会形成审美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对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美育功能的一项是()A.在《短歌行》中,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珍惜时光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B.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的半部《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C.在《千里江山图》中,可以领略到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D.3D技术、人工智能、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新的文艺形式。4.作者在文中为何要写到苏轼的《琴诗》?请简要分析。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答案】1.B2.A3.D4.①引用苏轼《琴诗》中的诗句,反映了人们日常对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方面思考的困惑,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使深奥的道理更容易理解。②借美妙琴声产生的原理,“指”与“琴”之间的关系,说明审美过程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5.①中国古代,美育以礼、乐教化的形式出现,美育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②近代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蔡元培等对美育进行积极倡导。③现在,美育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家庭、美术馆等,美育日渐深入人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健全人格的最重要途径”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的表述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有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用不可替代”,并没有说它是最重要途径。C.“已不是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说明对某种艺术技能等的掌握也是美育之“用”之一。 D.“直到18世纪康德才正式提出这一概念”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康德的启发下正式提出美育思想”可知,正式提出美育思想的应是德国哲学家席勒。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们对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最终取得卓越成就”强加因果。结合“许多名家大家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杰出的综合素养令人仰慕”可判断出他们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因为他们对书画、文学、音乐等艺术美的热爱,激发了研究灵感。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美育之‘用’,不仅在于掌握某种艺术技能等实际功用。于个人来说,美育有益于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社会而言,美育关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可知美育的功能有陶冶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等。D.选项说的是新技术对文艺发展的影响,不能体现“美育功能”。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在材料二第四段,作者指出“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接着,作者举出了苏轼《琴诗》中的诗句。苏轼《琴诗》中的诗句恰恰表现了作者对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的困惑,此处作者引用苏轼《琴诗》中的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人们日常对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方面思考的困惑。通过引用名家的诗作,让深奥的道理更容易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其次,作者引用这些诗句,还回答了上文所提出问题,正如文中所说,“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也就是既不能说美在主观,也不能说美在客观,而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我国美育的发展过程,从材料二第二段“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可知,中国古代,美育以礼、乐教化的形式出现,美育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 从材料二第二段“受席勒等人美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均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蔡元培曾谈道……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诸公对美育的积极倡导”可知,近代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蔡元培等对美育进行积极倡导。从材料二第二段“如今,从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到美术馆、艺术馆里儿童的身影,无不显示着美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可知,在如今,美育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家庭、美术馆等,美育日渐深入人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中的画丁宁看看好画,着实是一种享受,但好画终究不是时时可以看到。有些画,因年代久远,或笔墨平淡,已模糊不清。有一些,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色彩,甚至因岁月的磨洗,而更加光艳了。有一天,我又去展室看画,有一幅《雪》似曾相识。我刚瞧了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我细细辨认,原来它很像我心中的一幅画:一个荒凉的小村庄,几户人家。低矮的小屋,戴着薄薄的雪帽。村头上,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光秃的残枝,连一只寒鸦都不肯栖息。村边,有一个更矮小的泥屋,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那些小矮人住的房子。它的前面,是一盘露天石碾,年深日久,碾盘上堆着厚厚的沙土和积雪,臃肿而孤独。我心中的画卷,也徐徐展开了……是个小屋还是小船?渐渐地迷雾消散了,我看出,它是个小屋。四壁是黄色的,想必是个金子的小屋。只是光线有点暗淡。原来,我就睡在这个小屋。我的眼皮为什么这么重?用劲睁开一点点,看见对面有排铺板,有个农妇坐在上面。身子微微倾斜,头发向后拢着,她好像我妈的样子。我离开妈妈已经一年多了,当初,我偷偷跑出来,不知她是怎样地伤心,更何况今天过年,她一定在家等着我。没有错,今天正是大年初一,夜里在荒野中,大个儿说的。他先问:“知不知道天亮是什么日子?”我说不知道。大个儿乐了,说:“连过年都忘了。”我一听,就悄悄哭了。后来一边走着,一边还做了梦,梦见我回家了。正高兴着,大个儿喊:“枪声!”于是我们撒腿跑了起来。……铺板上那个大娘她穿的那件衣服,怎么那么多补丁?我疑心就是故事里说的那个贫妇穿的“百家衣”——贫妇在寒冷的冬天,向百家讨来一百块小布片,连成了一件衣服。她究竟是谁?我听见有人柔声叫她“娘”,我明白了,她就是这座金子小屋的主人。这时,她轻轻喊了一声“妞儿”,接着一个大姐出现在我面前,她手里还端着一个发亮的碗儿——那不会是泥的,或许也是金子的。她一只手臂把我的头抬起来,另一只手就 把那碗凑在我嘴边。只听大娘说:“喝下吧,喝下病就好了。”我记起半夜时分过的铁路。我们都隐蔽在暗处,敌人的炮楼和巡逻兵,鬼影憧憧。忽然枪声大作,我们就飞也似的向前跑。跑着,跑着,我落下来了。不知怎的,跑到一片荒野。我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啊!我一面哭,一面东张西望。这时忽地闪出一个人,是联络员大个儿。大个儿说,必须加快脚步。又不知走了多远,他忽然停住脚步,说:“老天爷挡住了咱们的路!”我跑近一看,啊,河……“喝吧。”又是大娘的声音。那碗里有几颗鲜红鲜红的野生豆,还有白嫩的草根儿,看样儿,味道一定鲜美。于是我一仰脖,一饮而尽。想必这大姐就是“妞儿”,看样儿,只比我大一点点,顶多也不过十六七。我又想起那条河了!当我们发现它结了冰,高兴得手拉手地跨到了冰上。正滑着,扑通!我跌倒了,大个儿拉我,碎冰块刀子似的……大个儿说,我病了,他就背起我走。可是怎么到了这金子的小屋?我只记得大个儿说,到了!大约是到了一个村庄。大个儿走的时候,说他要赶到前面去和部队取上联系,等明天黄昏的时候再来接我。我睁眼一看,小窗的光灰暗了。我断定黄昏已经来临,大个儿也该来了。我翻身起来,头脑觉得清醒,身子也轻松了。我听见嘚嘚的马蹄声,大个儿终于来接我了。我跑到大娘的身边,去恳求她:“大娘啊,你叫大姐也参加我们的革命队伍吧!”大娘摇摇头,说,妞儿已经许了人,喜期也临近了。还说,这个家,只有她们母女俩。大娘又指了指那破烂的被角,啊,她的腿——她的下肢瘫痪了!我哭了,她们也哭了,金子的小屋,也在哀哀地哭泣。……终于赶上了部队,同伴们都高兴地对我笑。她们诡秘地扯扯我的衣领,解开我军装的扣子。呀,红光耀眼,我竟穿了一件崭新的红布衫!大个儿进来了,递过来一件洗得干干净净、还没有晾干的白衬衣,这才是我的衬衣呀?“新娘子!新娘子!”这确是一件真正的嫁衣,但是,真正的新娘却没穿上啊!我最大的遗恨,是没有再找到那个小村落和那一对善良的母女。如今,只有把描在心中的这幅画,常常翻开,这画的最后几笔,是那样的明晰:冬日的黄昏,已降落在灰白的原野。西边的天空,从浓密的云层,散出几片玫瑰色的彩霞,东方有一颗星星,时隐时现。原野上数间泥屋,有淡淡的暮霭。我上了马,马蹄踏着残雪,发出沉闷的呻吟。那榆树老人,又伸出手臂,向我表示惜别。当我回首寻找那金子的小屋,它已经模糊了,但在屋前的石碾上,却高高站立着一座最动人的少女的雕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我”坚信自己心中的那幅画一定会出现,所以就经常去展室看画,终于找到了一幅画作,它就是“我”苦苦寻觅的心中的画。B.文章回忆了“我”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从家中偷跑出来参加革命的女孩,生病后被战友 隐藏在老乡家,得到悉心照顾,故事真切感人。C.“我”听到大个儿说“连过年都忘了”就“悄悄哭”,迷路了就“一面哭,一面东张西望”,从中可见一个胆怯、缺乏经验的小兵形象。D.结尾写老榆树“伸出手臂”、少女雕像站立在小屋前的石碾上,老榆树和耸立的雕像正是大娘和大姐的化身,这里突出她们受尽苦难,表达了“我”对她们的怜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具有议论、说理的特点,既设置了悬念,又照应了题目,揭示了“我”心中的画“因岁月的磨洗,而更加光艳”的特质。B.文章主要以“我”的意识流动串联故事,在小屋及其他场景之间变换,将自然景物与自我感受、风物景色与人物品质交融,使作品具有了醇厚隽永的特征。C.文中用语生动贴切,“敌人的炮楼和巡逻兵,鬼影憧憧”一句,用“鬼影”这一饱含贬斥色彩的词语,充分表现了“我们”对敌人的憎恶和仇恨之情。D.“我”离开小屋时,“西边的天空,……东方有一颗星星,时隐时现”使用象征手法,暗示战争必将取得胜利,大娘母女也必将迎来幸福美好的新生活。8.第二段对《雪》的画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请概括其画面特点及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9.明明就是一间极为破旧、低小的土房子,为什么在文中“我”多次称其为“金子的小屋”?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D8.(1)画面特点:荒寒、凋敝,贫穷。(2)作用:①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故事笼罩上一层低沉、哀伤的情感氛围。②引出下文“我”心中的画卷,引出“我”与大娘母女之间感人的故事。③“荒凉的小村庄”“低矮的小屋”“几株老榆树”等与后文大娘家的生活环境相照应,强化了自然环境的表现力,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9.①当时光线比较暗淡,泥屋的颜色和金色有些接近,而“我”也在病中,有些迷糊,是病中的“我”眼中看到的独特景象。②“我”在小屋中感受到了人间最诚挚的爱,以“金子的小屋”衬托人性之美,是“我”对大娘母女最崇高的赞美。③“金子的小屋”充满浪漫与美好,与现实中大娘母女贫寒的处境形成巨大反差,有利于深化百姓对革命军人金子般温暖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因为‘我’坚信自己心中的那幅画一定会出现,所以就经常去展室看画……”强加因果,去画室看画并非因为“坚信自己心中的那幅画一定会出现”,只是“我”的一种爱好。 C.“从中可见一个胆怯、缺乏经验的小兵形象”分析错误,听到大个儿的话,“我”悄悄流泪是因为对母亲、家的思念。D.“突出她们受尽苦难,表达了‘我’对她们的怜悯”分析错误,把大娘写成榆树老人,表现大娘饱经风霜、受尽磨难,“最动人的少女的雕像”则主要是对大姐的赞美。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使用象征手法,暗示战争必将取得胜利,大娘母女也必将迎来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属于过度解读,这里是对当时环境的真实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画面内容,表明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同时照应题目。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及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文中“一个荒凉的小村庄,几户人家。低矮的小屋,戴着薄薄的雪帽。村头上,站立着几株老榆树,瑟瑟发抖,光秃的残枝,连一只寒鸦都不肯栖息”可见此处的荒寒、凋敝。而从“村边,有一个更矮小的泥屋,就像童话《白雪公主》中那些小矮人住的房子”可见此处的贫穷。作者通过对画中内容的描写,为故事营造出一层低沉、哀伤的情感氛围,读者读到这一内容,眼前就浮现出一幅荒寒、凋敝和贫穷的画面,让读者心情压抑沉重,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其次,画面中的小泥屋与救过“我”的母女的小泥屋很相似,通过画面,引起了“我”的回忆,从而引出下文“我”心中的画卷,引出“我”与大娘母女之间感人的故事。最后,这段描写中所提到的“荒凉的小村庄”“低矮的小屋”“几株老榆树”等意象,与后文“我”心目中的大娘家的生活环境相似,“是个小屋还是小船?渐渐地迷雾消散了,我看出,它是个小屋。四壁是黄色的,想必是个金子的小屋。只是光线有点暗淡”,两者形成照应,从而强化了自然环境的表现力,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小说中“只是光线有点暗淡”“我的眼皮为什么这么重?用劲睁开一点点”“正滑着,扑通!我跌倒了,大个儿拉我,碎冰块刀子似的……大个儿说,我病了,他就背起我走”等内容可知,当时光线比较暗淡,泥屋的颜色和金色有些接近,而“我”也在病中,有些迷糊,是病中的“我”眼中看到的独特景象。从小说“她一只手臂把我的头抬起来,另一只手就把那碗凑在我嘴边。只听大娘说:‘喝下吧,喝下病就好了。’”“她们诡秘地扯扯我的衣领,解开我军装的扣子。呀,红光耀 眼,我竟穿了一件崭新的红布衫”“这确是一件真正的嫁衣,但是,真正的新娘却没穿上啊”等内容可以看出,大娘母女二人对病中的“我”给予细心的照顾,还把嫁衣给“我”穿上,她们这些举动,让“我”在小屋中感受到了人间最诚挚的爱,所以“我”以“金子的小屋”衬托人性之美,是“我”对大娘母女最崇高的赞美。“金子的小屋”是“我”的带有主观意识充满浪漫与美好想象,而实际上,现实中大娘母女的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生活非常贫寒。这样,“金子的小屋”充满浪漫与美好,与现实中大娘母女贫寒的处境形成巨大反差,虽然生活贫寒,但母女却几乎拿出所有的东西来照顾革命军人,为“我”熬药,将“大姐”的嫁衣给“我”穿上。所以,“金子的小屋”与大娘母女实际情况的反差,有利于深化百姓对革命军人金子般温暖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曾国藩四位老弟足下: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书函谅已收到。顷接四弟信,谓前信小注中误写二字。其诗比即付还,今亦忘其所误谓何矣。诸弟写信,总云仓忙。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赍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赍奏厅哉?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送王五诗第二首,弟不能解,数千里致书来问。此极虚心,余得信甚喜。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兹另纸写明寄回。家塾读书,余明知非诸弟所甚愿,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省城如陈尧农、罗罗山皆可谓明师,而六弟、九弟又不善求益;且住省二年,诗文与字皆无大长进。如今我虽欲再言,堂上大人亦必不肯听。不如安分耐烦,寂处里闾,无师无友,挺然特立,作第一等人物。此则我之所期于诸弟者也。昔婺源汪双池先生一贫如洗,三十以前在窑上为人佣工画碗,三十以后读书,训蒙到老,终身不应科举。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余所望于诸弟者,如是而已,然总不出乎立志有恒四字外也。买笔付回,刻下实无妙便,须公车归乃可带回。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B.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C.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D.大约府试院试可得用/县试则赶不到也/诸弟在家作文/若能按月付至京/则余请树堂看/随到随改/不过两月/家中又可收到书/不详尽/余俟续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无一失”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的“一”字含义相同。B.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塾,指在家中延师教授子弟的场所。C.“然近处实无名师可从”与“吾师道也”(《师说》)两句中的“师”字含义不同。D.“先生一贫如洗”与“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国藩的六弟先到抚院赍奏厅打听出信差出发的日期,然后才动笔写信,曾国藩认为此举不可取,并建议将信送到提塘或岱云家。B.收到弟弟数千里之外的求教之信,曾国藩十分高兴,在曾国藩看来,如果每件事都能像这样勤思善问,那么就不用担心没有一日千里的进步。C.弟弟们不能前往省城读书学习,曾国藩便以婺源汪双池先生为例,劝勉弟弟们要甘于寂寞,告诉他们只要立志、有恒,亦可有所成就。D.对于买笔寄回一事,曾国藩在信中给诸弟回复说,目前实在是没有方便的机会,只有等官家之车回家乡之时,才有机会将笔顺势带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2)卒著书百余卷,为本朝有数名儒。彼何尝有师友哉?又何尝出里闾哉?14.对于“诸弟写信,总云仓忙”这一问题,曾国藩是如何回复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A12.D13.(1)如果弟弟们仓促忙碌,那么我的仓促忙碌大概超过你们十倍,恐怕一整年没有一个字寄往家中。(2)最终著书百多卷,成为本朝为数不多的名儒之一。他何尝有师友?又何尝走出家乡一步 14.①以六弟寄信为例,告诉诸弟做事要有规划,灵活变通;②直接拿自己远忙于诸弟十倍,来批评他们的这种想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诸弟在府试、院试时大概还来得及用上,县试估计是赶不上了。弟弟们在家里写的文章,如能按月寄到京城,那我就请树堂看。寄到之后就改,不过两月之内,家中就可收到已改过的文章。信中写得不够详尽,其余的以后再具体说吧。“用”在句中是“可得”的宾语,而后文中“县试”则是“则赶不到也”的状语,故应在“用”后断开,排除AB。“收到”的宾语在句中为避免重复而省略,应为“笔”;“书”则是后文“不详尽”的主语,故应在“书”前断开,排除A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数词,一个;专一。句意: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C.“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句意:但近处实在没有名师可以跟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D.“如”:都是像的意思。句意:先生穷的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气势犹如猛虎,简直要把盘踞在万里中原的强敌一口吞掉。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只有等官家之车回家乡之时”望文生义,原文“须公车归乃可带回”中的“公车”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仓”,仓促;“殆”,大概;“岁”,年。(2)“卒”,最终;“有数”,为数不多的;“里闾”,家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六弟去年曾言城南寄信之难,每次至抚院赍奏厅打听云云,是何其蠢也!静坐 书院三百六十日,日日皆可写信,何必打听折差行期而后动笔哉?或送至提塘,或送至岱云家,皆万无一失,何必问了无关涉之赍奏厅哉?”可知,作者以六弟寄信为例,告诉诸弟做事要有规划,灵活变通。根据原文“若弟等仓忙,则兄之仓忙殆过十倍,将终岁无一字寄家矣!”可知,作者直接拿自己远忙于诸弟十倍,来批评他们的这种想法。参考译文:四位弟弟: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寄去的信估计已经收到了吧。不久就收到四弟的来信,说前一次信中的小注中写错了两个字。那首诗很快就寄给你们了,至于错在何处现在我也记不起来了。诸位弟弟写信,总说仓促忙碌。六弟去年曾说过在城南寄信的难处,每次要到抚院赍奏厅打听等,怎么这样蠢呢?三百六十天都静坐在书院,天天都可以写信,何必打听信差出发的日期,然后才动笔呢?要么送给主管寄信的官员,要么送到岱云家,都万无一失,何必去问无关紧要的赍奏厅呢?如果弟弟们仓促忙碌,那么我的仓促忙碌大概超过你们十倍,恐怕一整年没有一个字寄往家中!送给王五的第二首诗,弟弟有些看不懂的地方,就不远几千里写信来问,表明弟弟是很虚心的,我收到信后很高兴。如果每件事都能像这样勤思善问,还怕没有一日千里的进步?现在将诗的意思用另外的纸注明得很详细,寄回家供弟弟参阅。我明知让弟弟们在家塾读书,弟弟们心里很不愿意,但近处实在没有名师可以跟从,像陈尧农、罗罗山这两位先生都可以说是省城里的好老师,但六弟、九弟又不善于向人家求教;况且在省城住了两年,诗文与字都没有大的长进。如今我即使想再为弟弟们求情,可是父母亲必定不会再允许。既然如此,不如安下心来,培养耐心,长久住在家中,甘于寂寞,既不拜老师,也不乱交朋友,傲然挺立,做个第一等的人物。这就是我现在对弟弟们的期望。婺源汪双池先生,过去一贫如洗,三十岁以前在窑上为别人打工画碗,三十岁以后才开始读书、训蒙,一直到老,终身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著书百多卷,成为本朝为数不多的名儒之一。他何尝有师友?又何尝走出家乡一步?我期待弟弟们做到的,就是如此而已,总不外乎“立志”“有恒”四字。至于买笔寄回一事,目前实在是没有方便的机会,等到举人们回乡时才可以带回。诸弟在府试、院试时大概还来得及用上,县试估计是赶不上了。弟弟们在家里写的文章,如能按月寄到京城,那我就请树堂看。寄到之后就改,不过两月之内,家中就可收到已改过的文章。信中写得不够详尽,其余的以后再具体说吧。兄国藩手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①苏轼【小序】闾丘大夫孝终公显②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③。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注】①该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贬官黄州期间。②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③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直叙梦中渡江,词人躺在船上遥望江楼,“横截”突出气势、“卧看”表现闲逸的意态。B.“云间笑语”以下六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友人在栖霞楼宴会宾客的情景,写出乐宴的繁华。C.“五湖闻道”三句,词人借用历史上范蠡泛舟的典故,想象闾丘孝终致仕后的潇洒自在生活。D.结尾三句从对方着笔,词人设想友人也会在梦中与自己相见,与“我”梦见他的情景相似。16.本词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梦境,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不同。【答案】15.B16.①李白借梦游天姥山,还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统治合污的傲然情怀。②本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受到沉重打击之时,词作在风流潇洒中虽兼有沉郁之情又以旷达之意将内心孤寂排遣出来,表现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主要从视觉感受”错误,应是“主要从听觉感受”来写的,如“云间笑语”“危柱哀弦,艳歌云萦水”等都属于听觉描写。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 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求,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傲然情怀。本词是一首记梦词,当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正月,是苏轼贬官黄州期间为思念友人闾丘孝终(字公显)而作的。此词记梦境兼抒友情。上片开篇直叙梦中渡江,词人躺在船上遥望江楼,“横截”突出气势、“卧看”表现闲逸的意态。从“云间笑语”到“绕云萦水“六句,写闾丘孝终在栖霞楼宴会宾客,席上笑语,飞出云间;美人半醉,伴随弦乐唱着艳歌,歌声响遏行云,萦回于江面。这里从听觉感受,写出乐宴的繁华。结尾三句从对方着笔,词人设想友人也会在梦中与自己相见,与“我”梦见他的情景相似。作者写一场美好的梦。彼此间既有美好的昔游,又有似真似幻的“梦来见我”的精神交会,给人的直感是浪漫的,令人神往的。但苏轼谪居黄州,是他受打击非常沉重的时期,在实际生活中孤独寂寞,与亲朋隔绝离散,甚至音信不通。而另一方面,苏轼性格中又有豁达的、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点。因之像词中所写的梦境和梦醒后的怀想,实质上是在孤独寂寞中,对自由、友情、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作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广泛存在于古代典籍之中,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并无区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提高自身修养。(2)《师说》中,作者在阐述了面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应跟从他学习之后,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应跟从他并拜他为师。(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答案】①.君子生非异也②.善假于物也③.生乎吾后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⑤.我欲因之梦吴越⑥.一夜飞度镜湖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生”“假”“乎”“因”“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费孝通先生以自己对中国社会生活的观感,写作了《江村经济》,再以《乡土中国》介绍乡土中国人的观念。1930年,20岁的他从江南水乡出发,乘火车北上求学。1936年,他带上一份江南水乡农村的调查材料远赴英国留学,比较了工业和农业文明后,他认准工业下乡可以让农民“过河”,想象着亿万农民纷纷抵达工业社会的彼岸。他虔诚地相信,“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之上”。这个透亮的信念让他一次次做出生命的抉择:在抗战的烽火中回到中国云南;在反内战遭暗杀的危险中,没有移居美国;在国民党的大败退中,没去台湾漂泊;在漫长的右派生涯中,静待风云过去。在70岁复出的时候,他仍然不放弃理想,继续从江南水乡出发,推动乡村工业化,然后坐不暖席地①_________。生在忧患和转型中的中国,他的耳边混杂着各种嘈杂声,到处能听到有人争论,中国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费孝通先生用“教你如何不想她”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这片东方土地的热爱,只选择和他心目中的中国在一起。有的中国文人就是这样,在波澜中②_________,其实,这种文人气息早在上千年前就注定了。费孝通先生说过,“仁”是两个人相爱的意思。他走过的地方那么多,每遇上民族和文化的差异,都被他用仁和爱一一融通了。费孝通先生伴随中国经历过战争,这也不能阻挡他以平静的心态做调查、写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将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描写得③_______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面三处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①他认准工业下乡可以让农民“过河”。②费孝通先生用“教你如何不想她”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这片东方土地的热爱。③“仁”是两个人相爱的意思。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东奔西走②镇定自若/从容不迫③栩栩如生19.①表示特殊含义;②表示引用;③表示强调。20.多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四组句子结构相似、句式相对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表达效果。通过不同年代(时间),从多角度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对崭新的中国即将出现的坚定信念和浓浓的爱国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从前文“他仍然不放弃理想,继续从江南水乡出发,推动乡村工业化,然后坐不暖席地……”可以推断出,填入成语是形容费孝通先生为推动乡村工业化四处奔走,一直前行。可以填入“东奔西走”。“东奔西走”,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第二空,从后文“其实,这种文人气息早在上千年前就注定了”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费孝通先生身上的文人气,文人气就是有定力,在波澜中能保持镇定的态度。可以填入“镇定自若”或“从容不迫”。“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第三空,此处要填写的成语应是作“描写得”的补语,结合“以生动的笔触”可以推断出,填入成语是形容费孝通先生在描写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时,将其描写得生动逼真,可以填入“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引号作用的能力。①句中“过河”是指农民进入工业社会,引号的作用属于特殊含义。②句中“教你如何不想她”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引号在这里是表示直接引用。③“仁”是儒家主要思想,此处用引号是为了突出强调这一概念。【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句式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连用了四个“在……中……”,这四个句子结构相似,句式相对整齐,构成了排比句。从排比修辞的作用来看,排比修辞的运用,能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这四个句子,分别从抗战、反内战、国民党大败退和右派生涯这四个时期,写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不同年代的选择,从多角度充分展现了费孝通先生对崭新的中国即将出现的坚定信念和浓浓的爱国之情。给人一种整齐规律的感觉,使句子具有形式美;同时,相似的句式让整句话读起来语气贯通,语势强烈,同时富有节奏感,从而增强了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人类而言,蚊子是令人讨厌的存在。被蚊子叮咬一口,①_________,重则感染疾病。仅中国有记录的此类生物,就有5200种以上,即便是令人闻风丧胆,可以传播疟疾的按蚊也有超过450种。同时,蚊子当中还有一些形态或习性特殊的群体。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大的蚊子吸血么?其实和我们的固有认知不同:②_________。在诸多蚊子中,只有蚊科昆虫的雌虫才会吸食人类血液。而这些吸食血液的蚊子也都可以作为媒介传播疾病,这么说起来,被蚊子咬实在是太可怕了。需要注意的是,蚊子作为传播媒介,意味着它们必须③_________,再叮咬别人时才有几率传播疾病,因此对于没有此类病例的国家或地区,这些蚊子并不能传播疾病。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公园河边灯光下聚集飞行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B.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C.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公园河边灯光下聚集飞行的小飞虫——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D.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摇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一定影响。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C22.①轻则痒痛难忍②大多数蚊子都是不吸血的③先叮咬患病的人【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成分赘余,“超过”与“多”不能同时使用,删掉“多”;二是语序不当,“聚集飞行”应该直接修饰“小飞虫”。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境是说被蚊子叮咬的后果,后面是“重则”的情况,此处应从“轻则”角度表述,应填:轻则痒痛难忍。②处,前文说“其实和我们的固有认知不同”,而我们固有的认知是“蚊子吸血”,冒号后面应该与我们固有的认知不同,再结合“在诸多蚊子中,只有蚊科昆虫的雌虫才会吸食人类血液”可知应填:大多数蚊子都是不吸血的。③处,蚊子作为传播媒介,“有几率传播疾病”的前提条件是先叮咬患病的人,再叮咬别人,应填:先叮咬患病的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韩非子·功名》中有这样一句话:“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先秦著名音乐大师,古称“乐圣”的师旷,最初研究音乐,造诣未精,发觉“ 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心之不专,由目之视多”。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大音乐家。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专心致志方有所得专心致志指的是确定一个目标后,心无旁骛地去努力实现愿望。孟子讲:“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说的就是要目标专一,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奋斗,方有所得。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研习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由目之多视”。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成大音乐家。当然,这个故事并非是教我们做瞎子,它只是鼓励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也只有专心致力于一个目标方能有所得。为什么专心致志才会成功?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肯专门用心一处。人生就像一个舞台,让人眼花缭乱,不肯专心致志的人,相当于早早就自动放弃了目标,让别人后来居上。现代社会,学问与技术都愈专愈精,而社会上令人目眩神迷、分散精力的因素又太多太多,“专心致志”这种美德就显得尤为可贵。当今时代的青年,能够让自己心无旁骛的很少。不是不够聪明,也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朝三暮四,做事不够专心。那些频繁换行业、换工作的,每一次都是重新起步,几年下来,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本来属于他们的机遇,往往擦肩而过。也许他们很卖力气,却始终难以长进。其实,正如曾国藩所说,“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我们每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唯有专注于一个领域,在某个领域里精耕细作,才能在该领域内有所建树。聚焦目标,说的就是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某一领域,专注于工作的某一重要方面,这样才能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不管要做什么事,都要像凸透镜一样,深扎下去,力求做透做精,走专心、专业的发展路经。只有聚焦一个目标,专注才能产生穿透力,才能做到最专业,才能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达·芬奇学画画,光画鸡蛋就画了三年之久,这才有了非常深厚的素描功底,才能成为世界级别的绘画大师。“专心致志”这个词代表了一心一意;代表了自知、自持和自制力;代表了我们必须去拒绝其他很多的诱惑,代表了不可以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唯有割舍,才能专注,唯有放弃,才能获得。资质再一般的人,一旦能够专心于一样技艺,也必然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只有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把事业干好,让自己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可以这样来总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永远是成功道路上的不二法则。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聚焦自己的精力和能量,专注于一个目标,必会加速成功的步伐,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奇迹!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韩非子·功名》中的话,意思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专注。师旷的故事并不是教我们做瞎子,它只是鼓励我们专心,专心始能有成。有句话说,“上天很吝啬,他只允许一个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这话虽然有些过分却很值得人们思考。《韩非子·功名》中的话和师旷的故事都强调了专心是做事成功的重要条件。考生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专心才会成功。“专心”会让人集中精力,任何事,只要不断专注思考或者做事,一定会有所收获。而为何出题者要提出“专注”这样一种品质?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容易被繁华诱惑而不肯专心。现代社会,学问与技术都愈专愈精,而社会上夺目驰神分散精力的因素又愈多愈强,“专心”就尤其重要了。所以只有保持一颗专注之心,才能有所成就。“以上材料对当下青年具有启示意义”指明了写作者的身份“当代青年”。当代青年肩负着学习知识,复兴民族的使命,,而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分散精力的因素又很多,因此专心、专注就显得尤为重要。“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写作过程中要结合作文材料得出观点和看法。此题没有文体要求,但最好写成议论文。可以采用对照式结构构思成文,用对比论证就正反两方内容进行对比。先写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他们往往不会取得大的成就,这是反面;再写那些终生专心于一事的人,他们心无旁骛,遂以成功。正反对比,自然得出结论:专心致志,一生忠于一事,矢志不渝,才能取得成功。可写的例子很多,曹雪芹十年写作《红楼梦》;袁隆平、钟扬,一生做好一件事;大国工匠们更是择一事守一生,这些品质都是值得青年学习的。立意:1.专注,让青春焕发光彩。2.青年当摒弃干扰,专注做事。3.欲成就事业者,必取于“专”。4.一心一意事竞成,三心二意事难成。5.专注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2-18 09:57:12 页数:19
价格:¥1 大小:52.8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